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1月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我校喜獲7項國家科技獎勵,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
張軍
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項目名稱:複雜機場高精度飛行校驗技術及裝備
張軍,中國工程院院士,北航國家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北航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長期從事航空交通工程技術研究。
針對高原等複雜機場開放和安全運行的戰略急需,張軍院士帶領團隊自主開展機載高精度飛行校驗技術的創新研發,突破了校驗信號特徵的精細探測、空管設施性能的準信驗判等關鍵技術,發明了新型高精度飛行校驗系統,通過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等的適航認證。應用於中國民航機場,尤其是高高原等複雜機場的飛行校驗,保障了機場的如期開航和安全運行。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使我國跨入飛行校驗強國行列。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儀器專項等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主持研製我國民航首個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務平臺、首套星基航路運行監視裝備。以第一完成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各1項,對我國民航空管技術的發展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蔡國飆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項目名稱:電推進羽流對太空飛行器性能影響機制和高效防護技術
蔡國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教授,「太空飛行器設計優化與動態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航空航天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973首席科學家,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號、四號任務突出貢獻者。長期從事航空航天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在真空羽流效應及防護技術、液體火箭發動機多學科優化與重複使用技術、固液混合動力火箭技術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他帶領團隊攻克了電推進羽流實驗與仿真、危害評估與防護等難題,揭示了電推進羽流對太空飛行器力熱、濺射汙染和電磁效應影響機制,發明了高效防護技術,關鍵技術指標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有力推進了電推力器在我國太空飛行器中的應用。以第一完成人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民用航天、型號研製等項目,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100多項,出版教材專著4部。
張虎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項目名稱:大尺寸鋁合金車輪成型關鍵技術及應用
張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沿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輕合金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長期致力於輕合金材料及應用技術、金屬凝固與特種成型裝備研究。
面向汽車輕量化、節能減排迫切需求,他帶領團隊發明了實現大尺寸鋁合金車輪本體細晶化、緻密化的新方法,突破了快速順序凝固技術、大結晶壓力補縮技術、缺陷在線實時檢測與控制技術,研發了適於大尺寸車輪生產的成型裝備及大批量生產線,實現了大尺寸鋁合金車輪規模化低成本生產,研究成果在10餘家鋁合金車輪製造企業推廣應用,經濟效益與節能減排效果顯著。曾主持多項國家科研項目,發表SCI論文100餘篇,獲批國家發明專利60餘項,2016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五)。
朱衍波
國家科技進步二獎第一完成人
項目名稱:中國民航數位化協同管制新技術及應用
朱衍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民航協同空管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國際民航組織航空通信、航空導航等多個專家組專家。長期從事民航新航行系統與協同空管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工作。
針對民航繁忙機場和航路高密度安全運行的急需,他帶領團隊創建了空地一體的數位化協同管制技術構架,突破了複雜管制業務數字協同、廣域飛行威脅精準識別、機場密集起降優化引導等技術,建立了由數位化管制設備系統、數據鏈和業務服務構成的中國民航數位化協同管制服務網,成為保障複雜空域高密度運行的重大基礎設施,實現了中國民航數位化協同管制服務從無到有的跨越式發展。主持了國家級和民航科研項目30餘項,帶領的團隊入選2018年民航科技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近十年來,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97項,參與制定行業標準8項,成果在民航行業內廣泛應用。
李波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項目名稱:面向公共安全的大規模監控視頻智能處理技術及應用
李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期從事智能信息處理及應用研發。
瞄準國家安全重大需求,他帶領團隊在智能感知和內容分析的理論、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性成果。提出了全天候全天時視頻清晰感知、上下文指導的目標準確識別、多元信息融合的跨時空目標關聯等關鍵技術;構造了高保真的乘性變換融合模型,解決了高解析度全色與多光譜/高光譜遙感圖像融合失真問題,研發了邊海防視頻偵察監視、無人機視頻傳輸分析、遙感圖像高保真融合等裝備與系統。已主持完成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30餘項,在本領域國際重要期刊和會議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有國內外發明專利60餘項;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
楊世春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項目名稱:新能源汽車能源系統關鍵共性檢測技術及標準體系
楊世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電動車輛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長期致力於新能源汽車能源動力系統優化控制與測試方法研究。
他帶領團隊攻克了新能源汽車能源系統壽命、安全和能耗測試核心技術難題,發明了基於循環壽命推演模型的動力電池壽命快速檢測方法、動力電池多層級遞階安全量化評價方法和符合我國複雜行駛環境的能耗-模式解耦精準評測方法;成果應用於新能源汽車產品檢測和研發測試評價,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提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等項目19項,發表SCI/EI檢索論文8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40餘項,出版專著2部、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1部,曾獲中國汽車工業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
張春熹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項目名稱:高動態快啟動高精度光纖陀螺慣性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
張春熹,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973」首席科學家,慣性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長期從事光學傳感與導航、光學探測與制導、先進光學儀器等關鍵技術及工程化研究。
作為領域專家,張春熹參加了我國新型光學慣性器件特別是光纖陀螺、微光學陀螺及其導航系統等技術發展規劃。面向國家重大急需,帶領北航光電團隊以高精度光纖陀螺為基礎,突破了高精度光纖慣性導航系統高動態保精度、快啟動及長期性能保持技術,相關產品在陸海空天領域獲得規模化應用。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一項,作為主要參加者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140多篇學術論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0餘項。
創新是北航人的優秀基因
已融入一代代北航人的精神血脈
北航始終把肩負國家使命和探索科學前沿相結合,把開展科研創新與面向國民經濟相結合,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你知道嗎?
2004年以來
北航共獲15項國家級科技獎勵一等獎
為推動相關科技領域的進步做出突出貢獻
2004年度
張 軍:「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務平臺、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獲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7年度
房建成:「衛星新型姿控儲能兩用飛輪技術」獲200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08年度
徐惠彬:「寬溫域和耐腐蝕巨磁致伸縮材料及應用」獲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張廣軍:「小型高精度天體敏感器技術」 獲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09年度
向錦武:「中高空遠程無人偵察機系統」獲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張 軍:「空地協同的民航空域監視新技術及裝備」獲200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10年度
趙沁平:「實時三維圖形平臺BH_GRAPH」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2年度
王華明:「飛機鈦合金大型複雜整體構件雷射成形技術」獲2012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14年度
鄭志明:「動力學密碼」獲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16年度
宮聲凱:「高溫/超高溫塗層材料技術與裝備」獲2016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徐向陽:「前置前驅8擋自動變速器(8AT)研發及產業化」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7年度
向錦武:「長鷹高原型遠程無人偵察機系統」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8年度
蘇東林:「先進裝備電磁兼容性設計關鍵技術」獲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施 闖:「中國高精度位置網及其在交通領域的重大應用」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9年度
張 軍:「複雜機場高精度飛行校驗技術及裝備」獲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國家獎是孕育高端人才的搖籃,也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沃土。北航堅持科教深度融合,在知識創造中培養人才,在人才培養中創造知識。近五年來,有50餘名研究生成為國家獎的署名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