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在前方
前不久有消息報導,美國晶片巨頭美光負責人表示,華為是美光的最大買家,為了不失去華為這個大客戶,美光已向美國申請繼續供貨華為。這就間接地說明了,美國改變晶片出口規則後,美國晶片企業已經開始坐不住了。
9月14日之前,美光還是華為的重要客戶,而9月14日之後,美光不得已停止向華為供貨。受此影響,美光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根據美光的財報顯示,在2019年,華為在美光公司的採購額約佔總營收的13%,而近期這一佔比已下跌至10%。同時報導還指出,美光一旦停止華為供貨,將損失約20億美元(約136.3億人民幣)的營收。
可想而知,美光停止供貨華為晶片,對美光有多大的損失了。其實不只是美國晶片企業美光受到了這樣大的損失,禁止供應華為晶片導致了美國晶片業務整體受到了較大的打擊。
根據國際半導體協會總裁表示,美方改變晶片出口規則後,美國晶片製造設備出口每年的損失將超過200億美元(約1363億人民幣)。也就是說,在接下來的一年之中,美方的晶片產業將受到很大衝擊,搞不好美企找不到替代華為的合作夥伴,晶片的發展還有可能停滯不前。
因此,包括美光在內的眾多與華為有著合作美企,開始坐不住了並接連發出申請希望繼續供貨華為。目前而言,只有英特爾和AMD已經獲得了美方的許可,可以繼續為華為供貨。
既然英特爾和AMD已經獲得了批准,那麼現在華為的情況算是開始轉變了,美方獲批美企供應華為晶片,應該也不遠了。
然而,不只是美企坐不住,美國針對華為及其子公司的晶片升級出口規則生效不到一個月,日本供應商也坐不住了。
根據10月4日日媒最新消息顯示,近日,日本兩大晶片巨頭企業索尼和鎧俠(原東芝存儲公司)宣布了新決定,已相繼向美國申請繼續供貨華為。同樣是基於美國晶片出口規則的生效,日本的索尼和鎧俠不得不停止向華為供貨。
作為索尼和鎧俠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在失去華為後,對這兩家企業也帶來了較為嚴重的損失並且面臨收益前景惡化的風險。據報導指出,索尼與華為的年交易規模達到了數千億日元,而以索尼去年8455億日元的營業利潤來看,華為是索尼名副其實的「大金主」。
而鎧俠作為全球第二大快閃記憶體晶片製造商,也是華為重要合作夥伴。根據近日鎧俠的官方聲明,由於美國晶片出口規則的改變,鎧俠決定推遲IPO的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索尼和鎧俠的損失只是「冰山一角」,在美國新規生效後更多的日企及國際企業已經快「吃不消」了。根據此前日媒報導,日企的晶片、零部件出口受到限制的規模高達1萬億日元(約643億人民幣)。
另外,韓國的半導體行業也預估,停止向華為供貨一年以上,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年損失額高達10萬億韓元(約583億人民幣)。
在美國晶片出口新規生效後,美國的晶片產業將每年損失1363億元,日本受限約643億,韓國預估損失583億,其中還是美方的半導體產業損失較為嚴重。這也就意味著,美國晶片「新規」生效後,連鎖反應已開始初步出現,這些與華為有著合作的企業不想失去華為,因此無論美企、韓企和日企紛紛申請恢復供應華為。
如果說美方打壓華為,只是限制了華為的發展,那麼眾多企業想恢復與華為的合作恐怕很難。但事實上,整個半導體產業都會為此付出代價,尤其是美國的晶片行業出現大量的晶片積壓狀況,美光對華為的技術「封鎖」最終把自己傷得不輕。
為了解決這一現狀,眾多美企比如美光、高通等申請繼續向華為供貨,而索尼和鎧俠也效仿美企的舉措提出申請繼續供貨華為。這樣來看,華為重新與這些企業合作還是有很大希望的。
而且市場專業人士也認為,批准這些企業繼續供貨華為是一項比較複雜的程序,可能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大概要至少半年以上。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企業最後可能會獲得批准繼續供貨華為,只不過這些受損失的企業在通過審批前,還需要另謀出路度過難關。
雖然這對華為來說存在著很大的希望,但華為也不能將希望完全寄於此,應該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如果這些企業經過批准開始供貨華為,對華為來說是再好不過了;另一方面,華為應該加強晶片的研發、集中攻克半導體核心技術、關鍵材料等難題。
只有這樣我國科技企業在遇到此類問題,也不至於被「卡脖子」,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嘛!
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