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怎麼還有那麼多實體書店

2020-11-04 書菏

網際網路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很多行業也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漸漸地消失了,縮減了。其中書店就是一個漸漸縮減的行業。


以前街角熟悉的書店不見了,周末人們在書店席地而坐的場景似乎也已經遠去了。很多人都在網上看電子書,不但拿著手機、平板電腦隨時隨地就可看,而且相對實體書籍來說,價格也很便宜,更何況還有一些優惠和免費活動,使得很多人都漸漸轉向了方便,價格優惠的電子書籍。


雖說人們的學習積極性沒減,看書的狀態甚至有增無減,但是總覺得沒有看書的那種滿足感。而書店的減少也在使這種感覺越來越少,為什麼看書的人不少,實體書店少了那麼多?

除了前面那些電子書籍的優勢外,實體書店的成本高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不過現在很多對文化有情懷的人還是義無反顧地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在網際網路書籍時代,仍然開起了實體書店。

這些店主並不是不聰明,也不是有錢沒地方花,而是認為書籍自古至今都有存在的必要和意義。他們往往都有著自己體面的工作,有的人甚至是知名公司的工作人員。但問及他們在開了有些賠錢的現在實體書店,他們後不後悔時,他們說再選擇一次還會開實體書店。

當然,他們還是根據現在的實際情況對書店進行了規劃。例如,在書店增加了咖啡吧,人們可以喝杯咖啡,慢慢讀自己喜歡的書,也能讓書店變為多重身份,及推廣了書籍文化,還兼顧了輕食餐飲。所以對外的輕食成為了書店另一種主要盈利方式,也似乎變為了書店的一種文化模式,放眼看現在大多數書店都有咖啡吧,或者簡單的餐飲提供。所以說餐飲支撐了大部分書店也不是誇張的說法。


還有些書店在拿下相關資質後,還開起了旅店的經營模式。就是讓一些外面來旅行的人,可以選擇這種能夠住宿的書店。白天可以在書店的角落辦公,有無線網絡,也有餐飲,還可以隨時查一些網上沒有,或網上收費購買的書籍。白天出去辦事後,可以回來這裡住宿,相當於是一個一體式,多元化書店。

根據市場情況,及時調整實體書店經營方向也是現在有些人開始把目光放到這項投資上的原因,當然純粹為了投資經營的不是沒有,但相信為了文化情懷而來書店的人應該佔大多數。


也正是因為這些實體書店的開設,現在孩子們周末也有了不少可去的地點,孩子們拿著書籍讀的時候專注力也能夠比電子產品更好。真的不希望孩子們從小都沒見過實體書店,沒有感受過大家一起在書店閱讀的樂趣。

