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終於要自研基帶晶片了。
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
一慣以軟硬一體為口號的蘋果,這麼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凡事能自己動手,絕不麻煩別人」的做事風格。
迄今為止,A系列仿生已經在市場風行多年,M系列也已經於今年上市,所以自己研究基帶晶片的事情,自然是理所當然之事。
蘋果和高通的「分分合合「
蘋果自研基帶晶片的原因,除了蘋果要打造完全封閉的軟硬體生態之外,提升蘋果自身的硬體利潤,擺脫對高通基帶晶片的依賴,也是最主要的動力所在。
蘋果和高通兩大巨頭這些年之間的分分合合,也算是現在科技行業巨頭之間競合關係最直接的體現。
蘋果想擺脫高通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為了追求更高的硬體利潤。
熟知高通商業模式的朋友都了解,目前高通採用的是晶片費用+專利費的商業模式。
也就是說,商家採購高通的晶片,除了晶片自身的費用之外,高昂的專利費,在業內是怨聲載道多年。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根據相關公司的拆解,iphone12的零部件成本結構中,高通的X55 5G基帶晶片成本高達90美元,這是什麼概念?蘋果自研的A14晶片成本也才不到45美元,這對於一貫追求超高利潤的蘋果來講,確實很難心甘情願的接受。
事實上,蘋果對高通高昂專利費的怨言已久。
早在2018年,兩大巨頭因為專利費問題,最終撕破臉皮,事件的結果就是在iphoneXS和iphoneXR系列全系手機上面,沒有見到高通的基帶晶片。
硬氣的蘋果轉頭就把訂單發給了intel,但是intel確實不太爭氣,基帶晶片的技術穩定度,和高通相比,差距明顯,iphoneXS和iphoneXR系列信號問題,讓蘋果和庫克頭疼不已。
為了解決信號問題,蘋果不得不又再次轉向高通,代價是一筆高昂的和解費,以及長達6~8年的供貨合同。
這一戰,高通獲得了全勝。
但是蘋果作為全球消費電子行業的領頭羊,自然不可能完全聽從高通的擺布。
去年9月份,不差錢的蘋果以10億美元,直接收購了英特爾的智慧型手機基帶晶片業務,這次收購算是給蘋果進入基帶晶片領域,帶來了一張入場券。
別人不行,就自己幹,可以說這真的很」蘋果「。
蘋果自研基帶晶片的優劣勢
蘋果想切入基帶晶片領域絕不是一天兩天,現在有了intel的班底,前景到底如何?
目前看來,優劣勢是非明顯,要結論還是為時尚早。
蘋果自研基帶晶片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兩個:
蘋果超強的晶片研發能力。在CPU領域,從第一顆蘋果自研的A4仿生到現在的A14,10年的時間,一路見證了A系列的輝煌。2017年,蘋果開始導入自研的GPU,2020年蘋果推出M1,蘋果把消費電子中的晶片,一個個逐個攻克,並且表現非常不錯,蘋果強大的晶片研發能力一次又一次展現在消費者面前。蘋果強大的市場統治力。消費電子晶片能否成功,除了技術之外,市場是不是允許廠家試錯,也是關鍵之一。蘋果現在依然具有非常強大的市場號召力,消費者對蘋果產品的容忍度,要高於其他廠商,這對於蘋果研發基帶晶片來講,在一定程度上面,減小了蘋果的風險。反過來,蘋果的劣勢主要在於技術方面。
基帶晶片的門檻極高,專利多,技術複雜,蘋果現在研發基帶晶片的主要班底,還是intel的那一幫人,在一定程度上面,技術上面的短板,是不是能夠在蘋果獲得大的突破,現在依然不好做出判斷。
結語
隨著通信技術,2G、3G、4G、5G的不斷迭代升級,基帶晶片的門檻變得越來越高,基本可以確定,以後如果想完全重新切入基帶晶片領域,已經不太可能,所以以後的趨勢就是現在僅有的幾家巨頭一定是越做越大,市場、資源越來越集中。
對於蘋果來講,因為有了intel的技術班底,至少拿到了切入基帶晶片這個領域的入場券,對一家依然主要利潤來自智慧型手機的硬體廠商來講,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於高通以及其他玩家來講,蘋果的市場破壞力值得警惕,但是短期來看,對高通的衝擊應該還不是很大。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講,手機廠商做出更好、更便宜的產品,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