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的交流阻抗分析方法

2020-12-14 新能源Leader

鋰離子電池電池的主要反應過程可以分為電子傳導、Li+在電解液內的擴散、Li+在電極/電解液界面處的電荷交換和固相擴散等過程,通常這些過程會混雜在一起,難以進行區分,而交流阻抗為區分這些阻抗提供了很好的手段。

交流阻抗的基本原理是對電池施加一個從高頻至低頻變化的正弦波電壓信號或電流信號,根據輸出的電流或電壓信號對電池的阻抗信息進行分析。在所有的阻抗類型中歐姆阻抗響應速度最快,電荷交換阻抗相應速度則較慢,而最慢的為固相擴散,因此電池不同頻率下的阻抗是由不同類型的阻抗疊加而來,藉助等效電路擬合等方式能夠對電池內阻的阻抗特徵進行分析。

近日,美國奧本大學的Alexandria R. C. Bredar(第一作者)和Byron H. Farnum(通訊作者)等人從交流阻抗的基本原理,以及等效電路分析方法的應用方面對交流阻抗方法在鋰離子電池上的應用進行了全面的回顧。

在下圖中作者給出了一個最為簡單的等效電路模型,圖中的並聯電路則主要是用來描述氧化物電極與電解液界面的電荷交換過程阻抗,以及極表面的電容特徵。

通常而言我們是對電池施加一個按照正弦波變化的交變電壓信號(如下式1所示),然後我們可以獲得一個反饋的電流信號(如下式2所示)。

為了儘可能多的獲得更多的數據,通常我們會對電池施加一個較寬的頻率信號範圍,對於鋰離子電池而言通常為10mHz-100kHz,根據頻率範圍的不同測試時間也從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主要是受到低頻範圍選擇的影響)。由於我們採用了交流信號輸入,因此我們由此獲得的阻抗信息也是以複數的形式呈現(如下式4所示)。

下圖為交流阻抗測試結果最為常見的兩種呈現方式,其中a為Nyquist圖,圖中的半圓主要來自於上圖所示的等效電路中的並聯RC電路,下圖b為Bode圖,主要反映的為阻抗與角度之間的關係,

為了獲取EIS測試的信息,通常我們會採用等效電路擬合的方式對數據進行處理,等效電路中包含多種元器件,如電阻、電容等。

電阻:電阻是一種用來描述電極/電解液界面法拉第反應電荷交換反應的元器件。

電容:主要是用來描述電極/電解液界面的非法拉第反應的雙電層電容過程,由於電池的容抗ZC = 1/jωC = j/ωC,因此電容容抗在低頻時最大,在高頻時最小。

電感:涉及全電池的等效電路時電感也時一種常用元器件,由於電感的感抗ZL= jωL,因此電感的阻抗也與頻率之間呈現密切的關係,在低頻時阻抗最小,在高頻時阻抗最大。

角相位元器件:對於鋰離子電池而言,電極/電解液界面並不會呈現出理想的電容特徵,因此我們通常以角相位元器件CPEs來對界面的雙電層電容特徵進行描述,ZCPE = 1/(jω)βQ,其中Q為非理想電容,β為介於0-1之間的係數,如果β=1,則表明電極/電解液界面為純電容,通常對於鋰離子電池而言這一係數介於0.8-1之間,主要是受到電極表面的粗糙度、孔隙特徵等因素的影響。

Warburg擴散:該元器件主要是用來對於離子在電極固相內的擴散過程,包含有限擴散和無限擴散兩種形式,下式8和9描述了兩種基於有限厚度擴散層的擴散阻抗表述形式,分別用來描述反射和吸附兩種形式。σ描述的為載流子濃度與擴散係數之間的關係,下式10中作者給出了一個在液態電解液中的關係式,其中L/D1/2用來表徵在有限的擴散長度L內的擴散時間,如果擴散長度是已知的那麼可以由此來求得擴散係數。

