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有毒:過度明確的考核阻礙著中國移動向供給側改革

2020-09-05 賽立信通信研究


中國移動的第三次大風口:數字經濟時代的數位化轉型!


前言:當你意識到數字經濟時代來的時候,實際上已經遲了。當你認為數位化轉型的迫切性時,實際上你已經落伍了。因此,我們認為:中國移動必須緊緊抓住數字經濟時代的數位化轉型浪潮,或許迎來中國移動新一輪的高速發展。


一、中國移動的三次大風口


第一次:移動通信,中國移動徹底抓住了,實現了人類溝通和交互的自由。


第二次:移動網際網路,中國移動全軍覆沒。目前還遺留些遺產,如和飛信、139郵箱、12580以及和包支付。但是,這些遺產,實際上早就應該廢棄。


第三次:20年後,我們又迎來一次新的風口,這就是我們普遍認為的數字經濟時代的數位化轉型!


二、中國移動目前存在的核心問題(矛盾)


我們從宏觀經濟學角度的需求端和供給側來做進一步的分析:


(1)目前中國移動最核心的矛盾就是需求和供給存在結構性嚴重失衡。


(2)傳統需求到頂、新型供給嚴重不足(或者沒有)。


(3)需求端:目前客戶規模、連接規模、流量規模已經到頂,但是在新型生產工具(營銷工具、運維工具等)、生產方式(網格化)上依然存在優化和提升的空間,但是需求拉動收入和利潤快速增長的時間已經過去。


(4)供給側:中國移動真的沒有供給側,因為沒有自己的產品體系、產品線以及核心產品,只有管道相關的卡、號、連接和流量。


(5)供給側:專業公司成立了多年,但是沒有專業公司可以提供大水漫灌的核心產品。同時,生態體系、能力、方案等供給側要素都很缺乏。


因此,從宏觀經濟的需求和供給兩個角度看,中國移動目前已經嚴重結構性失衡,可以說是需求端依賴症、傳統路徑依賴的病人!


三、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大風口下,中國移動如何辦?


我們只需要從需求端和供給側2個角度來進一步分析就可,從而可以看到中國移動未來發展的重點和核心所在。


需求端:

(1)生產方式的革新,即網格化。通過網格化這個新型的生產方式,來解決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問題,通過靈活性解決大公司存在的營銷、銷售和市場問題。


(2)生產工具的替代,在市場方面需要儘快提出新型電商+直播系統的新型營銷模式和體系,替代目前傳統的擺攤、掃樓等落後的生產工具與生產模式。


(3)需求端,實際上可改進的空間依然存在,尤其是網格化和新型生產工具,但是和供給側改革相比,供給側還是我們改革的核心重點,因為其更具有顛覆性和可成長性。


供給側:

(1)家庭部門:家庭部門就是我們說的2C2H,目前看已經處於數位化轉型的第二階段:雲化和第三階段:智能化的結合處,目前應該主要是雲化,如雲課程、雲直播、雲蹦迪,下一步改革的重點肯定是ABC模式的智能化。ABC就是AI、BIGDATA和CLOUD。


(2)企業部門:企業部門進一步分為三個重要環節:管理、營銷、生產。首先管理已經基本上在全球疫情的催熟下實現雲化,如雲CRM、雲招聘、雲財務、雲會議等。而生產已經從M2B2C到C2M的全部轉型,從而實現了無庫存的新模式。對於營銷,我們看到直播帶貨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渠道體系和營銷體系,這是最為徹底的企業新型營銷和零售業態。


(3)政府部門:政府治理模式已經需要重新定義,即數位化政府時代已經全面到來,其核心標誌是社會治理數位化,也是我們所說的數字經濟的數位化治理。


因此,我們在供給側需要重新定義:產業形態、消費模式、企業管理模式以及政府治理模式,它們正處於全部被重新顛覆的時代和階段。


四、中國移動的重點在哪?


