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央行首度明確:「替代數據」本質屬於徵信活動,需要納入徵信監管)
央行近日召開「長三角徵信一體化」工作推進現場交流會指出,利用替代數據為金融和經濟活動提供信用管理服務,在本質上屬於徵信活動,需要納入徵信監管。
12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發布信息,央行近日召開「長三角徵信一體化」工作推進現場交流會,認真總結蘇州小微企業數字徵信實驗區和「長三角徵信鏈」建設經驗,明確徵信一體化建設重點工作。
會議指出,替代數據在現代化徵信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借貸信息的有益補充。市場化的替代數據徵信信息互聯互通是當前構建全覆蓋社會徵信體系的重要步驟。利用替代數據為金融和經濟活動提供信用管理服務,在本質上屬於徵信活動,需要納入徵信監管。
央行並未指明替代數據具體內容。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企業徵信領域已經使用的替代數據主要是繳稅數據,此外包括工商登記信息、企業涉稅信息、企業用電數據、企業用水數據、海關數據、環保數據、用工數據獎懲數據、司法訴訟數據等。
此前,央行徵信管理局等在2018年達成共識,應積極探索借貸信息以外的替代數據在普惠金融、小微企業融資、網際網路金融等領域的應用,增加小微企業、「長尾」客戶的貸款可獲得性,促進其融資發展。
今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第三屆進博會上表示,普惠金融重點服務的對象往往是缺乏信貸記錄甚至是沒有信貸記錄的「白戶」。據統計,目前全國在校大學生4000萬人,工作五年以內的畢業生3500萬人,民政低保人群約6000萬人,全國小微企業總的數量超過8000萬戶,這些人群和企業中大部分都是信用白戶或準白戶。
陳雨露說:「我們正在積極研究解決他們的真實的金融訴求,這是一項複雜的工程,但是藉助先進的數位化手段和替代數據等服務模式,有望予以解決。」
他指出,通過市場化的機制,運用從地方部門採集的小微企業非信貸類徵信替代數據,對小微企業信用狀況做出全面評價,改善小微企業徵信服務,探索出台州模式和蘇州模式,並在全國複製推廣。實現小微企業首貸率、獲貸率和信用貸款比率同時上升,貸款利率和不良貸款率雙降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已累計收入近11億自然人、6000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
所謂徵信「替代數據」,即借貸信息以外的替代數據,不過央行並未指明替代數據具體內容。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企業徵信領域已經使用的替代數據主要是繳稅數據,此外包括工商登記信息、企業涉稅信息、企業用電數據、企業用水數據、海關數據、環保數據、用工數據獎懲數據、司法訴訟數據等。
近年來,一些地方在企業融資平臺中已開始注重發揮非信貸替代數據作用。例如,截至7月末,廣東「粵信融」穩企業保就業平臺向商業銀行精準推送重點企業1.03萬家,新發放貸款557億元,「粵信融」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把企業的工商註冊、稅務、水電繳費、國土資源、環保等信息整合起來。
有接近監管人士指出,企業徵信機構即主要採集非借貸數據,向銀行推送信用報告、信用評分、反欺詐、風險預警等信息,是銀行解決小微企業不對稱信息的最優選擇。
從企業信息集合來看,工商登記信息和企業繳稅信息覆蓋面最廣,其餘信息均為涉及企業經營行為具體領域(如用水、用電、出口貿易等)的子集數據。
在涉稅數據方面,國家稅務總局、銀保監會曾發文推動銀行加入銀稅互動平臺。2015年,稅務總局與原銀監會聯手建立銀稅合作機制。2017年,兩部門又發布《進一步推動「銀稅互動」工作的通知》,將「銀稅互動」受惠群體由納稅信用A級拓展至B級。2020年4月,兩部門發布《關於發揮「銀稅互動」作用助力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的通知》,要求在2020年9月底前實現「銀稅互動」數據直連工作模式。
工商登記信息來自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為公開數據。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信用監管司透露,到今年7月底,該公示系統共歸集公示了1.3億市場主體信用信息12.5億條,這些信息包括了企業登記備案、年度報告還有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累計訪問量1342.08億次,日均訪問量超過了1億次,累計查詢量達到118.35億次,日均查詢量達到870.8萬次。
司法訴訟信息方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今年12月數據,目前,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的文書總量已經超過1.07億篇,訪問總量超524億人次,日均新增裁判文書8萬多篇。
「長三角徵信一體化」會議強調,「長三角徵信一體化」既是落實國家「長三角一體化」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徵信行業實現又一次跨越發展的重要契機,要利用區塊鏈、大數據技術在實現區域內徵信機構數據共享互通方面作出積極探索。在積極開發替代數據應用場景,切實服務好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同時,要時刻拉緊信息安全這根「弦」。
(作者:辛繼召 編輯:馬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