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被大量收集的個人信息,都去哪了?

2020-12-21 西安航天基地

近日,青島公安發布通報稱,膠州市民微信群裡,出現了當地中心醫院出入人員名單。6000餘人的姓名、住址、聯繫方式、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被公之於眾。

類似的情況在多地出現,引起人們對防疫期間個人信息安全的擔憂。記者採訪發現,出於防控需要被大量收集的個人信息,還留存在相關App和超市、藥店等商家手中,存在洩露隱患。

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政府對疫情防控App進行專項治理。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認為,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已引起各方重視,後續應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最大限度降低洩露、濫用風險。

1

信息洩露頻發

多為違規操作

家住天津的丁先生,近來頻繁接到被標記為「詐騙」「騷擾」「房產中介」的電話。

他有些不安地說:「我最近待過重慶、天津兩個地方,在住宿、出入社區、購物時,多次登記個人信息,是不是被洩露了?」

丁先生的擔憂並非只是猜測。此前各地多次出現返鄉及確診人員信息洩露事件。一份份包含個人信息的文件,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上瘋狂轉發,相關人員的姓名、照片、工作單位、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等信息「一覽無餘」。

記者採訪發現,這些信息洩露,多數是一些地方在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時,違規操作造成的。

天津市在開展專項治理中發現,「新冠通」等App在收集身份證件、健康信息、詳細行蹤等個人敏感信息時,未同步向用戶說明收集目的;未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向用戶提供刪除、更正個人信息的功能。

此外,疫情暴發以來,全國已發生多起因非法傳播個人信息,被公安機關處理的案件。

2月初,內蒙古鄂爾多斯某工作人員,將涉疫排查人員名單發送至內部工作群,被群內成員王某擅自轉發至3個社會群眾微信群。

隨後,名單被網民大量轉發,致使公民個人信息洩露,損害了公民合法權益。後公安機關依法對王某處以行政拘留10日。

在廣州,海珠警方接到轄區居民報警,稱其所在小區的業主微信群內有人發布多名公民個人信息。

警方調查發現,鄭某曾將多名曾乘坐某郵輪的遊客名單發送給朋友葉某。葉某又將上述遊客個人信息轉發至其所在小區的業主微信群內。警方隨後依法對違法人員鄭某、葉某分別處以罰款500元的處罰。

疫情防控期間,為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國家相關部委已出臺多項措施:

1月30日,交通運輸部發布緊急通知,明確要求依法嚴格保護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

2月初,中央網信辦發布《關於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

3月,民政部、中央網信辦等部門聯合部署社區防控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工作,要求需要收集社區居民信息的,應向社區居民明確提示並取得同意,明確用於此次疫情防控,對於用於其他目的的,必須重新徵得社區居民本人同意。

同時,各地也開始重視疫情期間個人信息保護問題。河南在全省範圍內開展中小學生學習類App專項整治工作,確保學生信息安全得到保障。

廣東省通信管理局對省內疫情防控有關網際網路應用,開展網絡安全威脅監測,並為疫情防控重點保障App運營單位,在數據、安全防護和隱私合規等方面,提供相關技術服務和政策指導。

2

物業竟要求登記收入狀況

「目前,社會上違規收集、濫用個人信息的情況依然存在。這個問題處理不好,會帶來很大負面影響。」左曉棟說。

記者調查發現,通過收集公民個人信息而進行的「大數據抗疫」,對有效控制疫情功不可沒。但也有一些地方,在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時,存在不規範現象。

——收集信息主體過多。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組專家何延哲介紹,防疫期間使用的信息收集網絡應用程式,包括App、小程序和一些在線網頁工具,可能有幾千個。一些技術水平不高的社區、鄉鎮、公司等也都有自己的在線工具。

「這些收集信息主體,沒有統一標準和共享、互認機制,存在重複、過多收集的情況。」何延哲說。

此外,一些線上防疫程序個人信息保護合規水平較低。比如記者曾使用過的一款小程序,就明顯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這款由街道運營的小程序,未向用戶展示隱私政策,未逐一列出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範圍,在收集用戶詳細地址、出行信息時,未同步告知用戶使用目的。

——過度收集。不少群眾反映,一些部門、商家在收集個人信息時過度索要。有人吐槽,防疫期間,小區物業管理人員上門要求登記的內容,竟然包括收入狀況和身高、血型等信息。「我真是搞不懂,一個月掙多少錢與疫情防控有關係嗎?」

——信息存儲、保護不明確。北京的張先生近來每次去家附近的超市、小吃店,都被要求在入口處登記個人姓名、身份證號和手機號等信息。一個厚厚的大本子,每個進出人員的個人信息都寫在上面,下一個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上一個人的具體信息。

