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後要依然熱愛生活

2020-12-19 清淺之說

文|吳清淺

《我們與惡的距離》吳慷仁飾演的王赦是個律師,該劇一開始就是王赦積極為無差別殺人犯李曉明辯護。對於他的做法很多人難以理解,為此有人在網上罵他,有人衝到他面前罵他,甚至還有人扔他雞蛋、潑他糞便……

大眾的這些舉動也屬正常。因為大眾更多的是站在道義的角度去評判一個人該不該死,李曉明殺了人,還殺了不止一個,所以大眾覺得他該死。而在法律面前,儘管李曉明殺人的證據確鑿,可是法院還沒有宣判,他就不是罪犯,只是嫌疑人,還享有人權,他的辯護律師就要履行職責全力以赴為他作辯護,在合法的範圍內爭取最輕的處罰。就像為受害方辯護的律師全力以赴為自己的當事人辯護一樣。

好丈夫好爸爸、在生活中是一個善良者的王赦基於職業道德和內心的追求,竭盡所能為李曉明辯護,為他爭取不判死刑,同時還為另一個性侵併殺害女童的人陳森爭取不判死刑。這樣的行為不僅大眾不理解,就連他的妻子也不理解。

王赦到底是在追求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一方面,作為一名律師,他始終在維護民主法治,他認為在民主法治面前,人都是平等的,哪怕這個人殺了人,他也享有人權,任何人都不得剝奪,且民主法治是用來維護人權的,不是用來討好人民、討好媒體的,不能因人民、媒體的導向而屈服。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找出李曉明的殺人動機,深挖背後的原因,那麼殺了李曉明後,世上還會再有李曉明。

只可惜,李曉明至死都不肯開口他殺人的動機。在陳森那裡,王赦也沒有找到他作惡的原因。但接觸過無數類似案件以及自己的經歷告訴他,這些作惡者背後展現著各類深層次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不是他一個律師可以解決的,也不是某個部門可以解決的,更不是一時可以解決的。他自己知道個人的力量很微弱,但還是在為他所認為的公平正義努力著,同是期盼著更多力量加入他的行動,且持之以行,唯有這樣才能遏制李曉明等的出現。

作為一個非法律行業從業者,我跟劇裡的大眾以及現實中的大眾一樣,對殺了人、作了惡的人我也會站在道德的維度去評判這個人該死。儘管法律層面的規則是,只有法院判了這個人有罪,他才有罪,判了這個人死刑,他才會被執行死刑,在法院沒有判決前,任何人都不能站在別的層面上去判定這個人有沒有罪,該不該死。

我沒有認真研究過法律,我對律師眼中的人權也沒有太多的理解,或許我的表述並不準確或者說妥當。我只想說不管是劇裡的李曉明,還是最近上熱搜的殺害百香果女童的嫌疑人楊光毅,從道德的層面講,我始終認為他們都是有罪的人,如果讓這樣的人活在人間,通過坐牢抵換被他們殺害過的人命,那麼就是對死者的不公。

當然,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公正。或許也正是沒有絕對的公平公正,所以才會引生出這麼多的悲劇或者說令人髮指的事來。

或許李曉明、楊光毅等,他們並非天生就是惡人,是社會的種種不良現象把他們變成了殺人犯、強姦犯。比如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種種機制的不健全,各類與文明存在較大差距的所謂「流行」觀點、「大眾觀點」(譬如,收入的多少是評價人成功與否的標準;譬如,你嫁了個雖不愛但有錢的人,會有人向你投來羨慕嫉妒的眼光,如果嫁了個雖相愛但經濟條件一般甚至窮的人,會說有人說你傻;譬如,不背著個名牌包或穿件名牌衣服或戴個名牌表,會被人笑寒磣……)。

當圍繞著人的一切都以財富的多寡作為劃分三六九等的依據時,而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的財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或者更少的人手上,而只有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少的財富在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的人那裡分配,於是圍繞著金錢或需要有足夠金錢才能掌握的東西(比如戀愛、結婚、房子),就會有人鋌而走險,置法律、道德而不顧,通過一切手段去獲取他們想要但通過正常手段又要不來的東西,甚至直接欺負比他們還要弱小的人以此獲取心靈的慰藉。

在我們生活的現實社會裡,並不是每個時候每個角落都能像金庸等武俠小說家筆下的武俠世界那樣,作惡者終將遭受報應,這是從作者到讀者到每一個正常人都期盼的。但武俠世界又有一點跟現實是何等相似——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的存在同樣是在有著仁義禮智信的同時,也有著各種不好的事情,比如殺人、暴力、搶劫、性侵等等。

所以說武俠小說是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作為現實生活中的一員,我們要好好地活著,太需要充分執行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名言——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是的,我們所處的世界不是一個絕對公平的世界,有太多的不平事,如果我們做個懦夫,而不是戰士,只會被生活打敗,成為李曉明、楊光毅等作惡者的攻擊對象,唯有我們足夠強大,才能免受禍害,且還能保護弱者免受禍害,甚至最終實現公平正義。

