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敏 康正奎
第833期
宣城市寧國雲梯畲族鄉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鄉,其畲族人口佔全省畲族人口96%,是繼回、滿之後人口較多的第三個少數民族。雲梯鄉畲民自清光緒年間至民國初年陸續從浙江、福建等地遷徙集聚至寧國東部雲梯等地以來,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前,畲民們生活十分艱難。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畲漢人民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吃苦耐勞精神,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們在雲梯這方熱土上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一、畲民艱難遷徙到雲梯
傳說畲民為遠古時代高辛帝後裔,與瑤族同源。他們起源於廣東潮州鳳凰山,後逐漸遷徙發展至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的山區。畲族有盤、藍、雷、鍾四姓,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畲族人民受到漢人和官府的歧視,被迫生活在我國東南沿海省份的大山深處,因此他們自稱「山哈」,意思是居住在山裡的客人。畲族《起源歌》曾唱到:「田差難種吃,田好官來爭,官多難生養,思量再搬遷。」千百年來,畲族先民們採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林中搭寮而住,從事狩獵、種山等活動。這些居住在山裡的客人,一直保持著自己的語言和習俗,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主要用山歌表情達意,傳承歷史。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繁衍歷程,也造就了畲民的勤勞、質樸、堅韌、團結的民族特徵。
寧國畲民遷入情況:畲民們移居寧國東部山區雲梯等地,始於清光緒年間,只有藍、雷、鍾三姓。據其族譜、歌謠記載和老人們的口口相傳,畲民移居寧國雲梯和繁衍情況如下:
雲梯藍氏畲民主要有三支。浙江蘭溪宗祠保存的《藍氏宗譜》記載:清光緒年間,蘭溪藍氏遷入寧國雲梯白鹿村,繁衍至今已歷六代,家族現有人口近百人。白鹿西坑藍氏是由蘭溪西方塢一家五口於光緒十九年(1883年)遷徙於此,迄今已歷七代,發展至70餘人。千秋村銅嶺關藍氏是由浙江景寧遷徙於此,已歷六代,至今已發展至100餘人。
雲梯雷氏主要有二支。千秋村銅嶺關雷氏是光緒十三年(1887年)從浙江桐廬遷至現居住地,目前已歷六代,有族人50餘人。白鹿村落花塢雷氏是清光緒年間從福建浦城遷徙至此,於今已是第六代,人口60餘人。
雲梯(包括鄰近仙霞鎮)鍾氏主要有三支。雲梯獨山頭鍾氏是一百多年前由福建浦城遷來於此,今有人口40餘人。千秋村鍾氏是清光年間(1883)由浙江淳安遷徙至楊山青草湖,再輾轉到現居住地,已歷六代,人口達60餘人。另外,緊鄰雲梯的仙霞鎮鍾氏是光緒年間由鍾宣春帶領其三個兒子和其他家人從福建浦城遷徙於此,現已繁衍至第八代,人口有200多人。
據統計,截至2011年末,雲梯畲鄉總人口為6100人,其中畲族1823人,佔全鄉總人口30%,而千秋村是畲族人口最為集中的村,畲民人口814人,佔全村總人口的70%。
畲民遷入寧國的歷史背景:十九世紀中葉,由於內憂外患,社會矛盾嚴重激化,從而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大規模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起義軍定都南京後,寧國成為清軍與起義軍激烈交鋒的戰場。戰爭結束後,寧國境內瘟疫流行,原居民十室九空。據《寧國縣誌》記載,「同治元年(1862)亂定。五月,寧國瘟疫流行,全境死亡狼藉,無人掩埋。」據鄉老 言 :「寧國死於鋒鏑者十之三,死於瘟疫者十之七,散於四方歸來者不及十分之一。」三十五萬人口的寧國縣在戰爭過後僅剩一萬人,到處白骨累累,田地荒蕪。瘟疫過後,清廷動員湖北、安慶等地老百姓移民寧國。福建、浙江一帶的畲民們聽聞消息後,也有人到寧國、廣德一帶了解情況,他們發現寧國人少地多,又有柴燒(據說蘭溪等地是燒稻草的),好做食。當時畲民中就流傳著「有奈何有奈何,掌(住的意思)落寧國種苞蘿,一兜苞蘿兩個仔,比你作田好得多。」
