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大佐半輩子教別人裝甲戰,卻不聽天皇要求,騎著坦克玉碎衝鋒

2021-01-04 騰訊網

位於千島群島最北端的佔守島是一個偏遠荒涼、人跡罕至的地方,如果你有幸能夠上島旅遊,你將在島嶼北部四嶺山一帶蔥翠恬靜的原野上看到一個個鏽跡斑駁的坦克殘骸,在蒼茫的天地間顯得突兀而詭異。實際上,那裡是一片"鋼鐵墳墓",坦克殘骸就是墓碑,而埋葬於此的是日本陸軍戰車第11聯隊近百名官兵的亡魂,最為特別的是,他們是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三天後,即1945年8月18日,在反擊蘇軍登陸的戰鬥中殞命的,其中包括末代聯隊長池田末男大佐。

■被日軍遺棄在佔守島荒野上的九七改中戰車殘骸。

1900年12月21日,池田末男生於愛知縣豐橋市,他是陸軍憲兵少佐池田筆吉的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兒子,因此取名末男。生於軍人家庭的池田末男在從豐橋中學畢業後,決定子承父業,從軍效命,進入陸軍中央幼年軍校和陸軍士官學校就讀。值得一提的是,末男的二哥池田廉二同樣選擇成為陸軍軍人,是陸軍士官學校第23期畢業生,一路做到第56師團長,最終晉升中將軍銜,並且安然活到戰後,相比小弟的命運要幸運得多。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正門,池田末男和他的二哥池田廉二都是這所軍校的畢業生。

1922年,池田末男作為第34期畢業生走出陸軍士官學校的校門,獲得騎兵少尉軍銜,進入騎兵第25聯隊任隊附,1932年晉升大尉,出任騎兵第27聯隊中隊長。池田末男在擔任軍職之初就在教育訓練方面表現出過人的才能,於1935年被調往陸軍士官學校擔任教官,此後常年從事軍事教育工作,1937年調入陸軍騎兵學校任教,1941年11月晉升中佐後前往中國東北的公主嶺戰車學校任教,後轉往四平戰車學校,1944年7月代理校長。池田的軍旅生涯有一半的時間是在軍校度過的,始終手持教鞭紙上談兵,甚至獲得了"戰車部隊名教官"的聲譽,卻從未指揮過實戰部隊,直到1944年12月才被任命為戰車第11聯隊聯隊長。

■池田末男在中佐時期的戎裝照,光憑教書就能讓胸前掛滿勳章,他也的確是個人才。

戰車第11聯隊於1940年3月在中國東北組建,其骨幹抽調自戰車第5、9聯隊,隸屬於戰車第2師團,負責偽滿洲國東部邊境的警備,1944年2月奉命調往北千島群島駐防,附屬於第91師團,主力集結在佔守島,另有部分兵力分駐幌延島、松輪島和得撫島。根據1945年6月的編制,戰車第11聯隊下轄聯隊本部、第1~6中隊和整備中隊,共有官兵764人,裝備九五式輕戰車25輛、九七式中戰車19輛、九七改中戰車20輛,共計64輛坦克。戰車第11聯隊的標誌為漢字"士魂","士"可解為漢字十和一的組合,而且日語"十一"的讀音與"武士"的"士"相同,這個標誌既暗合部隊番號,又寓意"武士之魂"。

■戰車第11聯隊的九七改中戰車,該聯隊於1944年2月進駐北千島群島。

池田末男中佐於1945年1月 22日抵達幌延島柏原地區,接過了戰車第11聯隊的指揮權,成為該部的末代聯隊長,之後前往佔守島千歲臺的聯隊本部履職,並於1月24日向部隊全體官兵發表了任職講話,於6月間晉升大佐。在過去十年中,池田都在方寸講臺上高談闊論,教學經驗可謂豐富,戰術條令熟念於心,如今手握一個戰車聯隊的數百精兵,想必池田心中十分渴望將多年研學的成果運用於戰場之上,克敵制勝,光耀門庭,但是他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為天皇效忠的機會居然在日本宣布投降後才姍姍來遲。