所以,儘管我不理解王赦所追求的人權,也不理解為什麼要設立給作惡者辯護這樣的環節,但王赦所追求的根源深挖、遏制犯罪的做法我是支持的。當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在一邊熱愛生活的同時,要始終站在正義的一方,團結起來,努力讓我們的社會往公平公正發展,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

本文由清淺之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零
    2019年豆瓣高分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緊湊現實的劇情,引發觀眾熱烈討論。短短十集,圍繞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揭開人性的遮羞布。劇中並沒有告訴我們答案,卻用最平靜的講述方式給我們最強烈的心靈衝擊。即使李曉明被執行死刑,受害人家屬無法挽回的痛苦依然縈繞心頭,他們選擇將情緒發洩在李曉明的家屬身上,有宋喬安利用職務之便跟蹤李大芝曝光他們的居住地,也有家屬圍著李大芝扔雞蛋和垃圾,更不用提其他追著話題曝光他們的媒體和竊竊私語的網民。
  • 《人生海海》:世間只有一種勇敢,認清了生活真相,依然熱愛生活
    小說寫的從20世紀動蕩不安的歷史中,展示人性與命運,最終告訴我們:放下是饒過自己的智慧,時間終會讓一切和解。這是麥家的,回到童年回到故鄉,去破譯人心和人性密碼的一部超越之作。小說中的主人公,被人尊稱為「上校」,又被人貶損為「太監」,兩個迥然不同的名字,道盡了普通人穿越人生沉浮的艱難,以及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無可奈何。
  • 伊朗高分溫情電影《小鞋子》,願你看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這部電影已經把喵喵看哭了很多遍了,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部部真摯動人的好電影,一部流淌著生活味道的好電影,一部每看必哭的好電影。 哥哥疼愛妹妹,聰明,溫暖,懂事,體恤父母對生活的不容易,妹妹溫柔可愛,小小年紀就擔當了許多家務,這裡喵喵是很佩服的,因為喵喵也是從小農村長大,很多家裡農活,一個小女孩是幹不了的,很多時候都會求教長輩,但是妹妹卻能把每一件家務都完成的很好,她看到自己那雙丟失的鞋子之後,本想向同學要回鞋子,但在發現同學爸爸是盲人之後,便轉頭回家,在這個情節裡,沒有一句臺詞,只是妹妹的眼神與轉頭走回家,就讓喵喵看到了她的善良與貼心
  • 《人生海海》:有一種英雄主義,是認清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這是一個讀友對《人生海海》的評價,元旦三天休息,其實有好多事情要做,但是最想做的是酣暢淋漓地讀一本書。選擇《人生海海》不是計劃中的,因為我以為自己讀過這本書,重新拿起來讀出了陌生感,所以就接著讀下去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嗎?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簡介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嗎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根據臺灣的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通過一樁血淋淋的案件帶給觀眾反思和思考。許久沒有露面的賈靜雯,這次一出面就是帶著新劇回歸,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近幾年難得一見的佳作了,這部劇講述的是一件殺人案為開端,這殺人案背後帶來的一系列的影響,用鏡頭探討關於人性的一系列問題,可以說是很社會了,小編覺得跟韓國的素媛、匹諾曹這些電視劇是有的一拼的。
  • 《都挺好》後看什麼?豆瓣9.4分!賈靜雯一滴眼淚讓《我們與惡的距離...
    《都挺好》後劇荒了嗎?近日,根據真實案件改編成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上映,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年度好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直擊人性、直面現實、劇情緊湊、角度獨特,實至名歸的豆瓣高分劇,瘋狂吹爆!故事根據真實社會事件改編。兩年前,臺灣發生了一件轟動社會的劇院謀殺案,李曉明開槍隨機掃射,造成九死二十一傷。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反思,比憤怒更重要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非常克制和理性的,它沒有教化式的口吻,也沒有妖魔化任何一方,只是在試圖探討一些議題:如社會為什麼沒有「接住」李曉明這樣的人?被害人家屬要怎樣走出陰影?加害人家屬如何自處?比起發洩憤怒,社會是否更應該挖掘犯罪背後的心理和動機,以做到防微杜漸?但正如劇名所言,故事本質上聚焦的還是「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 《我們與惡的距離》:停止幻想,就可以不再失望
    她害怕自己從這樣的內疚中走出去,如果她能輕鬆地走入新生活,似乎兒子在她心中也要再次消失了。在多數有關兇殺案的劇集中,加害者家屬在事件後常常是被忽略的。而這部劇則為我們展現了犯罪者李曉明被判死刑後,他的父母和妹妹過著怎樣的生活。為了賠償被害者家屬,施害者李曉明的父母賣掉了房子和賴以謀生的麵館,在警方的保護下,揣著滿腔的歉意向公眾下跪謝罪。
  • 什麼才是惡?看電影《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由賈靜雯與溫升豪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主要講述由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立場,和社會不同階層人的對此事件的看法,參與者不同的心路歷程故事不長,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好人與壞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成佛成魔,一念之間