孩子們其實也要有夢想,有自己的小理想,也許今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還會讓書店有著更多的經營方式,孩子們從小薰陶在這種文化的氛圍下,也許還會有很多有意思的創意,讓書店更加豐富多彩。之前就有一個小朋友問為什麼不能把學校搬到書店來,書店讓他感覺到放鬆,累的時候可以休息,休息好了也能更好地讀書,確實綜合經營模式的書店,有美食,環境輕鬆,會更適合讓人沉浸到書中去。但無論怎樣發展,實體書籍都有其存在意義的,實體書店的本質也是不變的,有一個地方,滿屋的書卷氣息,從知識的海洋中能讓人們得到更多精彩,讓文化的沉澱從孩子們開始。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不一定那麼難 網上書店不一定那麼容易
    既然咖啡館能生存,書店加咖啡館一定也可以。當下實體書店還有一個趨勢,就是比拼顏值,以躋身「網紅」聖地為榮,這未嘗不是壞事,高顏值帶來舒適,顧客停留時間會更久,花錢可能性也就更大。但如果除了顏值沒了其他,最該有內涵的地方沒了內涵,紅的快,過氣也會很快。實力有限的書店並不一定就得跟風,而是不妨劍走偏鋒。
  • 網購時代,實體書店回暖?書不再是書店的主角
    淮海路的無印良品、大悅城的西西弗、申活館連鎖店、朱家角的三聯書店、中圖公司的現代分店……2015年,上海的實體書店逆勢而增,一家接著一家開張,還有蔓延之勢。比如鍾書閣已經在和芮歐百貨洽談第二家分店,南京的先鋒書店也有意進軍上海。種種跡象,都與此前人們印象中的「書店寒冬」之景不大一致。  實體書店真的回暖了嗎?
  • 網際網路+AI時代的書店革新之路:兒童書店變身為研學基地
    當低頭看手機成為一種社會常態之後,實體書店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網際網路帶來的巨大衝擊。「作為書店,首先是要生存,你要活下去夢想才有載體。」北京蒲蒲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市場發行本部部長盧芳感慨網際網路對實體書店帶來了巨大衝擊。但窮則思變,蒲蒲蘭找到的一條新路是,從零售轉向做更多的內容研發與品牌推廣,把繪本館的定義更新為一個親子閱讀、早期閱讀的研學基地。
  • 實體書店「網紅化」:翻書的不多,拍照的不少
    微信公眾號「新華每日電訊」8月31日消息,「我拍了那麼多張,就沒一張你滿意的嗎!」小夥子忍不住衝拉長臉皺著眉在手機上划來划去的姑娘嚷了一句。這是一個普通工作日的下午,在北京西單商圈的一家「網紅」書店內,拍照的人不少,翻書的人很少。
  • 人民日報:實體書店保持定力 讓流量時代的閱讀更有深度
    其實,這家書店已駐紮存續將近20年時間,復旦師生廣為知曉。它與復旦大學另一知識地標「鹿鳴書店」一樣,成為校園文化景觀的一部分。網際網路大潮中,這樣的實體書店散發著獨特魅力。處身流量時代,知識和資訊仿若湍急河流。有的人難以自控,不由自主地隨波逐流,被眼花繚亂的信息推著走,迷失於虛擬場景。長時間接觸網絡,讓一些人習慣於追逐信息片段或思想邊角料,導致注意力碎片化。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實體書店生存現狀: 客流量銳減,現金流受損 讓我們先來看看實體書店的現狀。2月24日,在全國抗擊疫情一個多月後,單向街書店以一封「求助信」和「邀請函」,將書店業的艱難處境公之於眾。
  • 實體書店求生記:盲盒?!
    第2826期文化產業評論消費時代,潮流總是瞬息萬變。當你對盲盒的認知還停留在潮流手辦時,它卻悄悄地在跨界的路上越走越遠。疫情之下,書店也加入了盲盒隊列之中。看似屬性互不相容的二者,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二者的結合,能否讓處於困境中的實體書店煥發生機?
  • 誠品書店關門潮,實體書店還有發展嗎?
    1989年,吳清友在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的第一家誠品書店;至今,誠品已經發展成 一個集人文、藝術、創意、生活一體的文創覆核經營模式的」誠品生活「。 誠品模式受到了大眾的追捧和學習。近些年,各大城市的網紅書店紛紛興起,成了文藝青年、小資青年的必打卡之地。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電子閱讀正蠶食實體書店  饒是閱讀率喜人,卻仍然要面臨所有實體零售行業同樣的處境:網際網路正瘋狂蠶食著實體書店的消費市場。「美國的民主制度正在崩塌,因為人們再也讀不了書了,我們生活在屏幕時代:電視屏幕、電腦屏幕、電影銀幕。人不再閱讀,也就不再思考。」哈羅德·布魯姆曾在一次專訪中直言。  與此同時,在網際網路迅猛發展的態勢之下,圖書產業鏈已經歷重構與再造,向著精簡化、低成本靠攏。在傳統圖書業,從最上遊的作者,要經歷出版方、印刷廠、物流方、門店,書籍最終才能達到顧客手中。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原標題:數量不降反增,實體書店還有機會嗎?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這些年,人們記憶中的書店不斷展示出新的面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更加有文化味兒。資料圖:8月19日,市民在北京西單的網紅書店「鍾書閣」拍照打卡。
