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最後一塊資產,如果賣掉,潘石屹就真的可以頤養天年了。
最近,潘石屹又多了一項新愛好——計算機編程。
在編程的這件事情上,他曾有一段很哲學的話:「雪花長什麼樣子?所有的雪花都是一樣的。沒有國家的區別,沒有地區的區別。雪花的邊長有多長?這個問題也只有用計算機的Python語言才能最清楚的回答。」
人生的選項很多,每一個選項都有著不同的答案。看慣了雲捲雲舒的潘石屹想要的是什麼?這是很多人心中的問號。
對於潘石屹,他的在外界的印象大概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他和很多出生在最底層的人一樣,在時代的洪流中想找到一個自己的歸宿。為此,他從海南起步,做過會計也開過磚廠,最後命運讓他和和馮侖們聚在了一起,這個組合後來被稱為「萬通六君子」。
這個稱呼很多人都表示過不滿,認為他們不應該被稱為君子。
梳理歷史,我們會發現其實成功就是少數人的遊戲。要不是潘石屹用一條煙的代價看了相關的數據,或許現在就不會有所謂「六君子」的故事了。
第一階段,他們是勵志的典範,也是無數白手起家青年人的偶像。
海南炒房讓他們積累了第一桶金,靠著這一桶金他們才能順利的回到北京建立萬通集團。
這個過程中,相信做過企業的人一定知道其中的難,因為能把財富做到他們目前的程度,畢竟是極少數。
為了平衡六個人。馮侖曾經提出過「坐有序,利無別」。當公司化運作之後,這樣的模式是行不通的,開過公司的人都知道。
潘石屹是第一個提出分家的,拿了一筆錢後他和張欣做了SOHO中國,這是潘石屹的第二個階段。
創業的初期,兩人雖然很累,但是看著公司慢慢開始壯大,兩人也非常有幹勁。經過不斷的磨合,兩人分工逐漸明確,潘石屹主銷售,張欣主拿地蓋房。
為了SOHO中國儘量能賣出好價錢,他曾不止一次奔赴山西,說服那些煤老闆去買他們的房子,為了順利賣掉房子,他給那些煤老闆描繪出一個宏偉的藍圖,最終在周邊房價幾千的基礎上,他把SOHO中國賣出了上萬的價格。
儘管,還是有人在他的門前拉起了橫幅。但站在這個角度而言,這是一筆好生意。因為SOHO中國的地段都是北京、上海的核心地段。
再後來,他決定自持物業,以租代售。這裡面的辛苦,大概也只有潘石屹自己明白。
2007年開SOHO中國赴港上市,當時SOHO中國創下了亞洲商業地產最大IPO記錄,信心百倍的潘石屹想在中國房地產市場大幹一場。
這時候潘石屹已經刻意將自己變成一個名人,儘量的讓自己有名。他開始拍電視,玩微博,搞社交……
到了2013年前後,他發現拿地的價格越來越貴,而且潘石屹也經常拿不到地。所以,漸漸的他有點心灰意冷。
他把當時的價格做了一番比對,認為高價拿地是危險的,因為他是會計出身,所以賣房子的利差他算的很清楚,這點他比同樣是會計出身的賈躍亭要好很多。
所以,從2014年開始,他就只賣不買。因為他覺得房價是被高估的。
但是就是這時候,市場開始出現一種聲音——潘石屹要跑了,這是潘石屹的第三階段。
以前市場也出現過很多這樣的人,包括劉亦菲的教父陳金飛,他以前也是在北京玩房地產的,之後隨著價格越來越貴,也退出了地產市場。
然而真正讓潘石屹陷入輿論深淵的是給哈佛和耶魯的兩筆捐款,正是因為這兩筆捐款成為了日後被罵的原因。
其實在此之前,他接受鳳凰網的採訪時解釋過,他說:「我原來認為小學的教育比較重要,其實到最後發現,不能夠自我封閉。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心胸開闊了,境界提高了,看到更多的東西是最重要的。最近140年,我們每一個大的變化都跟留學生有關係,所以,我們前些年就資助哈佛和耶魯,現在看來還是很成功的」。
不管他說的對不對,初心是不是想讓兩個兒子去上學,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對自己的資產有處置權,這是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
而這次,疫情之下,潘石屹沒有選擇捐款,徹底的激怒了很多網友,大多數網友認為,在中國賺錢,卻捐給美國的大學,這是一種讓人不齒的行徑。
對於網友的怒火,潘石屹沒有選擇回應,而是選擇一直沉默。後來還有很多文章分析他不是一個有擔當的企業家,沒能把企業做的足夠大,足夠有成就感。
至少在潘石屹層面上,他承認他就是個商人。
也許是做了一輩子企業做累了,所以他想賣掉企業。3月10日,市場傳聞黑石集團要私有化SOHO中國,價格較當時的股價溢價100%。
受到此消息的影響,SOHO中國的股價大漲,而再次之前SOHO中國的股價一直是半死不活的狀態,一天的成交額也不過幾百萬港元到一兩千萬之間,如果放在A股市場就是一個十足退市股的成交額。
消息宣布後,SOHO中國股價大漲,而且還比較活躍,股民賺了錢,潘石屹也可能套現,而黑石也得到他們想要的,從生意的角度而言,這是一個多贏的局面,輸的就只是輿論。
活了大半輩子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潘石屹看的非常明白,所以,當麵粉價格比較貴的時候,他自然會賣出,這是一個商人的本能。
最後,他決定了出售。因為賈躍亭的例子,就是血淋淋的教訓,因為當你生意失敗時,沒人同情你,該還的你一分也不會少……
如果能夠順利的套現,那麼潘石屹後半輩子,以及子孫的後半輩子都可能無憂,這個選擇題放在你面前,你會如何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