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不一定那麼難 網上書店不一定那麼容易

2020-12-09 中國經營報

疫情籠罩之下,實體書店日子不好過。近日京城知名書店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的許知遠通過公開信向外求助,希望以眾籌的形式徵集書店資金,保證書店的持續運營。不過不少實體書店當前的窘境與本次疫情也許並無太大關係,因為即便沒有疫情,大部分實體書店平常給人的感覺就是「慘澹」經營。如同當初上海的季風書園關張一樣,每一家實體書店撐不下去的最後一天,往往是其「迴光返照」、最為高光的時刻,不少讀者恍然大悟一般想起好像身邊是有這麼家書店存在,不約而同地衝到店門口拍照留念,頗有幾分黑色幽默意味。

同樣,你要是指責現在的人不看書、不買書,也不是事實。從一二線城市圖書館周末常年的「一凳難求」就知道上進好學還是我們民族的主流價值觀,那些選址不放過任何一個主要商圈的連鎖書店的投資人也並不都是傻子。拋卻新華書店這種似乎不在意盈虧的老牌國營書店,和嚴格意義上已經難以歸類為書店(甜品屋+文具店更為合適)的「貓的天空之城」之流不說,誠品書店、西西弗、大眾書局、大隱書局、鍾書閣等一幹民營書店早已在各地打開口碑,自帶光環,只要選址得當,流量其實不缺。只是當前這些流量當中有哪些是真正有消費力的流量,哪些還是需要想一些辦法去「收割」,是一個值得細品的問題。畢竟書店不是盒馬鮮生,顧客進來兜兜轉轉空手出門也是常事,很多人下意識中沒有把這裡當成要掏錢消費的場所,這就是一個精神上的散步,散步要付費說不過去。

目前的大環境下,都知道實體書店運營不易,一些有見地的地方政府以及社會公眾其實在此之前已經給予了實體書店力所能及的優惠幫扶。但不缺流量的實體書店,此刻就不宜再長期扮演一個弱者的角色。救急不救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老一輩古訓對書店也同樣適用。書店需要採取各種適當手段將流量進行變現,才能對得住稀缺的城市公共空間資源,才能對得住老闆和員工,才能不讓「死忠粉」們擔驚受怕哪天突然就關了門。既然很多人的精神需求擺在那裡,錢給誰賺不是賺?但是作為顧客,一個首要前提需要強調,這就是要獲得尊重。典型反面代表就是書籍線上線下同價問題迄今還沒有解決,同樣一本新書,噹噹、京東等線上平臺打七五折,遇到電商「造」節,很可能五折以下,書店一定要賣原價,顧客就會覺得智商沒有受到尊重,因為區別僅在於把這本書擺進家裡書架的時間會晚1~2天。假設電商七五折時,書店也放下身段,薄利多銷給一個八折,那麼很可能這一兩天我就不等了。再如,電商現在賣書,都有一個試讀環節,劃劃屏幕就可以看到若干頁的內容。一些實體書店卻一定要弄一層塑料薄膜把書封得像個木乃伊,往往一本書上架5冊,5冊都被封,讓人不明就裡,畢竟不是每個讀書人都可以有輕易撕毀別人勞動成果的心理素質,而光憑書封面好看,腰封浮誇就買了這本書,未免也過於輕佻。

書店越開越像咖啡館,咖啡館越開越像書店,是近年來我們已經見怪不怪和默認的業態選擇,如同宜家最賺錢的地方其實是宜家餐飲區,目前來看,書店可以靠高毛利、強協同的咖啡、文創、展演、兒童培訓、服裝、閱讀器、樂器等業態逐步滋潤起來,這為我們所喜聞樂見。不然很多顧客進來之後,腦海裡最多的問題可能是這個書店何德何能可以撐到今天,乃至會讓「作祟」的同情心影響購物體驗。既然咖啡館能生存,書店加咖啡館一定也可以。當下實體書店還有一個趨勢,就是比拼顏值,以躋身「網紅」聖地為榮,這未嘗不是壞事,高顏值帶來舒適,顧客停留時間會更久,花錢可能性也就更大。但如果除了顏值沒了其他,最該有內涵的地方沒了內涵,紅的快,過氣也會很快。實力有限的書店並不一定就得跟風,而是不妨劍走偏鋒。知名高校附近的舊書店往往仍然「文牘如山」,但應該活的還行,不要聽老闆嘴上怎麼抱怨,真不掙錢沒人會一直開下去。

