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華為何時才能用上世界一流的國產晶片?(一)

2020-09-25 鐮刀or韭菜

華為的晶片已經斷供一周有餘了,美國是鐵了心要將華為的晶片業務置於死地。我們不禁要問華為何時才能用上世界一流的國產晶片?下面我就給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為了用最簡短最直白的語言給大家講清楚,我這裡用到了一個最有效的辦法: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抽絲剝繭,層層剖析

上面的問題有兩個關鍵點:

世界一流指的是晶片製程(XX納米技術)達到世界最先進,假設兩年後晶片製造達到3納米水平,我們的晶片也要達到或超過這個水平,才能稱為世界一流。

因為國內已經有多個廠家能夠設計出世界一流的晶片,但生產能力與世界一流差距巨大,所以本文主要針對晶片生產相關問題展開討論(抓主要矛盾)。所以國產的意思是:晶片由國內廠家用國產設備生產,不受國外製約,至少不受美國的制約。舉個例子中芯國際算是國內廠家吧,但也沒辦法向華為賣晶片,因為用了美國技術,所以隨時可能受美國制約。國內另外一個晶片代工廠家臺積電(寶島臺灣也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裡插一句題外話:中芯國際已經突破了10nm製程,國內最先進,但落後世界先進水平兩代,這樣的成果取得與其說是中芯國際努力研發的結果,還不如說是美國努力限制的結果,因為《瓦森納協議》要求,賣給中國的晶片製造設備要至少落後世界先進水平兩代以上,所以只要中芯國際還繼續用美國技術和設備,那他始終就不能做到世界一流水平,即便他有一天能向華為出售晶片,也是兩代四年前的晶片,對華為意義也不大,打個比方四年前的手機你用著感覺速度怎麼樣?)

上邊的問題本質是:我們國產晶片製造設備何時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國內廠家何時能用國產設備生產出世界一流的晶片。

咱們接著分析。華為晶片為什麼斷供,離不開兩個清單。

一個是美國的《實體清單》,即美國單方面擬定的廠家清單,美國企業和利用美國技術的國外公司都不能和清單上的公司發生技術和商務交流。這就是美國去命令臺灣一家公司給華為斷供的制度依據。

另外一個是瓦森納協定清單。清單上所列的尖端技術設備不能出口到中國等國家。晶片生產相關設備也在其中,例如光刻機,國內的晶片廠總是買不到最先進的光刻機,自然也生產不出最先進的晶片。

以上是我國晶片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但也有利好因素:

華為事件發生後,國家層面出臺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另外還成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這些政策的出臺和基金的設立對我國的晶片製造業將極大的促進我國晶片製造業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希望。

那在以上正反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的晶片製造業能否奮起直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何時才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我們接著聊。

晶片生產都有哪些關鍵環節?

1晶圓製造:高純矽錠製造及切割,此項技術我國早已經攻克並投入市場應用。

2光刻膠:光刻之前塗在晶圓表面,主要難點是純度要求極高,目前我國剛剛取得突破,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太大。前一陣日本對韓國斷供光刻膠,韓國就緊急採購過我國的產品。廠家有:蘇州瑞紅、北京科華、南大光電、上海新陽等。

3光刻機:雷射光源產生雷射,雷射通過反射和折射,再通過掩膜將光刻膠融化,這是決定晶片密度和性能最關鍵的因素,沒有先進的光刻機是晶片製程是無法取得突破的。目前世界先進水平是5nm,而我國目前最先進水平是90nm(2016年研發成功),整整相差8代,國際上90nm晶片量產於2003年,差了整整13年。這是我國晶片製造領域最大的短板。

4蝕刻機、薄膜沉積設備:國內有一家非常牛的企業叫中微半導體,他生產的蝕刻機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目前臺積電最先進的5nm製程用的就是中微半導體的蝕刻機。他生產薄膜沉積設備也不錯。

