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再獲國家科技獎勵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

2020-12-14 中國教育在線

  中共中央、國務院1月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我校喜獲7項國家科技獎勵,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

  張軍

  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項目名稱:複雜機場高精度飛行校驗技術及裝備

  張軍,中國工程院院士,北航國家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北航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長期從事航空交通工程技術研究。

  針對高原等複雜機場開放和安全運行的戰略急需,張軍院士帶領團隊自主開展機載高精度飛行校驗技術的創新研發,突破了校驗信號特徵的精細探測、空管設施性能的準信驗判等關鍵技術,發明了新型高精度飛行校驗系統,通過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等的適航認證。應用於中國民航機場,尤其是高高原等複雜機場的飛行校驗,保障了機場的如期開航和安全運行。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使我國跨入飛行校驗強國行列。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儀器專項等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主持研製我國民航首個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務平臺、首套星基航路運行監視裝備。以第一完成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各1項,對我國民航空管技術的發展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蔡國飆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項目名稱:電推進羽流對太空飛行器性能影響機制和高效防護技術

  蔡國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教授,「太空飛行器設計優化與動態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航空航天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973首席科學家,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號、四號任務突出貢獻者。長期從事航空航天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在真空羽流效應及防護技術、液體火箭發動機多學科優化與重複使用技術、固液混合動力火箭技術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他帶領團隊攻克了電推進羽流實驗與仿真、危害評估與防護等難題,揭示了電推進羽流對太空飛行器力熱、濺射汙染和電磁效應影響機制,發明了高效防護技術,關鍵技術指標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有力推進了電推力器在我國太空飛行器中的應用。以第一完成人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民用航天、型號研製等項目,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100多項,出版教材專著4部。

  張虎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項目名稱:大尺寸鋁合金車輪成型關鍵技術及應用

  張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沿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輕合金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長期致力於輕合金材料及應用技術、金屬凝固與特種成型裝備研究。

  面向汽車輕量化、節能減排迫切需求,他帶領團隊發明了實現大尺寸鋁合金車輪本體細晶化、緻密化的新方法,突破了快速順序凝固技術、大結晶壓力補縮技術、缺陷在線實時檢測與控制技術,研發了適於大尺寸車輪生產的成型裝備及大批量生產線,實現了大尺寸鋁合金車輪規模化低成本生產,研究成果在10餘家鋁合金車輪製造企業推廣應用,經濟效益與節能減排效果顯著。曾主持多項國家科研項目,發表SCI論文100餘篇,獲批國家發明專利60餘項,2016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五)。

  朱衍波

  國家科技進步二獎第一完成人

  項目名稱:中國民航數位化協同管制新技術及應用

  朱衍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民航協同空管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國際民航組織航空通信、航空導航等多個專家組專家。長期從事民航新航行系統與協同空管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工作。

  針對民航繁忙機場和航路高密度安全運行的急需,他帶領團隊創建了空地一體的數位化協同管制技術構架,突破了複雜管制業務數字協同、廣域飛行威脅精準識別、機場密集起降優化引導等技術,建立了由數位化管制設備系統、數據鏈和業務服務構成的中國民航數位化協同管制服務網,成為保障複雜空域高密度運行的重大基礎設施,實現了中國民航數位化協同管制服務從無到有的跨越式發展。主持了國家級和民航科研項目30餘項,帶領的團隊入選2018年民航科技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近十年來,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97項,參與制定行業標準8項,成果在民航行業內廣泛應用。

  李波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項目名稱:面向公共安全的大規模監控視頻智能處理技術及應用

  李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期從事智能信息處理及應用研發。

  瞄準國家安全重大需求,他帶領團隊在智能感知和內容分析的理論、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性成果。提出了全天候全天時視頻清晰感知、上下文指導的目標準確識別、多元信息融合的跨時空目標關聯等關鍵技術;構造了高保真的乘性變換融合模型,解決了高解析度全色與多光譜/高光譜遙感圖像融合失真問題,研發了邊海防視頻偵察監視、無人機視頻傳輸分析、遙感圖像高保真融合等裝備與系統。已主持完成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30餘項,在本領域國際重要期刊和會議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有國內外發明專利60餘項;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

  楊世春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項目名稱:新能源汽車能源系統關鍵共性檢測技術及標準體系

  楊世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電動車輛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長期致力於新能源汽車能源動力系統優化控制與測試方法研究。

  他帶領團隊攻克了新能源汽車能源系統壽命、安全和能耗測試核心技術難題,發明了基於循環壽命推演模型的動力電池壽命快速檢測方法、動力電池多層級遞階安全量化評價方法和符合我國複雜行駛環境的能耗-模式解耦精準評測方法;成果應用於新能源汽車產品檢測和研發測試評價,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提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等項目19項,發表SCI/EI檢索論文8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40餘項,出版專著2部、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1部,曾獲中國汽車工業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