等效電路的設計是EIS測試中最有挑戰的部分,這主要是由於如果不考慮物理對應關係,則有很多電路設計都能實現非常好的擬合效果,但是這些電路往往不具有物理對應意義。

下表中給出了在等效電路擬合中常常會用到的等效電路模型,其中模型A為最簡單的等效電路模型,主要是描述了電極/電解液界面的法拉第過程阻抗R和非法拉第過程阻抗C,這兩個元器件並聯在一起表示這兩個過程會同時發生反應,而與之串聯的電阻則表徵電池內部的所有歐姆阻抗,如接觸阻抗、電解液中的離子傳遞阻抗等,因此電池的總阻抗如下式所示。從下式中可以看到即便是如此簡單的電路設計,由於涉及到了複數的計算過程,仍然十分複雜,需要藉助專門的軟體進行求解。

模型B:在實際電路中往往伴隨多個反應過程,因此模型A不能很好的描述電極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設計下表所示的模型B,該模型中包含多個RC並聯電路,用以描述多個界面反應過程。通常而言電極特別是負極,並不是直接與電解液接觸,而是在電極和電解液之間存在一層界面膜(SEI),因而界面反應的發生首先需要載流子穿過這層界面膜,因此在Nyquist圖中會出現兩個半圓。

模型C:下表中所示的C模型也是一種常見的等效電路模型,主要特點是其中的一個RC並聯電路融合到了另外一個RC並聯電路之中。該電路雖然也能夠取得較好的擬合效果,但是關於其物理意義還有許多爭論。在Q1>Q2時,模型C擬合結果呈現出一個半圓,此時的阻抗R=R1+R2,Q1被認為是材料的原電容,Q2則被認為是電極界面層和缺陷電容。如果Q1>>Q2,則模型C實際上就轉變為了模型A,如果Q1<Q2,則該模型的擬合結果就呈現出2個半圓的結構,可以用來描述氧化物材料與集流體之間具有接觸阻抗R1的情況,Q2通常代表氧化物的電容,Q1則用來描述集流體的電容。

模型D:在鋰離子電池中,在較低的頻率下還存在離子在固相中的擴散,通常我們會在等效電路中引入Warburg電阻來描述這一過程。

模型E:該模型主要用來描述載流子在氧化物電極中薄層擴散過程,

下圖為一個典型的鋰離子電池的交流阻抗測試結果,可以看到由於正負極界面膜的存在,因此阻抗譜中存在兩個半圓,其中位於高頻區域的半圓代表的為Li+在SEI膜內部的擴散,而中頻區域的半圓則代表了電荷交換阻抗,後續的擴散過程則分為兩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代表的為擴散過程,而第二部分則反應為Li在正負極活性物質中的積累。

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分析

鈷酸鋰材料是最早應用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Goodenough等人早期的研究顯示,在其表面上也存在一層界面膜。從下圖所示的交流阻抗圖譜中能夠看到,LCO的EIS圖譜也會呈現出兩個半圓,而非常規反應電荷交換阻抗的單一半圓,並且隨著時間的增加,高頻區的半圓也會增加,因此該半圓主要反應了電解液在正極表面分解產生的界面膜。此外,作者在阻抗圖譜中增加了第二個擴散阻抗Z』W,該阻抗主要是用來反應Li+在多孔電極內部的擴散。

循環過程中除了界面膜阻抗的增加,最為常見的還是點和交換阻抗的增加,這主要來源於正極材料的分解,生成了新的反應活性較差的物質。

下圖為採用LCO為正極,Li10GeP2S12為電解液的電池在循環前後的交流阻抗圖,從圖中能夠看到該電極擁有三個半圓結果,在經過100次循環後,三個半圓的直徑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作者認為高頻區域的阻抗為正極與固態電解質之間的界面膜阻抗,中頻區則來自於電荷交換阻抗,低頻區半圓則來自負極界面阻抗。

