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客戶端】袁亮院士對這個問題多次呼籲,事關每個煤礦工人...

2020-12-25 安徽理工大學新聞網

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0年05月24日

    近年來,我國在複雜地質條件下的煤炭開採理論、技術和裝備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對煤礦粉塵防控依然捉襟見肘。2018年,煤礦從業人員新發塵肺病例數佔全國新增塵肺病例數比例仍高達83%。人民健康已上升為國家優先發展戰略,但以煤礦從業人員塵肺為主的職業安全健康問題嚴重製約「健康中國」發展。煤礦粉塵防控和職業安全健康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推進相關工作?帶著這些問題,《中國能源報》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

    (文丨本報記者 武曉娟)

    煤塵危害遠超安全事故

    Q

    中國能源報:煤礦高濃度粉塵會造成哪些問題?

    袁亮:煤礦開採環境特殊,機械化作業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使受限空間粉塵濃度大幅提升。一方面,煤礦粉塵是煤礦安全生產的重大危險源,可以引發爆炸事故,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另一方面,井下作業人員不得不與嚴重超標的高濃度粉塵長期接觸,導致塵肺病發病率居高不下,還會誘發癌症、心血管和心理等疾病;同時,飄散到大氣中的粉塵還會誘發環境汙染問題。

    致病粉塵質量濃度超標,已成為煤炭開採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以綜採工作面為例,在不採取防塵措施情況下,綜採工作面呼吸性粉塵質量濃度最高達1100mg/m3。目前煤礦通過煤層注水、通風、噴霧、個體防護等手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井下作業環境,但呼吸性粉塵質量濃度仍遠高於國家有關規定。

    Q

    中國能源報:目前我國煤礦粉塵危害程度有多大?

    袁亮:國際上塵肺病佔所有職業病發病比例平均不足10%,而我國佔90%。2008~2018年,我國塵肺病新增報告病例約24.7萬例,其中煤礦從業人員塵肺病例新增約12.5萬例,佔50.65%,2018年煤礦從業人員塵肺新增病例數佔全國塵肺病例數更高達83%。煤礦粉塵對煤礦從業人員的不利影響已遠遠超過安全生產事故,成為危害煤炭工業安全生產與從業人員職業健康的「頭號元兇」,導致的職業安全健康問題制約「健康中國」戰略實施。

    關鍵防控技術裝備缺乏

    Q

    中國能源報:我國煤礦粉塵防控與職業安全健康面臨哪些挑戰?

    袁亮:據安徽理工大學工業粉塵防控與職業安全健康團隊調研分析,現在主要有3個瓶頸問題需要解決:粉塵產塵機理與致病機理等基礎研究薄弱,理工醫交叉融合不足;我國傳統煤礦粉塵防控技術裝備難以有效適應礦山複雜工況條件,煤礦從業人員職業安全健康保障水平低,關鍵技術裝備缺乏;職業衛生監管和職業病防治服務能力不足,相關職業安全健康標準及政策亟待更新。

精準開採、精準醫療、大數據等技術突飛猛進,給煤礦職業安全健康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也順勢提出了煤礦職業安全健康科學構想。

    Q

    中國能源報:怎樣理解這個科學構想?

    袁亮:煤礦職業安全健康是煤炭精準開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健康中國」的重中之重。煤礦職業安全健康科學構想基於理工醫多學科交叉融合,以大數據、雲技術、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高新信息技術為支撐,創新「四位一體」科學研究方法,以煤礦無害作業、職業病精準治療和職業安全健康智能預警為核心,最終實現煤礦從業人員職業生命全周期職業安全健康。

    煤塵防控三步走

    Q

    中國能源報:具體而言,應如何解決煤礦粉塵問題?

    袁亮:我認為解決粉塵問題應該結合實際,緊盯前沿,立足當前,布局長遠,分三步走。第一步,力爭2025年粉塵致病機理、粉塵分源精準防控技術與裝備、塵肺病早期無創篩查技術與裝備等取得階段性突破;第二步,到2035年煤礦無塵化作業、塵肺病精準治療、從業人員職業健康智能預警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杜絕煤礦粉塵對從業人員的健康危害,做到井下空氣辦公室化、塵肺病零發病,實現煤礦從業人員職業全周期健康,助力「健康中國」發展。

    Q

    中國能源報:為保障煤礦粉塵防控與職業安全健康相關工作的推進,您有哪些建議?

