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這個東西不是中國獨有的,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種大同小異的現象,而我們國家臨近的許多國家也對姓氏名字十分看重,特別是近幾年經濟發展起來之後的韓國,更是因為起名問題弄出了一起起矛盾,讓我們這些外圍人士看不懂,其中最為複雜的就是韓國人的起名傳統了,說起來他們算是外國人,可是起名字卻用的是我們中國的漢字。
韓國在歷史上面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及其深遠,到現在都還有許多人在學習漢文化,而古代中國則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輸出圈,在東亞廣袤的土地上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漢文化使用圈。當時的韓國身處朝鮮半島,而朝鮮半島最早的國家歷史還要從商朝末期的箕子朝鮮說起。
那個時候的周朝取代了商朝,而作為商朝忠臣的箕子又不願意做周武王的臣子,這是當時文人的一種習俗,就是說自己原來國家滅亡以後絕對不能再服侍另外一個國家,這在當時被看作是氣節,而箕子就是這樣一個有氣節的人,周武王知道他是一個賢人,既不能殺他,也不能留他在身邊,所以只好將他分封在朝鮮,讓他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而箕子到達朝鮮以後發現這裡的原始居民十分落後,按照箕子自居文明的習慣,自然不可能入鄉隨俗的學習這種落後文化,所以他就把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了這裡,他用自己的努力推廣,可是畢竟那個時候人們對知識不感興趣,隨意朝鮮的夏化很慢,但他們哪裡的百姓都從心底裡認可中原文化的先進,也一直在向中原國家學習。
而從箕子朝鮮到明朝冊封朝鮮的兩千多年時間裡面,朝鮮一直在學習中原文化,使用漢字來記錄他們的歷史,可是到了我們現代社會卻出現了所謂的韓國字那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是要從明朝的時候說起,當時的朝鮮國王世宗因為過度喜愛漢文化及漢字,但古代時候因為沒有現代學習那麼方便,很多人都是沒有機會學到漢字的。
而這位世宗大王為了讓人們更簡單的學會漢字,就發明了一種叫做諺文的輔助文字,這種字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輔助百姓學會漢字,為此還被列入了朝鮮科舉考試之中,但就是這樣,朝鮮國的漢字普及率還是不高,真正的文化依舊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到了近代以後,韓國民族意識覺醒,他們覺得國家要強大就必須要擁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而漢字則被他們認為是外來文化,應該為了國家前途而廢除,當時的韓國提倡老百姓都學習他們自己創造的諺文,而放棄掉漢字,就連起名字也是一樣,但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發現了弊端,因為韓國學習漢字的幾千年歷史已經根深蒂固,很多文化傳承都是靠著漢字書寫,一時半會根本改不過來,如果不繼續使用漢字,那他們的民族歷史就有可能面臨斷代的危險,所以現在的韓國人就是同時使用諺文和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