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英偉達公司於1993年1月創建,總部位於美國,是一家以設計和銷售圖形處理器為主的晶片廠商,沒有屬於自己的晶片製造工廠。英偉達也能夠設計遊戲機核心,例如Xbox和PlayStation。在英偉達的產品線中,最有名氣的是面向個人與遊戲玩家而設計的GeForce系列,為專業CGI工作站而設計的Quadro系列,為伺服器和高效運算而設計的Tesla系列。在PC電腦領域,英偉達依靠顯卡業務起家;在行動裝置領域,英偉達設計了移動晶片Tegra,只是智慧型手機市場對此的響應不大。目前,英偉達重點聚焦工智能和機器視覺。至於開發工具CUDA,同樣是英偉達發明的。不過,回顧英偉達的過去,可謂是非議不斷。業界對英偉達批評多是集中於濫用排他性商業合作,不正當營銷方式,對業界開放標準和自由軟體運動的拒斥等。
ARM公司於1990年11月27日創立,全球總部位於英國劍橋、北美總部位於美國聖何塞,ARM從不賣晶片,更沒有屬於自己的生產工廠。而是將自己的晶片核心架構授權給合作夥伴,由行業裡的合作夥伴們開發相關的處理器及系統。ARM向客戶提供的授權包括指令集架構授權和微架構授權。而營收主要依靠授權費和版稅。時至今日,基於ARM架構的晶片不僅廣泛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在物聯網設備、汽車電子、家電、傳感器、數字相機、無人機邊緣計算等行業也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而且,ARM的生態已是非常成熟,以ARM架構為基礎的應用正在向PC電腦、超級計算機等更廣闊的領域延伸。
9月14日,英偉達正式宣布,將以400億美元的高價從軟銀集團手中收購ARM。根據協議,英偉達將向軟銀支付價值215億美元的英偉達股票,以及120億美元現金,其中包括籤約時即刻支付的20億美元。此外,如果ARM在未來的業績達到特定目標,軟銀還可從英偉達獲得額外的50億美元現金或股票。在完成對ARM的收購之後,英偉達還將向ARM員工發行15億美元的股本。英偉達同時確認,此筆交易不包括ARM的物聯網IoT服務。
此項交易要尚須取得中國、美國、歐盟和英國的批准,預計監管審批可能需要長達18個月的時間。分析師指出,英偉達有望藉助此筆交易登上晶片產業的新強權,但很可能面臨來自監管部門的反壟斷審查。
軟銀出售ARM的直接原因是2019年的巨額虧損,包括WeWork在內的多項投資計劃導致軟銀出現約125億美元的營運虧損,若出售ARM成功,可為軟銀帶來不少現金流。有人結合ARM中國公司「換帥」事件,認為孫正義出售ARM,可能也是為了脫手燙手山芋。
英偉達表示,將英偉達的人工智慧計算平臺與ARM的龐大生態系統結合在一起,將打造出一家AI時代的一流計算公司,並在加快創新的同時向大型、高增長市場擴張。 「人工智慧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技術力量,已經掀起了新一輪計算浪潮。」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稱。「將來,運行人工智慧的數萬億臺計算機,將創造出一個比今天的網際網路大幾千倍的物聯網。此次合併將創造出一家定位於人工智慧時代的新公司。」
軟銀董事長兼CEO孫正義表示:「英偉達是ARM的完美合作夥伴。自收購ARM以來,我們履行了我們的承諾,在人員、技術和研發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從而將業務擴展到具有高增長潛力的新領域。」
「ARM和英偉達有著共同的願景和激情,即無處不在的高能效計算將有助於解決世界上最緊迫的問題,從氣候變化到醫療保健,從農業到教育等等。」 ARM CEO西蒙·西格斯則稱。「要實現這一願景,需要新的硬體和軟體方法,以及對研發的長期承諾。通過將我們兩家公司的技術優勢結合起來,我們可以加快步伐,創造新的解決方案,使全球創新者生態系統成為可能。我和我的管理團隊很高興能加入英偉達,以便共同譜寫下一篇章。」
英偉達收購ARM,面臨來自各國監管機構的反壟斷審查,是必然的。除此以外,英偉達的市值2000多億美元,豪擲400億美元收購ARM將是高收益,也是高風險,是一個關乎自身未來產業地位與生存的重大決定。
先前,ARM聯合創始人赫爾曼·豪瑟曾明確表示反對英偉達收購ARM。他說:「收購後,對於ARM公司而言,將會是一場災難。」赫爾曼·豪瑟表示,在ARM的業務模式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將技術賣給任何需要的公司,賣給軟銀的一個可取之處就是軟銀不是一家晶片公司,保持了ARM的中立。ARM架構的許可方中,大部分是英偉達的競爭對手,如果被英偉達收購,他們自然就會尋找ARM的替代品。
不過,英偉達與ARM在聲明中表示,英偉達在收購之後,ARM將繼續維持之前的商業模式,繼續開放許可授權的商業模式,同時保持全球客戶中立性。ARM的合作夥伴還將同時受益於兩家公司的產品,包括英偉達的眾多創新產品。
此筆交易中,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承諾,將繼續保留ARM的名稱和強大的品牌形象,ARM的總部將繼續設在英國劍橋,並在此投資一個新的AI研究卓越中心,推動人工智慧研究、教育和人才培養,為醫療保健、機器人和自動化實驗室提供一個場所,擴大ARM在劍橋總部基地的規模。黃仁勳表示,此項承諾是加強而不是削弱英國的科技實力。
