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正在開悟之坡上穩步前進

2020-12-18 澎湃新聞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Cell Press對話科學家

物質科學

Physical science

8月19日(周三)下午15:00點,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Joule《焦耳》和iScience《交叉科學》兩本期刊將聯合舉辦Cell Press Live:Perovskite Solar Cells在線論壇。演講嘉賓陣容強大,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

之前我們對楊陽教授進行了一次專訪(),今天,我們又邀請到了本次在線論壇另一位演講嘉賓楊世和教授。楊世和教授長期致力於研究物質從原子、分子過渡到凝聚態的中間形態(團簇和低維納米材料)的結構、性質及應用。現階段的研究興趣包括設計新材料、發現新現象、建立新機理及拓展其在能量轉換中的應用等方面。研究特色保持基礎與應用並重,材料與器件相成,明理與創新同進。

關於楊世和教授

楊世和

教授

楊世和是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和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廣東省納米微米材料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致力於團簇、納米材料和新能源領域的研究。近年來聚焦於旨在可持續太陽能利用的低維多級納米材料的設計、構建和多功能化。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約600篇。發表論文被引用40000餘次。

專訪內容

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特別邀請本次活動演講嘉賓之一的楊世和教授進行了專訪,請他為大家進一步詳細解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的發展。

CellPress:

我們知道楊教授在納米材料、能源等多個領域都有建樹。請問楊教授,您和您團隊目前正聚焦在哪方面工作當中,有哪些激動人心的進展和發現?

楊世和教授:

我們團隊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太陽能利用,包括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和化學能。深入探討電子與光子的相互作用,電子的轉移,收集和重排以及相應的化學鍵重組是我們關注的基礎問題,以此促進太陽能轉化材料和器件的創新。

在新興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發展了反應嵌入式碳基無空穴傳輸層電池,NiO基反式結構太陽能電池,以及基於膠體前驅體形成鈣鈦礦薄膜的配位化學機制。最近的一個工作發展了鈣鈦礦在空氣溼度下通過預成核的策略有效地控制了鈣鈦礦薄膜的高質量生長,使得在環境空氣中製備高性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成為可能。

在光電化學領域,發展了聚光結構和雜化結構,以實現光子管理與電子管理並進,有效地促進了從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換。最近,通過摻雜和異質結構建的有機結合,解決了表面缺陷降低光電壓及異質結能級失配的問題,提升了電極在低偏壓下的分解水光電流密度,從而極大地提高分解水的效率。

在電催化方面,發展了二維複合催化劑,如LDH和石墨烯的插層產氧電催化劑,是當前發展較快的高效非貴金屬產氧電催化劑之一。最近的系統研究釐清了具有分散Fe單原子的二維Fe-CNx催化劑在酸(FeN4)鹼(g-型 N-CH)介質中的氧還原催化活性中心。

CellPress:

楊教授團隊在能量轉化領域,比如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中有很多重要工作,在您看來,目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處於什麼階段?所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楊世和教授:

滷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迅猛發展是太陽能領域的一個奇蹟。在短短的幾年內其效率就已直逼單晶矽的電池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相對於其它高效太陽能電池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可以溶液加工而不失其高性能。這可以歸因於形成滷素鈣鈦礦材料的相對較弱的離子鍵,使得其前驅體能夠在極性溶劑中沿著一定的路向自組裝而得到儘可能完美的又具有一定的缺陷容忍度的鈣鈦礦薄膜。這個弱離子鍵的特點同時也產生了鈣鈦礦材料自身的穩定性問題,包括光,熱,電,水,氧,機械力等的影響。

另外鈣鈦礦的廉價和易加工性使得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很快地向大面積電池和模組方向發展,遇到的問題是如何在放大的過程中儘可能地減小效率的損失和保持電池的穩定性。穩定性問題的解決也會使鈣鈦礦材料對環境的影響減小至最低程度。但是經過研究者的努力,通過結構設計,組分工程,摻雜,界面修飾等,使得以上幾個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可以說目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已經越過了達克效應的愚昧山峰和絕望之谷,正在開悟之坡上穩步前進。

CellPress:

現如今,能源問題是一個全球化問題,各個國家的眾多科研工作者都在努力研發各種新型能源來應對這個問題。請楊教授就新型功能化納米材料應用於新能源領域的應用前景、主要困難等方面發表您的觀點。

楊世和教授:

能源問題是當前的所有問題之首,而納米科技的利劍似乎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運而生。這是我的導師,諾貝爾獎金獲得者Richard E. Smalley教授二十年前就提出的一個命題。能量對於人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遠離平衡態的耗散體系(如生命和社會)需要能量和物質來驅動。新型功能化納米材料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前景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上自然界早已進化出完美的納米結構通過光合作用來獲取太陽能,生物體內負責能量轉換的納米機器更是不勝枚舉。但現今自然界的生物能以遠遠不能滿足人類社會的迅速發展。科學認識的深化和技術的進步對發展應用於新能源領域的新型功能化納米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二十年來,新型能源納米材料和器件的發展勢頭非常強勁,包括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類鋰電池,超級電容器,熱電轉換器,納米發電機等等。其中有一些已經商業化或者接近商業化。我們知道,新型能源納米材料和器件的研製在橫向上涉及到跨學科科學和技術問題,在縱向上依賴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銜接。這樣在發展過程中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所以進一步的發展有賴於克服這些各種各樣的困難。

CellPress:

中國既是能源短缺國、又是能源消耗大國,如何在實現能源的有效利用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是一個嚴峻挑戰。光催化技術可以將太陽能轉化成氫能,氫能作為一種高效綠色能源,在眾多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請楊教授就目前熱門光催化材料,如TiO2、過渡金屬氧化物、新型光催化材料和共催化複合材料各自的優缺點,發表您的看法。

楊世和教授:

化石燃料給人類文明送上了光輝的一程,但化石燃料畢竟是不可持續的,而且其利用會導致氣候暖化和環境汙染。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要利用化石燃料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科技知識積累—來實現從化石燃料到太陽能燃料的儘快過渡。

太陽能是我們的可持續的終極清潔能源。將太陽能高效地轉換成可運輸,可儲存的綠色氣體液體燃料如氫氣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實現這種從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化至少有一下三種方式:1)太陽能電池加水電解;2)光電化學水分解;3)光催化水分解。這三種方式各有優缺點,但目前第一種方式因其獨立優化及部件的自由而致轉化效率最高。第二種和第三種有集成和無線的優勢,但核心材料的優化和匹配和器件組件的設計和優化是當前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這些材料和結構要同時滿足高吸收高傳導低損失的要求。

目前高性能材料如III-V族半導體可實現高效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換,但穩定性和高成本是存在的問題。可持續性材料有的吸光性差,如TiO2,有的傳導性差,如Fe2O3. 對於光陽極來講,目前BiVO4因其相對較強的太陽光吸收和較好的載流子傳到成為其中的佼佼者。我們最近通過其與氮化碳(C3N4)形成的異質結以及相應的Mo和B摻雜,促進了電子空穴分離,從而有效地提升了電極在低偏壓下的分解水光電流密度。進一步解決吸光和傳導的問題有望最終發展出基於可持續性材料的高效太陽能到化學能轉換的技術。

CellPress:

眾所周知,楊教授不僅在低維納米材料的設計合成領域成果豐碩,也在新型太陽能電池、光電化學電池、二氧化碳電化學及光催化還原、新型光電器件開發等諸多領域取得突破進展。請問楊教授,在這些不同學科和跨領域研究工作中,您是怎樣做到都能做出高水準研究工作的?可否跟我們分享您的經驗與心得。

楊世和教授:

一個人的歷程取決於你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取捨。環境決定了你不能做什麼,自身決定了你能夠做什麼。所以我一直堅持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真正把我引導到科研路上的是我的研究生導師Richard E. Smalley教授。他將我引到了一個新興領域—團簇—也就是納米材料的前身。我當時剛到美國對科研腦子裡一片空白,Richard E. Smalley教授繪聲繪色地將團簇描述為從原子到固體的過渡,指出了其在物質結構中無限的研究機會,使我受到很大的感染和影響。團簇的研究沒有辜負初衷,導致了富勒烯家族的發現,有力地推動了納米科技的發展。

在團簇研究的基礎上,我後來將研究興趣延伸到納米材料的生長,特別是納米線陣列的原位生長,以及納米材料在能量轉換,特別是太陽能轉換中的應用。所以我後面關於納米能源的跨領域研究發源於我早期團簇研究的根。我一直認為,根扎的深枝葉才能茂盛。納米能源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雖然跨越多領域,但在化學物理上都是相通的,主要關心的是材料中原子的價電子的行為。由於受興趣駆使而非功利心,我趨向於把研究看成人生中難得的旅行,最關注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和周圍的風景,有一種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心性。

CellPress:

楊教授不僅在科研領域有著豐碩的成果,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嘉獎;同時楊教授也為國內外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科研人才。請楊教授可否針對導師如何帶領學生做科研以及學生如何更好的開展科研生涯,分享一些您的經驗心得並給指導意見。

楊世和教授:

幾十年來,研究文化其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更多的是小分隊合作,老師和學生的聯繫更緊密。我開始獨立研究工作時實驗室的事大都是和學生一起做,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更像師徒關係。現在大團隊作戰的多一些了。這與科研事業發展的進程有關:原來的研究領域更專一些,需要精深探索;而現在單一領域日趨成熟,更需整合不同領域。這其實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要知曉更多的東西,但又不能樣樣精通。

團隊的大小對師生關係會有直接影響,如團隊太大見老師一面都不容易。不管怎樣,我希望學生有獨立性,有自己的興趣,同時尊重學生的興趣。培養獨立性是自立的根本,這是研究生階段的一個重要任務。培養獨立性當然不是放羊不管,而是關注,引導,達到潤物細無聲之妙。在像能源納米材料這樣的跨學科領域,學生既要敢做敢闖,又要不忘記基本功;既要能粗到跨學科的主幹,又要能細到技巧性的枝節。這是很高的要求,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漸培養。總的來講,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培養興趣,少一些功利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伴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鈣鈦礦太陽能光伏電池特點、產業布局與發展前瞻
    國外發展現狀國外眾多高校、研究機構開展了鈣鈦礦太陽能光伏技術研究,並創造了多次光電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已經開始產業化推進。英國牛津大學製備出全球首個介孔超結構鈣鈦礦太陽能光伏電池,實現從傳統介觀鈣鈦礦太陽能光伏電池向平面鈣鈦礦太陽能光伏電池的過渡。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淵教授AFM: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低溫穩定性研究
    研究背景近十年來,有機-無機雜化滷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展迅猛,正朝著商業應用的方向前進。雖然在實驗室中這類新型光伏電池的轉化效率可高達25.2%,但其依然存在溫度穩定性等問題,並且其光伏性能與Shockley-Queisser理論極限值存在一定差距。
  • 能直能彎的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一種新型材料鈦鈣礦的出現,讓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這種新材料到底是什麼?它做成的新型太陽能電池相比傳統的,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什麼是太陽能電池 什麼是新型太陽能電池 為了克服晶體矽太陽能電池的缺點,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出現了,這就是目前國際研究最熱門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 中美兩國的大學,都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但當前大多數太陽能電池是由精製矽(refined silicon)製成,而提煉矽材料的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電,也就是說,發電廠為此將產生大量碳排放。為了尋求替代矽的環保材料,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了鈣鈦礦薄膜(thin-film perovskites)上。這是一種低成本的柔性太陽能電池材料,生產鈣鈦礦薄膜所需的耗能較低,而且幾乎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應重「疊層」
    「3篇採用疊層技術的文章值得重視,將來可能會進一步提升商品化矽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化效率,但這一方向目前國內開展研究的不多。」李永舫指出,「國內研究者應該重視鈣鈦礦/矽疊層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尤其是在現有矽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技術的基礎上開發鈣鈦礦/矽疊層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同時需要研究疊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後對原來的矽太陽能電池產品穩定性和壽命的影響。」
  • 揭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缺陷」之謎
    近年來,鈣鈦礦成為太陽能電池研究的新寵。相比於共稜、共面形式連接的結構,具有特定晶體結構的鈣鈦礦更加穩定,更有利於缺陷的擴散遷移。因此,鈣鈦礦具備了許多優異的物理化學特性,如電催化性、吸光性等。同時,鈣鈦礦結構非常適合作為太陽能電池吸收光線的活性層,因為它們吸收光線的效率比矽更高,轉換效率潛力更大,且製作工藝簡單、成本低、更綠色,近年來鈣鈦礦電池已逐漸成為矽太陽能電池的替代品。然而,鈣鈦礦材料製作的太陽能電池,往往會出現明顯的性能損失和不穩定性,確切的物理原因依然成謎。
  • 給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架上「水泥」支架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年來,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由於其可溶液加工、質輕、成本低等優勢,有望成為可持續發展可拉伸應用的光伏技術。然而,機械柔韌性和環境穩定性的難以兼具限制了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進一步的發展應用。
  • 鈣鈦礦單晶薄膜的可控制備與太陽能電池器件研究獲進展
    鈣鈦礦單晶薄膜的可控制備與太陽能電池器件研究獲進展太陽能電池是將太陽能直接轉化成電能的裝置,可以高效轉換並利用太陽能。除了目前主要的矽基太陽能電池外,探尋高效率且廉價的新型太陽能電池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近年來有機無機雜化MAPbX3 (X=Cl, Br和I)鈣鈦礦材料由於其卓越的光電性能而受到廣泛關注。基於這類鈣鈦礦結構材料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短短幾年間在效率上頻頻突破,由2009年的不到4%迅速提升到了22.1%。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穩定性進一步提升
