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元件技術網 發表於 2020-03-20 16:49:24
(文章來源:電子元件技術網)
眾所周知,5G將會擁有低頻段和毫米波兩個頻段,而毫米波的波長很短損耗很大,所以在5G通信裡面,我們必須解決這一問題。第一個方案是,襯底集成天線(substrate integrated antenna,即SIA)。
這種天線主要基於兩個技術:空波導傳輸的時候介質帶來的損耗很小,所以可以用空波導來進行饋源傳輸。但這存在幾個問題,因為是空氣波導,尺寸非常大,而且無法和其它電路集成,所以比較適合高功率、大體積的應用場景;另一個是微帶線技術,它可以大規模生產,但它本身作為傳輸介質的損耗很大,而且很難構成大規模天線陣列。
基於這兩個技術就可以產生襯底集成的波導技術。這一技術最早由日本工業界提出來,他們在1998年發表了第一篇關於介質集成的波導結構論文,提到了在很薄的介質襯底上實現波導,用小柱子擋住電磁波,避免沿著兩邊擴。這不難理解,當兩個小柱子的間距小魚四分之一波長的時候,能量就不會洩露出去,這就可以形成高效率、高增益、低輪廓、低成本、易集成、低損耗的天線。
上圖右下方是利用這一技術在LTCC上做出來的60GHz的天線,增益達到了25dB,尺寸8×8單元。這一方案是適合於毫米波在基站上的應用,在移動終端上有另外一種方案。第二個解決方案是把天線設計在封裝(package integrated antenna,即PIA)。
因為天線在晶片上最大的問題就是損耗太大,而且晶片本身的尺寸很小,把天線設計進去會增加成本,所以在工程上幾乎無法得到大規模應用。如果用封裝(尺寸比晶片大)作為載體來設計天線,不僅能設計出單個天線,還能設計天線陣列,這就避免了矽上直接做天線在體積、損耗和成本上的限制。
另外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能否用PCB板做天線?答案是肯定的。關鍵的瓶頸並不是材料自身,而是材料帶來的設計問題和加工上的問題。不過PCB只適合在60GHz以下的頻段,在60GHz以後推薦用LTCC,但到200GHz後,LTCC也存在瓶頸。
未來天線必須要和系統一起設計而不是單獨設計,甚至可以說天線將會成為5G的一個瓶頸,如果不突破這一瓶頸,系統上的信號處理都無法實現,所以天線已經成為5G移動通信系統的關鍵技術。天線不只是一個輻射器,它有濾波特性、放大作用、抑制幹擾信號,它不需要能量來實現增益,因此天線不僅僅是一個器件。
(責任編輯:fqj)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