令廣東省佛山市龍津村村民廖衍力沒想到的是,2019年3月村裡舉辦的那場「和美家庭」評選頒獎活動讓她的家庭發生了改變。「領獎後的半年多時間裡,顧客增多了,他們更加信任我了。有些人家裡發生了小矛盾也會找我出主意幫助解決。」言語間廖衍力透著自豪。
村民羅月勝一家則被另一場活動改變。「自從參加了2018年8月村裡舉辦的首屆《龍津古訓》朗誦比賽後,我的孩子開始對村裡的歷史文化產生興趣,一開始讀古訓讀得懵懵懂懂,但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後來不僅文字讀得順暢,還對其意有了一定的理解,現在孩子都成了我們的老師。」
一場活動改變一家人,多場活動改變一個村。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過去龍津村的熟人社會,開始向新龍津的「好人社會」轉變,村民間彼此更加信任,家庭更加和睦,鄰裡更加和諧,「和美龍津」的價值追求正在變現。
「家和萬事興,這是從古至今的樸素大道,與《龍津古訓》的精神也一脈相承。」龍津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馮耀泉說,「我們希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家庭的和諧,將鄉風文明作為文化振興和支撐新一輪發展的新引擎,為和諧社會和高質量發展貢獻龍津力量。」
古村傳頌古訓 增強文化自信
龍津村開埠於南宋時期,是一個擁有700多年歷史的古村,不僅有著「興學重教、勤耕苦讀」的優良傳統,更傳承了「明禮重學」「耕讀傳家」的家訓家風。龍津村還是革命烈士廖錦濤的家鄉。無論文人烈士還是政商巨子,代不乏人。
龍津古時曾有「平橋望月、紅棉春曉、沙洲晚唱、榕蔭古塔」的「良寶四景」,村內現存清末民初風貌的嶺南古民居184座。細數龍津村的景點,每一個命名都有出處:格治公園的「格治」二字,語出《禮記·大學》的「格物、致知」;維則公園的「維則」二字,語出《大雅·垂民》的「中山甫之德,柔嘉維則」等這些命名背後都藏著一段雅致高潔的故事。《龍津古訓》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文化寶藏之一。
記載於龍津廖氏家譜中的《龍津古訓》,寥寥千字,卻蘊含著愛國盡孝、尊師重教、鄰裡和睦等豐富思想,與如今「和美龍津」的價值追求一脈相承。「當初發現《龍津古訓》的時候,可以用『驚豔』這個詞形容。」《289藝術風尚》雜誌編委會原常務副主任陳明洋說。
由於古訓文字相對艱澀難懂,為了便於傳承與發揚。龍津村兩委專門聘請專業團隊對古訓進行編譯,分為簡注插圖和詳註插圖兩個版本,合成一套,免費派送給全村1000多個家庭。
龍津村黨委委員關淑卿介紹,《龍津古訓》的12個章節內容,共分為4個大的部分,其一是對待國家、社會(守國法、和鄉鄰、崇節儉);其二對待家庭(孝父母、愛兄弟、別夫婦);其三對待他人(信朋友、重師尊、勤本業);其四對待宗族(教子弟、睦宗族、奉祖先)。
圍繞古訓文化,龍津村策劃並陸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其中2018年8月舉辦的首屆《龍津古訓》朗誦比賽,300人同臺吟誦《龍津古訓》的壯美場面,令村民們至今難忘。已是80歲高齡的梁成生老人是參與者之一,「『古訓』是我們的祖先留給龍津後輩的好東西,沒有不愛的理由。」梁成生自信地說。
佛山市禪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紅兵這樣評價道:《龍津古訓》的編譯首發,標誌著龍津村在傳承嶺南文脈中又邁出了一大步。他呼籲要讓包括《龍津古訓》在內的更多傳統文化和嶺南民俗成為喚醒集體記憶、增強區域文化自信、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力量源泉。
在馮耀泉看來,《龍津古訓》凝聚了龍津先人的智慧,是先輩留給龍津後世子孫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希望藉助古訓的發掘與傳承,通過活化《龍津古訓》,把好家風立起來,激活社會文明建設的活力因子,努力以好家風帶民風、樹新風、促村風,凝聚龍津發展的新動能。」馮耀泉說。
古訓留香,入木三分。龍津村圍繞古訓文化相繼舉辦了包括書法比賽、繪畫徵集、網上「留言板」等活動,通過「聽、說、讀、寫、畫、演」等方式傳承古訓精神,喚醒文化記憶,更好地弘揚龍津精神。
評選和美家庭 涵養文明新風
在《龍津古訓》發布的同期,龍津村還率先啟動了首屆「和美家庭」和「美德人物」的評選。評選活動特別對標《龍津古訓》「守國法」「孝父母」等十二個章節內容,精心設置了「賢德大義」「孝慈仁愛」「誠正恪勤」「親睦和善」四大類型家庭,以及「賢德大義好鄉賢」「孝慈仁愛好夫妻」「親睦和善好鄰居」「誠正恪勤好青年」等美德人物。
舉辦全民參與性活動,是檢驗一個地方凝聚力的最好方式。在評選活動舉辦之前,龍津村已於2018年成為佛山市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範單位」的唯一一個村。因此,評選活動的消息在龍津村微信公眾號上一發布,就得到全體村民的熱烈響應,全村戶籍人口僅3000多人,網上投票人次竟然高達57000多人次,收到有效投票總數超過43萬票。「和美家庭」評選儼然成為一場全體村民的節日。
關瑞芬是第一時間報名參評的村民。「我身邊的家庭都非常優秀,我們是代表穗豐『幸福二巷』的這幾戶家庭去參評的,能評上『親睦和善』類型的和美家庭,算是沒給這條巷子丟臉。」