英偉達的想法是,買下ARM將可快速補足CPU、GPU平臺運算能力,抗衡近年也全面強化GPU能力的英特爾,以及亦擁有CPU、GPU完整平臺,伺服器市佔快速拉升的AMD,甚至是未來跨入AI平臺市場的高通、聯發科、蘋果和三星等晶片大廠。
對英偉達而言,收購ARM是著眼人工智慧時代來臨,英偉達的AI運算能力結合基於ARM架構CPU的龐大生態系統,強大AI平臺運算能力將遍及雲端、智慧型手機、PC電腦、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物聯網設備等全球各大領域。此外,有了ARM的加入,英偉達將全面打造基於ARM CPU與英偉達GPU技術的AI超級計算機,而ARM的IP授權運營模式也會因為英偉達GPU整合而全面壯大。
英偉達作為GPU巨頭廠商,一旦完成收購ARM的交易,意味著英偉達也將能進入CPU領域,攪局全球CPU處理器市場。例如,英偉達可以將業務繼續向其他領域擴張,比如此前嘗試失敗的智慧型手機和移動終端市場。英偉達也很有可能會出售自己的ARM伺服器CPU晶片,而目前該市場90%的份額都由英特爾牢牢佔據,未來或許能看到英偉達和英特爾的正面競爭。
而業內人士表示,此次交易最為重要的是ARM的CPU IP將完美地補缺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的缺失部分。英偉達GPU雖然計算能力強,適合AI的計算需求以及深度學習,但數據中心的計算不只AI,還有很多其他任務是需要CPU來完成的。而數據中心都是以英特爾的X86 CPU為主,英偉達肯定不會希望核心技術掌握在競爭對手的手中。
需要指出的是,英偉達買下ARM的問題其實不少。首先是2016年軟銀斥資320億美元買下ARM,期望能為軟銀帶來巨大獲利,同時幫助軟銀集團進軍物聯網、AI戰場。但事實上,收購不僅未見明顯的獲利,ARM甚至出現虧損情況。其次,大國博弈讓全球市場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風險,可能對ARM的IP授權業務帶來不利的影響。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經濟受到衝擊。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ARM中國「換帥風波」,更是一大麻煩,英偉達收購ARM,必須要解決一連串內外經營危機。
國內網友最為在意的是,英偉達若收購ARM公司,將會給中國產業帶來什麼影響?對此,有行業資深人士如是表示,中國是個手機生產的大國,絕大部分手機的核心技術中用到了ARM的技術。軟銀曾在2018年透露,中國設計的所有先進晶片中,約有95%是基於ARM技術,中國貢獻了ARM總銷售額的20%。在過去,由於ARM是美國公司,所以不會怎麼受到美國的約束;若ARM被英偉達收購之後,將是一家徹頭徹尾的美國公司。
最後,以大家最為熟知的手機晶片為例。晶片的架構與作業系統是緊密相連的,目前移動終端設備主流作業系統只有安卓系統(谷歌)和iOS(蘋果)。華為的麒麟980晶片為例,最主要的部分是CPU Cortex-A76和GPU Mali-G76,都是華為向ARM購買的微架構授權,而手機上要使用的安卓系統和ARM結構是緊密配套的,更不用說還需ARM提供的環境支撐開發工具。設想有一天如果ARM對斷供,那麼用安卓系統去支撐另外一個目前非主流的微結構以及相應的開發工具(如RISC-V),那將是非常困難的,且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上文說道,根據協議,此次交易還需要通過中國、美國、歐盟和英國的批准。英偉達曾表示,交易預計將在18個月內完成,但事實可能不會如英偉達所願。英國反對黨工黨在交易消息出來的第一時間就公開表示反對,他們認為英偉達收購ARM公司不符合英國的公共利益,可能導致英國最具創新力之一的科技企業被海外資本掠奪,工作崗位流失,所以英國監管部門可能不會輕易通過。相比英國,在審批問題上,美國監管部門應該會痛快地放行,畢竟英偉達是一家美國企業。而歐盟對英偉達收購ARM的審批也不會有太大的麻煩,畢竟英偉達承諾會保留ARM的品牌名稱,以及擴張英國總部,允許ARM繼續在英國進行智慧財產權註冊服務。此次交易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中國監管部門。「這項交易仍然存在很大的變數,反壟斷可能很難通得過。」Gartner晶片行業分析師盛陵海表示。他表示,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ARM晶片市場,大量中國公司研發的產品都是基於ARM的,若此次交易能夠完成,ARM在中國的定位或將發生重大變化。如果英偉達完成對ARM收購,那麼美國勢必會通過英偉達加強對ARM的控制,對於需要ARM授權的中國公司來說,或許將是一把沉重的枷鎖。
(我為科技狂整理,本文部分內容來自新浪科技、鳳凰科技、IC咖啡等媒體/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