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首部超臨界流體能源系統應用專著出版—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超臨界流體在可再生能源系統中的應用手冊》(2卷本) 

近日,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儲能研發中心研究員陳林主持編輯的英文專著《超臨界流體在可再生能源系統中的應用手冊》由美國IGI Global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國際上第一部關於超臨界流體應用於能源化工系統方面的專著。

超臨界流體技術憑藉其在能源動力領域的重大潛力,被稱作是下一代「戰略技術」。以布雷頓循環為代表的超臨界動力循環及高溫熱利用等技術近年來在國際上已成為前沿熱點,並逐步從基礎數據積累進入到兆瓦級商業系統開發的階段。不僅如此,流體在跨越臨界區域時的相變過程和機理研究對許多關鍵領域的突破都十分重要,如超臨界發電、太陽能熱利用、新一代核能系統、航空航天工程、規模化儲能、精細化工及材料工程等。具體而言,絕大多數跨臨界熱力和化工系統都需要面對流體跨越臨界區域發生相態轉變的過程。特別是在靠近熱力工質臨界點附近區域,由於流體熱物性的強烈非線性震蕩所引起的一系列複雜熱力過程,是影響跨臨界和超臨界系統穩定性和能量轉化、存儲效率的關鍵因素。

該書是由中國科學家領銜、各國專家通力合作的成果,共包含四個板塊共22章,匯集了國內外在超臨界流體領域的代表性團隊近年來的系列研究成果,系統介紹了超臨界流體熱物理基礎理論、小尺度對流傳熱及器件設計、超臨界和跨臨界熱力循環系統設計以及超臨界流體在代表性能源動力系統中應用等。其出版獲得了包括來自法國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教授Daniel A. Beysens、日本同志社大學教授Hiroshi Yamaguchi、東京大學教授Eiji Hihara、俄羅斯科學院教授Yuri A. Zeigarnik和Vladimir I. Anikeev、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學教授Igor Pioro、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教授Thomas Schulenberg等專家的大力支持。同時,該書也包含了來自西安熱工研究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重慶大學及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等國內領先團隊的研究成果。日本京都大學教授Akira Onuki應邀為本書撰寫序言並指出本書「匯集了最優秀的學者」、「是超臨界流體領域非常及時而且重要的著作,因為它包含了從流體基礎到能源系統應用等幾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近年來,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在超臨界流體領域的重點方向上,特別是在大型跨臨界設備、布雷頓循環及電力循環中適用的緊湊式超臨界換熱器設計、超臨界系統裝備製造、超/近臨界環境化工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成為中科院在超臨界流體戰略技術的重點突破方向之一。

超臨界流體領域的核心難點在於流體跨越臨界區域時的相態變化及能質傳遞機制,是亟待突破的前沿領域。陳林近年來的工作集中於這一特殊流體參數區域的熱力學分析。這一區域內流體跨臨界過程中同時受到熱-聲作用的影響,表現為密度、比熱容及其他參數獨特的演化特性。該書第3章介紹了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團隊在微小通道內超臨界CO2流體流動傳熱特性方面的結果。在微通道等受限制的幾何條件下,流體氣相、液相和超臨界相之間的相態相互轉化過程對外部參數條件、變化的始-終路徑以及流體特殊的熱物理性質參數具有較大的依賴。通過構建微小通道內瞬態熱擾動模型,研究團隊獲得了超臨界流體的小尺度反饋規律並進一步總結了超臨界流體微尺度熱-機械作用產生擾動強化和換熱強化的機制。本章的研究中將其歸結為可壓縮流體微槽道Kelvin-Helmholtz流動不穩定性,為進一步理解微尺度下超臨界流體流動傳熱穩定性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另外,在超/跨臨界熱力系統研究中,往往具有高熱流密度、大溫差區間和複雜對流情景,使得臨界區域流體傳熱與相變過程細節掩蓋在臨界區域震蕩和對流傳熱不穩定現象當中。該書第5章介紹了陳林和印度理工學院教授P.K. Basu合作針對局部浮力效應與熱加速現象對超臨界區域流動換熱,特別是湍流流動換熱的影響。該書第7章介紹了工程熱物理所團隊進一步針對該問題在超臨界流體自然循環及其在能源系統中基礎傳熱和循環流動規律的探索: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密閉迴路中近臨界流體自然對流流動、傳熱穩定性的規律及機制和預測關聯式,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穩定性反饋、安全控制及優化管理方法。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超臨界流體能源系統方面英文專著出版