寧國雲梯、仙霞緊鄰浙江臨安、於潛、昌化,地處西天目腹地,層巒疊嶂,山勢雄偉,森林茂密,動植物種類繁多,氣候溫潤,適宜生存,加之人煙稀少,田地山場頗多,因而成為喜歡種山的畲民們的理想遷居之所。
艱難的遷徙之路:遷徙的過程有著說不盡的艱難險阻。由於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搬遷,畲民們一般是夫妻倆帶著孩子,一擔稻籮一頭挑著年幼的子女,一頭放著鍋碗瓢盆等生活器具,帶著少量乾糧,在崇山峻岭中風餐露宿,夙行夜寐,在崎嶇的山路間奔波幾天甚至十幾天時間。像這種形式的遷徙活動陸速延續了十幾年時間。
畲民到達雲梯仙霞後,首先要向先期佔據此地的漢人地主們說好話,租用他們的山場、田地,在其土地上修建簡易的住所。由於社會地位低下,在政治上畲民們沒有話語權,動輒要看當地地主和土豪劣紳的臉色。上世紀四十年代,就曾發生了一起當地土豪劣紳要將「下客佬」(當地地主對畲民蔑稱)趕出雲梯的事件。地主朱茂春、姜渭借商鋪被劫事件,硬稱是畲民所為,將畲民頭面人物雷炳江捆綁起來,要他承擔責任,遷回原籍。因此激起了畲民眾怒,連浙江畲民也趕來聲援,雷炳江才被解救出來。
由於沒有生產資料,受到當地地主及土豪劣紳的盤剝,雖然自然環境較好,畲民生活還是一如既往的貧困,仍然處於「男女下田,無米過年」的窘境。新中國成立前,雲梯畲民們沒有一棟磚房,冬天沒有棉衣,只有鑽草窩、燒火堆來取暖過冬。冬天日子短,為了節省糧食,一天只吃兩餐,山薯幹和玉米是其主食。由於貧窮,畲民的子弟基本沒有上過學,更沒有人在政府機關任公職。由於生活條件差,生病無錢醫治,人均壽命也很短。
隨畲民遷來的還有畲族山歌:畲民由於沒有文字,山歌是其記敘歷史、表情達意的主要方式。老人們向後輩們講敘民族歷史,要唱山歌;男女青年談戀愛,要用山歌互表衷情;族裡有人去世,也要借山歌表達哀思。每年農曆「三月三」這天,是畲民們最重要的節日,相當漢人的春節。到了「三月三」,全族老少都要集中在一起,穿上豔麗的服裝,唱著山歌歡聚一堂。
二、新中國成立後的雲梯畲民
1949年4月,寧國解放,民國時期設立的雲梯鎮遂改為雲梯鄉。1961年雲梯鄉改為雲梯人民公社,轄雲梯、白鹿、毛坦、千秋4個生產大隊。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雲梯也經歷了從土地改革到初級社、高級社、再到人民公社的天翻地覆變革。為改變雲梯鄉(公社)貧窮落後的面貌,雲梯人民積極開展了一系列生產活動,通過墾荒山、改梯田、修水庫和辦學校、建醫院等工作,人民生活水平較解放前有了很大改善。
藍、雷、鍾三姓畲民身份的認定和政治地位的提高:1958年6月,鑑於雲梯、仙霞畲民的實際情況,經過認真調查核實,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確認寧國境內以雲梯鄉為主的藍、雷、鍾三姓居民為畲族,省、縣、鄉三級政府根據國家制定的少數民族政策,對畲民應有的的政治地位予以充分保證,對其經濟和社會發展事業給予了很大扶持。因此畲人唱道:「共產黨,到畲鄉,封建殘餘一掃光,打開千年鐵鎖鏈,畲民從此見太陽」。
在政治上,縣、鄉(公社)人民政府嚴格執行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畲民的權力與漢族一律平等,一批畲民擔任了生產隊、大隊和公社領導幹部,畲民雷水林成為縣裡的領導。1959年和1969年,畲民藍錦福和藍先才先後應邀到縣城參觀,受到縣委、縣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據統計,從解放初期到改革開放30年間,縣、鄉政府共選拔培養畲族國家幹部12人,其中,縣級1人,科局級3人。30年間,共有15名畲族裔人員當選為省、縣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的發展:解放前,雲梯鄉先後在湯王廟和朱家祠堂辦過小學,入學率很低,1945年最高峰時在校學生70餘人,而畲民子弟的教育十分落後,無一人小學畢業。新中國成立後,縣、鄉(公社)人民政府把教育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雲梯小學轉為公辦,選拔教師,擴大規模。到1952年,學校迅速發展成6個年級6個班,在校學生200餘人。