    近日,中國西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出高效穩定的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即通過增強層狀分子間的作用力,增加了電池的穩定性,在光照下持續工作1000小時,電池的光電轉化性能衰減低於15%,成為離子液體應用在鈣鈦礦領域的又一突破,相關成果已發表於《自然光子學》。
  • 上科大非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破紀錄
    上科大非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破紀錄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下,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寧志軍課題組在非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基於鈣鈦礦的單節和疊層電池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新型高效低成本太陽能電池。但是目前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大多基於重金屬鉛的材料體系,可溶性的重金屬鉛帶來的環境問題將阻礙其商業化進程,因此環境友好型的非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重要的研究方向。錫基鈣鈦礦具有和鉛鈣鈦礦相似的電子結構和相媲美的半導體性質,包括高吸光係數、高載流子遷移率和理想的帶隙,是環境友好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理想材料。
  • 碳中和+|中美兩國的大學,都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但當前大多數太陽能電池是由精製矽(refined silicon)製成,而提煉矽材料的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電,也就是說,發電廠為此將產生大量碳排放。 為了尋求替代矽的環保材料,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了鈣鈦礦薄膜(thin-film perovskites)上。這是一種低成本的柔性太陽能電池材料,生產鈣鈦礦薄膜所需的耗能較低,而且幾乎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刷新世界紀錄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隨著技術變得日漸高效和廉價,綠色能源產業中的太陽能光伏面板行業,也迎來了蓬勃的發展。不過近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研究團隊,剛剛打破了太陽能電池的能效紀錄。
  • 科學家研究出更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科學家研究出更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8 14:36:46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Zhaoxin Wu課題組與美國西北大學Mercouri G.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載流子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廉價太陽能電池和其它光電器件等方面展現出極大的應用價值,成為目前國際上重要的研究熱點材料之一。目前的研究普遍認為鈣鈦礦膜表面微觀形貌(晶塊大小、邊界等)的非均一性對薄膜光電性質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但其影響機制並不清楚。因此,探究鈣鈦礦薄膜微觀形貌的非均勻性對載流子壽命、遷移率以及電池性能的影響對於進一步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是非常必要的。
  • 矽或鈣鈦礦串聯太陽能電池創造新的世界效率記錄
    打開APP 矽或鈣鈦礦串聯太陽能電池創造新的世界效率記錄 光伏子 發表於 2020-12-17 15:14:36 長期以來,矽一直是太陽能電池的黃金標準,但隨著現在它逐漸開始達到極限。
  • 新型鈣鈦礦薄膜讓太陽能電池實現高效率
    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團隊、陳永華教授團隊與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邢貴川教授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一系列不同量子阱寬度的二維Ruddlesden-Popper(RP)層鈣鈦礦薄膜,及其高效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應用。相關成果北京時間11月10日發表於《自然—能源》。
  • 植物能高效吸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鉛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科技日報北京1月22日電(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1日發表的一項環境學報告,德國科學家開展的一項分析研究顯示,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鉛汙染相比,來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鉛進入部分植物體內的效率是前者的10倍。雜化滷化物鈣鈦礦可以製備高效的太陽能電池,同時具有性能優異、成本低廉、商業價值巨大的特點,因而備受關注。
  • 最新《Science》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又有重要進展!「陷阱」之謎!
    混合無機-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主要受到捕獲電荷載流子並導致無用重組的缺陷的限制。近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黃勁松教授(通訊作者)報導了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單晶和多晶太陽能電池中「陷阱」的空間和能量分布解析結果。
  • 鈣鈦礦光伏第一人 -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1由此可見,鈣鈦礦聯手成熟的矽光伏技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大家好,我是坡肉先生。今天是雜談鈣鈦礦丨坡肉專欄第6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主題是:「鈣鈦礦光伏第一人!牛津大學&牛津光伏的Henry J. Snaith!」Henry J. Snaith,大家一定不會陌生!
  • 科學網—新型鈣鈦礦薄膜讓太陽能電池實現高效率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團隊、陳永華教授團隊與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邢貴川教授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一系列不同量子阱寬度的二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