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踐行者】廣東省衛健委主任段宇飛:推進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健全早期監測預警機制
金羊網 2020-12-22
近日,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段宇飛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他總結了「十三五」期間廣東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改革取得的顯著成果。...
段宇飛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張華 通訊員王慧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提高衛生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實現經濟社會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的基礎。
近日,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段宇飛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他總結了「十三五」期間廣東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改革取得的顯著成果,同時強調要推進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補齊短板弱項,並且介紹了在「十四五」期間全省在衛生健康領域工作的一些設想。
A、廣東試點經驗不斷走向全國
羊城晚報:「十三五」期間,廣東醫療改革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段宇飛:「十三五」期間,廣東省圍繞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改革總要求,重點推進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等5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改革,同時統籌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醫藥服務體系、健康信息化、健康扶貧、健康服務業等其他領域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通過這些年的探索創新,廣東從推動試點先行到連線成片,形成「百花齊放春滿園」的醫改新局面。推動醫療、醫保、醫藥改革實現了多個率先。2020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會議通報全國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績效考核結果,廣東省與上海市排名並列全國第一。廣東試點經驗不斷走向全國,為全國醫改貢獻了廣東方案。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構建整合型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廣東省實施創建醫療衛生高地行動計劃,立足省情,協調發展,分類施策,確立「廣深構建醫療衛生高地、珠三角地區優化發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加快發展」的發展格局。2017年起,實施「31611」工程,即建設30所高水平醫院、100個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打造6大醫學科技創新平臺、培育100名醫學領軍人才和1000名傑出青年醫學人才。
近幾年來,廣東不斷深入推進高水平醫院建設。2018年起,省委省政府投入90億元支持30家醫院建設高水平醫院。省市財政投入56.32億元支持廣州呼吸中心、腎臟病醫學中心、腫瘤醫學中心建設。目前,省政府與國家衛生健康委籤約共建1個綜合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1個專科類國家醫學中心、6個專科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為了達到醫療服務同質化的目的,全省因地制宜地推動多種形式醫聯體建設。在城市主要推廣深圳羅湖醫院集團經驗,農村主要推廣花都區縣鎮村一體化建設。自2017年起,省財政每年支持14個粵東粵西粵北地市和江門各選一個縣(市、區)推進縣鎮醫聯體建設工作,對每個市補助500萬元。目前,全省共建成城市醫療集團70個,專科聯盟232個,遠程醫療協作78個。
二是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讓人民群眾就近就醫。2017-2019年全省各級財政統籌500億元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對縣、鎮、村三級醫療機構進行標準化建設,將47家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為縣(市)第二人民醫院,改造建設189家縣級醫院,按照國家統一標準,對488家鄉鎮衛生院和10000間村衛生站進行規範化建設。
同時,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省財政根據核定編制數對經濟欠發達地區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醫務人員進行補助。還為粵東粵西粵北鄉鎮衛生院及47所升級的中心衛生院引進醫、藥、護、技類專業技術人員近8500多人。基層醫護隊伍不斷壯大,基層百姓看病就醫服務質量持續提升。據統計,2017-2019年,在全省縣域內住院率分別為82.4%、83.5%、84.1%,呈逐步上升趨勢,達到了大病不出縣,老百姓就近就醫的目標。
2017-2019年,省財政還投入39億元,用於粵東粵西粵北61家縣級婦幼保健院能力建設項目。當前廣東建立了地貧篩查實驗室1364個、產前診斷實驗室44個,新生兒遺傳代謝病採血點1900多個、篩查中心22家,新生兒聽力篩查機構1900多家、診治機構17家,縣級出生缺陷幹預中心120餘家,形成了「省指導、市診斷、縣篩查」的工作體系。
三是加強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為了方便廣大群眾就醫,全省將建設居民電子健康碼,實現醫療健康服務「一碼通用」、優化再造服務流程,實現看病就醫「一鍵診療」、建設遠程醫療網絡,實現「一站會診」作為信息化改善醫療服務的重要內容來抓。
據統計,全省6517萬居民激活電子健康碼,在1420家醫療機構全面使用。在院看病,智能預約掛號、智能導診分診、預約檢查、檢查檢驗結果查詢、取藥配送、行動支付等服務,群眾一部智慧型手機就全部解決。在2019年全省87%的二級以上醫院開展各類信息便民惠民服務,掛號方便,就診不用排隊,回家也能看檢查結果,群眾就醫體驗顯著改善。
除此之外,全省大力推進網際網路醫院建設。2019年4月23日,我省首批22家網際網路醫院集中上線服務。目前,已有113家網際網路醫院,網際網路醫院數量約佔全國的1/4。2019年起,將智慧醫療建設推廣到全部三甲醫院。這對廣大群眾的就醫便利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四是壓實健康扶貧工作,讓貧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廣東實施健康扶貧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連續多年將提高醫療救助水平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逐年提高低保對象的醫療救助比例和救助標準。省財政安排2732.4萬元,為全省2277個貧困村配備可穿戴式檢測設備包,為貧困村村醫配備人工智慧醫生助手。
全省農村婦女兩癌免費檢查項目從精準扶貧村擴大到粵東粵西粵北地區90個縣(市、區)。組織對建檔立卡及「患有大病」的貧困人員進行大病篩查、確診、分類組織專項救治。這些措施讓貧困人口能夠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十三五」期間,廣東居民健康水平明顯提升。人均期望壽命由2015年77.1歲提高到78.4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分別從2015年的11.56/10萬、2.64‰下降到11.22/10萬、2.08‰,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B、健全完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絡
羊城晚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這次疫情同時也暴露出公共衛生體系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未來省衛建委補齊公共衛生短板方面有哪些舉措?
