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籠罩之下,實體書店日子不好過。近日京城知名書店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的許知遠通過公開信向外求助,希望以眾籌的形式徵集書店資金,保證書店的持續運營。不過不少實體書店當前的窘境與本次疫情也許並無太大關係,因為即便沒有疫情,大部分實體書店平常給人的感覺就是「慘澹」經營。如同當初上海的季風書園關張一樣,每一家實體書店撐不下去的最後一天,往往是其「迴光返照」、最為高光的時刻,不少讀者恍然大悟一般想起好像身邊是有這麼家書店存在,不約而同地衝到店門口拍照留念,頗有幾分黑色幽默意味。
同樣,你要是指責現在的人不看書、不買書,也不是事實。從一二線城市圖書館周末常年的「一凳難求」就知道上進好學還是我們民族的主流價值觀,那些選址不放過任何一個主要商圈的連鎖書店的投資人也並不都是傻子。拋卻新華書店這種似乎不在意盈虧的老牌國營書店,和嚴格意義上已經難以歸類為書店(甜品屋+文具店更為合適)的「貓的天空之城」之流不說,誠品書店、西西弗、大眾書局、大隱書局、鍾書閣等一幹民營書店早已在各地打開口碑,自帶光環,只要選址得當,流量其實不缺。只是當前這些流量當中有哪些是真正有消費力的流量,哪些還是需要想一些辦法去「收割」,是一個值得細品的問題。畢竟書店不是盒馬鮮生,顧客進來兜兜轉轉空手出門也是常事,很多人下意識中沒有把這裡當成要掏錢消費的場所,這就是一個精神上的散步,散步要付費說不過去。
目前的大環境下,都知道實體書店運營不易,一些有見地的地方政府以及社會公眾其實在此之前已經給予了實體書店力所能及的優惠幫扶。但不缺流量的實體書店,此刻就不宜再長期扮演一個弱者的角色。救急不救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老一輩古訓對書店也同樣適用。書店需要採取各種適當手段將流量進行變現,才能對得住稀缺的城市公共空間資源,才能對得住老闆和員工,才能不讓「死忠粉」們擔驚受怕哪天突然就關了門。既然很多人的精神需求擺在那裡,錢給誰賺不是賺?但是作為顧客,一個首要前提需要強調,這就是要獲得尊重。典型反面代表就是書籍線上線下同價問題迄今還沒有解決,同樣一本新書,噹噹、京東等線上平臺打七五折,遇到電商「造」節,很可能五折以下,書店一定要賣原價,顧客就會覺得智商沒有受到尊重,因為區別僅在於把這本書擺進家裡書架的時間會晚1~2天。假設電商七五折時,書店也放下身段,薄利多銷給一個八折,那麼很可能這一兩天我就不等了。再如,電商現在賣書,都有一個試讀環節,劃劃屏幕就可以看到若干頁的內容。一些實體書店卻一定要弄一層塑料薄膜把書封得像個木乃伊,往往一本書上架5冊,5冊都被封,讓人不明就裡,畢竟不是每個讀書人都可以有輕易撕毀別人勞動成果的心理素質,而光憑書封面好看,腰封浮誇就買了這本書,未免也過於輕佻。
書店越開越像咖啡館,咖啡館越開越像書店,是近年來我們已經見怪不怪和默認的業態選擇,如同宜家最賺錢的地方其實是宜家餐飲區,目前來看,書店可以靠高毛利、強協同的咖啡、文創、展演、兒童培訓、服裝、閱讀器、樂器等業態逐步滋潤起來,這為我們所喜聞樂見。不然很多顧客進來之後,腦海裡最多的問題可能是這個書店何德何能可以撐到今天,乃至會讓「作祟」的同情心影響購物體驗。既然咖啡館能生存,書店加咖啡館一定也可以。當下實體書店還有一個趨勢,就是比拼顏值,以躋身「網紅」聖地為榮,這未嘗不是壞事,高顏值帶來舒適,顧客停留時間會更久,花錢可能性也就更大。但如果除了顏值沒了其他,最該有內涵的地方沒了內涵,紅的快,過氣也會很快。實力有限的書店並不一定就得跟風,而是不妨劍走偏鋒。知名高校附近的舊書店往往仍然「文牘如山」,但應該活的還行,不要聽老闆嘴上怎麼抱怨,真不掙錢沒人會一直開下去。
至於網際網路線上銷售平臺,日子也不見得就如同我們所想的那般容易,因為除了捨得打折,難有別的可以真正與實體書店競爭之處。加上當下電商天下劃分已經塵埃落定,獲客不易,線上流量紅利已近尾聲,這與線上書籍零售額增速連年走低的市場數據相吻合。因而利用線上多年積累的數據賦能,開闢線下戰場,已是多家國內外知名網際網路平臺的發展新趨勢。電子書鼻祖亞馬遜早在五年前,就已經以一種「回馬槍」的姿態重新殺回紙質書戰場,在西雅圖、紐約等地陸續開設實體書店,搜集線下數據、促進高級會員註冊和布局實體零售,國內也已有知名電商有樣學樣。
網上書店不一定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實體書店也許不一定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再回到文初求救的單向空間書店,雖然其目前尚只有四家實體店,但根據媒體報導,每年已有200萬人流量,年度核心付費用戶40萬,全年沙龍近500場,活動嘉賓幾乎都是頂級學者、作家,文藝現場在知名視頻網站同步播出數百場,收看人數近千萬。自2015年起單向空間聯合多家精品書店一起評獎授獎,傳播量達數千萬。大名鼎鼎的「單向歷」一個春節可以售出數萬本;視頻產品、紀錄片多個平臺播放量超億,讀書類音頻節目擁有近150萬粉絲,過半億播放量,還有自己的APP,用戶數幾百萬。可以說囊括了一家書店目前的幾乎所有可能性,各項數字亮眼,也在業內與坊間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如果不是當前這個特殊階段,完全可以堪稱實體書店的典範。因而,特殊時段其創辦人護犢心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旦回歸正軌,實體書店的「復興」之路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