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對ARM公司志在必得,分析師:中國監管部門可能不會批准

2020-09-15 我為科技狂


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英偉達公司於1993年1月創建,總部位於美國,是一家以設計和銷售圖形處理器為主的晶片廠商,沒有屬於自己的晶片製造工廠。英偉達也能夠設計遊戲機核心,例如Xbox和PlayStation。在英偉達的產品線中,最有名氣的是面向個人與遊戲玩家而設計的GeForce系列,為專業CGI工作站而設計的Quadro系列,為伺服器和高效運算而設計的Tesla系列。在PC電腦領域,英偉達依靠顯卡業務起家;在行動裝置領域,英偉達設計了移動晶片Tegra,只是智慧型手機市場對此的響應不大。目前,英偉達重點聚焦工智能和機器視覺。至於開發工具CUDA,同樣是英偉達發明的。不過,回顧英偉達的過去,可謂是非議不斷。業界對英偉達批評多是集中於濫用排他性商業合作,不正當營銷方式,對業界開放標準和自由軟體運動的拒斥等。

ARM公司於1990年11月27日創立,全球總部位於英國劍橋、北美總部位於美國聖何塞,ARM從不賣晶片,更沒有屬於自己的生產工廠。而是將自己的晶片核心架構授權給合作夥伴,由行業裡的合作夥伴們開發相關的處理器及系統。ARM向客戶提供的授權包括指令集架構授權和微架構授權。而營收主要依靠授權費和版稅。時至今日,基於ARM架構的晶片不僅廣泛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在物聯網設備、汽車電子、家電、傳感器、數字相機、無人機邊緣計算等行業也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而且,ARM的生態已是非常成熟,以ARM架構為基礎的應用正在向PC電腦、超級計算機等更廣闊的領域延伸。

英偉達與軟銀之間達成收購交易,英偉達、軟銀和ARM各取所需

9月14日,英偉達正式宣布,將以400億美元的高價從軟銀集團手中收購ARM。根據協議,英偉達將向軟銀支付價值215億美元的英偉達股票,以及120億美元現金,其中包括籤約時即刻支付的20億美元。此外,如果ARM在未來的業績達到特定目標,軟銀還可從英偉達獲得額外的50億美元現金或股票。在完成對ARM的收購之後,英偉達還將向ARM員工發行15億美元的股本。英偉達同時確認,此筆交易不包括ARM的物聯網IoT服務。

此項交易要尚須取得中國、美國、歐盟和英國的批准,預計監管審批可能需要長達18個月的時間。分析師指出,英偉達有望藉助此筆交易登上晶片產業的新強權,但很可能面臨來自監管部門的反壟斷審查。

軟銀出售ARM的直接原因是2019年的巨額虧損,包括WeWork在內的多項投資計劃導致軟銀出現約125億美元的營運虧損,若出售ARM成功,可為軟銀帶來不少現金流。有人結合ARM中國公司「換帥」事件,認為孫正義出售ARM,可能也是為了脫手燙手山芋。

英偉達表示,將英偉達的人工智慧計算平臺與ARM的龐大生態系統結合在一起,將打造出一家AI時代的一流計算公司,並在加快創新的同時向大型、高增長市場擴張。 「人工智慧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技術力量,已經掀起了新一輪計算浪潮。」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稱。「將來,運行人工智慧的數萬億臺計算機,將創造出一個比今天的網際網路大幾千倍的物聯網。此次合併將創造出一家定位於人工智慧時代的新公司。」

軟銀董事長兼CEO孫正義表示:「英偉達是ARM的完美合作夥伴。自收購ARM以來,我們履行了我們的承諾,在人員、技術和研發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從而將業務擴展到具有高增長潛力的新領域。」

「ARM和英偉達有著共同的願景和激情,即無處不在的高能效計算將有助於解決世界上最緊迫的問題,從氣候變化到醫療保健,從農業到教育等等。」 ARM CEO西蒙·西格斯則稱。「要實現這一願景,需要新的硬體和軟體方法,以及對研發的長期承諾。通過將我們兩家公司的技術優勢結合起來,我們可以加快步伐,創造新的解決方案,使全球創新者生態系統成為可能。我和我的管理團隊很高興能加入英偉達,以便共同譜寫下一篇章。」