此後,鄉政府又先後在千秋、白鹿村辦起了初級小學,在偏遠的毛坦村設立了教學點。為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1963年,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撥專款5000元在千秋村創辦了畲民小學,設一至四年級,配備教師2人,對畲民學生實行免費或減費教育。1964年,在校畲族學生達50餘人。1968年,畲民小學發展成為全日制完全小學。1969年,雲梯小學附設初中班,招收初一新生40餘人。1972年,雲梯公社籌建初級中學,邊招生邊建設,1974年建成。第二年雲梯初中就有學生200餘人,教職員工14人。到1978年學生和教職員工分別增加到300人和18人。
為解決老百姓看病難問題,1966年,雲梯公社在個體中藥店的基礎上成立了鄉衛生院,各生產大隊建了診所,配備了2名有大專學歷的醫生。為改變畲民主要靠土方草藥和求神拜佛治病的狀況,60年代至70年代,縣民政部門和公社人民政府負擔了畲民50%的醫療費用,對特困畲民就醫還另有補助。
農業生產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組織起來的雲梯人民為壯大集體經濟,以極大的革命熱情,積極響應國家「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全面落實「以糧為綱」指示,在山坡上墾荒造田,大力發展農業生產。1965年,雲梯公社水田面積達5700畝,糧食產量有了很大提高,水稻產量從1954年的760噸增加到1965年的1400噸。與此同時,油料、茶葉、乾果、竹筍等經濟作物產量也有顯著增加。
但由於過度開山墾荒造田,森林面積大幅減少,植被遭到破壞,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到80年代初中期,全鄉森林覆蓋率降為49.7%,水土流失面積達38%,經濟林萎縮,總面積不足11000畝,嚴重影響了老百姓的生產和生活。據云梯學校畲族老師藍冬蓮介紹,改革開放初期,雲梯老百姓的生活還是比較艱苦的。她全家共有8口人,兄弟姐妹5人,靠父母掙工分,每個工一般只有7角左右。全家人擠在三間茅草房裡,穿的是粗布衣服,甚至沒有換洗的,大冬天上學經常是凍的瑟瑟發抖。當時全雲梯鄉老百姓的家庭與藍冬蓮家大同小異,群眾的生活水平還相當低下。
小流域綜合治理:1985年,雲梯幹部群眾決心改變這種窮山惡水的現狀,他們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建立了農業綜合開發實驗區。作為全國農業區劃系統首創實驗區,通過多年努力,早筍生產突飛猛進,農業建設蓬勃發展,小流域治理進展迅速。種植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所增加。由於治理成效顯著,1990年,雲梯畲族鄉喜獲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國家農業部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
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包括畲民在內的雲梯老百姓紛紛蓋起了新房,添置了「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等高檔家具。還有的老百姓受鄰近的浙江親友影響,在家裡辦起了小作坊,生產和銷售當地出產的山核桃、青梅、筍乾等土特產。自此,包括畲民在內的雲梯人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打下了向著小康之路邁進的基礎。
(作者朱俊敏系寧國市檔案局局長、方志辦主任;康正奎系寧國市檔案局主任科員)製作:童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