    兩年後李曉明被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判定死刑。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兩年,可是民眾依然生活在恐慌之中,並且躲在鍵盤之後發表:「殺人犯就應該立刻處死」、「精神病就應該全部關起來」之類的看似正義的發言。哪怕已經過去了兩年,很多的當事人,喪子父母、罪人家屬、辯護律師,一切與案件相關的人仿佛被一根無形的繩子束縛住了,牢牢的被綁在了案發的那天,那個電影院,至今也走不出那一天。
  • 沉寂8年的新作《人生海海》讓你看清生活的本質,依舊熱愛生活
    人生海海這四個字其實是閩南語,形容的是人生複雜多變,但是又不止這一層意思,它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胸懷要像大海一樣寬廣,但是又教人好好地活下去,下面這幾句話都是出自《人生海海》他可以讓你看清生活的本質,而且又要告訴你一直活下去。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丈夫深愛著妻子,諮詢了心理醫生之後,喬安依然無動於衷,丈夫卻主動改變自己。一段關係裡,最重要的,有一方可以為了對方主動改變自己。丈夫陪著妻子去當時的電影院,從悲劇的陰影裡一點點走出來。再強大的女人,依然需要一個厚實的肩膀來依靠,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愛的基礎上。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直覺告訴我:正點。前兩集的鋪墊恰到好處,一條主線幾方人物逐一登場,而戰場則正是最需要真相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之前西南某地的學生食堂問題從發生到戲劇化的逆轉,還有沿海某省發生的爆炸,據說前去拍攝的某媒體的無人機因「不明原因」受到幹擾,還有一個能說明,就是隔壁家由李勝利牽扯出的巨大醜聞。三者的交集其實很簡單:真相。
  • 《我們與惡的距離》:9.5分臺劇內地上線,看清好劇與爛劇的距離
    導語:《我們與惡的距離》:內地上線喜大普奔,雖有刪減但影響不大!剛剛小柒又刷了一遍《我們與惡的距離》,不過這次看的不是盜版啦~內地引進了這部劇9.5分的臺劇,大家可以在視頻網站裡觀看了,確實是件喜大普奔的事呢。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這部劇了,除了它的內容外,還有因為是賈靜雯再次回歸臺劇市場緣故。
  • 一個身障歌手的理想自白:看清生活真相,然後熱愛它
    @Ymy:有時候超市要買的東西比較高,我會讓別人幫我拿一下,有時候是超市工作人員,有時候是跟我一樣購物的人。@毛毛:我乘坐沒有語音提示的電梯,需要別人告訴我目前到了幾層。@大耳朵圖圖:我開瓶子需要別人幫助。@N:不太想要想要人協助,求人好難。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多視角敘事下的故事呈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2019年上半年在臺灣播出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許多社會惡性事件,我們「看」過、「害怕」過甚至「罵」過,只等媒體告訴我們「壞人已伏誅」,那麼然後呢?事件後似乎就能雲淡風輕了,其實不然。這部劇就聚焦到悲劇發生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等如何面對傷痕、重建他們的生活,以及相關的精神病患者、刑事辯護律師如何面對媒體建構的形象、公眾的評價。
  •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人人都嚮往完美的生活,卻總是遭受著生活的毒打。生活中有哪些我們不想承認的殘酷真相呢?01小A最近很苦惱,因為工作總是感覺累,父親生病住院,女朋友也跟他提出分手。他在痛苦什麼?60歲,雖然得了絕症,但最後一段時光還是要開心陪家人度過。所謂成熟,就是承認有些事,是自己再努力,也還是無能為力的。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美好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接受現實的過程。很多現實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心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傳遞給新聞媒體的社會啟示錄
    如果你也是一位媒體從業人員,那你應該在《我們與惡的距離》裡看到這些媒體雷區和新聞啟示。NO.1 不要把觀眾當傻子在《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一集中,通過主人公夫妻倆的吵架,就直接將新聞理念的問題引了出來。NO.3 不要把速度當本領在這個「信息轟炸」的社會,每天都會有無數條新聞被誕生,可是這些新聞的真實性的考證卻略顯延後,於是就出現了「新聞反轉」和「後真相時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無形之中,也暗自指出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關於新聞的核查制度。在這個即時文化佔據優先地位的時代,媒體人往往都是像宋喬安一樣「不求長進,只求速食。」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是惡人還是好人
    善與惡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嗎?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人性之中的善惡,一系列不可饒恕的背後是殘酷的現實。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的劇真實的揭示了當下關於人性、家庭、媒體、夫妻之間的問題,在好與壞之間我們真的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