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產業:從矽的世紀進入「碳的世紀」

2020-12-21 騰訊網

我國石墨資源儲量豐富,又是石墨生產大國。但多年來低價出口初級產品的同時,又高價進口高附加值產品,成為石墨行業的突出問題,也讓石墨產業一直備受詬病。隨著我國大力發展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石墨烯等高附加值新型石墨材料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國也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石墨產業布局——

過去多年,我國一直是石墨資源儲量最大的國家,但是隨著其他國家找礦工作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石墨礦床被發現。2013年,巴西已經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石墨資源國,我國正在喪失第一大石墨資源國的地位。

我國石墨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天然石墨根據結晶形態不同分為晶質石墨、隱晶質石墨。晶質石墨的晶體直徑大於1微米,按其結晶形態,又分為緻密塊狀石墨和鱗片石墨。隱晶質石墨晶體直徑小於1微米,分為分散性土狀石墨和緻密塊體土狀石墨,前者礦石品位低,後者雖然品位高,但可選性差,一般經挑選後粉碎即為成品,使用價值均不如鱗片石墨。隱晶質石墨價格較為低廉,主要用於生產低端石墨產品。相比於隱晶質石墨,晶質石墨中的緻密塊狀石墨礦床很少,鱗片石墨則是國內外工業利用的主要石墨類型,而鱗片石墨又以大鱗片佔比高為優。

總量上看,我國石墨資源豐富,目前已在25個省(市、自治區)發現有石墨礦點,共91個礦區。從全國範圍來看,石墨資源分布呈現「分布廣泛、東多西少、個別富集」的特徵。晶質石墨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山西、四川、山東五省,保有儲量佔全國80%以上,黑龍江和內蒙古晶質石墨儲量最多;隱晶質石墨主要分布於內蒙古、湖南兩省,保有儲量佔全國67%以上。

2015年以來,我國大型、超大型石墨礦床勘探成果豐碩,如黑龍江林口西北楞石墨礦已探明石墨礦物量達3500萬噸以上,達超大型規模;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大烏澱石墨礦探明晶質石墨礦物量1776萬噸,達超大型規模;內蒙古阿拉善右旗查汗木胡魯石墨礦探明晶質石墨礦物量700餘萬噸,達超大型規模。

目前,我國已形成六大石墨生產加工基地,產量佔全國的80%以上,其中晶質石墨主要產地有黑龍江雞西、黑龍江蘿北、山東青島、內蒙古興和等;隱晶質石墨主要產地有湖南郴州、吉林磐石等。

圖為中國石墨礦產分布及生產加工基地示意圖

黑龍江雞西 。打造「中國石墨之都」這是雞西的「金字招牌」。龍江「石」代,非我「墨」屬。石墨產業已成為龍江新寵,是雞西著力打造的百億級產業,也是未來支撐雞西轉型發展的主導產業。

雞西探明石墨資源儲量6.62億噸,工業利用價值高。全市有石墨企業50多戶,石墨產品涵蓋了高純石墨、可膨脹石墨、人造金剛石、鋰電負極材料、石墨烯、石墨電極等17個系列200餘種,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墨生產基地。

雞西市瞄準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發展方向,把發展石墨產業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和重中之重,被稱為「中國石墨之都」。

雞西這個「中國石墨之都」不是虛名,雞西不僅有資源,更重要的是產業正在這裡集聚,全市現在已有石墨企業51戶,深加工企業34戶,形成密封材料、傳導材料、超硬材料、蓄能材料、石墨烯材料等六個產業鏈,有負極材料、石墨紙等17個深加工產品。園區、實驗室、國家級監督檢驗中心、國標委鱗片石墨分技術委員會等生產要素非常齊全。

黑龍江蘿北。鶴崗石墨資源豐富,已探明石墨礦石儲量達17.31億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最大天然石墨礦。國家將鶴崗列為全國103個能源資源基地之一和267個國家規劃礦區之一,明確在鶴崗建設石墨及深加工產業集群。鶴崗確定了新能源、石墨烯、密封散熱、超硬和冶金耐火材料等五大產業鏈。

