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近期製造廠商反應國外器件供應鏈斷層這一市場變動,《磁性元件與電源》雜誌記者結合此前採訪調研情況,重新採訪了相關廠商了解當前實際情況。
東莞市大忠電子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文成波告訴記者,對於磁性器件來說,材料供應商主要還在珠三角地區。
他認為,磁性器件企業及其他電子行業,從研發設計時都要考慮材料渠道,儘量選用國內供應商材料,除非客戶指定用國外品牌,且交貨期很長,而且這些情況都要與客戶報備。
中山科彼特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總監柳鵬認為,確實有些企業會從國外進口磁芯,但是比例不大。對於國內來說,磁性器件及材料市場,整個產業鏈其實比較成熟的。現在市場對於材料整體上是求大於供。
東莞高東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江波透露,去年他們在供應鏈方面確實受到了阻力,雖然問題最終得以解決,但治標不治本。
加之2020年疫情緣故,更多的企業同樣陷入供應困境,包括運輸、原材料供應等方面的問題。高東作為自動化設備企業,在生產時需要需要大量採購零部件,難免也會隨著行業一同陷入供應困境。
「開年之後,客戶端陸續下訂單,我們受到的影響,主要在原材料的供應上,就是供應鏈配合的影響。」張江波說到。
為了避免再次出現此類情況影響生產,張江波下定決心要在供應鏈方面做更多改變。張江波決定,今年首要任務就是優化供應體系,並做好市場預判,多備料,在保證現有客戶按期按量交付訂單的前提下,再積極開發客戶市場。
大比特資訊曾在2月份國內疫情爆發高峰期,調研了國內磁性元器件企業外貿情況,調查的有效數據顯示,有68.3%的企業在生產時採用的是國內材料,並無進口產品。
總的來看,當前國內企業在供應鏈上多少會有些許問題,但經過企業負責人及時調整,基本可以妥善解決供應問題。
而眼下外貿情況愈發嚴峻,海外原材料供應國內,對於磁性器件及磁芯等廠商雖構不成大問題,但海外需求端卻在嚴重縮水。
此前調查數據顯示,80.49%的磁性元件、磁芯企業皆有對外出口產品的業務。其中,銷往歐美市場的企業達60%,銷往日韓市場達31.12%,另外有少數企業產品還銷往新馬泰、印越非等地。
國外市場複雜多變,疫情下我們也看到,國外市場脆弱不堪,很多外貿公司損失慘重。
鑑於國內市場「新基建」政策的影響,上半年外貿情況愈發嚴峻,磁性元器件、磁芯企業已權衡國內外形勢,就產業鏈供需方面及時做出調整。
張江波認為,一個良好的供應體系,不僅能優化生產成本和效率,也能給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
文成波說,大忠電子目前主要客戶對象在國內市場,國外市場較少。
廣東佛山金剛磁業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劉關生告訴記者,金剛磁業從公司成立之初就將產品和市場重點定位在網絡通訊、大電流power bead領域,經過這兩年公司內部材料技術的進步與突破以及市場開拓耕耘。
在國家「新基建」戰略的推動下,劉關生與他的同事們都非常看好國內市場在5G通訊、大數據、雲計算等領域的市場機遇,並非常有信心在這些領域做出金剛磁業的優勢。
本文為大比特資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