英偉達收購ARM,面臨來自各國監管機構的反壟斷審查,是必然的。除此以外,英偉達的市值2000多億美元,豪擲400億美元收購ARM將是高收益,也是高風險,是一個關乎自身未來產業地位與生存的重大決定。

英偉達承諾,ARM將保持現有的商業運營模式以及對全球客戶的中立性

先前,ARM聯合創始人赫爾曼·豪瑟曾明確表示反對英偉達收購ARM。他說:「收購後,對於ARM公司而言,將會是一場災難。」赫爾曼·豪瑟表示,在ARM的業務模式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將技術賣給任何需要的公司,賣給軟銀的一個可取之處就是軟銀不是一家晶片公司,保持了ARM的中立。ARM架構的許可方中,大部分是英偉達的競爭對手,如果被英偉達收購,他們自然就會尋找ARM的替代品。

不過,英偉達與ARM在聲明中表示,英偉達在收購之後,ARM將繼續維持之前的商業模式,繼續開放許可授權的商業模式,同時保持全球客戶中立性。ARM的合作夥伴還將同時受益於兩家公司的產品,包括英偉達的眾多創新產品。

此筆交易中,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承諾,將繼續保留ARM的名稱和強大的品牌形象,ARM的總部將繼續設在英國劍橋,並在此投資一個新的AI研究卓越中心,推動人工智慧研究、教育和人才培養,為醫療保健、機器人和自動化實驗室提供一個場所,擴大ARM在劍橋總部基地的規模。黃仁勳表示,此項承諾是加強而不是削弱英國的科技實力。

英偉達收購ARM是從戰略高度出發,為自己未來做打算

英偉達的想法是,買下ARM將可快速補足CPU、GPU平臺運算能力,抗衡近年也全面強化GPU能力的英特爾,以及亦擁有CPU、GPU完整平臺,伺服器市佔快速拉升的AMD,甚至是未來跨入AI平臺市場的高通、聯發科、蘋果和三星等晶片大廠。

對英偉達而言,收購ARM是著眼人工智慧時代來臨,英偉達的AI運算能力結合基於ARM架構CPU的龐大生態系統,強大AI平臺運算能力將遍及雲端、智慧型手機、PC電腦、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物聯網設備等全球各大領域。此外,有了ARM的加入,英偉達將全面打造基於ARM CPU與英偉達GPU技術的AI超級計算機,而ARM的IP授權運營模式也會因為英偉達GPU整合而全面壯大。

英偉達作為GPU巨頭廠商,一旦完成收購ARM的交易,意味著英偉達也將能進入CPU領域,攪局全球CPU處理器市場。例如,英偉達可以將業務繼續向其他領域擴張,比如此前嘗試失敗的智慧型手機和移動終端市場。英偉達也很有可能會出售自己的ARM伺服器CPU晶片,而目前該市場90%的份額都由英特爾牢牢佔據,未來或許能看到英偉達和英特爾的正面競爭。

而業內人士表示,此次交易最為重要的是ARM的CPU IP將完美地補缺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的缺失部分。英偉達GPU雖然計算能力強,適合AI的計算需求以及深度學習,但數據中心的計算不只AI,還有很多其他任務是需要CPU來完成的。而數據中心都是以英特爾的X86 CPU為主,英偉達肯定不會希望核心技術掌握在競爭對手的手中。

需要指出的是,英偉達買下ARM的問題其實不少。首先是2016年軟銀斥資320億美元買下ARM,期望能為軟銀帶來巨大獲利,同時幫助軟銀集團進軍物聯網、AI戰場。但事實上,收購不僅未見明顯的獲利,ARM甚至出現虧損情況。其次,大國博弈讓全球市場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風險,可能對ARM的IP授權業務帶來不利的影響。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經濟受到衝擊。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ARM中國「換帥風波」,更是一大麻煩,英偉達收購ARM,必須要解決一連串內外經營危機。