至於網際網路線上銷售平臺,日子也不見得就如同我們所想的那般容易,因為除了捨得打折,難有別的可以真正與實體書店競爭之處。加上當下電商天下劃分已經塵埃落定,獲客不易,線上流量紅利已近尾聲,這與線上書籍零售額增速連年走低的市場數據相吻合。因而利用線上多年積累的數據賦能,開闢線下戰場,已是多家國內外知名網際網路平臺的發展新趨勢。電子書鼻祖亞馬遜早在五年前,就已經以一種「回馬槍」的姿態重新殺回紙質書戰場,在西雅圖、紐約等地陸續開設實體書店,搜集線下數據、促進高級會員註冊和布局實體零售,國內也已有知名電商有樣學樣。

網上書店不一定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實體書店也許不一定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再回到文初求救的單向空間書店,雖然其目前尚只有四家實體店,但根據媒體報導,每年已有200萬人流量,年度核心付費用戶40萬,全年沙龍近500場,活動嘉賓幾乎都是頂級學者、作家,文藝現場在知名視頻網站同步播出數百場,收看人數近千萬。自2015年起單向空間聯合多家精品書店一起評獎授獎,傳播量達數千萬。大名鼎鼎的「單向歷」一個春節可以售出數萬本;視頻產品、紀錄片多個平臺播放量超億,讀書類音頻節目擁有近150萬粉絲,過半億播放量,還有自己的APP,用戶數幾百萬。可以說囊括了一家書店目前的幾乎所有可能性,各項數字亮眼,也在業內與坊間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如果不是當前這個特殊階段,完全可以堪稱實體書店的典範。因而,特殊時段其創辦人護犢心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旦回歸正軌,實體書店的「復興」之路仍然值得期待。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時代怎麼還有那麼多實體書店
    很多人都在網上看電子書,不但拿著手機、平板電腦隨時隨地就可看,而且相對實體書籍來說,價格也很便宜,更何況還有一些優惠和免費活動,使得很多人都漸漸轉向了方便,價格優惠的電子書籍。而書店的減少也在使這種感覺越來越少,為什麼看書的人不少,實體書店少了那麼多?除了前面那些電子書籍的優勢外,實體書店的成本高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不過現在很多對文化有情懷的人還是義無反顧地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在網際網路書籍時代,仍然開起了實體書店。這些店主並不是不聰明,也不是有錢沒地方花,而是認為書籍自古至今都有存在的必要和意義。
  • 實體書店「網紅化」:翻書的不多,拍照的不少
    所以商業地產才看好實體書店,願意投入支持實體書店。實體書店「網紅化」,也不一定是從業者主動就想讓書店變成這樣,而是在目前中國整個大的商業背景、消費背景,以及文化潮流的影響下,必須要呈現出的一個形態。因為在一個更大的商業循環當中,需要「網紅化」的實體書店,那它就以這種「網紅臉」的形象和定位站出來,滿足這種新的需求。
  • 網購時代,實體書店回暖?書不再是書店的主角
    記者在走訪了滬上一年內新開張的多家書店後,得出的答案似乎沒有那麼簡單。其中,有人們對紙質閱讀的興趣回歸,也有商業地產的功利目的;有文藝青年的書店夢想,也有資本的跨界野心。透過那一家家簇新的書店,我們想探究的不只是一個行業的冷暖,更是其背後的深層原因——它涉及的不只是書、閱讀與文化,也是一座城市商業形態的變化、社交空間的延展和文化視野的打開,以及,那些在寒冬中熱情而又小心翼翼的轉身。
  • 新開書店數量是關門書店的8倍,不被看好的實體書店怎麼就成了網紅?
    2020中國書店大會上發布的《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2019中國新開書店數量超過4000家,2019年中國關閉的書店有500多家,新開書店數量為關門書店數量的8倍。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長程三國對《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進行解讀時表示,2019在中國網絡綜合書店打卡大數據顯示,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過70000家,美團點評上書店打開數據顯示,2019中國新開書店數量超過4000家。2019 中國關閉的書店有500多家,其中新華87家,民營129家。