■日軍第5方面軍司令官樋口季一郎中將(前排中)視察佔守島。

1945年8月15日,天皇裕仁發布終戰詔書,要求所有日軍部隊停止作戰行動。不少日軍將領不甘心接受戰敗的現實,在傳達皇命時不免打了折扣,負責日本北方防務的第5方面軍司令官樋口季一郎中將就是如此,他在8月17日下達了命令,要求各部"停止戰鬥行動,但在不得已時可進行反擊",這後半句話為次日的交戰埋下了伏筆。當投降的消息傳來,佔守島守軍的士氣一落千丈,池田心中的失落也可想而知,戰車第11聯隊的官兵們意志消沉,打算在8月18日將坦克全部丟棄到海中,絕不交給前來受降的蘇軍或盟軍。然而,還沒等他們自行解除武裝,18日凌晨從島嶼東北海岸突然響起隆隆炮聲,蘇聯人進攻了!

■1945年8月佔守島戰役作戰形勢圖。

在日本宣布投降後,對日宣戰僅一周的蘇聯絲毫沒有停止進軍步伐,一心想在盟軍到來之前搶佔更多的地盤,甚至提出佔領千島群島全部和北海道北部的要求。美國拒絕蘇軍進入北海道,但同意蘇軍佔領千島群島。遠東蘇軍司令部於8月15日下達了進攻北千島群島的命令,而且不待援軍抵達就以勘察加半島現有兵力展開行動,留給參戰部隊的準備時間僅有36小時!8月18日凌晨1時,勘察加半島南端的蘇軍海岸炮臺開始轟擊登陸灘頭,將熟睡中的日軍官兵驚醒。1時30分,蘇軍開始在佔守島東北部國端崎和小泊崎之間的竹田濱海岸登陸,由於缺乏經驗、組織倉促加上日軍炮火阻撓,登陸行動進展緩慢。

■描繪蘇聯海軍步兵在北千島群島奮戰的畫作。

聽聞蘇軍登陸的消息,樋口中將下令堅決反擊。第91師團長堤不夾貴中將於凌晨2時30分命令戰車第11聯隊向國端崎進攻,趁蘇軍立足未穩將其驅逐下海。終於得到出戰機會的池田行動迅速,命令駐島嶼中部大和橋的第4中隊在伊藤力男大尉指揮下先行前往國端崎方向偵察敵情,其餘各中隊在做好戰鬥準備後向距離國端崎約14公裡的天神山集結。

■這幅畫作表現了戰車第11聯隊九七改中戰車在步兵配合下發起衝鋒。

18日5時,池田率聯隊本部抵達天神山,與第3、4中隊會合,集合了大約20輛坦克。伊藤大尉報告蘇軍已經逼近國端崎以南的要點四嶺山,正與獨立步兵第282大隊激戰,從望遠鏡中已經可以看到蘇軍士兵已經登上山頂。求戰心切的池田聯隊長不待其他中隊趕到,於5時30分下令進攻,日軍坦克在步兵配合下猛衝蘇軍陣地。首批登陸的蘇軍沒有攜帶反坦克武器,無力抵抗日軍坦克的衝擊,暫時退卻。6時20分,池田率部推進到四嶺山南麓臺地,從那裡已經可以望見登陸灘頭密集的蘇軍部隊、車輛和艦船,他認為此時正是發揮戰車威力,一鼓作氣擊潰蘇軍的好機會。在向師團司令部發出訣別電報後,池田於6時50分率30多輛坦克向四嶺山山頂發起進攻,於7時30分登上山頂。

■表現佔守島之戰的模型作品,日軍坦克炮塔上繪有表示戰車第11聯隊的白色"士"字。

此時,其他各中隊陸續抵達前線,池田麾下的坦克已達40輛,他按照當年戰車學校教材講述的戰術,將所有坦克自左向右以第4中隊、第3中隊、第1中隊、聯隊本部、第6中隊、第2中隊的順序一字排開,以寬大的正面一起向前開進,希望能一舉壓垮蘇軍的防線,殲敵於灘頭。根據倖存者的回憶,池田本人非常誇張地脫掉軍裝,赤裸上身,腰間纏著白布,一副隨時準備剖腹的模樣,左手高舉日章旗,右手揮舞軍刀,直接騎在聯隊長座車的炮管上率隊衝鋒。7時50分,戰車第11聯隊開始了最後的衝擊,可是迎接它們的是密集的反坦克火力。蘇軍已經在前沿集中了100多支反坦克步槍和4門45毫米反坦克炮,對逼近的日軍坦克集火射擊,將其一輛接一輛地打癱起火。在兩個小時的鏖戰後,"士魂"聯隊變成了"失魂"聯隊,敗退而去,在戰場上留下了21輛燃燒的坦克殘骸和96具屍體,其中包括池田聯隊長和四位中隊長,僅有第4中隊長伊藤大尉生還,奉命接管殘部。