「評選活動過去這麼久了,大家茶餘飯後還是時常會談到村裡的這項活動辦得好。」村民關麗燕笑著說。如今,每逢自家院裡的水果豐收,關麗燕的丈夫廖葉華就喜歡把家裡的水果採摘下來,送給街坊。廖葉華習慣主動獻血;關麗燕總會幫鄰居澆花;女兒廖淑儀每到暑期都報名龍津愛心學堂的義教工作。一家人用自身行動踐行著鄰裡和諧的真諦。
而獲評「親睦和善」和美家庭的馮耀忠一家,則互相信任、支持,熱心公益事業。村裡每年的重陽祭祖,他們一家都會盡心意捐資,邀請村裡老人共享祭祖晚宴,村裡呈現一片和諧景象。作為穗豐村小組長,馮耀忠更是全心全意地為村民服務,帶領大家發展集體經濟,改善村內環境,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
「走近這些『和美家庭』與優秀個人,他們或許平凡,卻始終踐行『賢德大義、孝慈仁愛、誠正恪勤、親睦和善』的社會主義新風;他們用親身的經歷,樹立了榜樣的形象,傳播了正能量,書寫著時代的感動,引領著龍津村全體村民向善向美,他們是龍津村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馮耀泉很為村民們的善行善舉感到自豪。
如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為不少龍津人的座右銘。「『龍津人』三個字就是一把尺,我們每天用它丈量自己的言行,要做一名合格的龍津人,才能對得起鄉親。」村民馮日桐說。
龍津村抓住了家庭這個細胞,堅持以弘揚和美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明家庭建設,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村民心中紮根。
去年9月,在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家風文化工作委員會的指導下,龍津村成功舉辦了「中國(龍津)和美家風論壇」。這是廣東省首個以「家風」為題的村級「高峰論壇」。通過大力弘揚優良家風,進一步提升龍津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整體水平,助推龍津村以構建新型鄉村治理體系為目標,以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為落腳點,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開創「和美龍津」建設新局面,不斷提升龍津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美村「助攻」美心 構建基層善治新格局
2017年初,搬出龍津村整整十年的村民馮國潮,作出了「歸巢」回鄉的決定。他賣掉了在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買的別墅,搬回了龍津穗豐村小組。
同馮國潮一樣,已在萬科城小區購買「豪宅」的廖永棠,也搬回了龍津永明村小組。「我把村裡的水鄉美景拍了照發到朋友圈,引來很多點讚,有些朋友調侃說我們龍津人的幸福感已是『四星級』,直逼『五星級』。」廖永棠幽默地說。
小橋、流水、人家—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兼具中心城區功能和嶺南水鄉風貌的「田園都市」成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嚮往的生活。
如今的龍津村,人均年分紅收入超2萬元。村內公共服務設施齊備,服務便捷,小學、幼兒園、公共服務中心、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文化中心、衛生服務站、圖書館等一應俱全,配套堪比城市,福利待遇更勝一籌。
與此同時,具有深厚嶺南水鄉根基的龍津村在環境改善方面也卯足了勁,大手筆投入數千萬元用於「美村」升級改造。龍津村的嶺南水鄉風貌不僅得到恢復和重塑,而且增加了靚麗河湧、亭臺水榭、綠色公園等景致,加入寬敞潔淨的馬路,充足的公共車位等現代化的城市元素。龍津村還先後獲得「佛山市十好和諧文明村」「佛山市宜居村莊」「佛山市鄉村振興示範」等榮譽。
「有些朋友看到我發朋友圈的村景後評論說,被家鄉的高顏值驚豔到了,有攝影師朋友還專程慕名來我們村採風拍景。作為龍津人,我內心特別自豪。」村容之變,令村民關瑞芬十分欣喜。
看到村裡的新面貌,村民們更加齊心謀發展。強大的凝聚力促成了龍津村在基層善治方面的很多創新和探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4年初,龍津村在廣東省率先提出並實施黨員村民代表責任制,即讓全村的63名村民代表和50歲以下的55名黨員「結對」,分片區對本村小組出租、承包、合作等集體資產和物業進行跟蹤管理。其間,村民代表承擔監管職責,黨員則負責監督和信息反饋。
在實際操作中,村民代表和黨員分別分組「結對」,負責對接10戶村民、5家廠企店鋪,對於每個廠企店鋪每個月不少於兩次探訪,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同時,每個季度,各村小組必須召開一次戶主大會,村民代表向村民述職,匯報管理情況,包括企業動態、租金收繳等,公開接受村民的監督。
該項制度帶來兩個好處,一是黨員和村民代表對村小組長的監督不再是「無的放矢」,自已當了家,柴米油鹽有多貴才心裡清楚;二來村民有了知情權和監督權,村民代表做得好不好,一目了然。制度實施5年多來,龍津村的集體資產真正實現了保值增值。
對此,南莊鎮委書記李仕亨給予高度評價:「龍津村作為南莊鎮的先進村之一,把紅色文化、和美文化融入到美麗文明村居建設和基層治理,取得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