    袁亮:建議綜合施策、精準施治,抓住治理體系這個關鍵,健全行業標準、法律法規和宣教機制。同時,也要注重創新支撐引領,加強重大項目規劃及協同攻關,做好技術裝備研發和成果轉化。另外,要推動理工醫融合、醫教研協同的人才培養,加強高素質專業人才供給。

    End


    媒體連結: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13541781/0

相關焦點

  • 袁亮院士:關閉煤礦殘存瓦斯資源能用盡用
    「關閉煤礦、採空區瓦斯洩露而導致的爆炸或火災事故仍然時有發生,嚴重威脅著周邊生產生活安全。在一定條件下,關閉煤礦瓦斯容易沿採動裂隙、地表塌陷裂隙或封閉不嚴的井筒等向地面逸散,存在火災爆炸事故隱患,還會大大增加溫室效應。」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應合理開發利用關閉煤礦瓦斯資源。
  • 袁亮院士團隊最新成果在Google Scholar Metrics全球TOP100期刊發表
    近日,由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袁亮院士領銜的工業粉塵防控與職業安全健康團隊在煤礦氣液兩相細水霧降塵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Effect of water-fog particle size on dust fall efficiency of mechanized excavation face in coal
  • 殘存煤礦瓦斯資源能用盡用
    「關閉煤礦、採空區瓦斯洩露而導致的爆炸或火災事故仍然時有發生,嚴重威脅著周邊生產生活安全。在一定條件下,關閉煤礦瓦斯容易沿採動裂隙、地表塌陷裂隙或封閉不嚴的井筒等向地面逸散,存在火災爆炸事故隱患,還會大大增加溫室效應。」近日,中國工程院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應合理開發利用關閉煤礦瓦斯資源。
  • ...中長期諮詢研究項目「面向『未來20年』煤礦粉塵防控及職業安全...
    6月28日下午,由安徽理工大學承擔,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袁亮院士為項目負責人的中國工程院中長期諮詢研究項目「面向『未來20年』煤礦粉塵防控及職業安全健康戰略研究」啟動會在採動國家重點實驗室1號會議室隆重舉行。會議採用線上網絡視頻與線下現場相結合方式召開,12位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院士、50多位專家學者和政府企業領導出席會議。
  • 安徽理工大學牽頭的「煤礦低濃度瓦斯安全穩定燃燒技術」通過專家...
    8月4日,安徽理工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安徽理工大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袁亮院士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煤礦低濃度瓦斯安全穩定燃燒技術」項目通過專家組論證評審。論證會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組織,中國工程院蔡美峰院士為專家組組長,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周心權教授、重慶大學胡千庭教授為專家組副組長,中國礦業大學林柏泉教授,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常務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張建國,潞安礦業集團原副總經理師文林、總工程師崔樹江,晉煤集團總工程師王德璋,陝西煤層氣開發利用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熊鵬輝,中煤華利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惠功領等為專家組成員。
  • 袁 亮院士——煤炭精準開採透明地質條件的重構與思考
    針對煤炭資源的智能化發展,王國法等以礦區所在區域及地質條件為基本指標,結合礦井開採及安全相關參考要素,提出了智能化煤礦分類與程度分級的評價指標體系。在推進智能化煤礦建設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地質條件的透明化,以確保採掘條件的可視、可預和可控。國內外地下空間透明化的研究較多,淺部地質條件的透明構建為淺層地下空間利用提供了基礎,形成了一系列圍繞地鐵、隧道、水利等工程的三維虛擬實境透明化軟體。
  • 北京最後的煤礦工人
    這是北京最後的煤礦工人。二十一世紀前十年,北京的鄉鎮煤礦逐漸退出生產,僅存的五座國營礦井將在2020年前依次關停。1958年投入生產的大臺煤礦,是最後關停的一座,也是高德才所在的礦井。2019年9月停工後,封堵井口、拆除煤倉和運煤通道的收尾工作持續了一年,有媒體稱2020年8月底將徹底關閉。
  • 重慶煤礦23人被困:和煤礦工人比,大多數人的煩惱都是無病呻吟
    他們是中國最有資格說自己掙的錢是血汗錢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煤礦工人。而對於我來說,這突如其來的觸目驚心的煤礦事故,讓我陷入了沉思之中。作為一個自帶憂鬱氣息的「文藝青年」,我突然意識到,我的一些所謂的煩惱,在生死攸關的煤礦事故面前,顯得那麼矯揉造作。對於大多數人,生活沒有「容易」二字,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辛酸苦辣。
  • 再讀人民日報九年前的評論:屠呦呦為什麼落選院士?
