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市場中存在著各種類型的身份歧視,求職者是否會因為大學本科第一學歷差異而受到招聘方的歧視對待?這在中國當前的勞動力市場中是一個存在爭論的問題。
目前鮮有直接的證據表明第一學歷歧視系統地存在於招聘過程中,也缺乏對此類歧視背後原因的研究。
在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中,一種受到爭論的現象是求職過程中求職者認為很多時候受到了基於第一學歷(研究生畢業生的初始本科學歷) 的身份歧視, 尤其表現在校園招聘中。
通過百度搜索( 2018 年 7 月 3 日) 「第一學歷歧視」的關鍵詞,發現僅新聞報導就有176篇,而網頁有238000條之多。第一學歷歧視大多體現為,非「211 或 985 工程」( 以下簡稱「211 或 985」) 院校的本科畢業生在「211 或 985」院校進一步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後,就業過程中感受到了歧視。
《中國青年報》2011 年進行的一項社會調查的結果顯示,57.5%的被調查者感覺到招聘中存在學歷「查三代」現象, 而且認為這種現象在政府、國企和事業單位最為嚴重。
政府通過更多的財政傾斜和政策配套提高985、211高校的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水平,同時在客觀上創造了中國普通高等院校的分類依據,並促成了國人對於國內大學差異的基本觀念。
與此同時,不同院校畢業的學生被自然地貼上了211、985 等身份標籤, 基於這種身份的歧視逐漸出現。比如,有些企業在招聘廣告的條件中會明確標註「211 /985 大學優先錄取」或「僅限 211 大學」等歧視性字句。
統計來看,211 院校研究生中會有相當大比例的學生是出身於非211院校的本科畢業生。本科第一學歷的身份標籤若構成歧視的基礎( 尤其是在勞動力市場中) , 那麼按照這類學生的總量, 第一學歷歧視必然構成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並可能降低勞動力市場的效率。
就業過程中的第一學歷歧視只是一種求職者求職失敗的主觀歸因(尋找藉口) ,還是確實存在呢? 不同層次的第一學歷求職者就業結果的差異是源自應聘過程中表現出的能力差異,還是源自招聘方的歧視?
武瑋( 2017) 對武漢市七所重點高校研究生的第一學歷與就業起薪數據進行研究,結果發現: 在控制了求職者學業成績基礎上,求職者的第一學歷差異對起薪有顯著的影響———第一學歷為211大學本科的碩士畢業生起薪比非 211 大學本科高 11. 8% 。
但是這種工資差異是來源於招聘方歧視,還是來源於求職面試過程中體現的兩類勞動者工作能力(或潛力) 的差異,甚至是來源於不同本科背景導致的求職意向及競爭傾向的差異? 基於實際數據或調查數據的實證工作在邏輯上是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的。
另外,依賴於此類實證結果,我們依然無法提供合理的公共政策建議, 因為我們無法依賴於此類實證研究推論出導致第一學歷歧視的招聘方動機。
具體地說,不同的招聘方對於第一學歷的歧視對待是來源於招聘者們因為自己是211身份,而不喜歡非 211 本科學歷身份的求職者(偏好性歧視) ,還是招聘方因為無法獲得所有求職者生產能力的信息,而將第一學歷身份作為一種信號處理,只基於對兩類求職者的刻板印象,做出非完全信息條件下的理性決策(統計性歧視) ? 第一學歷歧視的動因不同,我們也應該設計不同的公共政策。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本文設計了一個簡歷投遞的實地實驗。實驗通過控制所有應聘者保持相同層次研究生學歷( 211 院校) ,以及不同層次初始本科學歷, 檢驗第一學歷是否受到歧視。
實驗結果顯示: 第一學歷為本科非 211 大學比本科 211 大學的碩士畢業生在初次就業中收到顯著更低的簡歷回復( 低 41% ) ; 實習經歷、校內表現和資格證書等簡歷信息質量的提高可以提高回復率並降低第一學歷歧視的程度; 不同企業類型的第一學歷歧視程度有所差異。同時,社會招聘的實驗結果顯示不存在第一學歷歧視。因此,第一學歷歧視至少部分源自統計性歧視。
本文來源:李彬、白巖,「學歷的信號機制:來自簡歷投遞實驗的證據」,《經濟研究》2020年10月,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解螺旋等。
科研繪圖神器—hiplot,是2020年7月19日openbiox聯合科研貓鄭重推出的全網首個開源繪圖平臺,目前提供基於R語言的70餘種基礎可視化和50餘種進階繪圖的功能,同時還部署了多個 openbiox社區項目(如bget下載文獻附錄、UCSCXenaShiny 等)。
截止目前,網站的總訪問量大約32萬餘次,日均訪問量五千餘次,註冊用戶上萬人。
https://hiplot.com.cn
點擊圖片進入Hiplot平臺介紹
所有功能免費
更多科研新鮮資訊、文獻精讀和生物信息技能
請關注科研貓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