電解液添加劑是穩定電極界面的有效方法,Wu等人通過在電解液中添加少量的4-丙基硫酸乙烯酯(PDTD)能夠有效的減少電池在循環過程中界面阻抗的增加。

交流阻抗是研究鋰離子電池內部阻抗特性最為有力的工具,結合等效電路擬合的方式可以將電池內部的歐姆阻抗、界面膜擴散阻抗、電荷交換阻抗和離子擴散阻抗等進行分離,查找影響電性能的關鍵因素。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of Metal Oxide Electrodes for Energy Applications, ACS Appl. Energy Mater. 2020, 3, 6698, Alexandria R. C. Bredar, Amanda L. Chown, AndricusR. Burton and Byron H. Farnum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交流阻抗在商業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交流阻抗在商業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交流阻抗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鋰離子電池無損檢測方法,在鋰離子電池的設計和生產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過等效電路的擬合我們可以獲得電池內部的界面阻抗特性。作為一種強大的測試工具,EIS可以用於對電池壽命預測,健康狀態評估等方面。
  • 如何用dV/dQ曲線分析18650圓柱鋰離子電池衰降模式
    鋰離子電池憑藉著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壽命的特點,在消費電子領域和動力電池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鋰離子電池在循環的過程中由於電極界面副反應的存在,會導致持續的容量和電性能的衰降。為了研究鋰離子電池的壽命衰降機理,比較常規的手段是對電池進行解剖分析,並利用SEM和XRD等手段對電極形貌和晶體結構的變化進行分析,但是這些方法並不擅長分析活性Li的損失。
  • 過充對於NCA體系鋰離子電池的影響
    鋰離子電池的容量衰降主要來自三大類:1)正極活性物質損失;2)負極活性物質損失;3)活性鋰損失,dV/dQ曲線是分析鋰離子電池衰降原因的有力工具,下圖為一個未循環的鋰離子電池的dV/dQ曲線,從圖中我們能夠看到幾個明顯的特徵峰,表徵正負極材料在充電過程中的相變,其中標識A的特徵峰為石墨負極的相變峰,標識C的為正極材料充電過程的特徵峰,其中容量QA主要反應的負極的容量變化
  • 機械壓力對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性能的影響
    下圖為新電極在不同的壓力下的交流阻抗EIS數據,從下圖我們可以首先注意到曲線與實部(X軸)的截距僅僅在最高壓力下才受到了一點影響,針對隔膜的研究表面這部分阻抗的增加主要是來源於隔膜。對正負極在相同壓力條件下的研究表明,在高壓下正負極的界面阻抗都會隨著增加,共同影響鋰離子電池的界面動力學條件。在擴散阻抗方面只有負極的擴散阻抗會隨著壓力的增大而增加,因此鋰離子電池在高壓力下的擴散阻抗增加主要來自負極。
  • 不同溫度下鋰離子動力電池特性研究
    實驗測試平臺實驗選用磷酸鐵鋰電池(3.2V,7.5Ah)和錳酸鋰電池(3.7V,22Ah)為研究對象,採用寧波拜特公司(BTS15005C)動力電池自動檢測裝置進行不同模式的加載測試,Zennium電化學工作站測量電池的交流阻抗譜曲線,重慶威爾高低溫試驗箱(HL404C),為動力電池提供實車運行的溫度環境。
  • 12V鋰離子電池定製技術方法有什麼
    資料領取 | 獲取本文原版資料,關注本公眾號後,添加文末主編微信,備註「資料領取」;正文內容:一、大容量12V鋰離子電池定製方法大容量12V鋰離子電池定製設計原理是將多顆3.7V鋰電芯組裝加工設計而成,在製作大容量12V鋰離子電池定製時要求一定要並聯組裝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和應對方法
    其中,負極是引起電池容量衰減的主要因素。本文總結了電池使用過程中負極衰減的主要原理,並提出了幾種減少容量衰減的方法。 電池容量衰減的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過。電池容量衰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電極表面副反應引起的可循環鋰量的減少;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質的減少(如金屬的溶出、結構的破壞、材料的相變等);電池阻抗的增加。
  • 鋰離子電池內阻的影響因素
    電池的歐姆內阻由電池的總電導率決定,電池的極化內阻由鋰離子在電極活性材料中的固相擴散係數決定。歐姆內阻歐姆內阻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離子阻抗,二是電子阻抗,三是接觸阻抗。我們希望鋰電池的內阻越小越小,那麼就需要針對此三項內容採取具體措施來降低歐姆內阻。
  • 三元鋰離子電池充電方法介紹
    文章來源:鉅大LARGE進群交流 | 鋰電江湖技術交流,關注本公眾號後,添加文末主編微信,備註「進群交流」;