「這一本寫滿姓名、身份證號和手機號的個人信息登記本,商家如何保護?」張先生很擔心。工作人員的答覆是,他們只管登記,並不清楚後續怎麼處理。

3

個人信息收集應「最少夠用」

目前,各種防疫App和超市、藥店、小區物業、公交地鐵等主體收集了大量個人信息,很多人在「交出」個人信息的時候,都不清楚這些信息最終會被如何使用。

「個人信息在一些不法分子眼中是有價商品,信息越全越值錢,信息越新越值錢」,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疫情防控期間的個人信息流入非法渠道,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何延哲認為,考慮到很多疫情聯防聯控在線應用程式,都是緊急開發上線。運營者在考慮個人信息保護方面,不夠周全、細緻也情有可原。

「但這並不意味著,粗糙的收集方式不需要完善,也不意味著可以對收集到的個人信息置之不理。」何延哲說。

受訪專家認為,現在已經到了清理違規行為、落實保護措施的時候了。

「未來應抓緊對相關App進行專項治理,督促運營者對照政策標準自查整改」,有專家表示,對存在問題的,視情況採取通報整改、公開曝光、通知下架、行政處罰、移送司法等措施。

同時,要明確個人信息收集的範圍。何延哲說,收集個人信息應該堅持「最少夠用」原則,避免過度收集。「必須以有利於防控為目的,還要明確收集的目的和使用範圍。」

對個人信息的採集、匯總、共享、披露等環節,各地應該嚴格把關,以防出現數據洩露、丟失、濫用等情形。

「現在個人信息已被大量收集,重要的是對它們進行嚴格管理,確保數據安全。」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吳曉林說。