山東省是我國晶質石墨礦的重要蘊藏地,也是我國鱗片石墨的主產區。山東省的石墨礦產資源主要集中在青島地區的平度市和萊西市,萊陽、文登和牟平一帶也分布多個礦床。

平度市是世界著名優質石墨重點產區,石墨儲量位居全國第二。目前己探明礦石資源量為4億噸,礦物儲量為1381.5萬噸,保有礦物儲量701萬噸。平度市的石墨資源主要分布在張舍、劉戈莊、明村、矯戈莊、劉家寨、劉河甲、前臥牛、馬戈莊、閆村、景村等處,以及黑鯉公司、黑龍西利礦、騰飛石墨礦和運盛礦業公司等。石墨礦石品位一般在2.5-5%,個別礦山達到6%以上。

平度市的張舍鎮被譽為中國石墨第一鎮,全鎮已探明石墨礦石總儲量約1.2億噸,礦石品位3-7%。埋藏淺易開採,鱗片大質量好。

劉戈莊石墨礦區為賦存於元古代荊山群陡崖組徐村段含石墨變質巖系地層的沉積變質礦床,礦床受地層層位控制,礦區有4個含礦帶,11個含礦層,賦存29個石墨礦體,以透閃透輝巖型石墨礦石為主要礦石類型,石墨礦石品位為2.5-6.5%,最高為7.93%。

萊西南墅石墨礦床是包括院後礦體、劉家莊礦體和嶽石礦體在內的一個礦層帶,已開採利用60餘年,屬於區域變質疊加熱液交代雙重成因的優質鱗片石墨礦床,石墨礦石類型有片麻巖型、透輝石巖型、混合巖型三種,礦區平均品位在4.5-5.5%之間。

北墅石墨礦也有近40年的開採歷史,該礦含有11個主要礦體,入選品位3%,精礦品位91.64%,目前處於停採狀態。萊陽市還有大梁子口和山前介石墨礦,石墨礦石儲量共計327.39萬噸,礦石類型以黑雲斜長片麻巖為主,品位在2.7-3.28%之間,鱗片大小多在0.8-1.25毫米間。

內蒙古興和縣石墨資源豐富,尤其是鱗片石墨,已探明礦石儲量為6500萬噸,遠景儲量2億噸,是中國三大石墨產地之一。由於鱗片石墨性質優良、耐高溫、耐酸鹼、耐腐蝕、抗磨、抗壓、並且具有導電性,所以廣泛應用於鋼鐵、機械、冶金、耐火材料、化工、新型電子工業等行業。

目前,我國每年石墨消費量約為130萬噸,晶質石墨主要用於鋼鐵冶金和耐火材料工業,佔總量的40%,其次用於鑄造業,佔總量的20%,其他應用還有鍛造石墨乳、拉絲石墨乳、節能添加劑等。

石墨消費量與市場密切相關。近年來,我國石墨市場總量變化不大,但石墨產品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80目以上大鱗片石墨製作的可膨脹石墨,因為膨脹係數大,市場一直很穩定,甚至供不應求,但低端石墨產品價格下滑明顯,庫存量居高。石墨價格在2010年達到最高值,有的鱗片石墨每噸價格可達萬元,而低端石墨因為大多數企業都能生產,競爭更為激烈,每噸價格只有300多元。較之低端石墨,高純石墨價格相對較高。高純石墨是其他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的基礎原料,經過浮選、提純、深加工之後的高純石墨純度能達到99.9%,接近黃金的純度,高純石墨的需求量呈現出旺盛增長的態勢。未來要想避開激烈的市場競爭,應往深加工方向發展,生產獨到的、高附加值的、技術含量高的石墨產品,這樣的石墨產品市場需求量也大,例如石墨烯。

據了解,目前石墨加工裝備正朝自動化、大型化方向發展,工藝目標是短流程、低能耗。在這方面,我國與日本、德國尚存在一定差距。例如,高純石墨生產主要有高溫法、氫氟酸混合酸法、鹼酸法三種加工技術,後兩種加工技術在我國應用多年並已成熟,目前國內大部分石墨企業採用的是氫氟酸混合酸法,還有個別企業沒做到氫氟酸的環保處理。與這兩種技術相比,高溫法技術最為先進環保,但我國尚沒有完全掌握該項技術,國產高溫法加工設備雖然也實現了無汙染環保生產,生產的高純石墨品質也較好,但還不能實現連續生產,導致用電量大,生產成本高。而日本、德國的高溫法設備已實現了高純石墨的連續生產。由於石墨產品應用於軍工領域,所以日本對我國實行石墨加工技術的封鎖。我國石墨企業和裝備企業正聯手加緊攻關「高溫法連續生產」的難題。