■戰後日本漫畫中池田大佐最後赤膊上陣的形象,從後世角度此舉與"堂吉訶德"無異。

■佔守島之戰結束後,一群蘇聯海軍步兵在被擊毀的日軍九五式輕戰車前留影。

由於戰車第11聯隊的蠻勇反擊和其他各部日軍的頑強抵抗,蘇軍進展遲緩,而日軍增援部隊相繼抵達,到18日下午佔守島的日軍已達1.2萬之眾,超過蘇軍參戰總兵力。就在堤師團長準備集中優勢兵力將蘇軍擊潰時,第5方面軍司令部要求"停止戰鬥"的命令送達,第91師團只能遵令停火,派出軍使與蘇軍洽談投降事宜,經過數日扯皮後才在8月23日徹底繳械,於是池田大佐及其近百名部下的亡命突擊變得毫無意義。儘管如此,日本陸軍對於戰車部隊的最後戰鬥以及池田大佐的粉身玉碎大加讚頌,不僅追晉他為陸軍少將,還譽為"戰車隊之神",而戰車第11聯隊的名號"士魂"也在戰後由陸上自衛隊第11戰車大隊所繼承。

■戰後日本在北海道樹立的"北千島慰靈碑",以紀念在佔守島之戰中戰死的日軍官兵。

■戰車第11聯隊的"士魂"稱號被陸上自衛隊第11戰車大隊繼承,這支部隊駐紮在札幌,裝備先進的90式主戰坦克。

相關焦點

  • 日軍上校脫掉上衣,騎著坦克發起衝鋒,一番激戰後被打成肉醬
    而日軍官方於1945年8月投降後,仍然有一大批死硬分子頑抗到底,試圖以死來「報效」天皇。但在筆者的眼中,他們所謂的「犧牲」,無疑是為對方增加戰績罷了。駐守在佔守島上的日軍第11戰車聯隊聯隊長——池田末男大佐,便是這群死硬派中的佼佼者。【頑固不化的池田末男。】
  • 天皇都投降了還不想認輸?日軍大佐騎坦克衝鋒,被衝鋒鎗打成漏勺
    文/周洪新日本在二戰初期開發一款中型坦克,其設計指標,技術性能在當時世界上都是比較優秀的,這就是日軍的97式中型坦克,日本人自豪地稱其為"快心之作",也就是得意之作的意思。在二戰中這款坦克隨著日軍的鐵蹄四處殺戮,欠下累累血債。
  • 老照片:當日軍「萬歲衝鋒」遭遇美國重機槍
    日軍的強悍,冷酷和所信奉的「不投降主義」為世界各國熟知。在戰鬥中,日軍以實施進攻,衝鋒為第一原則,「白刃戰」和生還概率極低的「肉彈攻擊」,成了日軍的拿手好戲。
  • 日軍裡的「大佐」軍銜是什麼級別?影視劇中隨便被擊斃正常嗎?
    近些年來隨著抗日戰爭題材的影視劇熱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的吐槽點,在這類片子之中最常見也最容易被擊斃的日軍軍官就是大佐了,幾乎每一場戰鬥就能打死一個大佐,然而讓人疑問的是真正的歷史上擊斃一個大佐真的有那麼輕鬆嗎?在日本軍官軍銜之中大佐處於什麼位置,權利大不大呢?
  • 二戰中日軍登陸過美國本土?是的,日軍還因此捧紅了一個名詞
    這時候日軍在阿圖島的兵力沒多大變化,只有2650人,相比之下,美軍顯得人多勢眾,美軍第七步兵師足足10000多人,全副武裝的登上了阿圖島。山崎保代自感兵力不足,一比四的這本帳他還是算得清楚的,所以山崎保代大佐放棄了在灘頭防禦的計劃,轉而在島內利用複雜的地形跟美軍周旋。不得不說,小鬼子這股不要臉的精神還是有一套的,一點兒不把自己當外人,把別人家的領土當作自己的國土來守御!
  • 「玉碎」塞班——史上最大規模的萬歲衝鋒
    當時,霍蘭中將發出警告:「在今天晚上到明天凌晨這段時間裡,日本人極有可能發起一次萬歲衝鋒。」他要求所有部隊做好充分警戒。事後看來,霍蘭中將的警告是非常及時的。喬治·韋斯利·格雷納將軍回憶說:「他(霍蘭中將)沒有任何改變命令的意思。而日軍將要發動反擊的情報,是從一名在7月6日傍晚被第105步兵團俘獲的日本俘虜的口中套出的。」
  • 日本「大佐」相當於我國什麼官職,日軍為何不當少將要爭當大佐?
