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0 09:57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紀錄片《中國醫生》口碑獲贊
這些南京醫生,讓無數觀眾淚目
抗擊疫情的時刻,醫護人員衝在第一線。人們對白衣天使充滿敬意,也有很多人想知道,他們平時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紀錄片《中國醫生》給出了解答。
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2分的紀錄片,也讓南京鼓樓醫院和醫生成了焦點。
《中國醫生》正在愛奇藝和安徽衛視熱播。第一集《摯誠》和第二集《成長》中,3位鼓樓醫院醫生出場:心胸外科行政主任、主任醫師、南京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東進,腫瘤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南京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魏嘉,燒傷整形科醫生徐曄。他們的故事,感動了無數觀眾。
在手術室站17小時,「心臟上的拆彈專家」讓人淚目
從早上8點到第二天凌晨1點多,17個小時,這是紀錄片中呈現的王東進當天在手術室的時間,也是他的工作日常。「心臟外科就得是身體最好的,身體不好、站臺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王東進走出手術室後說的這句話,瞬間就讓無數網友淚目了。
王東進被稱為「心臟上的拆彈專家」,從1986年開始,他已帶領團隊完成各類心臟手術數萬例,成功率99%以上。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王東進率先在蘇皖地區倡導主動脈夾層患者的「6小時生命圈」,成功挽救大量兇險的主動脈夾層患者的生命。
王東進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手術臺上度過。一個手術有時十幾個小時,要穿尿不溼上臺。他經常得扶著腰走出手術室,他還有嚴重的頸椎病,有時甚至要戴著頸託才能上手術臺,他的小腿靜脈曲張嚴重,得穿彈力襪。周末的時間還要用來做醫療科普,幾乎每日都在與時間賽跑。他說:「需要這個社會上素質最高的人來做醫生,因為醫生的使命就是保衛人的生命。」
「這位全年無休的醫生讓我看到的不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使命感,他到這個世界上來就是為了保衛他人的健康。」《摯誠》導演柳亞說。
「如果我對一線還有用的話,我會一直在一線」的婦產科主任胡婭莉,「把每一位病人的每一次動刀都當成自己第一次執刀」的脊柱外科主任邱勇……在《中國醫生》後面幾集中,還有幾位鼓樓醫院著名醫生的故事將呈現在觀眾面前。
帥氣徐曄、學霸魏嘉,年輕醫生走紅網絡
《成長》讓年輕醫生徐曄和魏嘉進入了觀眾視線。
抖音上一條《溫柔又帥氣的醫生什麼樣?》收穫137萬點讚,近7萬評論,徐曄一夜之間吸引了大批粉絲。
《成長》導演張徵回憶起第一次見到徐曄的場景:「當時他還是個住院醫生,剛剛開始工作不久。第一次見到他時,他面露疲憊,告訴我他們正在全力搶救一位重度燒傷患者,這也是他從醫以來參與搶救的第一位重度燒傷患者。這位患者被工廠的鋼水點燃了,燒傷面積95%以上,生命垂危,全科室正在盡力搶救。但因經濟原因,家屬猶豫了。通過和徐曄的交談,我能感到他內心的掙扎和矛盾。他在從醫之前學到的是如何用醫術來救人,但人世間是複雜的,醫生的職業要求和人心的複雜撕扯著徐曄這個年輕醫生。我當即決定要拍攝眼前的處在矛盾旋渦中的醫生。」
面對公眾的關注,徐曄在微博發了一篇長文說:「我是一名醫生,並不是公眾人物。我會繼續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做一名好醫生,並且向大家不斷輸出醫學科普知識,為民眾健康貢獻我的一份力量。當下,無數『逆行者』在超高的工作負荷和幾近生死的風險當中,為國人築起一道堅牆,他們是這場疫情真正的英雄。」
最近,徐曄正在微博和抖音上進行抗疫科普,從普通人需不需要戴護目鏡,到如何安全使用酒精消毒,耐心地回復網友諮詢。
魏嘉從小就是學霸,5歲上小學,16歲考入南京大學醫學院,25歲博士畢業。她是鼓樓醫院最年輕的副主任醫師,也是南京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在魏嘉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當一個病人百分之百信任你的時候,即便其他醫院都說沒有辦法了,你也得逼迫自己去找希望,哪怕是一絲。」在魏嘉心裡,腫瘤科醫生最大的成就感,是當病人找到你,你說我還有一點辦法。
魏嘉的丈夫史冬泉是鼓樓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也是南京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導師。兩人1999年一起進入南京大學醫學院讀書,畢業後均在鼓樓醫院工作,是鼓樓醫院有名的學霸夫妻。同為醫生,他們相互理解,相互鼓勵,也相互競爭,一起相互支持著,勇敢前行。