毫無疑問,供給側。而我們已經反覆強調過:需求端需求拉動的時代已經基本過去,4G、寬帶、流量需求已經到頂,而5G新需求遠沒來到。


因此,中國移動必須下重手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在數字經濟時代的數位化轉型大潮下,重點推進供給側的產品、能力、生態體系以及方案等,從而實現供給側的結構化改革。從專業角度看,主要考慮如下價格方面:


(1)雲。數字經濟時代的數位化轉型,目前處於雲化階段,即第二階段。因此,雲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沒有雲,估計最後什麼也沒有!


(2)數據中臺。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生產要素是數據,而數據必須以數據中臺的形式提供,以充分發揮中國移動的數據優勢。


(3)技術中臺。AI以及大數據、區塊鏈等必須以中臺形式提供,以支持各省公司的垂直產業個性化和定製化問題。


(4)城市大腦和智慧城市、智慧社區。這是未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所在,尤其是城市大腦,其是5G、AI、大數據以及雲的綜合體現。


(5)家庭的智能硬體入口和內容雲。


(6)行業解決方案,進一步包括業務中臺、場景案例以及支撐能力。


(7)2C領域的入口、平臺級產品,這是我們可能認為無法實現的事情,但是我們必須提及,因為9.5億不是我的用戶,也不是客戶,而是顧客!


五、我們的幾個結論,供大家參考


(1)中國移動目前已經呈現結構性上的嚴重失衡,如果不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估計要出大麻煩。還好,中國移動在楊傑董事長的帶領下已經開始供給側改革。


(2)供給側改革的效果遠遠大於需求端的提升與優化。


(3)供給側最核心的東西是產品、能力、方案和生態體系,這是各省目前無能為力的地方,存在巨大的問題。


(4)數字經濟時代的數位化轉型浪潮,必須儘快推出中臺,這是解決省公司個性化業務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集團必須儘快實現技術中臺,而各省公司有條件的可以實現自己的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沒必須等集團統一實現,因為時間窗口根本不允許你等。


最後一點,放權,中國移動太集中化了。省公司已經被KPI給捆死了,一切圍繞KPI的結果就是不斷在需求端做事情,但是效果太低了,而中國移動目前集團和專業公司需要下大力做供給側改革,省公司也需要下大力氣做供給側改革,應該把權利徹底下發給省公司。


後記:集團公司職能部門和省公司之間最大的矛盾就是KPI,這些KPI基本上全部是需求端的,這是完全不符合未來公司發展趨勢的。中國移動更多的重點必須放在供給側,但是集團職能部門好像完全沒有理解領導的意圖,搞得各省公司依然重點基本全部在需求端。


