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事件,從2018年底孟晚舟被捕,到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再到今年5月15日制裁的升級,已經成為國民關注的焦點。本篇文章筆者和大家聊聊,華為的崛起對美國有多大影響?為何舉國之力打壓華為?歷史上與華為經歷相似的阿爾斯通事件是怎麼回事?華為的結局又將如何?
如果有讀過機械專業的朋友應該知道,國際上主流的工業企業,他們的生產線都是柔性製造,今天可以生產汽車、冰箱、洗衣機,明天生產線反手一布置,又可以有新的用途。各個國家都深知工業的力量,而在工業上,有兩大供給端核心,一是科技,二是能源。
阿爾斯通事件
2014年,阿爾斯通事件就是能源領域的一場經濟戰。阿爾斯通是全球最重要的工業集團之一,業務涉及能源、輸配電、運輸等,巔峰時期,世界上15%的電力都是由阿爾斯通的設備發出來的。樹大招風,當一家美國以外的公司,在工業領域控制這麼多的能源時,就威脅到了美國。於是,在2013年4月,時任阿爾斯通集團鍋爐部負責人的皮耶魯齊,在甘迺迪機場被FBI逮捕,皮耶魯齊被逮捕時給出的理由是,在10年前的印度尼西亞的某項目中,阿爾斯通涉嫌行賄拿下合同,觸犯了美國的《反海外腐敗法》。
在皮耶魯齊被逮捕之後,美國並不是立即處罰和定罪個人,而是就此向阿爾斯通施壓,要求阿爾斯通支付7億美元的罰款,同時迫使其將核心業務出售給美國通用電氣,同時還慫恿皮耶魯齊認罪,不認罪就要坐一輩子的牢。皮耶魯齊就這樣被迫認罪,並且湊齊了100萬的保釋金,但美國司法部卻以各種理由一拖再拖。皮耶魯齊在25個月後重獲自由,而當他出來之後,美國通用電氣已經完成了對阿爾斯通核心業務的收購。這次事件使得阿爾斯通公司一蹶不振,法國的能源業也一落千丈,而通用電氣卻在市場上如日中天。
中興事件
能源之後是科技,如今科技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晶片又是科技的核心物件,其實在科技領域,世界一直硝煙不斷。早在2000年,臺積電就和中芯國際反覆掐架,2003年,美國思科也和華為打過官司,但由於那時候信息不夠通暢,所以也沒有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那麼科技高地爭奪的標誌性事件應該屬2018年的中興事件,當時中興通訊佔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約10%的市場份額,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公告,未來7年內禁止中興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產品。消息出來後,中興緊急停牌,等到6月復牌後吃了8個跌停板,這場科技打擊,最終以中興繳納十幾億美金的巨額罰款為暫時中止。
華為事件
中國的兩大5G龍頭,一個是中興,一個是華為。華為公司有三大主營收業務:消費者端的手機、電腦,面向企業的軟硬體服務以及面向通訊運營商的通信設備業務,這通信設備業務就是未來5G時代的根基。目前,華為的5G技術全球第一,而美國的5G技術距離大範圍民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引出了2018年12月1日,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在加拿大溫哥華被捕事件,這場逮捕和2013年的皮耶魯齊是如此相似。逮捕孟晚舟之後,在記者會上,有人赤裸裸地講出「可以讓美國資本入駐華為」這樣的言論,任正非清楚,如果妥協,最終將淪為下一個阿爾斯通。
華為的態度也激怒了美國,所以美國直接對華為實行全面封殺,在目前的全球科技格局中,美國在IP授權、半導體設計等頂層領域佔據了約70%的市場份額,處於絕對的領先優勢,所以美國才敢這麼強硬。而中國在頂層設計環節過於依賴進口。2019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金額高達3055億美元,所以去年華為遭遇打壓之後,只能拼命追趕時間,加大研發力度和尋找其他供應商。
但是這種高科技技術,不是一兩天就能趕上的。不僅如此,目前在製造端華為更是高度依賴臺積電,華為的海思半導體的主要晶片製造商就是臺積電,所以美國的限制升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任何一家跟華為打交道的企業都必須經過美國商務部的批准。隨著臺積電宣布,2021年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廠,其實就是示好美國,因為只要去美國建廠,就會給美國帶來大量的工作崗位和政府稅收。而至於為什麼是明年,在明年的什麼時候,會不會真的建廠,建了會不會真的搬過去,也都不太好說,畢竟富士康去年就放過一回鴿子。
總結
得科技者得天下,如果說獲得科技話語權是獲得工業制高點的關鍵,那麼分解到小戰役上,現如今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搶奪臺積電。從過去的阿爾斯通、東芝等眾多外國企業的教訓中,我們可以看到,拒絕妥協、直面挑戰,是當下華為唯一的出路。華為是個了不起的企業,任正非是個偉大的企業家,有些路早晚都要走,有些事早晚都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