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關於通報表揚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典型地區的通知》(中農發〔2020〕12號)對全國27個地級市(州)和200個縣(市、區)通報表揚,綦江名列其中。
自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開展以來,區農業農村委狠抓工作進度、加強培訓指導、緊盯重點環節、嚴格工作質量,解決確認信息難、處理糾紛難、遺留問題多等重點問題,充分利用春節等節點紮實開展土地確權宣傳動員、填寫「三書一表」。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區20.72萬戶承包農戶完成了99%的外業調查測繪公示工作,確權面積130.48萬畝;完善承包合同籤訂11.19萬戶,籤訂率54%;完善承包經營權登記簿18937套,全市排名第3位。第一次確權匯交數據便獲國家檢審通過。目前,全區承包合同籤訂率達96%。
提高站位 狠抓「六個落實」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涉及農民切身利益,政策性和技術性很強,工作繁雜。2018年年初,我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在市農業農村委的悉心指導下,將此項工作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抓手,狠抓「六個落實」即組織落實、機構落實、責任落實、制度落實、安全落實、經費落實,成立以區政府區長為組長,區政府辦、區保密局、區政府法制辦等17個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綦江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領導小組,各街鎮成立由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各村成立了指導小組,各村民小組成立3—5人的指界工作小組。同時,在區農業農村委設立區級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稱「區確權辦」),並組成4個工作督查組,分片包幹負責全區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宣傳培訓、業務指導、工作督導、進度跟蹤、糾紛解決、政策解答等工作。
區確權辦快速制定印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方案》《綦江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外業測繪工作考核辦法》《綦江區關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關於落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安全生產責任的通知》等,使各部門既分工明確、職責明確、制度明確、考核明確,又能相互協調、密切配合。
我區高度重視、科學安排、精心組織,投入中央、市、區財政資金共計3163.7萬元,動員組織幹部群眾團結一心,共同努力,僅用9個月的時間便基本完成了該項工作的總體任務。
部門聯動 確保宣傳到位
在該項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我區採取「區級統領、街鎮負責、村組執行」的三級宣傳動員方式,由區確權辦印發了《土地確權資料彙編》《千人培訓問題解答》等資料共計2600餘冊,製作印發《致農民朋友一封信》22.93萬份,以及各種音視頻宣傳資料下發至各街鎮;街鎮利用流動宣傳車、宣傳橫幅標語等在場鎮、交通要道、村落進行集中宣傳;各村利用村廣播統一播放音頻資料,並逐戶發放《致農民朋友一封信》,確保戶戶參與、人人知曉。
同時,區確權辦還先後召開了動員部署會、千人業務培訓會等會議,使鎮、村、組工作人員全面直接了解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的工作任務及政策要求,避免層層傳達走樣;定期召開例行會商會,收集問題、研究辦法,及時解決工作中出現的疑難問題。
除此之外,我區還充分利用好各種新聞媒體,多渠道、多形式向基層群眾廣泛宣傳,講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目的意義、主要內容、方法步驟,讓政策家喻戶曉,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高質高效 促進產業發展
「今年7月拿到了新證,我這心裡頭感覺很踏實。」 新盛街道四坪村村民何代模說,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裡,他家土地的宗地圖、界址、田塊數和面積一目了然。
據悉,新版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內頁清晰地印著各項詳細信息,包括承包方全稱、身份證號碼、承包地塊示意圖、承包地塊情況、承包方家庭成員情況等,與舊版證書中空間位置不明、面積不準確等不足相比,新版證書則增加了承包方家庭成員情況、地塊代碼、地塊示意圖及坐標界址,可以更直觀地反映每一戶每一宗地塊的詳細信息。
「過去土地承包存在地塊不實、四至不清、面積不準等問題,導致不少爭議和糾紛。」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該項工作開展中體現較多的問題是群眾因土地界限不清產生的爭議矛盾。
我區通過區、鎮、村三級幹部調解,實地勘測面積,確定界限,籤訂協議等方式,為群眾排憂解難,快速推動工作開展。針對流轉土地、撂荒地、毀損地不能明確界限的土地,採取發包方提方案,涉地農戶現場商定,製作地塊位置邊界草圖,明確面積,確認籤字的方法解決。對無法確認地塊位置的,採取先確定農戶面積,重新依次編號,按照抓鬮的方式,確定地塊位置和四至,依法維護了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
土地確權後,農民吃上「定心丸」,我區土地流轉明顯加快。截至目前,我區通過土地確權,已流轉耕地面積61.63萬畝。
土地確權不僅明確了地塊空間位置,加快推進了糧食功能區、土地連片治理、高標準農田、旱改水等項目建設,還有效助推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進程及產業發展。我區通過土地流轉直接輻射帶動農戶發展種植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優質稻、蔬菜、辣椒、草蔸蘿蔔等綦江特色優質產業,有效地推動了全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