國內網友對英偉達收購ARM一案感到憂慮

國內網友最為在意的是,英偉達若收購ARM公司,將會給中國產業帶來什麼影響?對此,有行業資深人士如是表示,中國是個手機生產的大國,絕大部分手機的核心技術中用到了ARM的技術。軟銀曾在2018年透露,中國設計的所有先進晶片中,約有95%是基於ARM技術,中國貢獻了ARM總銷售額的20%。在過去,由於ARM是美國公司,所以不會怎麼受到美國的約束;若ARM被英偉達收購之後,將是一家徹頭徹尾的美國公司。

最後,以大家最為熟知的手機晶片為例。晶片的架構與作業系統是緊密相連的,目前移動終端設備主流作業系統只有安卓系統(谷歌)和iOS(蘋果)。華為的麒麟980晶片為例,最主要的部分是CPU Cortex-A76和GPU Mali-G76,都是華為向ARM購買的微架構授權,而手機上要使用的安卓系統和ARM結構是緊密配套的,更不用說還需ARM提供的環境支撐開發工具。設想有一天如果ARM對斷供,那麼用安卓系統去支撐另外一個目前非主流的微結構以及相應的開發工具(如RISC-V),那將是非常困難的,且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上文說道,根據協議,此次交易還需要通過中國、美國、歐盟和英國的批准。英偉達曾表示,交易預計將在18個月內完成,但事實可能不會如英偉達所願。英國反對黨工黨在交易消息出來的第一時間就公開表示反對,他們認為英偉達收購ARM公司不符合英國的公共利益,可能導致英國最具創新力之一的科技企業被海外資本掠奪,工作崗位流失,所以英國監管部門可能不會輕易通過。相比英國,在審批問題上,美國監管部門應該會痛快地放行,畢竟英偉達是一家美國企業。而歐盟對英偉達收購ARM的審批也不會有太大的麻煩,畢竟英偉達承諾會保留ARM的品牌名稱,以及擴張英國總部,允許ARM繼續在英國進行智慧財產權註冊服務。此次交易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中國監管部門。「這項交易仍然存在很大的變數,反壟斷可能很難通得過。」Gartner晶片行業分析師盛陵海表示。他表示,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ARM晶片市場,大量中國公司研發的產品都是基於ARM的,若此次交易能夠完成,ARM在中國的定位或將發生重大變化。如果英偉達完成對ARM收購,那麼美國勢必會通過英偉達加強對ARM的控制,對於需要ARM授權的中國公司來說,或許將是一把沉重的枷鎖。

(我為科技狂整理,本文部分內容來自新浪科技、鳳凰科技、IC咖啡等媒體/自媒體)