  • 亞馬遜大學村開實體店 如果「書店殺手」開書店」
    不久前,有「書店殺手」之稱的美國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在西雅圖大學村開設了第一家實體書店。書店甫一開張便顧客盈門,很多人都想對「書店殺手」開設的實體書店一探究竟。  如果就此認為,亞馬遜的涉足或代表書店行業迎來新的春天,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但是,有一點很明顯,這個「實體書店」遠非「傳統書店」。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如果相關書店的現金流出現問題,那麼中間的想像空間就很大了。我們注意到,有關城市對實體書店2019年的補貼政策基本在12月落實到位。以北京為例,239家書店獲得相關扶持政策,一些知名連鎖書店有多家門店上榜,推斷可以拿到的補貼超過百萬元。
  • 每日由新 · 話題|實體書店的現狀和未來
    「本期重點」吐槽大會:實體書店怎麼了?人們為什麼不去書店了?沒需求、沒興趣、沒時間?過於華麗,會顯得沒有親切感,書擺得那麼高,那麼遠,人卻很渺小,這是我們要的書店的樣子嗎?徐智明:大部分人普遍認為,實體書店的書價很貴,因為很多實體書店還是按原價在賣書。網上買書又便宜又便捷,這是價格體系的問題。
  • 圖書外賣,能否挽救實體書店?
    它們的出現,彌補了實體書店書籍更新速度慢、品類不夠齊全以及價格較高等不足,也再一次分走了實體書店的人氣。而圖書外賣,則讓實體書店延長了服務的觸角,是種有益的探索。  在這之前,不少實體書店已經嘗試著採用同城配送的方式將書籍直接送到讀者手裡。還有一些書店則採用了諸如「圖書漂流」等多種方式,讓市民可以就近取書,將服務觸角延伸到城市的更多角落。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停業十七天左右,還不至於山窮水盡,人工成本對這些書店造成的壓力不至於大到如此。如果相關書店的現金流出現問題,那麼中間的想像空間就很大了。我們注意到,有關城市對實體書店2019年的補貼政策基本在12月落實到位。以北京為例,239家書店獲得相關扶持政策,一些知名連鎖書店有多家門店上榜,推斷可以拿到的補貼超過百萬元。
  • 誠品再見,江蘇實體書店還好嗎?
    紙質圖書閱讀率為68.56%,較上年提高1.08個百分點,表明越來越多的人重視紙質圖書閱讀。電子圖書閱讀率繼續攀升,為61.88%,較上年提高3.64個百分點。電子閱讀正蠶食實體書店饒是閱讀率喜人,卻仍然要面臨所有實體零售行業同樣的處境:網際網路正瘋狂蠶食著實體書店的消費市場。
  • 實體書店未來怎麼發展_澎湃新聞-ThePaper
    實體書店未來怎麼發展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
  • 後疫情時代 實體書店如何「突圍」 極具「體驗感」的綜合性公共...
    後疫情時代 實體書店如何「突圍」 極具「體驗感」的綜合性公共文化生活中心或成實體書店未來發展方向廣場書城一角。張掖路新華書店讀書的市民。西北書城內景。西北書城多業態發展。近10年間,在電子圖書、網絡圖書銷售等新業態的衝擊下,實體書店開始了轉型之路,一條多業態融合發展的路子從無到有、逐漸成熟。然而,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處於轉型期的實體書店遭受重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發現,實體書店加速了擴展多種業務、融合線上線下、提升服務品質的步伐。
  • 疫情之下實體書店這樣化危為機
    一夜之間,大街上沒有了車水馬龍,商場內冷冷清清,飯店、影院、劇場、遊樂園關門謝客……本就存在「獲客難、復購率低、收入不穩定」等諸多問題的實體書店,面對突發的疫情無疑更是雪上加霜。「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那麼,疫情之下,舉步維艱的實體書店如何化危為機,走出重生之路?經營者不同的心態、思維模式和經營模式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在一般老百姓看來,網絡閱讀時代,實體書店關門很正常。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彼岸,連歷史悠久的誠品書店也無法在這場水逆中倖免。以上羅列的還只是聲勢比較大的幾波浪花,中途還有多少小書店如碎浪傾倒,破裂,無聲無息。在一般老百姓看來,網絡閱讀時代,實體書店關門很正常。就算是看似敞亮,門庭若市的「幸運兒」們其實也是有苦說不出,紛紛靠著大力發展文創周邊,經營配套餐飲娛樂,以及大量承接文化活動匍匐前進。「不後退已經很好了」,這樣的知足,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