張徵對記者表示,在和邱勇、胡雅莉以及王東進這樣的國內外知名醫生接觸的過程中,「我不禁有個疑問,他們究竟是如何從一名初入職場的年輕醫生一步步成長為今天的業界頂級醫生呢?這便是我將目光鎖定年輕醫生的原因。」
關注人和人性的不同維度
《中國醫生》花了兩年多時間才和觀眾見面。製作上的最大難點是,整個拍攝過程都完全是紀實跟拍,既不能影響醫生工作,又要保證拍到足夠的畫面,很多瞬間過去就過去了,無法重拍。
2000萬人次,是我國醫院每天接待的患者數量。在這樣高密度的人流量背後,很多醫生在超負荷工作。
「以往的醫療紀錄片,很多都關注的是治療事件本身。我希望通過拍攝這些故事,看到的是個體鮮活的人,能夠看到在這些人背後人性的不同維度。」張徵說。
之前許多醫療紀錄片是展現的是「醫病醫人」——先醫病然後醫人——就是強調病患得了這個病,然後要給他治療。「而我覺得我們這個紀錄片實際上就扣著主題——《中國醫生》。『中國醫生』其實不僅僅包含著醫者仁心,還有一個對患者的安慰。比如說有人形容我們醫患關係是這樣的:『時刻在依賴,時常在忽視,時而在抱怨,卻從來不了解。』我覺得這四句話挺準確的。」《中國醫生》總導演、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建珍說。
《中國醫生》開播以來好評如潮。一位網友的評價代表著大多數觀眾的心聲:「拍攝視角非常容易讓人有共鳴,真誠地展現這份職業背後,常人難以承擔的辛苦,和不得不直面的死亡、人性。沒有理由不打5星。」
這些曾經熱播的醫療紀錄片 又回到人們視線
除了《中國醫生》,之前曾經熱播的各種醫療紀錄片和紀實節目,也成為許多人居家休閒時重新點播的熱門。
《因為是醫生》
《中國醫生》總導演張建珍2014年曾經做過一檔名為《因為是醫生》的節目。這是國內最早聚焦醫生群體的紀實節目。製作方從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3家頂尖醫院最繁忙的科室選出7名青年住院醫生,在3個月的時間內全方位記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
他們中有地道北京男孩、陽光帥氣的「鄰家醫生」;有身患癌症、卻樂觀得讓人難以察覺的醫生;也有專業能力突出的「學霸型「醫生。
節目播出後反響非常好,張建珍回憶:「雖然當時我們做宣傳的投入很少,但是在播出的過程中,7位醫生的粉絲數都蹭蹭地漲,到現在還有人給我的微博留言,問什麼時候要拍第二季。」
《人間世》
紀錄片《人間世》以醫院為拍攝原點,通過「沉浸式」報導的方式和極致的醫療故事,近距離觀察真實的醫患關係。該片於2016年6月首播,目前共播出兩季。
2019年1月播出的第二季,更著眼於病患個體的故事,每期的旁白甚至都由病患自己講述。主創團隊9個攝製組歷時一年半,用鏡頭記錄了醫院裡眾多病患的故事,拍攝地點也不再局限於醫院,而是深入患者家庭,視角更加立體。
《人間世》第二季也從單個的醫療事件、醫患關係中抽離,把醫院放在整個社會背景之下,片中醫生、病患以及家屬在醫院所經歷的事情,可以看作是社會問題的一次集中呈現。更重要的一點在於,該片對死亡的探討也大幅增加,把治療失敗、最終無力回天的例子搬上螢屏,試圖通過普通人的故事探討生死問題,讓觀眾直面生命的脆弱與殘酷,促進社會不同階層對「醫患關係」這個社會熱點問題達成共識。
《生門》
2016年底,真實拍攝婦產科故事的紀錄電影《生門》在豆瓣一舉拿下8.6的高分。遺憾的是,《生門》口碑一路看漲,但當時的市場環境對紀錄電影並不友好,排片率一再被擠壓,更多人錯過了這部高分電影。
這個遺憾,終於在2018年推出的《生門》劇集版得到彌補。劇版《生門》共 13集 ,將鏡頭聚焦於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婦產科,通過700餘天的跟蹤拍攝,以真實且冷靜的筆觸,依託產婦、家屬、醫生等不同社會角色之間的情感流動甚至是力量博弈,真實展現了新生命誕生過程中的溫情與殘酷。業界專家評價說:「《生門》每一集就是一把手術刀:克制、冷靜、犀利,而在此之外,還有不經意一瞥的鋒刃柔光。」
《急診室故事》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而急診室醫生,每天要面對上千個意外,永遠不知道下一個病人會是什麼情況:等待掛號的病人突發心梗倒下,19歲少女懷孕六個月突發腦出血,大媽下夜班遭遇車禍左肘粉碎骨折,幼童被電梯夾斷手指面臨全麻手術……
《急診室故事》把鏡頭對準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利用全球最先進的固定攝像技術,使用78個固定攝像頭、66路全方位收音,24小時跟蹤直擊常人視角無法觸及的急診室真實事件。
第二季攝像頭數量增加到98個,期數從10期增加至26期,展現了更多千鈞一髮的危急時刻。搶救室匯集了世間的疼痛、愛與希望,在這裡的每一分每一秒,醫護人員都在為拯救生命而奮戰,他們懷著對生命的敬意與愛意,以專業迅速的診治,讓患者一步步遠離生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