相關焦點

  • 英偉達400億美元收購Arm公司,中國監管機構可能不會同意
    倫敦——據分析人士稱,中國監管機構可能是英偉達試圖以400億美元從軟銀手中收購英國晶片製造商Arm的主要障礙。 高德納研究公司的高級分析師比爾·雷 通過電子郵件告訴CNBC,中國監管機構「將在批准之前尋求獲得具體擔保」。 他補充說,「其中一些擔保可能超出了英偉達的能力範圍。」
  • ARM被英偉達收購,這是一場災難
    出售給英偉達之後,ARM公司將失去其作為中立供應商的吸引力,而ARM公司客戶如三星、蘋果和高通等很可能會轉向其他選擇。雖然老黃之前退出了移動市場,對其他的arm客戶來說不構成威脅,但是現在就不好說了,你想想看,你買個蛋糕,然後和其他人說我不會動,留給你們吃,這可能麼? ARM客戶眾多,高通,三星,聯發科,華為,蘋果都是,還有不少嵌入式晶片也是拿著arm授權。
  • 英偉達斥巨資收購ARM,影響華為等公司利益,中國將一票否決
    、軟銀和ARM董事會批准的交易條款,英偉達將向軟銀支付總計215億美元的英偉達普通股和120億美元的現金。收購成功,很難保證英偉達不會為難其他CPU廠商。收購成功對華為等中國科技公司不利,中國監管部門暫未發聲,但是部分知名人士和網友都表示反對收購如果收購成功,ARM將變成地道的美國公司,美國政府就可以出於政治和商業目的濫用壟斷地位,將授權作為不正當競爭的籌碼。
  • 英偉達收購ARM需要中國批准嗎?如需要會批准嗎?
    那邊美國對華為升級新一輪打壓,另外一邊,英國媒體《London Evening Standard》報導,美國著名半導體公司英偉達(NVIDIA)將以400億英鎊(約520億美元)收購ARM。雙方已進入談判階段,預計今年夏末完成交易。
  • 英偉達收購Arm:中國批准才行,高通陰影重現
    在未來汽車、人工智慧和數據中心等業務領域,他們更是英偉達的直接競爭對手。這些企業或許會推動美國和中國監管部門嚴格審核英偉達的這筆交易。 國家戰略也是英偉達無法迴避的。英偉達收購Arm之後,Arm變成了美國公司的子公司。不僅中國監管部門會考慮到這一因素,即便是歐洲監管部門也會謹慎考慮。
  • 英偉達收購arm,幾家歡喜幾家憂
    這些障礙包括監管障礙、來自許多國家政府(尤其是美國、英國和中國)的批准,以及英偉達給arm生態系統帶來的不確定性將引發客戶的不良反應。 之前arm聯合創始人Hermann Hauser就這次收購發表了評論,稱這將會導致災難性後果。
  • 英偉達收購ARM有待中國等批准 仍存很大的變數
    英偉達創始人CEO黃仁勳表示:「人工智慧是當今時代最強大的技術力量,掀起了新的計算浪潮。兩家公司的合併將創造一家AI時代偉大的公司。」黃仁勳還表示,將英偉達AI計算功能與ARM廣闊的生態系統相結合,能夠將計算從雲、智慧型手機、PC、自動駕駛和機器人技術延伸到邊緣物聯網,從而將AI擴展到全球的每個角落。
  • 消息人士:華為等中國公司正阻止英偉達收購Arm
    消息人士稱,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科技公司已經向國內監管機構表達了對英偉達收購Arm計劃的強烈擔憂,這有可能導致這筆400億美元的交易流產。根據消息人士的說法,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幾家科技公司一直在與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溝通,希望該部門要麼否決這筆交易,要麼增加附加條件,確保它們能繼續使用Arm的技術。KNhEETC-電子工程專輯這些公司最擔心的問題在於,英偉達可能會強迫Arm停止與中國客戶的合作。
  • 英偉達收購ARM註定一波三折,消息稱華為等公司正積極阻止交易
    今年4月份,英偉達收購另一家晶片製造商Mellanox公司的交易得到了中國監管部門的批准,這筆高達69億美元的收購項目將是英偉達成立以來最大的手筆,包括中國的阿里巴巴、百度等大公司都是Mellanox的客戶。
  • 英偉達收購ARM註定一波三折,消息稱華為等公司正在積極阻止交易
    近年來,英偉達明顯加快了對外收購的步伐。今年4月份,英偉達收購另一家晶片製造商Mellanox公司的交易得到了中國監管部門的批准,這筆高達69億美元的收購項目將是英偉達成立以來最大的手筆,包括中國的阿里巴巴、百度等大公司都是Mellanox的客戶。
  • 英偉達收購Arm想幹嘛?中國批准才行 高通陰影重現
    在未來汽車、人工智慧和數據中心等業務領域,他們更是英偉達的直接競爭對手。這些企業或許會推動美國和中國監管部門嚴格審核英偉達的這筆交易。不僅中國監管部門會考慮到這一因素,即便是歐洲監管部門也會謹慎考慮。Arm聯合創始人豪瑟(Hermann Hauser)公開表示這筆交易會是「一場災難,將摧毀其商業模式」。豪瑟表示,「Arm是最後一家具有全球相關性的歐洲技術公司,它被賣給了美國人。
  • 英偉達收購Arm恐將嚴重威脅中國晶片產業!但中國手握關鍵話語權