  • 北京實體書店轉型升級 「特色書店」「書店+」模式成亮點
    面對電商衝擊和讀者新的消費需求,如今,「特色書店」、「書店+」模式正成為北京實體書店轉型升級的發力點。今年,北京將繼續加大對實體書店的扶持力度。2019年,北京投入扶持資金1.06億元,加強了房租補貼、獎勵和政府購買服務力度,239家實體書店獲得專項支持。市委宣傳部印刷發行處副處長滿向偉表示: 對書店的轉型升級,我們是重點鼓勵的。目前傳統老式書店已經被市場淘汰了,不適應特別是80後、90後這些年輕人的閱讀需求。
  • 實體書店求生記:盲盒?!
    那麼,「書店+盲盒」又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將書店裡的圖書以盲盒的形式發售,有時可能輔之以文創產品。但書店與盲盒能有效相容,在於其隱含的一致性。書店所散發的精緻氣息與盲盒背後的驚喜感和消費者的收藏癖恰好契合。今天,多數行業在擁抱年輕人,這樣一種融合亦是大勢所驅。書店選擇盲盒,一方面是瞄準受眾的「精緻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在利用讀者「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的消費心理。製作精良而又富有驚喜的盲盒與文藝青年的精神世界碰撞,大概很難讓大部分年輕的女性說「不」。
  • 大眾書局創始人詳解實體書店盈利模式
    作為實體書店,降低管理成本也不是最佳的選擇,那無疑會導致服務品質的降低,那麼如何提高實體書店的綜合毛利率和其他收益就是一個從業者不得不認真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目前實體書店經營遇到的困境,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原標題:數量不降反增,實體書店還有機會嗎?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這些年,人們記憶中的書店不斷展示出新的面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更加有文化味兒。資料圖:8月19日,市民在北京西單的網紅書店「鍾書閣」拍照打卡。
  • 圖書外賣,能否挽救實體書店?
    Page One聯合線上直播平臺,舉辦了3期吳冠中美育直播,雖然為門店帶來一定流量,但實際購買的依然很有限。  「對於實體書店而言,轉型升級與融合發展已經非做不可。」北京智信文化產業研究院理事長劉明清說。在一項對北京實體書店開展的調查中,許多從業者希望政府能夠協調資源並搭建平臺,幫助書店拓展經營渠道。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如果相關書店的現金流出現問題,那麼中間的想像空間就很大了。我們注意到,有關城市對實體書店2019年的補貼政策基本在12月落實到位。以北京為例,239家書店獲得相關扶持政策,一些知名連鎖書店有多家門店上榜,推斷可以拿到的補貼超過百萬元。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此次疫情的影響雖不至於讓實體書店「再次入冬」,但過去階段書店業的發展成果將在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接受來自於市場的真實檢驗。我們需要認識到,一定會有一批實體書店在後續的時間內消亡,這是市場的正常規律。我們無法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但依靠自救和外部的幫助,可能會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
  • 登陸外賣平臺,對實體書店來說意味著什麼?