重點解決石墨行業突出問題

多年來,我國天然石墨儲量大、產量大,但石墨產品絕大部分是初級產品,而且我國也是石墨初級產品出口量最多的國家。這些初級石墨產品因為產能過剩,無序競爭,進而又壓制了價格,價格低廉,出口的石墨初級產品每噸價格不到3000元,與此截然不同的是進口的高附加值石墨產品每噸價格高達50多萬元,價格相差100多倍。

我國石墨主要出口國家分別是美國、日本、韓國、德國等,每年出口量佔世界各國總出口量的80%以上。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石墨進口國,其中98%從我國進口,美國天然鱗片石墨完全依靠進口,其中48%來自我國。我國石墨初級產品的出口國又恰恰是我國高附加值石墨產品的進口國。在我國大量出口石墨初級產品的同時,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卻早早把石墨列為戰略資源,嚴格控制開採,以採代購。

我國石墨初級產品低價出口,高端產品高價進口,進出口價格懸殊,意味著我國石墨資源低價流失,石墨產業蒙受巨大損失,這也讓石墨行業一直備受詬病。

我國石墨行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對資源重視不足;天然石墨開採過度;資源浪費嚴重,低價流入海外;高端產品依賴進口;礦業權設置較為分散,整合壓力大;採選工藝落後,環境汙染嚴重;高端技術緊缺,人才缺失,低端產能過剩」。應在全國範圍內調控石墨產能,利用市場手段配置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提高產品附加值;設置合理的開採規模;加大石墨開發技術資金的支持力度;調整對外貿易結構;投資開採國外資源;建立石墨行業管理體系;鼓勵自主創新和產品研發。同時,張凌燕強調,石墨行業應降低低附加值產品的比例,重點做好高附加值深加工石墨產品的技術開發研究,石墨深加工產品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

石墨資源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雖然現在已經能製備人造石墨,但因為人造石墨的結晶成熟度遠遠達不到天然石墨的水平,目前只能替代小鱗片石墨應用,尚不能替代大鱗片石墨,因此天然石墨在工業領域中的應用仍然佔主導地位。

天然石墨除了被應用於鋼材、冶金、耐火等傳統行業外,近幾年作為一種戰略性資源也被廣泛應用於軍工、航天、電子、核電等多個領域。目前,石墨烯是世界上最薄、最強韌的材料,只有一個原子的厚度,卻比最好的鋼材堅韌百倍,而且導電性、導熱性也遠超其他材料,幾乎完全透明,又有很好的彈性,其無可比擬的材料性能堪稱完美,因此被稱為「新材料之王」。大鱗片石墨是生產高端精密器件的基礎性原料,也是生產石墨烯的重要原材料。

石墨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傳統應用領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將拉動石墨消費,同時我國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也將帶動石墨產業的快速發展,石墨產業將以發展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石墨乳、氟化石墨、電磁屏蔽材料、高導熱材料、各向同性石墨、石墨烯等高附加值新型石墨材料為主,實現產業化、集約化。未來,新興領域將成為石墨市場新的增長點,特別是伴隨著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天然大鱗片石墨的市場需求量將會大幅提升。屆時,石墨將成為支撐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如果說二十世紀是矽的世紀,那麼石墨完美的特性將把二十一世紀帶入「碳的世紀」。

