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如何高質量發展?專家這樣說

2020-12-18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如果我們所有科技期刊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準繩,以學術誠信為本,共同追求高質量發展,湧現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全國科技期刊的整體水準也將提升一大步。」在12月17日開幕的2020年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朱邦芬表示。

本次論壇主題為「共擔歷史使命·共建創新生態·共謀高質量發展·共創期刊未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認為,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為全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知識支撐,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就是要在新發展格局下提升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服務全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擔當好學術期刊的使命。」他強調。

此外,吳尚之稱,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要以高質量的文章和高質量學術創新成果來衡量,學術期刊要特別關注理論創新、學術創新、科學技術創新,提升服務和引領科技創新能力水平,著力抓好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重點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懷進鵬也強調,科技期刊要堅定正確的辦刊方向、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堅持「四個面向」,堅守促進學術交流、服務創新發展的根本使命。

面向科技共同體辦刊,依靠科學家辦刊,努力發表和傳播高水平成果。更加密切關注科技前沿和國家需求,支撐原始創新,力爭首發權。」懷進鵬說,要不斷提升中國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引領力,要強化與國際科技期刊界出版界的務實合作,增進開放、信任、團結,共同完善全球科技治理體系,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更好支持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科學公正的學術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期刊的發展質量。」吳尚之說,完善評價體系注重評價導向,有利於引導學術期刊突出科學精神、學術貢獻和學術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馬援認同該觀點。他表示,目前國內形成了幾大各具特色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在很大程度上發揮著期刊評價導向功能,總體起到推動發展、積極導向的作用,但目前的期刊評價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出現一些不良傾向和偏差,比如少數期刊片面追求影響因子,甚至出現強制引用、互引同盟等造假行為。

「期刊評價是先行者、裁判員,沒有高質量的期刊評價體系,高質量的期刊建設也無從談起,期刊評價機構要針對當前期刊評價和期刊發展中的問題,不斷優化期刊評價指標體系,改進評價方法,引領學術期刊健康發展。」馬援說,近年來一些期刊評價機構將科研誠信、發表青年學者文章、數位化建設等納入了期刊評價,這也必將對引導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雖然大家現在對學術期刊論文以質量為王存在廣泛的共識。」朱邦芬也說道,但是一提起科技期刊的高質量,許多人心目中還是「以影響因子為王」。

朱邦芬強調,高質量標準不能一刀切,要以科技期刊的類別而定,基礎研究類、應用研究類、科普類、文獻類,不應該是一種標準。基礎研究類期刊要以推動科學研究發展為己任,應用類研究期刊以技術進步為追求,科學普及類期刊以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目標,而科學技術文獻類期刊則以收集、記錄、歸類、服務等質量來衡量期刊的高低。

「英文科技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主要的功能不同,高質量的標準也相應而異。」朱邦芬說,即使同一類別的期刊,也不能簡單以期刊影響因子排座次,各學科、各學科內部的情況都千差萬別,「每種期刊應該清楚自己的定位,有確定的追趕目標,有分階段的目標,走自己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此外,朱邦芬認為,評價高質量科技期刊應該兼顧數量和質量,將定量和定性相結合。「我很贊成中國科協請各個專門學會組織會員對自己學科領域高質量期刊發表意見,最後將有共識的期刊選入分領域發布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沒有共識的就暫不入選。」他說。

「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在傳媒領域的廣泛應用,帶來了出版模式、學術傳播業態的深刻變革,既對傳統社科學術期刊生產與傳播方式提出挑戰,也為期刊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馬援還提到,社科學術期刊要強化網際網路思維,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興信息技術,實現辦刊理念、技術手段與運營方式的創新升級。

編輯:宋慈(實習)