  張春熹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項目名稱:高動態快啟動高精度光纖陀螺慣性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

  張春熹,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973」首席科學家,慣性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長期從事光學傳感與導航、光學探測與制導、先進光學儀器等關鍵技術及工程化研究。

  作為領域專家,張春熹參加了我國新型光學慣性器件特別是光纖陀螺、微光學陀螺及其導航系統等技術發展規劃。面向國家重大急需,帶領北航光電團隊以高精度光纖陀螺為基礎,突破了高精度光纖慣性導航系統高動態保精度、快啟動及長期性能保持技術,相關產品在陸海空天領域獲得規模化應用。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一項,作為主要參加者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140多篇學術論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0餘項。

  創新是北航人的優秀基因

  已融入一代代北航人的精神血脈

  北航始終把肩負國家使命和探索科學前沿相結合,把開展科研創新與面向國民經濟相結合,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你知道嗎?

  2004年以來

  北航共獲15項國家級科技獎勵一等獎

  為推動相關科技領域的進步做出突出貢獻

  2004年度

  張 軍:「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務平臺、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獲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7年度

  房建成:「衛星新型姿控儲能兩用飛輪技術」獲200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08年度

  徐惠彬:「寬溫域和耐腐蝕巨磁致伸縮材料及應用」獲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張廣軍:「小型高精度天體敏感器技術」 獲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09年度

  向錦武:「中高空遠程無人偵察機系統」獲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張 軍:「空地協同的民航空域監視新技術及裝備」獲200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10年度

  趙沁平:「實時三維圖形平臺BH_GRAPH」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2年度

  王華明:「飛機鈦合金大型複雜整體構件雷射成形技術」獲2012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14年度

  鄭志明:「動力學密碼」獲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16年度

  宮聲凱:「高溫/超高溫塗層材料技術與裝備」獲2016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徐向陽:「前置前驅8擋自動變速器(8AT)研發及產業化」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7年度

  向錦武:「長鷹高原型遠程無人偵察機系統」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8年度

  蘇東林:「先進裝備電磁兼容性設計關鍵技術」獲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施 闖:「中國高精度位置網及其在交通領域的重大應用」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9年度

  張 軍:「複雜機場高精度飛行校驗技術及裝備」獲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國家獎是孕育高端人才的搖籃,也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沃土。北航堅持科教深度融合,在知識創造中培養人才,在人才培養中創造知識。近五年來,有50餘名研究生成為國家獎的署名完成人!