本文來源:石墨盟

相關焦點

  • 碳基晶片研發突破,石墨烯電晶體製作,被稱之為21世紀的神奇材料
    而石墨也是一種「同素異形體」,因為碳原子結構的不同,在晶體中同層碳原子間以sp2雜化形成共價鍵,每個碳原子與另外三個碳原子相連,六個碳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正六邊形的環,伸展形成片層結構。那我們常說的石墨烯是什麼,和石墨有什麼區別呢?
  • 矽基生命與碳基生命有何區別?人類成為矽基生命,或能進入宇宙!
    人類如果變成矽基生命,是否能進入宇宙?區別實在太大了!地球上的生命數不勝數,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類,他們都有共同的特徵,都是屬於碳基生命,都是以碳元素為基礎的。在科學家們尋找地外生命的過程當中,也是以碳基生命為根本,放眼整個宇宙尋找新的生命體。
  • 鋰電池產業鏈專題報告:矽基負極,下一代產業趨勢
    負極材料種類較多,可分類碳材料和非碳材料兩大類。前者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等 石墨類碳材料以及軟碳、硬碳等無定型碳材料;後者包括矽基、錫基、鈦基等合金型材 料。不同材料性能特徵差異明顯: 石墨類碳材料為插入型負極材料,儲鋰過程鋰離子以固溶或者一階相變進入材料的 主體結構,主體結構基本不變,具有較好的放電循環穩定性,目前商業化應用以人 造石墨及天然石墨為主。 無定形碳材料應用較少,包括硬碳及軟碳材料。
  • 「厚密」矽-碳電極新策略--中國數字科技館
    高(質量、體積)比容量的矽基負極是最有潛力部分取代商用石墨的鋰離子電池用新一代負極材料,但在嵌鋰過程中會發生巨大的體積膨脹,導致固態電解質界面(SEI)破裂及電極粉化等問題,使得容量迅速衰減。納米技術的發展提升了矽基材料的質量比容量,但較低的密度嚴重限制了其體積性能優勢的發揮[1]。
  • 打破摩爾定律「碳基晶片」會取代矽基晶片嗎?
    什麼是「碳基晶片」很多人聽說過「矽基晶片」,但對「碳基晶片」的概念還是比較陌生。在了解「碳基晶片」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理論技術。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為了提高晶片性能,一直按照「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隔18個月便會翻一番,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的規律提高單個晶片上電晶體的數量。但晶片尺寸越小,相關工藝難度也越高,尤其是在進入納米級別後,來自材料、技術、 器件和系統方面的物理限制,讓傳統矽基晶片的發展速度開始減慢。
  • 中科院迎來技術突破,8英寸石墨烯晶圓登場
    矽基晶片與光刻機 有人曾說過,二十世紀是矽的時代,因為矽是一種優秀的半導體材料,可以用來生產對科技發展有重要意義的晶片。如今二十世紀早已過去了,但矽基晶片卻仍然是主流,全球各大科技公司或國家都想要掌握頂尖的矽基材料和相應的晶片技術。 不過,雖然矽材料在大自然中很常見,但是想要製備矽基晶片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各種工藝技術和核心設備的支持。目前,全球能生產晶片的廠商只有那麼幾家,而達到高端水平的就更少了,臺積電和三星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 碳納米管產業深度研究:優秀的新型導電材料
    第二,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高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成為動力鋰電池市場的發展方向,碳納米管導電劑的優勢進一步顯現。碳納米管擁有高長徑比和優良的導電性,能夠提高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延長電池的循環壽命,順應了動力鋰電池的發展趨勢,相較於傳統的炭黑類和石墨類導電劑有明顯的性能上的優勢。
  • 矽基晶片之後的新戰事:碳基晶片、量子技術
    眾所周知,目前的晶片基本上都是矽基晶片,也就是以矽為原材料的晶片。但目前矽基晶片已經走到摩爾定律的極致了。尤其當目前製造工藝進入到5nm,再過兩年後進入到3nm之後,接下來還能不能再前進,其實是半導體界最為關注的一個問題。
  • 矽基晶片之後的新戰事:碳基晶片、量子技術
    眾所周知,目前的晶片基本上都是矽基晶片,也就是以矽為原材料的晶片。但目前矽基晶片已經走到摩爾定律的極致了。尤其當目前製造工藝進入到5nm,再過兩年後進入到3nm之後,接下來還能不能再前進,其實是半導體界最為關注的一個問題。
  • 矽基晶片頂到天花板?臺積電正式宣布,國產晶片機會來了
    晶片製造雖然可以通過GAAFET、MBCFET技術來改進工藝,但當晶片發展到1nm,傳統的矽基晶片將可能頂到天花板,高昂的研發費用將不足以支撐更高端的晶片市場。為此,晶片再往後發展,就是另外一個時代,碳基晶片。
  • 矽基晶片即將到達極限?臺積電再傳好消息,我國早已布局