他建議,相關部門要對疫情期間收集到的個人信息增加過程追蹤,嚴格監管相關應用程式和其他紙質材料,最大限度降低洩露、濫用風險。

1

END

1

來源 | 新華每日電訊

編輯 | 高敏

審核 | 高崗

相關焦點

  • 防控時被大量收集的個人信息,都去哪了?
    6000餘人的姓名、住址、聯繫方式、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被公之於眾。類似的情況在多地出現,引起人們對防疫期間個人信息安全的擔憂。記者採訪發現,出於防控需要被大量收集的個人信息,還留存在相關App和超市、藥店等商家手中,存在洩露隱患。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政府對疫情防控App進行專項治理。
  • 境外的騷擾電話信息怎麼洩露?人臉識別個人信息收集的安全底線
    這就納悶了,我們的個人信息收集越來越深入,人臉識別幾乎成了比出示身份證還經常的信息收集方式。信息收集企業和機構倒是方便了,可我們卻越來越不踏實了。以前是電話被國內的各種營銷,電話詐騙騷擾。現在電話被國際騷擾。還有如果我們國際電話被運營商監聽的話也很尷尬,如果國際電話是海外朋友打來的,這樣監聽好嗎?
  • 大量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我的信息我如何做主?
    安裝個天氣預報App被要求訪問通訊錄,下載個健身軟體被請求訪問手機相冊……這種「客氣」的詢問,很多手機用戶都經歷過。表面上看,商家似乎盡到了告知義務,但實際上,使用者只能被動接受。因為如果你不接受,就無法下載或者正常使用這些App。目前,大量App都存在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的情況。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況下,一些App過度獲取用戶隱私採集個人信息。
  • 手機號、身份證號、工資收入……疫情下「交出」的個人信息去哪了
    6000餘人的姓名、住址、聯繫方式、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被公之於眾。類似的情況在多地出現,引起人們對防疫期間個人信息安全的擔憂。記者採訪發現,出於防控需要被大量收集的個人信息,還留存在相關App和超市、藥店等商家手中,存在洩露隱患。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政府對疫情防控App進行專項治理。
  • 誰讓個人信息「裸奔」?部分APP過分收集用戶信息
    APP在不知不覺中收集了一些與自身業務無關的信息,個人信息在網絡空間中「裸奔」的現象屢禁不絕。   廣東省公安廳近日公布,2019年一季度,廣東警方共監測發現1670餘款APP存在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行為。其中WiFi萬能鑰匙、錢聚易等10款APP問題突出,特別是WiFi萬能鑰匙問題最多,共超範圍收集了7類信息。據通報,WiFi萬能鑰匙(4.3.56版本)存在讀取用戶簡訊或彩信、聯繫人,收集用戶設備上已知帳號,使用用戶設備攝像頭或麥克風等問題。
  • 大量App存在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情況 過度收集須叫停
    我的信息我做主過度收集須叫停安裝個天氣預報App被要求訪問通訊錄,下載個健身軟體被請求訪問手機相冊……這種「客氣」的詢問,很多手機用戶都經歷過。表面上看,商家似乎盡到了告知義務,但實際上,使用者只能被動接受。因為如果你不接受,就無法下載或者正常使用這些App。目前,大量App都存在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的情況。
  • 信息安全周報|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認定標準發布 2019年度個人信息...
    國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臺上周共收集、整理信息安全漏洞203個,網際網路上出現「libIEC61850 'BerDecoder_decodeUint32'函數緩衝區溢出漏洞、RIOT RIOT-OS拒絕服務漏洞」等零日代碼攻擊漏洞,上周信息安全漏洞威脅整體評價級別為中。中國電子銀行網為您梳理過去一周的信息安全行業要聞並告警重要漏洞,深入探討信息安全知識。
  • 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誰來管?
    但很少會有用戶去仔細閱讀該條款,也並不知道條款中都包含了哪些個人信息收集內容。在快速點擊「同意」的同時,可能自己的信息已被對方收集。目前,我國市場化運營的手機App超過1700萬個,普遍存在過多過濫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給用戶和國家安全留下重大隱患。
  • 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成突出亂象 保護個人信息安全需各方協同努力
    在今天舉辦的2019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個人信息保護高峰論壇」分論壇上,App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成為眾矢之的,相關專家就App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展開深入研討。論壇由天津市委網信辦主辦,App專項治理工作組承辦,中國電子標準技術化研究院、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協辦。
  • 今日頭條被訴侵犯隱私 APP收集個人信息界限在哪?
    摘要 【今日頭條被訴侵犯隱私 APP收集個人信息界限在哪?】今年31歲的遼寧本溪人劉先生2018年1月註冊使用今日頭條APP時發現,自己並未授權今日頭條讀取自己的手機通訊錄,卻被推薦了自己通訊錄好友註冊的今日頭條帳號。
  • 出入公共場所登記的個人信息去哪了?
    出入公共場所登記的個人信息去哪了?  絕大多數被收集的紙質個人信息定期銷毀;律師:商家收集信息後倒賣或洩露屬侵犯個人隱私權  「最近幾個月,各種推銷電話明顯增多了。」近期,不少市民向記者反映存在這樣的煩惱。
  • 新版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正式發布:收集人臉信息前需告知用戶;用戶...
    一個可喜的變化是,我們的隱私安全得到了高度重視。雷鋒網消息,3 月 6 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發布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下稱《規範》),並定於 2020 年 10 月 1 日實施。
  • 進入餐館超市銀行都要登記個人信息 個人登記信息缺乏有效保護
    從餐館到商超、銀行,甚至是二手房中介門臉兒,門前都擺一張小桌、放一摞登記表,顧客進門前都得詳細寫下姓名、電話、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這成為各行業復工迎客的標準配置。這些牽扯客人隱私的信息最終去了哪?有沒有得到保護?
  • 個人信息安全你需要知道的一些知識
    說通俗一些這些APP是想管你要鑰匙然後去你家裡面看一下。如果你選擇拒絕的話,這款APP你也無法使用,而在這些APP安裝過程中,你的個人信息就被這些APP後臺進行了搜集整理。而且有些流氓APP軟體,會偷偷打開你的MIC,打開你的攝像頭,打開你的GPS模塊。通過對你的語音,行程,工作生活場景進行分析,利用數據對你進行建模。
  • 人工智慧領域下的個人信息安全法律問題
    人工智慧的進步和發展通過對大量的個體數據進行收集、儲備、分析處理,對這些龐雜的信息進行計算和驅動,尋求對應的計算結果,為人類提供更加精準化的服務。但是人工智慧領域對於信息的收集、處理等各個環節,都有可能觸犯侵權責任法等法律,給現有的法律規則和秩序帶來挑戰。
  • AI「換臉」、App收集個人信息都有「坑」
    不法分子通過收集照片、視頻,利用AI技術「換臉」,用偽造的照片或視頻實施詐騙,使「AI換臉」變成了「AI造假」。AI技術的濫用,不僅給個人帶來肖像權或錢財的損失,還可能引發社會風險。目前,很多銀行等金融機構開設了人臉識別登錄、「刷臉」支付等服務。隨著「刷臉」場景越來越多,由「臉」的安全帶來「錢」的風險也隨之增長。
  • 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信息安全?
    用戶的網絡記錄被平臺擅自收集用於商業推銷、公民在相關機構登記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外傳……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公民個人隱私的邊界也頻頻遭遇挑戰。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首次亮相,從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看點一:法律適用範圍更明確草案對本法中的個人信息作出界定。
  • 對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必須嚴懲
    《徵求意見稿》基於APP提供的基本功能服務,劃定了各類APP個人信息收集邊界,明確了各類APP收集必要個人信息的範圍,防範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目前,國內APP數量已超350萬款,大多數APP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過度收集用戶信息的情況。APP通過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用戶手機的個人敏感信息。
  • 不能確保個人信息安全 收集存儲應被限制約束
    日前,市民陳先生在參加一場商業展覽會時,被要求提供多項個人信息。網購、旅遊、住酒店……生活中越來越多的情況需要運用個人信息,不少市民已習以為常。一些法律界人士建議,隨著個人信息在當代社會被廣泛運用,應從源頭加強保護力度。
  • 過度收集、「內鬼」洩露、個人註銷難……個人信息如何保護?
    因為商業營銷需要,他們通過購買、交換等方式從醫院「內鬼」處非法獲取了大量孕產婦、新生兒及其家屬的個人信息,部分人員還向他人出售或非法提供上述信息,後張某等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過,涉案的兒童攝影公司、兒童培訓公司未受到相應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