    近日,屠呦呦第四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遍網絡。加上近期舒紅兵、高福等院士深陷輿論漩渦,廣大網友對院士評選制度存在缺陷、不公正的討論聲音也此起彼伏。除屠呦呦外,往屆院士選舉中也有不少熱門人選最終落選,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美女教授」顏寧、「敢講話學者」饒毅,等等。
  • 國家煤監局:重慶松藻煤礦礦難性質惡劣 暴露五大問題
    封面新聞9月30日消息,封面新聞記者從煤監系統內部獲悉,9月29日,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專題視頻會召開,國家煤監局局長黃玉治通報了「9.27」重慶松藻煤礦礦難事故的初步調查結果,運煤上山的膠帶摩擦生熱燃燒並引發煤炭燃燒,產生有害有毒氣體,同時礦工們攜帶的壓縮氧自救器失效,導致16人遇難、38人中毒受傷。
  • ...視頻回放」神華準能集團:唐曉騫——準能集團黑岱溝露天煤礦...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煤礦智能化技術創新論壇分論壇:智能化建設典型煤礦經驗交流系列報告十三:神華準能集團黑岱溝露天礦副礦長/總工唐曉騫「準能集團黑岱溝露天煤礦智能礦山建設實踐」為展示目前我國煤礦生產智能化技術成果,《煤炭學報》編輯部與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長葛世榮教授在2020年第6期共同組織策劃並出版了「煤礦智能化關鍵技術」專題。
  • 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到安理家園EPC總承包項目調研
    12月1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到中國十七冶集團承建的安理家園EPC總承包項目調研。安徽理工大學副校長吳照明,安徽理公置業公司董事長呂淵、總經理倪修全、副總經理尹楠等一同參加調研。
  • 研究生甘願當煤礦工人,是因為工作不好找?面試官說出4點理由
    據了解,目前中大型礦井多數為國營,一線採掘工人收入在一萬元到兩萬元之間,輔助工後勤類人均收入在一萬元至七千元左右,整體上來說,在煤礦下井(煤礦工人將在礦井深處工作簡稱為下井),基本上可實現收入過萬。有些畢業生擔心煤礦資源挖完就失業了,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近些年新批的中大型國企煤礦開採年限幾乎都在80年以上,個人工作30年,55歲退休,養兩代人沒有任何問題。
  • 人民日報刊發「瀏覽器主頁劫持」報導引發共鳴—— 侵犯網民權益...
    網站轉載還在標題中重點突出了「人民日報」字樣,如:《人民日報調查:瀏覽器主頁劫持可能毫無察覺》《人民日報重磅調查:上網被「劫持」,問題出在哪兒》等。  一些網際網路IT類網站也紛紛跟進,如西部數碼、專業IT技術社區CSDN等網站也先後轉載了這一報導。百度貼吧、新浪微博等社交資訊平臺發起了「瀏覽器主頁劫持」話題討論,引起網民的廣泛關注和熱情參與。
  • 人民日報客戶端河南頻道上線
    原標題:人民日報客戶端河南頻道上線   11月7日,人民日報客戶端河南頻道正式上線。   據介紹,由人民日報社河南分社負責運營的河南頻道,包括原創稿件發布、日常新聞更新、地方活動推廣等,擬推出一批重點欄目,包括「226播報」欄目,播報河南省內重大新聞、突發事件;「實事兒」欄目,報導惠及民生的利好政策,突出老百姓獲得感;「夜讀」欄目將於每晚9點上傳音頻,實現用戶投稿的「你寫我讀」;另外還將重點推薦短視頻、圖片等爆款產品。
  • 煤礦工人可以50歲辦理退休嗎,你是否支持?
    煤礦工人可不可以50歲辦理退休呢?你是否支持?一般情況煤礦工人,其實也是分為不同的崗位人群。如果說是符合特殊工種崗位的人群,那麼是可以提前辦理退休的,因為煤礦當中有一個特殊作業工種,就是井下特殊作業人群,他們是可以提前辦理退休的。
  • 基於人民日報客戶端的手機新聞客戶端的發展研究和發展策略探析
    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儘快掌握這個輿論場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     要掌握網際網路輿論場的主動權,手機新聞客戶端是一個重要陣地。目前,網易新聞客戶端已經具有推薦、頻道、原創等26個頻道多達幾百個的訂閱源,值得一提的是網易還根據用戶選擇推出了今日訂閱推薦功能。     在個性化定製方面,有一個客戶端的口號是「你關心的才是頭條」,這就是基於數據化挖掘的個性化信息推薦的「今日頭條」。拋開版權問題,只從個性化定製來講「今日頭條」是成功的。
  • 2020長三角一體化院士論壇在合肥舉辦
    安徽省政協副主席韓軍,省政府副秘書長李必方,省科技廳廳長羅平,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常印佛、龔知本、郭光燦、郝希山、張裕恆、王紅陽、崔向群、鄭永飛、鄭裕國、袁亮、楊善林、趙政國、謝毅、杜江峰、李建剛、陳學東、田志剛、王運敏、俞書宏、方家熊等24位院士,長三角「三省一市」科協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建國,合肥工業大學校長梁樑,
  • 人民日報英文客戶端向世界問好
    從10月15日上線當天,該欄目發布10篇文章,5篇關於國際問題,其中3篇聚焦朝鮮、伊朗核問題,就國際問題表達中國立場。另外5篇關於中國的文章中,2篇有關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角色,2篇回應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的生命力」和「中國外交政策的核心」等問題的關切。還有1篇是通過馬來西亞政治家之口表達對中國參與制定全球規則的肯定態度。這些文章,建立起中國話題與全球話題的關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