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這樣的苦日子,四川涼山貧困戶山友花過了30多年。在佛山市幫助下,她搬進涼山甘洛縣蓼坪鄉清水村的新居,不再擔心「屋漏偏逢連夜雨」,還在離家不遠的蔬菜種植基地找到工作。「吃得好、住得好、有工作,真要感謝共產黨,感謝佛山市。」山友花說。
「繼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讓住在大山深處的彝族同胞搬進安全舒適的新居,解決他們交通出行的難題。」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2月到涼山考察時為涼山脫貧攻堅開出的良方之一。
自接棒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以來,佛山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捨我其誰的使命感,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助涼山群眾搬出了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的山溝溝,搬進居家舒適、交通便利的新房子。
如今,攤開涼山地圖,從木裡縣犛牛坪鄉葉村村到鹽源縣白烏鎮面壩村,從普格縣特茲鄉長壽村到布拖縣補爾鄉竹爾苦村……短短五年時間,那成片的安全住房或改造的危房裡,處處都有佛山援建的身影。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佛山已幫助41813名困難群眾解決安全住房問題。通過因地制宜布點安置、引導村民形成好風氣、強化搬遷後續產業發展,越來越多的「山友花」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因地制宜 幫群眾挪窮窩遷新居
兩年前,涼山州昭覺縣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還住在低矮破舊的土坯房裡。如今,他們一家搬進了100平方米的新房子,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涼山昭覺縣三河村新址同步建設了黨群服務中心等公共設施。/佛山傳媒集團融合報導組記者王偉楠攝
天壤之別的生活場景,描畫出佛山幫扶下涼山群眾的幸福生活,見證了佛山用實際行動兌現的錚錚諾言。
承諾起於2016年8月,佛山市委書記魯毅奔赴涼山,接過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重擔,並莊嚴承諾:「這是新時代的『彝海結盟』,也是中央、廣東省委賦予佛山的政治使命,更是佛山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一諾既出,全力踐行。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後,佛山始終緊扣困難群眾最關心、受益最直接、需求最緊迫的問題,把解決涼山貧困地區「兩不愁、三保障」中最大短板的安全住房保障作為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系統規劃統籌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建設等工作,切實讓涼山群眾挪窮窩、遷新居。
作為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涼山過去交通閉塞,有走不盡的路、翻不完的山,延長了建築材料運輸時間,加上較長的雨季等惡劣氣候環境,給工作進度帶來很多不利因素。
為按時按質推進安全住房項目建設,佛山在保障資金支持力度的基礎上,首創援建項目資金「雙籤」管理制度,即每次撥付援助資金時,由工作組與當地雙籤雙核,現場核實工程進度、質量等情況,籤署確認後才能撥付資金。
涼山地形複雜,工作組成員經常頂著泥石流、道路塌方、道路結冰等各種危險,深入住房安置點建設施工現場督導。不到3年時間,工作組本部3輛車在涼山州境內跑了近40萬公裡。
啃「硬骨頭」的過程,也是佛山工作組展現智慧與本領的過程。涼山山高坡陡,適合居住的平地並不多見,彝族為主、多民族混居等特點,為搬遷安置帶來一系列問題。在統籌規劃安全住房建設上,佛山工作組因地制宜、真抓實幹,既有大型易地搬遷安置點,也有就近安置的散居安置點,宜聚則聚,宜散則散。
一磚一瓦,凝聚了決戰脫貧攻堅的必勝信念,壘砌起涼山群眾「安居樂業」的樸素願望。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佛山共投入6.4億元,援建安全住房10314套,為41813名困難群眾解決安全住房問題。受益人群不僅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也覆蓋邊緣戶、人畜混居戶等特殊困難家庭。
移風易俗 住上好房子養成好習慣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這是寫在彝家新寨牆上的話,也是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的美好願景。
涼山曾是典型的「直過民族」特困地區,未脫貧前涼山貧困群眾大多生活在土坯房,多為通間,沒有窗戶。一些高寒地方還存在人畜混居、席地而臥現象。因高寒缺水,家庭缺乏廁所和洗浴設施。
有了好的住房,才能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對口幫扶5年來,佛山工作組與當地幹部一起翻山越嶺、系統規劃,援建起一片片極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的新村,按照人畜分離和功能布局合理的要求,配套建設了廚房、廁所、牲畜圈和院壩。
如今,走進普格縣特茲鄉長壽村貧困戶阿老此貴的家裡,這種願景已逐步實現。2017年底,阿老此貴從高山上的空心磚房,搬到山腳下的新房子。「以前住山上,洗澡都是晚上跑到有山泉水的地方躲著洗。冬天太冷,覺得身上髒了,就拿水擦一下。」阿老此貴說。
新房裡廚衛獨立、人畜分居,他也養成了講衛生的好習慣。有了太陽能熱水器,他每周都能洗上熱水澡。做飯則用電磁爐,乾淨衛生,保留的火塘被清掃乾淨,彝族新年才用。「把家裡打掃乾淨,看著舒服,客人來了心裡也舒服。」阿老此貴說。
此外,佛山在援建新村時便系統謀劃,村黨群服務中心、籃球場、文化壩子、學校、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同步動工,讓群眾在搬進新居後能夠陸續享有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公共服務。
好習慣、好風氣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在佛山幫助下,木裡縣喬瓦鎮鋤頭灣村利用文化壩子、舞蹈隊的宣傳聚集效應,成立婦女互助隊、婦女健康衛生隊等,和扶貧幹部一起上門檢查,帶動村民打掃家裡衛生,並在文化壩子開展感恩教育、政策宣傳、農技夜校等活動,讓原本軟弱渙散的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先進村、示範村。