    宅在家中,閒來無事,重溫了一下經典抗日劇——《亮劍》,經典就是經典,這部拍攝於2005年的電視劇現在看來仍不過時,令人心潮澎湃,而且看完之後突然有了一個新的發現:李雲龍堪稱「大佐殺手」!
  • 日本軍隊中大佐,相當於我國什麼級別軍銜?難怪日軍人人搶著做
    在很多抗日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日本的軍官當中,等級最高的就是大佐了,而這大佐是什麼意思,在軍隊中又究竟是怎樣的等級呢?難怪日軍人人搶著做早期的日本文字全部都是漢字,後來日本學習了西方的文化,於是將原本的漢字慢慢的演變成了現在的樣子,現在的日文看著更像是英文字母與漢字的結合體。
  • 日軍大佐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為何他們不當少將,也要爭當大佐?
    日軍的大佐到底是個啥官?日軍的大佐略相當於中國的上校!不過,在二戰的時候,日軍中的大佐實際上的權力大小,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具體還要看當時擔任了什麼職務。由於大佐是屬於軍隊智囊型的人才,因此他們可以擔任部隊的聯隊長以及師、團級單位的參謀。理論上來講,大佐這一官職具體的級別高低,還得參考其服務的對象。
  • 二戰末期,日本軍國主義瘋狂「一億玉碎」的流產,乃是一件大好事
    日軍與美軍交戰十八天之後,駐守阿留申群島的日軍死傷慘重,共有2600多人在戰役中死亡。當時,日本軍部也看到在戰爭中失敗是一錘定音,敗局已定。但是,為了讓自己輸得有一點面子,也為了讓盟軍遭受巨大損失,以獲得議和的地位與條件,就創造性提出了「玉碎」計劃,仿佛就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讓輸得有節氣!
  • 抗日劇的日軍大佐,相當於我國什麼軍銜?其武士刀能換20箱手榴彈
    聽起來相當厲害,畢竟我軍一個大校是師級幹部,手下至少都是1萬人起步。不過,日軍的軍隊制度和我軍完全兩碼事,大佐手下的士兵是遠不如我國的大校的。聽起來不是很厲害,實際卻又是另一回事。原來,日軍的軍銜晉升是非常難的,對於每一位普通日本士兵,想要成為大佐是畢生的夢想。 日軍中的世系相當嚴重,要是沒有出生背景的話,最多也只能成為少尉。再往上升,除非從軍校畢業或是得到日軍參謀本部認可,要不然一輩子都只能是少尉。
  • 1942年仁安羌戰役800名勇士擊潰日軍第214聯隊解救盟軍7000人
    ,但英軍的坦克無論是質量上,還是火力上 基本比日軍的97式坦克,95式坦克更加強大,第7裝甲旅可是剛剛在北非與德軍打過裝甲戰部隊,麾下坦克裝甲車數量基本超過了一百輛,英軍一個裝甲師一般情況下坦克數量是220輛。
  • 聯隊、大佐,二戰時日軍軍銜和編制有多奇葩?具體又是怎麼樣的?
    了解抗戰那段歷史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日軍部隊經常稱為師團、旅團、大隊、小隊什麼的。其實,日軍二戰時期的編制在許多國家中都可謂是一個奇葩,看起來好像是與「國際脫軌」的。那麼,二戰時日軍的編制和軍銜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諾門坎戰役日軍有多慘?第23師團五個聯隊長斃命,關東軍遭大清洗
    因為根據戰後的統計,日軍真實的陣亡數字不低於18000人,同時被消滅的,還有北上進攻蘇聯的信心,日本人確實被打疼了,進而也深刻地影響了二戰進程。 所有被蘇軍俘虜的官兵釋放回來以後,先進行嚴格的審查,然後士兵被調出原部隊下放到要塞區幹髒活修碉堡,軍官則一律要求自殺。在大小鬼子看來,軍官被俘是有損「皇軍形象」的汙點,不死都不行,這幫軍官死得悲催:朱可夫都沒有槍斃我們,咋還死自己人手裡了?