    市場上使用的晶片絕大部分都是矽基晶片,以矽這一材料為基礎鑄造成晶圓,從而刻畫出晶片,矽基晶片從上個世紀60年代應用至今尚未改變。唯一改變的就是晶片的工藝製程越發地精細縝密,從幾十年前的百來納米,到臺積電宣布已經在準備1nm的工藝製程,是他們推動了晶片的發展。
  • 中科院再迎技術突破,國產石墨烯晶圓亮相,卻無法取代矽基晶片?
    與傳統的矽基晶片相比,碳基半導體材料的穩定性更高,而通過石墨烯晶圓造出的晶片的性能也會更加強大,只是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碳基晶片而已。 不過,中科院的技術突破給國內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大多數國人都表示,既然矽基晶片無法超越國外,那麼國內完全可以在碳基晶片上多下功夫,進而取得優勢地位。這種想法無疑是非常好的,但是就現階段的技術條件來看,碳基晶片卻無法取代矽基晶片。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本文節選自《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報告,是碳基半導體系列的綜述篇,對其發展的必然性和應用前景等大致狀況進行了描述。自進入資訊時代以來,矽基半導體晶片性能持續飛速提升,為世界範圍的網絡化、數位化和智能化打造了堅實的硬體基礎。
  • 技經觀察|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本文節選自《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報告,是碳基半導體系列的綜述篇,對其發展的必然性和應用前景等大致狀況進行了描述。 自進入資訊時代以來,矽基半導體晶片性能持續飛速提升,為世界範圍的網絡化、數位化和智能化打造了堅實的硬體基礎。
  • 技經觀察|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本文節選自《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報告,是碳基半導體系列的綜述篇,對其發展的必然性和應用前景等大致狀況進行了描述。自進入資訊時代以來,矽基半導體晶片性能持續飛速提升,為世界範圍的網絡化、數位化和智能化打造了堅實的硬體基礎。
  • 華為擺脫晶片困局的最後選擇:碳基晶片,性能或是矽基晶片10倍
    因為目前的矽基晶片己經進入2納米製程工藝,即將達到大家對碳基晶片可能還有點陌生,也許覺得這次華為又是做營銷,其實不是的,碳是除了矽之外,用來生產晶片的另一種材料。目前市面上的晶片都是使用矽原料製造出來的,也就是用沙子為原材料做出來的,因此也被稱為矽基晶片,矽擁有著不錯的穩定性,也能滿足現在晶片的所有需求,但是因為受摩爾定律的影響,2納米工藝將是矽基晶片的技術極限,再往前發展難如登天,或許已不能滿足未來科技對晶片的需求。但是如果採用石墨為原材料來發展碳基晶片的話就完全不一樣了。
  • 碳基晶片取得突破,性能或比矽基晶片強?
    另外一方面,矽基晶片在製造過程中遇到了阻礙,那就是摩爾定律的極限,目前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商臺積電已經突破了3nm製造工藝,而理論上矽基晶片只能將製造工藝達到2nm,想要進一步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了。,實現了對於高純度半導體陣列的造碳納米管材料的製造,在四英寸的範圍內製備出接近百分百的碳納米管陣列。
  • 中科院強勢官宣,國產石墨烯晶圓問世,但依舊無法取代矽基晶片
    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將晶片製造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華為事件警醒了國內半導體產業,獨立自主成為了當下國產晶片的「主旋律」,在這樣的局面之下,中科院也傳來了好消息。根據國內媒體爆料:中科院位於上海的微系統團隊,目前已經成功開發出了8英寸的石墨烯晶圓,作為第三代半導體技術的基礎材料。石墨烯晶圓也在短期時間,內成為了很多網友關注的焦點,在晶片製造領域「彎道超車」似乎已經是唾手可得。但石墨烯晶圓的問世,卻依舊無法取代矽基晶片的市場地位。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技術篇
    碳基半導體作為有可能繼承矽基半導體,成為未來電子信息產業重要基礎的新型半導體材料,其發展潛力值得科研和半導體從業人員對其進行深入挖掘本文節選自《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報告,是碳基半導體系列的技術篇,對碳基半導體技術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並指出了其當前面臨的的難題。
  • 國產石墨烯晶圓下線 或助力晶片彎道超車 比矽前景還大的石墨烯...
    原標題:國產石墨烯晶圓下線,或助力晶片彎道超車,比矽前景還大的石墨烯優勢何在?   第一道工序需要提純,將沙石原料放入兩千多攝氏度高溫的電弧熔爐中,過程中還要加入碳,在高溫下發生還原反應得到冶金級矽,然後將粉碎的冶金級矽與氣態的氯化氫反應,生成液態的矽烷,然後通過蒸餾和化學還原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