安居樂業 做好搬遷後半篇文章
2019年4月,在離甘洛縣蓼坪鄉清水村不遠處,佛山工作組投入385萬元援建資金,建成佔地1080畝的高山蔬菜基地,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150餘個,帶動清水村及周邊村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此務工。「現在在家門口工作,一天80元,我每天都去,好得很!」清水村村民山友花說。
異地搬遷,絕不是一搬了之。在解決安全住房問題後,做好「後半篇文章」,或形成產業,或帶動就業,或激發創業,才能讓涼山群眾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佛山秉承的理念是,新村建設到哪裡,產業就配套到哪裡。佛山工作組同步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扶貧車間、開發公益性崗位,引導群眾自主創業,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關鍵。在佛山幫扶下,涼山11個貧困縣每個縣至少建設一個現代產業園區。喜德縣魯基鄉的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甘洛縣蓼坪鄉清水村的高山有機蔬菜基地,昭覺縣灑拉地坡鄉的九如生態草莓種植園……每個現代產業園都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有些產業園就在新村附近。
對於想要顧家、掙錢兩不誤的涼山群眾而言,就近就業是首選,扶貧車間是很好的去處。2019年,在越西縣申果鄉達布村,3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開到了村口。村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
除了扶貧車間,公益性崗位的設置也體現出佛山關懷。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普格縣特茲鄉長壽村51歲的殘疾人吉火堵黑卻沒有為生計發愁。「我們有低保,還有公益性崗位,每周負責村裡的清潔衛生,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有一份收入了。」吉火堵黑說。
今年佛山已經安排5045萬元,開發保潔員、生態護林員等10191個公益性崗位,幫助部分因疫情原因未能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
隨著安全住房等「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解決,當地群眾堅信,脫貧只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未來會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更幸福生活。
受益者說
涼山木裡縣犛牛坪鄉易地搬遷移民安置點村民金長生:買小車開上致富路
走進木裡縣犛牛坪鄉易地搬遷移民安置點,一排排嶄新的房子乾淨整潔,房前屋後種滿玉米和蘋果樹,充滿新農村氣息。「從山上搬下來,居住環境好了,交通也便利了。」彝族村民金長生說。
金長生原來住在高山上,採摘菌子後只能等人來收,也賣不出好價錢。如今,他專門購買了一輛二手小車作為交通工具,可以直接開車到附近的麗江市寧蒗縣市場售賣菌子,收入比原來增加了不少。
涼山雷波縣金沙鎮陽光新村村民巫裡且:新房備齊家具家電
一棟棟鵝黃色的居民樓矗立著,牆壁上「攜手奔小康,不忘佛山情」10個大字格外顯眼。位於雷波縣金沙鎮的這個小區屬於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巫裡且在這裡實現安居樂業。
他的家是一間110平方米的新房,四室一廳,客廳裡電視、洗衣機、沙發、櫥櫃一應俱全。「現在的生活好得很!」巫裡且言語中透著滿足和幸福,「我是村裡的小組長,每年有9000元收入,還可以在縣城打工或做點小生意,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
央媒報導
「那時候,一下雨,村前的土路就變成了泥地,腳踩進去都拔不出來。」說起搬遷前的生活情況,建檔立卡貧困戶沙馬石支直搖頭。就在去年,沙馬石支一家6口告別了大山,住進了越西縣城北感恩社區。
在這片佔地253畝可容納安置1421戶6660人的社區新城,學校、超市、醫院分布社區周圍,各項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選自人民網《黨建引領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謀富業》
9月10日13時,甘洛縣蓼坪鄉清水村,遠眺村民王長海的住房原址,不少記者傻了眼。
泥土房掩映在一人多高的野草中,只有一條泥巴路通向房屋。
離開王長海的舊房,車程不到10分鐘,就到了清水村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在這裡,記者們見到另一番景象。房屋外牆仍是土黃色,但構造早已換成鋼筋水泥,安全牢固;屋頂和牆壁上隨處可見充滿彝族風情的紋飾;聚居點全部是水泥硬化路,健身器材一應俱全。
涼山甘洛縣蓼坪鄉清水村安全住房的牆壁上張貼著四好標語。/佛山傳媒集團融合報導組記者範仕傑攝
「新舊房屋一對比,感覺村民生活變化非常大。易地扶貧搬遷,最能體現中國脫貧攻堅難度。」日本廣播協會中國總局記者大山吉弘感慨,中國政府一直很關注貧困群眾,扶貧力度很大。通過這次採訪,更加堅信當地有信心、有能力擺脫貧困。
——選自人民網《中外記者行走涼山找尋脫貧「秘訣」》
近日,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魯基鄉中壩村,由佛山援建的安置小區建設項目工地上再次忙碌了起來。這幾天,施工人員陸續返崗,加班加點搶工期,為的是讓村裡最後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如期搬進新房。
涼山喜德縣魯基鄉中壩村安全住房。/佛山傳媒集團融合報導組記者範仕傑攝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雖然時間緊、任務重,但我縣已採取物資保障、人員檢測措施,做好應急防控等工作的基礎上,再有力有序地組織企業復產復工。」喜德縣發展改革和經濟信息化局副局長阿的木且說。
——選自新華社《大山深處,戰「疫」不停——四川涼山紮實有效開展疫情防控》本版撰文/佛山傳媒集團融合報導組記者程虹
原標題:佛山助4萬多涼山同胞住上新房
編輯 | 夏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