- END -


走遍信息世界

潛心思考分析

只為讓你一路通未來

期待你的留言分享

點擊下方留言試試吧❗️

來源:付老師講競聘 作者:付長冬

相關焦點

  •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儘管五中全會已經明確了明年及今後發展的大政方針,但這次政治局會議文件仍出現了幾個新提法,值得引起高度重視。「需求側改革」的提出令人側目自2015年末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和降成本、補短板成為改革的具體目標,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制度供給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斷推進中。
  •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明年政策如何破題李迅雷(作者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引發大家熱議。很顯然,這次會議是給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故尤為引人關注。
  •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怎麼改
    【摘要】經過兩年多的實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利完成了前期階段性任務,必須圍繞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矛盾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儘管五中全會已經明確了明年及今後發展的大政方針,但這次政治局會議文件仍出現了幾個新提法,值得引起高度重視。「需求側改革」的提出令人側目自2015年末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和降成本、補短板成為改革的具體目標,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制度供給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斷推進中。
  • 【原創】錢學寧: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學分析——兼議資本市場的...
    隨著一系列嶄新的關鍵詞出臺,經濟改革的序幕逐步拉開。從「三期疊加新常態」到「三去一降一補」的具體指引,從「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高質量發展」的宏觀願景,從「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以資本市場為核心」的活躍創新,直至最近「雙循環」戰略的推出,中國經濟發展的總綱領與大脈絡呼之欲出。其中的思維邏輯環環相扣,一以貫之。
  • 圖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直面中國經濟問題
    去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要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此後他在不同場合又多次提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在最近7月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他再次要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五分鐘讀懂供給側改革的方方面面(雙語)
    從2015年底開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一詞不斷被各大媒體重複,那麼到底什麼是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為何如此重要?推進供給側改革要注意哪些問題?就這些話題,周報君特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撰文。雙語摘編如下:
  • 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科學把握髮展規律和我國現階段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作出的具有開創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也是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治本良方。
  • 央企去產能任務提前完成,供給側改革仍在路上
    單純從完成去產能任務來看,央企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完成了去產能任務,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鋼鐵、煤炭兩大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去產能工作效果更加明顯,有效減少了重複生產帶來的損失,降低了人為競爭給企業造成的壓力,優化了行業產業結構,提高了行業整體效益,促進了行業健康發展。
  • 習近平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個核心問題的論斷
    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推?當前中國最重要的經濟思潮,習近平究竟怎麼看?今天學習大國(XXDAGUO)帶你認真學習。周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麼?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基礎:「結構性」十分重要——我們提的供給側改革,完整地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是這樣說的。「結構性」3個字十分重要,簡稱「供給側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結構性」3個字。
  • 專家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力增強中國經濟發展動力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日前在京舉辦的「2020年中國職業經理人大講堂(第十屆)年會」上表示,只要堅定不移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搞好,就能產生資本紅利、改革紅利、要素紅利、資源優化配置紅利,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就更加強盛,持續保持6%左右的增長是完全可能的
  • 以「新基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保持高速發展近40年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亟待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強大內生動力。近兩年崛起的「新基建」,極大提高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質量和影響力。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實體經濟特別是第三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衝擊,當務之急是在穩住疫情防控形勢下迅速復工復產,讓產業鏈轉起來、讓經濟活起來。辯證地來看,這也是以「新基建」推進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次重要機遇。
  • 知學雲:在線學習平臺或可為供給側人才改革「充電」
    兩會一開,供給側改革討論更嗨,董明珠和雷軍坐在一起「閒聊」:一個強調供給側改革要培育人才,一個則呼籲工匠精神。不過,人才、工匠從哪兒來?「培養自己的人才梯隊才是正道」,馬雲如是說,而阿里巴巴與知學雲合作建立的網絡學院,便是阿里以在線學習平臺為支點,對企業人才升級的一次嘗試。在線學習撬動人才轉型?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專題研究:「需求側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十個問題看懂其前世今生
    供給側改革的前世與今生:  「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成為近期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究竟何謂供給側改革?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 摩通:中國供給側改革不應以西方經驗解讀
    【財新網】(實習記者 蔡楊 駐香港記者 楊硯文)自中國政府於去年底提出推進供給側改革以來,市場多將其與美國前總統裡根以及英國前首相柴契爾於上世紀80年代實行的供給側改革類比。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兼亞太副主席李晶今日(6月6日)於香港出席記者會時指出,中國的供給側改革與西方有所不同,除了傳統的減稅措施,中國政府也從新維度著手,如關閉「殭屍企業」、發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不應僅從西方歷史經驗推測其改革成效和進程。
  • 強化醫保制度保障功能 深化醫藥服務供給側改革——權威解讀深化...
    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召開,就黨中央明確的國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制度進行研究和部署。深化醫保制度改革的意見就是其中之一。新時代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將怎麼建?意見提出了「1+4+2」的總體改革框架。
  • 微碼鄧白氏:利用整合式數據營銷,助力供給側改革
    上海2016年2月1日電 /美通社/ -- 2015年11月以來,「供給側改革」成為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從結果上看,「供給側改革」體現在需要解決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的問題;而追根溯源,供方對於市場需求的把握不準導致的供需錯配是呼喚供給側改革的一大原因。
  • 擴大內需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來源:海外網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面。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有效對衝疫情影響,必須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也是解決我國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工作主線。
  • ...中央政治局: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
    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此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需求側改革指的是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