  • 日軍「大佐」相當於我國什麼軍銜?手中可以指揮多少士兵?
    在論及二戰中的日軍時,軍隊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尤其是二戰中日軍軍隊非常特殊的軍銜制度,日本的軍銜制度來源於近代的普魯士,但是又在很多方面依據本國的國情進行了創新,形成了獨特的「將-佐-尉-士官」的軍銜體系,以及非常特殊的編制,而其中最特殊的一個,就是日軍的「大佐」官職了。
  • 大佐是個什麼軍銜?看完後明白了!
    細看「二二六事變」等日本電影,你還會發現早期日軍的領章上有數字符號,比如「3」的金色標記,注意那不是師團番號,因為「二二六事變」的主體是東京第一師團,那是聯隊番號顯示,道理很簡單:師團屬聯隊是可以調入調出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但聯隊一經組建,除非整個部隊番號撤銷,否則基本維持編制不動。所以鬼子天皇才只授予「聯隊旗」,你肯定沒有聽說過旅團旗、師團旗吧?道理就在這。
  • 二戰時,日軍的「大佐」是個什麼軍銜?他們中有83個命喪中國戰場
    一方面比中國還要頑固堅持中國傳統的文化,在軍銜上也不例外。 比如幹部、組織、領導等詞彙都是日本人先翻譯,然後才到了中國,可是日本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東西他們卻不離不棄,比如這個軍銜的設置就是如此。
  • 二戰中此日軍將領,剖腹後再被砍頭,因死法很「酷」而被追為少將
    1911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同年開始在陸軍中服役,長期在入侵我東北的日軍中任職,官職升到了大佐聯隊聯隊長。 日本全面侵華後的1939年5月—9月,在齊齊哈爾鄰近的諾門坎地區,爆發了一次險些改變世界的大戰,史稱諾門坎戰役。這一仗是日軍對蘇聯的試探進攻,如果贏了,就北上進攻蘇聯,打輸了,就南下向美國使勁。也就是日本的北進南下戰略。
  • 「硫磺島之魔」:慄林忠道,自帶小鏟子絕望衝鋒!害怕美軍得屍
    ,但日軍高層也實在給不了他再多的兵了。而且慄林忠道在戰鬥中,也遭遇了一個困境:很多部下過於瘋狂,他們常常不聽命令就衝鋒集體「玉碎」。 就像守衛元山機場的日軍第二混成旅團,眼看自己毫無勝算,於是千田旅團長便向慄林請示「自殺衝鋒」,雖然慄林忠道馬上給予否決,但這個千田旅團長當時都有死的心了,也就不在乎慄林忠道的命令了,最後他還是率部向美軍發起了「玉碎」衝鋒,最後整個旅團全軍覆沒,一個都沒剩。
  • 「硫磺島之魔」:慄林忠道,自帶鏟子絕望衝鋒!交代下屬要埋自己
    於是慄林忠道後來也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14年畢業後成了一名日軍騎兵軍官,1923年晉升大尉,隨後又進入日本陸軍大學深造,並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天皇御賜軍刀。就這樣,慄林忠道帶著耀眼的光環開始了自己的升遷之路。1927年到1931年間,慄林忠道開始擔任日本駐外武官,也正是這段時間,他有幸能在哈佛大學進修,並且一直潛心研究美軍的歷史和戰術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