    超臨界流體能源系統方面英文專著出版 2020-09-14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字體:  該書是國際上第一部關於超臨界流體應用於能源化工系統方面的專著,共包含4個板塊,共22章,匯集了國內外在超臨界流體領域代表性團隊近年來的系列研究成果,系統介紹了超臨界流體熱物理基礎理論、小尺度對流傳熱及器件設計、超臨界和跨臨界熱力循環系統設計以及超臨界流體在代表性能源動力系統中應用等。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Akira Onuki應邀為該書撰寫序言。
  • 超臨界流體發泡擠出機溫度控制系統
    摘要本文介紹了超臨界流體發泡擠出機的溫度控制系統,分析了影響擠出設備溫控系統精度的因素,並提出了改進措施。利用雙通道PID結合可控矽調整模溫機加熱冷卻的輸出功率,降低了系統的熱慣性與遲滯性。這種模溫機控溫精度可達到±1℃,極大地提高了擠出發泡製品的質量和成品率。
  • 江西農業大學出版江西省首部省級菌物資源專著《江西大型真菌圖鑑》
    12月15日,江西省首部省級菌物資源專著《江西大型真菌圖鑑》正式出版,填補了江西省尚未有記載江西林下菌物資源專著的空白。江西作為森林資源大省,雖然早期研究累計報導了全省大型真菌數量600餘種,但受技術手段及認知程度的限制,鑑定錯誤現象較為普遍。
  • 兼具液體和氣體特性的超臨界流體
    通常把處於溫度超過臨界溫度而不論其壓力和密度是否超過臨界值狀態的流體都歸之為超臨界流體。物理性質 超臨界流體是兼具液體和氣體特性的單一相流體,許多物理性質(如擴散性、黏度、密度、熱導、熱容、介電常數等)都介於液體和氣體之間,黏度更接近氣體,而密度更接近液體。
  • 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選購常見問題
    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選購常見問題 ,「12vugqc」   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節能高效,型號齊全,可非標定製,7*24小時售後服務。無錫冠亞從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於一體的企業。
  • 【永州市】湖南省超臨界流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
    11月3日下午,湖南省超臨界流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超臨界萃取技術分中心揭牌儀式在永州市農科園湖南和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舉行,永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洪武為中心揭牌,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布興、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參加揭牌儀式,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謝景林主持,副市長劉衛華參加揭牌儀式和院士專家座談會。
  • 超臨界co2流體萃取什麼狀態表示正常運行
    超臨界co2流體萃取什麼狀態表示正常運行   超臨界co2流體萃取,節能高效,型號齊全,可非標定製,7*24小時售後服務。無錫冠亞從事超臨界co2流體萃取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於一體的企業。
  • 超臨界狀態——從知識到技術應用
    1869年,英國物理學家安德魯斯嘗試加熱密閉容器中的液態二氧化碳,結果他發現,在31℃附近時,容器內的液態二氧化碳和氣態二氧化碳差別完全消失了,它變成了我們現在說的「超臨界流體」。,在臨界點附近流體的物理化學性質對溫度和壓力的變化極其敏感,在不改變化學組成的條件下,即可通過壓力調節流體的性質。
  • 海洋一所科技專著入選「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石洪華博士等編著的《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應用及發展》(英文版)入選2020年「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項目名單。據悉,海洋生態動力學模型研究以揭示海洋生態系統的演變機制,開展海洋生態系統的模擬預測,推動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管理為主要目標,是當今國際海洋科學與生態學研究前沿。
  • 那些物質可以達到兼具液體和氣體特性的超臨界流體狀態
    調節壓力可以改變超臨界流體的密度,密度可以在類似液體到類似氣體的範圍內連續變化,從而使與密度相關的物理性質,如黏度、介電常數等也可以連續變化。所以在超臨界狀態下溶劑的極性和溶劑化能力可以通過調節壓力而連續變化,不用改變溶劑的成分。
  • 我國出版首部北極航行參考地圖集