    不久前,英國倫敦的一家獨立書店在網上宣布提供圖書外賣,為疫情中隔離在家的人們提供自行車和滑板上門送書的服務,一度成為網紅。而在國內,藉助外賣平臺的成熟發展,目前已經有超過100個城市的書店開始送外賣,言幾又、新華書店、單向街、中版書房等書店品牌均已在外賣平臺上線。外賣平臺介入,並提供入場費和佣金的補貼優惠,為疫情之下無法開張的實體書店提供了一個觸達消費者的渠道。
  • 每日由新 · 話題|實體書店的現狀和未來
    「本期重點」吐槽大會:實體書店怎麼了?人們為什麼不去書店了?沒需求、沒興趣、沒時間?程明霞:經過這麼多年,實體書店有哪些變化?朱學東:現在的書店是非常現代且舒適的。我不太習慣那些很「豪華」的書店風格。當我從網上看到那種華麗的書店後,我感到特別害怕。「書店是天堂的模樣」,這種造法是敬畏神權、教權、皇權的做法。
  • 實體書店需繼續「線上探路」
    今年的讀書日格外特別,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依舊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之下,我國本土疫情雖然基本得到控制,但在全球大流行之下,疫情防控之弦絲毫不敢放鬆。疫情之下,不少實體書店遭遇生存危機。在疫情最嚴重的2月份,多數實體書店幾乎沒有任何收入。行業突遇寒冬,不少書店也在艱難「自救」。
  • 北京實體書店逆境求生
    美國實體書店的遭遇,讓我們聯想到國內實體書店的命運,在北京,實體書店過得怎麼樣呢?我們選擇了三家有代表性的實體書店一探究竟。中關村圖書大廈:溫馨「家庭書房」付出的代價陽光點點,男女老幼安坐在小凳上,捧書靜讀。在中關村圖書大廈總經理吳惟的眼中,這是世界上最美的畫面,「每天看到這個場景,都覺得是最大的享受。」
  • 網紅書店鼻祖誠品書店深圳關門,網紅書店為啥紅不起來了?
    ,深圳誠品書店關店,大家都在問網紅書店為啥紅不起來了?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7月3日下午,知名書店品牌——誠品生活深圳在微信公眾號宣布,將在今年12月31日結束營業。誠品生活終歸還是要跟深圳說「再見」了。這家廣受文藝青年歡迎的書店在深圳經營還不到兩年,其匆匆離場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同時,關於實體書店生存的話題再次引發熱議。還有媒體在社交網站發起討論:「你還會去實體書店買書嗎?
  • 實體書店已死?亞馬遜、當當網卻不這麼看!
    在摧毀了無數實體書店之後,全球最大的網絡書店亞馬遜卻在2015年年底開起了實體書店。呵呵,這是一個冷笑話嗎?  在兩年前,或許你會覺得是一個笑話,是亞馬遜公司CEO傑夫 貝索斯跟世界開的玩笑。但兩年後的今天,亞馬遜的實體書店已經擴大到九家,亞馬遜的實體書店看起來並不只是個玩笑。
  • 實體書店如何花樣「自救」
    【環球時報報駐美國、英國、韓國特約記者  田秋  紀雙城  夏雪】「我以為世界上早就沒有實體書店這種東西了。」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編劇曾借主角之口發出這樣的感嘆。經歷網際網路大潮衝擊的同時,眾多書店開始「自救」:網上賣書、會員眾籌、雲直播逛店……26日,北京市宣布提前啟動今年實體書店扶持項目。實體書店能扛過這個「寒冬」嗎?
  • 亞馬遜大學村開實體店 如果「書店殺手」開書店」
    不久前,有「書店殺手」之稱的美國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在西雅圖大學村開設了第一家實體書店。書店甫一開張便顧客盈門,很多人都想對「書店殺手」開設的實體書店一探究竟。  如果就此認為,亞馬遜的涉足或代表書店行業迎來新的春天,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但是,有一點很明顯,這個「實體書店」遠非「傳統書店」。
  • 線上大求生,值不值得實體書店借鑑?
    在階段性的經營困難面前,政府和購物中心的扶持帶來了一定的利好。與此同時,一些實體書店也在積極應對,尋求突圍之法。據許知遠介紹:「疫情期間,單向街書店緊急通過各種線上平臺進行儲值優惠、在線直播、建群秒殺等促銷。但巨災之下,收效甚微,每次推廣僅能帶來幾百元的收入,連值班店員一天的工資都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