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號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學校現存最早的近代建築,始建於1915年,1919年4月落成,在時任校長、建築學家李敬齋的指導下設計完成,是當時行政、科研和舉行活動的重要場所。該建築採用中西合璧的風格,平面呈「T」字型,建築面積2122.92平方米。尹達、白壽彝、趙九章等曾在此學習讀書。1925年7月,李大釗先生在此作了題為「大英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史」的演講。
河南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創立於1912年,始名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始建於中國科舉考試終結地——河南貢院舊址,1903、1904年最後兩場全國會試在這裡舉行,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在這裡畫上句號。1912年,以林伯襄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賢,在歐風美雨和辛亥革命勝利的曙光中創辦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後歷經中州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等階段,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成為擁有文、理、工、農、醫、法等6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是當時學術實力雄厚、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大學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經院系調整,河南大學農學院、醫學院、行政學院分別獨立設置為河南農學院、河南醫學院、河南行政學院,水利、財經等院系也先後調入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校本部更名為河南師範學院。後又經開封師範學院、河南師範大學等階段,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2008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籤訂共建協議,河南大學正式進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6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111計劃」。2017年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建校百餘年來,河南大學嚴守「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校訓,在一代代學人的精心鑄造下,逐漸形成了「團結、勤奮、嚴謹、樸實」的優良校風和前瞻開放、面向世界,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兼容並包、海納百川,不事浮華、嚴謹樸實的河大精神,在推動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教育振興的過程中實現著自身的價值。在以范文瀾、馮友蘭、董作賓、馮景蘭、羅章龍、郭紹虞、羅廷光、蕭一山、樊映川、毛禮銳、姜亮夫、嵇文甫、任訪秋、黨鴻辛等一大批專家學者、院士為代表的名師執教下,河南大學已培養了近60萬名各類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院士、學部委員57人,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近150人。不少校友如侯鏡如、袁寶華、王國權、趙毅敏、尹達、鄧拓、白壽彝、楊廷寶、高濟宇、姚雪垠、周而復、吳強、馬可、趙九章、梁光烈等都成為蜚聲中外的社會名家。
目前,河南大學主要有開封明倫校區、金明校區和鄭州龍子湖校區等三個校區,總佔地面積5500餘畝。其中明倫校區近代建築群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以來,學校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風格」的發展定位,按照學校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一條主線、三個根本、六個一流、六項工程」的發展思路,堅持內涵發展,持續改革創新,力爭到本世紀中葉,躋身綜合性、研究型、有較大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