篇幅太長,咱們下一篇接著聊。

相關焦點

  • 預測——華為何時才能用上世界一流的國產晶片?(二)
    (最近有報導說武漢光電研究中心研發出了9nm光刻機,不知何時能夠走出實驗室)。由此看出國內廠家6年時間跨越了三代技術(65nm,45nm,28nm)速度並不比國外快,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我們的技術始終落後國外13年,何談追趕?好了,現在有了國家扶植政策和基金,速度能加快多少?本質上講,目前的國產光刻機是買來國外的關鍵零部件(或關鍵技術)進行組裝調試的產物。
  • 用數據和推理做預測——華為何時才能用上世界一流的國產晶片?
    華為的晶片已經斷供一周有餘了,美國是鐵了心要將華為的晶片業務置於死地。我們不禁要問華為何時才能用上世界一流的國產晶片?下面我就給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為了用最簡短最直白的語言給大家講清楚,我這裡用到了一個最有效的辦法: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抽絲剝繭,層層剖析。
  • 缺人才、缺設計、缺系統,中國晶片到底何時才能真正崛起?
    華為這一次在晶片被美國人卡脖慘遭斷供的事情,就能夠很能看出,我國在製造生產方面的能力的確世界一流,但是在晶片上的核心競爭力上面跟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確還是存在極大的差距。這是事實,即便這樣的事情還是很難讓人接受。
  • 中國晶片尚未成熟,晶片製造成難題,華為晶片危機何時能解決?
    iPhone 12系列搭載的是A14仿生晶片,性能可能略強於麒麟9000,但它不像華為Mate 系列一樣可以支持120Hz高刷新率,這一點華為相較之下要有優勢。此外,據悉,華為Mate 40系列在充電速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採用長焦和超廣角拍攝,拍攝性能完全不輸蘋果。蘋果與華為之間的對比不僅僅是兩大手機品牌之間的較量,更是中美兩個大國科技的較量,到底誰更勝一籌?還得等華為新品發布後才能揭曉。
  • 臺積電3nm晶片將量產 華為2024年有望用上國產5nm晶片
    ,不過三星也緊緊盯著臺積電開始進攻3nm工藝的晶片,兩家最大的不同則是臺積電將繼續採用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FET),而三星則改用環繞柵極電晶體(GAA)。按照他們的規劃和行業發展時間來看,2022年應該都會成功量產,到時候華為可以繞過臺積電轉而採購三星的晶片。
  • 國產晶片何時何地才能獨當一面
    一直以來,我們國家對晶片的需求從未減少,而是逐年呈上升趨勢。一度晶片的進口甚至超越了石油的進口。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們國家在2019年的晶片進口金額高得嚇人,因為它已經超過了3000億元,國內手機真的想稱霸世界,國內晶片行業的崛起絕對舉足輕重。
  • 麒麟晶片遭封殺,國產晶片何時才能救市?
    在美國政府的打壓下,暴露了沒有國產晶片的短板;隨著美國政府的封殺加劇,華為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有前瞻性的任正非明白中國晶片技術不能受到外界的掣肘,早就開始開發自己的晶片——海思麒麟!現在麒麟晶片技術更加成熟,但在美國商政聯手制約下,麒麟晶片也出現了&34;,需要通過第三方企業來代工生產。
  • 中國晶片新篇(一):華為,南泥灣,突圍號角
    其中,華為作為國內科技企業的龍頭,直接被推向旋渦中心。美國掐住了中國晶片無法自給自足的死穴,一步步將華為逼至絕境。因為今年第二輪晶片制裁,華為沒有辦法生產晶片。我們最近一直都在缺貨階段,非常困難。在 8 月份的一次活動上,就連一向以闖將著稱的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 餘承東,也表現出無奈的情緒。
  • 如何保住華為,等待國產替代頂上(下)
    上一篇文章我們分析了華為該如何自救等待國產替代,而國產替代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就是我們熟知的光刻機。02專項規劃,上海微電子集團193納米ARF光源的DUV浸沒式光刻機應該在2021-2022年下線。目前公開的信息裡有幾家公司和機構在一些關鍵的技術上取得了突破。
  • 國產手機發展史(36)中興手機(上)
    1996年,中興就成立了IC設計部,專門從事晶片研發,雖然比華為晚5年(1991年,華為成立ASIC設計中心),但中興IC設計部當年還賺了35萬元。1997年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並於深交所A股上市,1998年中興通訊手機產品部成立。
  • 華為晶片外購蒙陰影,「國產芯」何時可期?
