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深圳特區迎來了40歲的生日。
40年,當初的小漁村,已經躋身一線城市。
40年,深圳人口增長42倍,就業人口超過了上海。
40年,深圳取得了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深圳的房價也在不斷走高,現如今,深圳的房價已經碾壓全國。
證券時報·數據寶的統計《2020年全國城市二手房價排行榜》顯示,2020年底,深圳二手房價格已經87957元/平米,同比大漲34%。這個價格比北京高23236元,比上海高近50%,是廣州的2.2倍。
僅僅一年時間,深圳和北京二手房價格差距就從2000元級別擴大至2萬元級別,擴大10倍。
2019年,深圳二手房價格僅比上海高20%,到2020年,已經高出50%。
現在的深圳,房價收入比已經超過了35,是唯一超過30的城市。作為對比,最幸福的城市,長沙,只有6.4。
現如今,深圳依然保持著超強的人口吸引力,來了都是深圳人,但住房壓力,卻是所有來深年輕人的首先要面對的。
深圳房價何以這般,回顧過去40年的發展歷史,或許能窺知一二。
一、土地供應量大幅縮水
實際上,深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房價都相當穩定。
但2003年是一個重要時間節點,當年深圳土地供應量大幅縮水。
資料顯示,1996-2002年,深圳年均土地供應13.03平方公裡,但2003年供應計劃控制在11.5平方公裡。
之所以出現這種轉變,有幾個因素:
一是房地產投資過熱,2002年房地產開發投資佔固定投資的比例已達55.88%,刷新紀錄;
二是新增貸款中,房地產開發貸和個人住房貸款佔比達到了43%,貸款集中流入樓市。
三是深圳住房供應充足,2002年下半年以來已經出現部分樓盤價格下跌的情況。
四是深圳土地不夠用了,到2002年底,深圳建設用地總量是767平方公裡,已佔用513平方公裡,僅餘254平方公裡。中心區可出讓土地不足十分之一。
2003年深圳整體土地供應縮水,房地產則更甚。商品住宅用地總量僅有0.92平方公裡,佔比僅9%,明顯低於過去的30%平均水平。此後深圳長期保持了這種超低的宅地供應水平,其中2017年宅地更是零供應。
土地供應不足,宅地佔比又大幅下降,推動深圳房價進入上漲通道。
即便是到2019年,深圳重新提高土地供應,達到了1.88平方公裡,2020年達到了3.35平方公裡,但也遠遠無法與2002年之前相提並論。
二、人口大幅增加
土地供應縮水,人口卻在迅猛增長。
1979年,深圳常住人口33.29萬人,到2019年常住人口已達1343.88萬人。
而據深圳官方估計,深圳實際管理人口已超過2200萬人。在近幾年的人口吸引力方面,深圳也是高居榜首。
深圳人口增長了好幾倍,但住宅用地卻在不斷縮水,在這種情況下,深圳房價存在剛性上漲動力。
2016年,深圳開始大規模調控,但房價卻並未如北京走出明顯下跌行情。
在這種情況下,要踐行房住不炒,必須另尋出路,於是2018年,深圳啟動二次房改,意在通過雙軌制來保障剛需的住房需求。到2035年,深圳擬新建住房170萬套,其中保障房(安居房和公租房)和商品房佔比為6:4。
三、2019年以來多重利好
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2019年深圳樓市被多重利好引爆。
央行多次降準,市場流動性。《粵港澳大灣區綱要》和《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相繼公布。深圳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並公布2019-2025行動方案。深圳調整普通商品住宅認定標準,取消「豪宅稅」。房貸利率掛鈎LPR,隨後房貸利率逐步下行。2020年上半年,深圳樓市依舊火熱,房抵經營貸流入樓市,為了遏制樓市過熱,7.15新政推出:深戶須3年社保,增加超750萬為豪宅,,增值稅滿2免徵改為滿5免徵,離婚3年內回溯離婚前住房套數等。
隨後,深圳二手房成交量大幅下滑,但新房市場卻進入「打新潮」。
太子灣灣璽,華強城,中海寰宇時代、遠洋天著、金地峰境瑞府、華潤城四期、萬科臻山海、等樓盤均遭「日光」。
尤其是華潤城四期的萬人搶千萬房產,更是將代持打新玩法曝光於臺前。
現在的深圳,人多地少,利好不斷,要靠自身解決住房問題,太難了。
依託大灣區,效仿長三角,打通社保戶籍一體化。特別是交通一體化,融合東莞惠州等城市,如東京都會區那般,讓雙城生活體驗再上一個臺階,這一大片土地完全可以承載居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