相關焦點

  • 2000-2019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最多的十所一流大學
    國家科技三大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是衡量一所大學科技實力的重要因素,今年有不少大學摘獲了國家三大獎,今年獲得獎項最多的高校如下(表格源自象牙塔那點事兒):今年獲獎項目數排在前十位的高校(高校為第一完成單位)分別是:清華大學(10項)、上海交通大學(6項)、浙江大學(6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5項)、華中科技大學(5項)、湖南大學(5項),大連理工大學(4項)、東南大學(4項)、復旦大學(4項)、中國農業大學(4項)。另有東北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
  • 武漢一高校獲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二等獎 全國獲獎項目共107項
    近日,2020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評選結果公示,全國獲獎項目共107項,其中武昌理工學院主持完成的《基於GNSS/GIS 的高精度橋梁三維變形監測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得二等獎。這也是該校獲得的第二項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二等獎,是該校主持獲得的第五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 西安科技大學共獲中國煤炭工業協會28項獎勵
    近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關於公布表彰2020年度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和個人的決定》(中煤協會科技〔2020〕40號),西安科技大學共獲28項獎勵,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12項、創新團隊1項。
  • 西南大學10項科技成果獲得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
    9月22日,重慶市隆重召開2019年度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西南大學部分獲獎成果完成人參加表彰大會。   據悉,此次獎勵大會共有142項成果獲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其中,自然科學獎24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6項),技術發明獎4項,科技進步獎114項(一等獎20項、二等獎45項、三等獎49項),企業技術創新獎6項、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
  • 北京科技大學謝建新院士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了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以下簡稱「重大項目」)資助名單,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謝建新院士團隊牽頭的「航空關鍵金屬構件熱加工多物理場演變及擾動的智能調控基礎」
  • 「國防七子」——隱藏實力的七所大學!
    在1999年,有七所學校被正式劃歸為國防科工委,這就是現在的「國防七子」,他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這七所學校實力雄厚,功勳卓著,一直到現在也在我國國防事業中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這七所大學全部是國家一級保密單位!
  • 餘孝其任西華大學黨委書記、李秋實任副校長
    餘孝其同志簡介餘孝其,男,漢族,1965年7月生,籍貫四川資中,1993年4月參加工作,199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四川大學有機化學專業畢業,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四川大學科技處副處長、化學學院院長、黨委組織部部長,西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20年11月起任西華大學黨委書記。
  • 浙江27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主持完成項目中,近四成在生物醫藥...
    1月10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浙江省共有27項科技成果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我省主持完成的獲獎項目11項,參與完成的16項。主持完成的獲獎項目包括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9項。   本次我省獲獎總數與2018年相比,從25項增加到27項,特別是主持項目,增加了4項。主持完成的獲獎項目中,生物醫藥領域的科技成果佔比近4成。
  • 華農獲6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我校喜獲6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3月25日,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頒發了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我校劉雅紅校長、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獲得者胡傳雙教授和胡桂兵教授參加了會議。
  • 一等獎3項、二等獎56項、三等獎86項!上大學子在這場全國競賽中再...
    一等獎3項、二等獎56項、三等獎86項!上大學子在這場全國競賽中再創佳績!在今年的比賽中,上海大學共有321支隊伍參賽,獲得了全國一等獎3項、二等獎56項、三等獎86項的優異成績,獲獎總數再創新高!總成績名列全國第五,連續6年榮獲「優秀組織獎」。
  • 北京工業大學「科技之星」名單出爐:10人獲獎,個個都非常優秀!
    參與各級科技創新競賽及項目十餘項,其中:國際級競賽獎勵1項,國家級獎勵6項,省部市級及以下獎勵6項。代表性獎項有:2019年第十屆首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獲獎情況2019年9月 獲國家獎學金2019年6月 獲北京工業大學博士生創新獎學金2019年6月 獲北京工業大學科技創新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2018年12月 獲TIS獎學金科技創新與實踐獎一等獎2018年12月 獲北京工業大學優秀研究生環能學院博士研究生張方齋導師:彭永臻科技成果簡介張方齋同學科研能力突出
  • 2020年國家科技獎提名公示:涉最高獎4人、特等獎1項,一等獎8項
    2020年國家科技獎提名公示:涉最高獎4人、特等獎1項,一等獎8項 2020-01-07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內最好的6所航空航天類大學,就業很吃香,考上前途無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位於北京,簡稱北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在航空、航天、動力、信息、材料、儀器、製造、管理等學科領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形成了航空航天與信息技術兩大優勢學科群,國防科技主幹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工程學、材料科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化學、社會科學總論六個學科領域的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工程學、材料科學進入全球前1‰,具備了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基礎。在2019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學科蟬聯世界第一。
  • 11人、154項成果獲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彰顯北京科技創新...
    包括自然科學獎15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技術發明獎12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6項;科學技術進步獎127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33項,二等獎93項。這些獲獎成果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支撐北京高質量發展,為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積蓄了新動能。
  • 哈工大七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高校排名第一—新聞—科學網
    本報哈爾濱1月11日電(記者朱偉華 特約記者張士英)在日前召開的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哈爾濱工業大學作為主持完成單位獲得7個獎項,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一
  • 2019年度「國家三大獎」揭曉,湖南大學強勢崛起,全國第4
    2019年度「國家三大獎」即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已經揭曉。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每評審一次,根據《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三大獎每授獎總數超過300項。經學科專業評審組、評審委員會和獎勵委員會三級評審,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5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62項;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5項:特等獎3項,一等獎22項(含創新團隊1項),二等獎160項。
  •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獎章獲得者出爐,共19人!
    曾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二等獎、三等獎、北京市物理實驗競賽二等獎(兩次)、「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北京科技大學「搖籃杯」特等獎、北京科技大學物理實驗競賽一等獎(兩次)、北京科技大學數學競賽二等獎等獎項;曾獲北京市三好學生、北京科技大學優秀三好學生(三次)、標兵宿舍長(三次)、體測之星等30項獎項與榮譽。
  • 國家科技獎 北京獲獎佔比超三成
    法制晚報訊(記者 耿學清 王崗) 昨天,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隆重召開,據北京市科委統計,北京共有78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72項,佔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36.1%,與2016年相比上升13.9%,創歷史新高。
  • 2020年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 7項中國...
    「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是經國家科技部批准,在國家科技獎勵主管部門註冊,面向全國機械行業的綜合獎項。該獎項設立特等獎(非常設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
  • 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提名人選事跡簡介
    主持載人航天工程發展戰略研究、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編制、載人登月綜合論證等項目,解決了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工程研製中的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為實現我國載人航天技術跨越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排名第4)、一等獎1項(排名第1),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出版專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