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用戶日活動上,在眾多理想ONE車主面前,CEO李想對反對增程式電動車的人開罵,還在朋友圈暗諷有人黑理想。增程式技術到底是不是多此一舉暫且不論,身為企業高層,在客戶開放日的發布會上公然爆粗,實在是有失大廠風範。但是,理想One的問題到底在哪裡?增程電動技術為什麼這麼不受待見?
理想one這款車,把它劃分到純電動車領域,就會有一群人跳出來指責不能上綠牌,沒有補貼,不是純電動車;要是說它是插混車型,那為什麼要把它單獨分類出來呢?
增程式電動汽車,簡稱REEV(Range Extend Electric Vehicle),又叫做串聯式混合動力,現在大家說得最多的增程式車型大概就是理想One了,其實寶馬增程版i3、通用Volt也是增程式設計,如果範圍擴大一點,日產的混動系統E-power 也是典型的增程架構。
純電動車上只搭載了一個電池組,增程式車型上則又配備了一個小型的輔助發電機組,以稱為「增程器」。電動車的電池容量有限,同時也受到車重、體積和車型結構的影響,導致電動車在續航方面比不上燃油車型,通過加一個增程器,能夠解決上述的一些問題,這就是增程式設計的初衷。
增程式的補能方式有加油和充電兩種,但從驅動結構上來說只有電動機驅動車輪。因而起步、加速等性能上和純電動車很像,因為發動機都沒有參與驅動車輪。而插混車型則不同,雖然也通過加油和充電兩種方式進行補能,但電動機和發動機既可以單獨作用在車輪上,也可以同時作用在車輪上。
那為什麼增程式電動車沒有大範圍鋪開呢?
增程式電動車的本質屬性還是純電動車型,增加了一個發動機只是為了延長續航裡程,發動機把燃油轉化為動能,再帶動發動機轉化為電能。
這時候,就能get到一個點,增程式電動車本身是為了解決裡程焦慮發明出來的,那高光時刻應該是前幾年大電池沒有推出,充電樁也沒有建設的這麼密集的時候,這種設計能最大程度地讓車主跑得更遠,解決了續航方面的痛點。
但現在純電動車續航裡程動輒超過500km,蔚來品牌都推出了容量為100kWh的電池組,隨著近幾年電池的發展,續航方面的裡程焦慮已經差不多解決了,補能時間的缺陷也逐漸被攻克。先有蔚來換電技術,隨後特斯拉V3超級充電樁也在國內開建,小鵬和蔚來也即將要推出Baas車電分離計劃,增程式電動車的位置著實有點尷尬。
和插混車型相比,兩種車型都配備了電動機和發動機兩套動力系統,在電池沒電的時候,增程車型需要用增程器發電,電機功率等於發電功率,同價位下動力肯定比不過,因為要用更大的電池,卻搭載很弱的內燃機。能量要經過兩次能量轉換才輸出給車輪(內能→動能→電能),能量損失明顯。
再者,電動機輸出功率和發電功率直接掛鈎,那麼想要做好增程式電動車,就要在內燃機上狠下功夫,提高增程式車型的駕駛體驗。
和純電動車型相比,兩款車都具備了電動車的優勢,車內靜謐性高,駕駛感更加平穩,但也因為在車上多加了一套系統,車身自重增加會影響續航裡程,成本也更高,售價就沒有優勢。
我們以理想One來舉例,售價32.8萬元,這個價格區間內的競爭對手不多也不少,對標純電動車的話,純電動車補貼門檻30萬就是個水平線,很多純電車都努力擠進這個價格區間內,以求價格優勢。而理想One在沒有國家補貼的情況下,要麼把售價拉低到水平線以下,要麼在產品力上就要有所突破。
另一方面,增程式電動車搭載了兩套系統,整車的複雜程度以及研發費用都會比較高,同樣,危險係數也會比純電動車或者燃油車稍高一些。理想今年的兩次著火事件均與排氣管有關,這也說明這種車型更要保證品控,更要設計好底盤布局。理想One的車底沒有安裝底盤護板的原因是增程器工作期間需要良好的散熱,但安全角度考慮還是需要保護高壓油管,某種程度上說明增程器+電池的組合還有優化位置分配的空間。
現有的新能源補貼政策也對增程式電動車非常不友好,國家政策還是偏愛純電動車和插混車型,這也降低了企業對增程式電動車的關注度和研發熱情。對消費者來說,增程式電動車跟燃油車是一樣的,需要在和燃油車的直接較量中佔據上風,少部分地區沒有牌照、全國範圍內沒有補貼,就已經失去了電動車吸引消費者購置的兩大優勢
從產品角度考慮,還是要增大增程器的功率,合理搭配電池包的容量。作為電動汽車,安全是最需要考慮的問題,車企需要對增程器+電池的布局合理規劃,避免發生因布局問題造成的事故,嚴加把控車輛質量,增強大眾對增程式設計的信心。
理想是好的,但李想真的沒必要。與其和網上的質疑針鋒相對,不如去聽聽消費者需要什麼、看重什麼,該解決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卻急於和網友辯論,無論網絡上的質疑是否有理有據,但這樣的行為無疑有些敗路人緣。畢竟作為車企,自家的產品才是最有力的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