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向敢說真話的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鄭強教授一番言論又將英語推向了風口浪尖。根據他的觀點:「英語學習已經耗費了太多學生的時間,這是不正常的。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交流的工具,今天已經變味了。」很多同學紛紛對此發表自己的觀點,有些表示支持,也有人反對。支持的同學普遍認為,英語確實很重要,但真的並不像現在表現的這麼重要。很多孩子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畢業,在這近20年的時間裡都在學這門語言。但大學畢業工作後,除了少數科研或外貿等部分行業的人員之外,多數人甚至終身可以與英語絕緣。我們的孩子投入了如此大的精力去學一門外國的語言,多數人卻根本用不上,歸根到底,這是一種民族不自信的表現。
對鄭強教授觀點持反對意見的也有之,在這些同學看來,英語作為一門國際性通用語言,未來不管是誰都可能用得上。未來世界將會越來越小,隨著中國的逐漸強大,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在漢語沒有成為世界上最廣泛的語言之前,學習英語還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實,不管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有一個觀點大家都是認同的:英語很重要,關鍵就在於重要程度是否真的像現在這樣,值得所有學生近20年的光陰去學習。英語本質上是一門溝通語言,我們需要更多培養的是能正常溝通交流的人才,而不是現在這樣的「語言學家」。曾經有個笑話,讓將英語作為母語的外國人去做中國的高考英語試卷,真正能及格的人也寥寥無幾。
尤其是大家關注的高考,英語真的是和語文、數學等學科適合同比重嗎?甚至有些人認為,正是英語佔了如此高的總分比例,才導致了教育更大的不公平。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習有其特殊性。其能力培養更多的和個人家庭背景和成長有關係,家庭背景不錯的同學可以有很好的學習環境,甚至有家長不惜送孩子出國學習幾年英語,就能夠得到更高的分數。而那些沒有條件的同學,只能在沒有語境的條件下去學習,由此誕生了一大批的「啞巴英語」學習者。為了更公平的教育,也為了更高效的人才選拔,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比重勢在必行。
當然,降低比重並不意味著「將英語踢出高考」。我們要承認,目前已存的大量有效信息都是以英語作為承載載體的。對於那些立志做科研的人才,不把英語掌握精通是無法成為頂級人才的。但從總人數來看,真正能成為這類人才的比例並不高。多數人其實只需要做到「讀」和「說」無障礙就可以了,那些專業翻譯和寫作的事情可以交給更專業的人去做,甚至未來可以交給機器人去做。我們的學生在很小的時候就受到英語的薰陶,對於民族自信的培養並不是一件好事。
從2017年開始,包括浙江、上海等省份陸續開始進行高考改革。英語作為改革的重點,但其方案卻一直備受爭議。英語總分不變,只是考試從每年1次變成2次。這樣的好處是學生多了一次機會,不好的地方是學生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大了。很多教師和家長甚至表示,改革後英語複習起來更佔時間了,這其實是與高考改革的初衷是相悖的。若想改變英語被高估的局面唯一的舉措就是:降總分,從150分降至100分更能更公平地對人才進行選拔。與此同時,可以適當增加物理、化學、歷史等基礎學科的分數。從教育部最新發布的強基計劃來看,未來高考也會像基礎學科傾斜。等到漢語真正全世界普及的時候,英語才可能真正在高考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