段宇飛:這次疫情暴露出我省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鏈條上各個環節銜接還不夠順暢,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機制亟需改革、能力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重大疫情和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預案和跨區域應急處置機制有待完善,缺乏應對疫情大流行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物資準備,運用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支撐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能力有待加強等短板和不足。
為全面梳理我省公共衛生防控救治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項,省衛健委抓緊出臺《廣東省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同時,抓緊實施公共衛生體系「一攬子」建設項目,積極推進廣東省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廣東省傳染病醫院)建設,同時建成集臨床、公共衛生、科研、教學四位一體的省級高水平公共衛生醫學平臺,強化新冠肺炎等重大傳染病起源、診斷、治療藥物及疫苗研究,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現代化建設、縣級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健全完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絡、改造升級省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推進公共設施平戰兩用改造5項重點建設任務。目前有關行動計劃方案已報省政府審定。
另外,我們還以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為契機,進一步健全早期監測預警機制,強化監測預警和快速有效處置能力。
為了構築醫防融合體系,建立醫療機構與疾控機構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和監督監管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銜接。推動所有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含中醫醫院)設立公共衛生管理部門,建立公立醫院公共衛生職責清單制度,將醫療機構履行公共衛生職責納入對醫療機構監督執法、績效考核和醫院等級評審等。
C、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羊城晚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我國衛生健康事業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的主要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為實現這樣的目標,我省「十四五」期間在衛生健康領域將有哪些工作設想?
段宇飛:「十四五」期間,廣東省衛生健康工作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守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初心使命,更加注重預防為主和健康促進,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資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推動衛生健康工作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目標打下更加堅實的健康基礎。具體擬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是緊扣「主要健康指標保持全國先進水平」要求,深入推進「建設健康廣東、打造衛生強省」戰略。聚焦影響全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突出問題,實施健康廣東行動,推動18個專項行動落地見效。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創新社會動員機制,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強化重點人群和重大疾病綜合防控,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確保「十四五」末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標保持全國先進水平。
二是緊扣「強基層、建高地」目標,持續完善「頂天立地」醫療衛生大格局。推動建設引領國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級醫學中心,建設區域醫學中心和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群,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衛生協同發展,帶動醫療服務區域發展和整體水平提升。加快推進30家高水平醫院建設,聚力在高素質人才培育、高層次平臺建設、高水平成果產出上有新突破。推進廣州呼吸中心、腎臟病醫學中心和腫瘤醫學中心建設,實施三級公立醫院激勵方案和促進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市級醫療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加快形成國家級和省級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重點專科(學科)梯次發展格局。加強縣域醫共體建設,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的服務能力。
三是緊扣「防範化解公共衛生風險」底線思維,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建立完善職能清晰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優化疾控機構設施設備條件。推動關口前移,建立響應靈敏的監測和多點觸發預警體系,加強實驗室檢測網絡建設,加強疾控、醫院、科研單位間的信息共享,增強早期監測預警、快速監測和先期處置能力。進一步完善省市縣傳染病醫療救治體系,全面加強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建設,完善綜合醫院傳染病防治設施建設標準。全面提升縣級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推進可轉換傳染病區和可轉換ICU等建設。健全完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絡,建設省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和市級救治基地。依託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等高水平醫院建設省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四是緊扣「全面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思路,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和醫療、醫藥、醫保聯動,建立以促進健康為導向的創新型醫療保障制度,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穩步提高個人繳費標準。鞏固住院待遇水平,強化門診共濟保障,全面落實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完善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費用保障機制。根據國家統一部署,積極申請國家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點。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具有廣東特色的以按病種分值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體系,門診統籌按人頭付費。推進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國家試點。加強醫保基金管理。開展基於大數據的醫療保障智能監控,推廣人臉識別、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推進「網際網路+醫療保障」,加快建設全省集中統一的智能監管系統,並做好與廣東省政務服務平臺的對接。
五是緊扣「中西醫並重」方針,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廣東省將堅持中西醫並重和優勢互補,建立符合嶺南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優勢。推動中醫藥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積極申請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加快建設廣東省中醫藥循證醫學研究中心,力爭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和區域中醫醫療中心落戶廣東。啟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制定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政策措施。落實中西醫會診制度,在綜合醫院、傳染病醫院、專科醫院等大力推廣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並將實行情況納入醫院等級評審和績效考核。
提高中醫醫院應急和救治能力,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疫情救治中的獨特作用。做優做強專科專病,遴選推薦一批國家中醫優勢病種和診療項目,鼓勵引導醫療衛生機構提供中醫藥服務。
廣東醫療改革取得哪些成效?
★構建整合型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讓人民群眾就近就醫
★加強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方便廣大群眾就醫
★壓實健康扶貧工作,讓貧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廣東將如何補公共衛生短板?
★抓緊實施公共衛生體系「一攬子」建設項目
★積極推進廣東省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廣東省傳染病醫院)建設
★建成集臨床、公共衛生、科研、教學四位一體的省級高水平公共衛生醫學平臺
★強化新冠肺炎等重大傳染病起源、診斷、治療藥物及疫苗研究
★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現代化建設、縣級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健全完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絡、改造升級省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推進公共設施平戰兩用改造
未來廣東衛生健康領域工作重點是什麼?
★緊扣「主要健康指標保持全國先進水平」要求,深入推進「建設健康廣東、打造衛生強省」戰略
★緊扣「強基層、建高地」目標,持續完善「頂天立地」醫療衛生大格局
★緊扣「防範化解公共衛生風險」底線思維,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
★緊扣「全面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思路,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緊扣「中西醫並重」方針,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製圖/黃江霆 制表/黃江霆
編輯: 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