    新華網天津11月24日電(記者周潤健)記者24日在交通運輸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首部全面反映北極航行相關知識的大型綜合性圖集《北極航海地圖集》出版發行。  交通運輸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副主任柴進柱介紹說,由天津海事測繪中心牽頭組織編制的《北極航海地圖集》分序圖組、北極概況圖組、北極航道圖組、北極港口圖組、北極海圖目錄圖組、北極助航資源圖組和附錄7個部分組成,系統地展示了北極地區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北極航道、北極港口、海圖覆蓋、助航與搜救服務資源、極地航行要點、法律體系、國際組織等方面的內容。
  • 專家表示:中國老花眼手術治療水平與國際同步—新聞—科學網
    王明旭長期從事LASIK、角膜鏡片植入、老花眼手術等臨床科研,先後撰寫出版了10餘部眼科專著,發表相關論著120餘篇。他介紹說,隨著老花手術技術的高速發展,老花眼手術治療在美國已成為主流的治療方式。而中國的老花手術臨床及科研也飛速發展,目前已處於國際同步水平。 據悉,愛爾眼科是國內率先開展老花手術的眼科醫療機構之一,為了給老花患者帶來更細緻的服務,專門開設了老花門診。
  • 東華大學主編我國首部城市家具國家標準發布—新聞—科學網
    11月25日,由中國標準化協會城市家具分會主辦,東華大學和中建八局科技建設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首屆上海國際城市家具高峰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
  • 超臨界co2流體出現低壓故障與冷凝器內部壓力存在直接關係
    超臨界co2流體出現低壓故障與冷凝器內部壓力存在直接關係 ,「12vugqc」超臨界co2流體,節能高效,型號齊全,可非標定製,7*24小時售後服務。無錫冠亞從事超臨界co2流體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於一體的企業。
  • 面向未來的化工創新技術:微化工、超重力、超臨界、膜過程耦合……
    作為新一代的離子介質和催化體系,離子液體在化工、冶金、能源 、 環境、生物 、儲能等眾多領域逐漸展現了其驚人的應用潛 力 ,並有望取代傳統的重汙染介質和催化劑 , 實現 21世紀新一代的綠色化學化工的產業技術革命。目前,世界各國已經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離子液體研究 ,努力建立一個全面系統的離子液體工業化應用平臺,儘早突破離子液體工業化進程的發展「瓶頸 」。
  • 科學網—「林氏公式」的創始人走了
    林宗虎的科研成果主要分為三方面,即氣液兩相流體力學、沸騰傳熱學和多相流測量學。 在氣液兩相流方面,他創建的「林氏公式」被國際上推薦為最佳公式。他首先對U形管內兩相流液體壓降型脈動機理進行系統研究,創建其計算程序和脈動判別法,並成功地用於解決電站鍋爐嚴重脈動問題。他應用能譜理論等創立了3種兩項摩阻計算法和一種截面含氣率計算式並被廣泛應用。
  • 「彈」然自若的智能新金屬—新聞—科學網
    獨闢蹊徑 喜獲突破 人工智慧的發展,對金屬材料也提出了智能化的要求,智能金屬材料成為國際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 然而受制於合金中的金屬鍵作用及線缺陷的易動性,傳統金屬材料的彈性極限一般不會超過1%。 此外,儘管傳統的鎳鈦基、鐵基和銅基形狀記憶合金可通過熱彈性馬氏體相變機制(一種「固—固」可逆相轉變)可以產生接近10%的超(偽)彈性,但難以突破克勞修斯–克拉伯龍方程(一種描述單組分系統在相平衡時壓強隨溫度的變化率的方程式),因而在寬溫域下無法呈現對溫度變化不敏感的窄滯後超彈特性。
  • 東南大學微納系統國際創新中心揭牌成立—新聞—科學網
    東南大學微納系統國際創新中心揭牌現場  東南大學供圖 12月6日, 由東南大學和全國納米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共同主辦的下一代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高峰論壇暨第三屆低維材料應用與標準研討會在江蘇無錫召開。會議以「低維材料應用與標準」為主題,會議為期兩天。 在會上,無錫市委書記黃欽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校長張廣軍共同為東南大學微納系統國際創新中心揭牌。
  • 海洋研究院劉謀斌研究員出版英文專著「Particle Methods for...
    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劉謀斌研究員撰寫的專著「Particle Methods for Multi-Scale and Multi-Physics」近期由著名科技圖書出版公司World Scientific出版(ISBN: 978-981-4571-69-2)。
  • 出版專著在中國知網上查不到嗎
    那麼,在中國知識網上找不到出版專著嗎?答案並不一定。中國知網將包括已出版的專著,但數量相對較少。在知網上只能搜索中國知網包含的專著。對於未列出的出版物,我們可以去新聞出版總署。已出版專著的學術含金量高於單篇文章。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作者,對出版專著的關注都在增加,導致出版的專著數量逐漸增加。只有發表論文的方式,才有出版物可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