    最近,受到普遍關注的收購案就是英偉達對arm的收購。目前雙方已經達成協議了。但這筆交易相信不會一帆風順,關鍵就是arm的中立性,而這種中立性也是arm本身能夠成功發展的一個核心因素。這一交易接下來還需要獲得英國、中國、歐盟以及美國監管機構審查通過,整個過程有可能耗時18個月。
  • 英偉達收購ARM 外媒:如果成功將是中國企業的「噩夢」
    之前英偉達宣布400億美金收購ARM公司引發熱議,不過該收購案最終能否成功依然是個未知數。由於各國的《反壟斷法》,英偉達收購ARM公司需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批准,美國過審沒問題,歐盟那邊英國可能會介入,畢竟這是他們國寶級的核心技術。
  • 英偉達收購arm,或對中國晶片發展產生影響
    昨天,科技界爆出了一個大的新聞,顯卡巨頭英偉達已經和晶片底層的架構公司arm達成協議,英偉達將要收購arm公司,這必將完善英偉達公司在晶片部位的短板,補齊它最薄弱的一環。要知道arm是一家英國的公司,而英偉達是美國公司。這兩家的併購將會對中國目前的科技市場帶來複雜的影響。眾所周知,中國是手機生產的大國,而絕大部分手機的核心技術中大部分使用Arm的技術。有消息稱,中國設計的所有先進晶片中,約有95%是基於Arm技術,中國貢獻了Arm總銷售額的20%。在過去的時候裡,由於Arm是一家日本和英國公司因此在很多範圍內並不受到美國長臂管轄的制裁和約束。
  • 出手:華為牽頭幹預阻止英偉達收購ARM
    在拉高營收的同時,巨頭們都不會忘了鞏固自己的優勢,一時間,各大晶片廠商們都在建立自己的護城河。而今天我們要說的英偉達就是如此。 今年4月份,英偉達收購另一家晶片製造商Mellanox公司的交易得到了中國監管部門的批准,這筆高達69億美元的收購項目將是英偉達成立以來最大的手筆,包括中國的阿里巴巴、百度等大公司都是Mellanox的客戶。 對Mellanox公司的收購完成後,將顯著的增強英偉達在人工智慧和數據中心業務方面的能力,更好的與英特爾等對手競爭,於是這次他們選擇收購了ARM。
  • 美國公司英偉達收購ARM!對中國半導體而言情況不妙
    美國公司英偉達將以400億美元從軟銀集團收購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如果這個交易完成,對我們中國半導體企業,特別是對華為而言情況不妙!收購了ARM,它會成為一家美國公司。ARM有20%的銷售業績都是來自我們中國,我們國內晶片集成系統95%都基於ARM的架構,ARM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安謀科技還涉及到我們中國投資人的利益
  • ARM稱監管機構將對英偉達收購仔細審查,中國可能在關鍵時刻出手
    英偉達針對ARM的收購,不僅要面臨英國、歐盟和美國等一系列監管部門的批准,而來自中國監管機構的意見也將是收購的阻力。ARM CEO 西蒙 · 希格斯 (Simon Segars)在日前對外界表示,他預計這起收購將會面臨各個國家監管機構的仔細審查,不過在收購時間上,西蒙 · 希格斯仍然預計需要剩下的16個月來完成交易過程,不論結果如何,並不會因此延長。
  • 英偉達收購ARM,絕對會被中國否決!
    之所以得出如此肯定的判斷,是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1、中國有權利否決英偉達的收購為什麼一個美國公司收購一個日本公司,需要中國的批准呢。尤其是針對中國的很多企業而言,負面影響非常大,可以說生死攸關。ARM的創始人都是明確站出來反對,包括蘋果、英特爾在內的很多美國公司也都明確反對。這些大家都看在眼裡,中國否決了這項收購,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並不會引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彈。當然,美國除外。
  • 如果中國不同意,美國企業英偉達或放棄收購英國公司ARM
    說到英偉達,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用過其產品,在我們的筆記本電腦上往往貼有NVIDIA的標誌,這意味著該電腦使用的顯卡是英偉達公司製造的產品,目前英偉達公司生產的顯卡佔據了全球最大的份額。,大股東也是美國機構,而ARM公司是英國公司,股東則是日本企業,但是這筆交易卻必須獲得中國方面的同意,這是為何?
  • 英偉達400億美元收購英國公司ARM,為何需要中國同意?
    ,更是因為這是兩家高科技企業的歷史性合併,無疑會對科技行業產生重大影響,然而雖然英偉達是美國企業,大股東也是美國機構,而ARM公司是英國公司,股東則是日本企業,但是這筆交易卻必須獲得中國方面的同意,這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