    今年5月,值華為登上「實體清單」一周年之際,美國宣布對其限制升級,今後將嚴格管控使用了美國技術和設備的海外半導體製造商向華為供貨的行為。在此背景下,華為先後與高通、聯發科「握手言和」,品牌似乎有意從第三方企業處直接購得現成的晶片成品,從而「曲線救國」,緩解自身的「缺芯」燃眉之急。
  • 中國的國產晶片時代何時到來?
    中國的國產晶片時代何時才能到來?這算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美國政府在這兩年的時間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對華為施加禁令,所依仗的就是晶片,或者說得更具體一點,就是核心技術。拋開其他晶片不談,我們先來聊一聊處理器的晶片。其實早在智能機時代,就有有識之士提出要大力發展國產晶片,不能在晶片領域受制於人。
  • 晶片衝擊波(一)│華為還沒準備好
    去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中國科技巨頭華為及其70家子公司列入黑名單,禁止美國企業未經政府批准向華為出售特定技術。這讓晶片這一「瓶頸」再度突顯。沒有美國設計的晶片,華為就很難。比華為規模小一些的中興通訊2017年也曾短暫陷於類似的境地。雖然華為有自己的半導體子公司海思,但大部分晶片仍依賴進口。
  • 華為已進入「戰時狀態」,積極備貨晶片,國產芯自力更生任重道遠
    對於封裝和測試,我國上市公司有幾家世界領先水平的廠家,對於半成品,華為完全可以依託國內技術完成。華為正在為生存而戰!,整個供應鏈仍在承受附帶損害,因為許多預測訂單將在9月15日後降至零,並且並非每個組件都可以賣給其他人。
  • 美國封殺華為三大絕殺(一):終止晶片設計EDA軟體使用權
    這意味著,華為自那以後再沒有獲得新工具和新升級服務,但是可以繼續使用華為已經購買和獲得授權的EDA工具。也就是說,目前華為海思還可以採用老版本EDA做IC設計。(考慮到軟體技術更新迭代,估計這些帳戶大概還可以用二、三年)然而長期來看,EDA軟體的國產化替代勢在必行。
  • 華為太難了!要等小米「解禁」晶片才能用
    華為目前的晶片困境想必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晶片可以說是用一顆少一顆。不過,華為似乎還在下半年留了一個大招,而且這個大招也是要等小米「解禁」晶片之後才能打出來。)和紅米10x pro。應該說天璣820是一顆不錯的晶片,各方面都能夠與麒麟820打的有來有回。一顆好晶片為何市面上只有小米在用?難道小米壟斷了?
  • 蘋果率先出手,小米也隨後造勢,華為的「王牌」何時才能放出?
    雖然說並不是現場直播,同時發布會上也沒有萬眾期待的iPhone12,但該場發布會也是讓一眾消費者們看到了一些「乾貨」,畢竟全球首發5nm的A14晶片已經足夠讓不少科技圈的人提起興趣觀看了。畢竟今年的華為晶片受到了嚴重的衝擊,所以導致生產和發布之路並不順利,原本應該在月初的德國IFA展會上出現的麒麟9000晶片也沒有出現,這一點比較令人感到可惜。而這也給蘋果造就了一個機會。
  • 華為有救了:國產晶片行業再傳喜訊,未來晶片行業將「變天」?
    由此導致的一系列的晶片難題開始慢慢的呈現在世人面前,對我國的科技行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程度的阻礙,並且要想在短時間內突破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之所以華為當前會遇到晶片製造的難題,更多原因在於我國在晶片製造行業上一直存在的弊端——首先,我們國家的中芯國際在技術實力上並達不到像臺積電和三星那樣世界一流的技術水平
  • 「晶片禁令」生效後,中科院:晶片技術要做到世界一流
    突如其來的晶片斷供危機,給華為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華為是我國少有的民營世界500強企業,企業實力雄厚;再加上華為手機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品牌,今年第二季度的銷量更是完成了對三星的超越,成為全球銷量冠軍;所以華為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 國產晶片白皮書發布,華為創始人東奔西跑,存儲晶片首當其衝
    國產晶片白皮書正式發布國產晶片,一個沉重的話題,若非華為公司,國產晶片一詞恐怕不會如此深入人心。華為旗下子公司海思半導體能夠憑藉麒麟晶片,佔據半導體行業的一席之地,是值得敬佩的!由白皮書可知,國內的晶片人才太少了,即使再過兩年,缺口還是將近25萬!關鍵還是教育,要培養更多的晶片人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晶片難題,晶片行業雖然屬於製造業,跟富士康等製造業是有本質上的區別,前者屬於技術密集型,後者屬於勞動密集型!現在的「大風口」是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