  • 如何設計適應60℃高溫環境的鋰離子電池?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在-40℃下鋰離子電池電性能衰降的主要原因,以及提升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策略和方法(詳見連結:今天我們繼續來介紹在60℃高溫條件下鋰離子電池性能衰降的主要因素和應對方法。高溫會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動力學特性,從而對鋰離子電池的倍率性能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是高溫也會加劇電極界面副反應。
  • 使用電量計IC能監測鋰離子電池的充電狀態
    確定鋰離子電池的充電狀態 (SOC) 是一項基本要求,但卻充滿挑戰,因為不僅不同電池間的容量差異巨大,而且同一電池內的容量也是如此。 鋰離子電池一旦發生老化就是去了電荷存儲能力。 因此,舊電池即使充滿電,其提供有用電壓的時間也會少於新電池。 無論使用何種鋰離子電池,SOC 都會因為溫度和放電速率而產生極大差異,所以任何一種特定的電池都會對應一組獨特的曲線。(圖 1)。
  • 電路分析方法-阻抗概念
    電阻在直流電和交流電下都有限流作用,而電抗只在交流電環境中有限流作用。 阻抗思維分析開關電路 如下圖,V1持續向R1在輸送電流,圖中電流迴路如綠色箭頭所示。如果想控制電流流向R1,我們有哪些辦法?
  • 模擬電路知識之電池的電化學阻抗譜(EIS)
    (文章來源:EEWORLD) 圖所示的電路是電化學阻抗譜(EIS)測量系統,用於表徵鋰離子(Li-Ion)和其他類型的電池。電池需要激勵電流,而不是電壓,而且阻抗值在毫歐姆範圍內很小。該系統包括向電池注入電流的必要電路,並允許校準和檢測電池中的小阻抗。 電池是非線性系統;因此,檢測電池I-V曲線的一個小樣本,使系統呈現偽線性行為。在偽線性系統中,正弦輸入產生的正弦輸出頻率完全相同,但相位和振幅發生了偏移。在EIS中,向電池應用交流激勵信號以獲得數據。
  • 正確的聚合物鋰離子電池充電方法
    文章來源:鉅大LARGE進群交流 | 鋰電江湖技術交流,關注本公眾號後,添加文末主編微信,備註「進群交流」;
  • 鋰離子電池隔膜性能參數與測試方法匯總
    若孔徑過小,鋰離子的透過性會受到限制,從而使電池的內阻增大,降低了電池的整體性能;若孔徑太大,在增加鋰離子透過性的同時,也容易受到鋰離子枝晶生長刺穿隔膜的影響,從 而導致短路甚至是爆炸等安全問題。根據USABC的要求,鋰離子隔膜的孔徑應小於1μm。目前大多數隔膜的平均孔徑可以達到0.01~0.05μm,孔徑分布越窄、越均勻,電池的電性能越優異。
  • 鋰離子電池低溫加熱技術全面解讀
    溫度對於鋰離子電池有著重要的影響,過低的溫度不僅會導致鋰離子電池性能下降,無法正常工作,低溫下充電還會導致負極析鋰現象的發生,引起電池容量快速衰降,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引起正負極短路。因此為了讓鋰離子電池在較低的溫度下正常工作,需要為鋰離子電池配備加熱裝置,以提升鋰離子電池的溫度。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
    本文總結了電池使用過程中負極衰減的主要原理,並提出了幾種減少容量衰減的方法。 電池容量衰減的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過。電池容量衰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電極表面副反應引起的可循環鋰量的減少;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質的減少(如金屬的溶出、結構的破壞、材料的相變等);電池阻抗的增加。而負極與上述衰減機理中的許多影響因素均有關係。
  • 鋰離子電池熱性能評價: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針對鋰離子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方法,評論性概述了近些年的相關研究文獻報導,研究分析了這些導熱係數測試方法的特點,總結了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技術所面臨的挑戰,從熱分析儀器市場化角度提出了迎接這些挑戰的技術途徑。
  • 電路筆記:電池的電化學阻抗譜(上)
    1 電路功能與優勢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4/412560.htm  圖1所示的電路是電化學阻抗譜(EIS)測量系統,用於表徵鋰離子(Li-Ion)和其他類型的電池。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因此,提高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固-固界面的穩定性是提升全固態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性能的關鍵。 然而,對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固-固界面基礎科學問題的認識不清限制了其性能的進一步提升。本文將對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化學穩定性、電化學穩定性、機械穩定性和熱穩定性的機理問題進行探討,對不同影響因素和優化方法進行總結和討論,為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的開發和應用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