審核:朱麗

相關焦點

  • 共擔時代責任、服務全國創新,學術期刊共謀高質量發展
    12月17日-18日,「2020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首次以線上形式召開。此次論壇是全國學術期刊界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共擔時代責任、共謀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一次盛會。受到了中國科協、中宣部出版局以及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的大力支持。
  • 專家學者聚焦我國英文學術期刊發展
    會議就新時代如何提升刊物質量、擴大國際國內影響力、推進英文刊大數據發展、提高我國英文刊國際化程度等議題進行深入廣泛的研討。據了解,中國目前有548種英文學術期刊。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文社科英文學術刊物獲得極大的發展。近年來,隨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我國英文刊的國際學術影響力也相應提高。
  • 中大管院兩大學術期刊入選《FMS管理科學高質量期刊推薦列表》
    《FMS管理科學高質量期刊推薦列表》是上述三家學會在2014年研製的管理科學重要期刊推薦列表初稿(簡稱「393期刊列表」)的基礎上,在中國科協試點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發布工作方針的指導下,參考了主要發達國家編制的期刊列表
  • 對專業學術期刊「自留地」說「不」
    作者:李亞彬最近幾天,一些專業學術期刊因刊發與自身專業定位、學術規範不符的「奇葩論文」飽受詬病。先是一篇發表在《冰川凍土》上的《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論述生態經濟學的過程中,大篇幅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引爆輿論。
  • ...的全英文學術期刊入選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2級別
    近日,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在杭州發布《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結果。由西南交通大學主辦的全英文學術期刊《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生物表面與生物摩擦學,簡稱BSBT)入選我國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達到國內外知名期刊水平,即T2級。
  • 2020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線召開
    論壇以「共擔歷史使命,共建創新生態,共謀高質量發展,共創期刊未來」為主題,全國學術期刊界近7200人線上參會。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在開幕詞中強調,學術期刊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升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服務全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要不斷推出學術創新成果,著力抓好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重點。
  • 中國海洋大學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全部入選中國科協高質量科技期刊...
    中國海洋大學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全部入選中國科協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 http://www.huaue.com  2020年4月15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全國地學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於日前遴選完成
  • 第六屆中國煤炭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研討會 聚焦煤炭期刊高質量發展
    科技期刊在記錄發布科研成果的同時,也要在建立新型科技評價體系,淨化學術風氣,弘揚科學家精神,建設優良科研生態圈,宣傳行業科技成就,講好煤炭故事等方面承擔更多的社會職責。同時,煤炭期刊編輯要珍惜新時代,擔當新使命,練好內功,搭建好平臺,做好橋梁和紐帶,力爭實現煤炭期刊建設的高質量發展,為不斷增強煤炭科技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推進我國從煤炭大國向煤炭強國邁進做出更大貢獻。
  • 《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新聞—科學網
    在中國科協委託中國植物學會認定與發布的《植物科學領域高質量期刊分級目錄》中,JIPB入選T1(Top 1),在全球560種學術期刊中居於前3.8%。種康表示:「JIPB正迅速進入世界一流學術期刊行列。」 專家辦刊 「JIPB的重大改革之一是率先實施專家辦刊,學術把關完全由一線科學家負責。」
  • 【中國科學報】《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
    在中國科協委託中國植物學會認定與發布的《植物科學領域高質量期刊分級目錄》中,JIPB入選T1(Top 1),在全球560種學術期刊中居於前3.8%。「JIPB正迅速進入世界一流學術期刊行列。」種康表示。
  • 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召開
    本報訊 (記者杜一娜)12月17日—18日,2020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召開。該論壇首次以線上形式召開,今年的主題為「共擔歷史使命、共建創新生態、共謀高質量發展、共創期刊未來」。全國學術期刊界近7200人線上參會。
  • 西南交通大學主辦的全英文學術期刊入選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
    近日,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在杭州發布《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結果。由西南交通大學主辦的全英文學術期刊《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生物表面與生物摩擦學,簡稱BSBT)入選我國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達到國內外知名期刊水平,即T2級。
  • 10大領域,2609種期刊!《我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最新發布
    為探索認定發布供我國科技工作者使用、供學術文獻成果評價參考的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推動同等水平的國內外期刊等效使用,體現應用實踐類科研成果的應有價值,引導國內科技工作者將更多優秀成果在我國高質量科技期刊首發
  • 學術期刊應堅守本真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只是期刊界學術腐敗的冰山一角。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學術水平較高的刊物,是學術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類核心期刊基本都聘請國內外各學科領域的權威專家擔任學術顧問、編審等,很多核心期刊還採用嚴格的多輪匿名審稿制度,就是為了保證選用、刊發文章的科學性、嚴謹性和權威性。
  • 2019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京舉辦
    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表示,建設一流學術期刊是新時代科技、文化與學術發展的需要。針對推進一流學術期刊建設,吳尚之提出五點建議:一是要全力抓好學術期刊的內容和質量建設。結合一流學科建設和創新發展需求,辦出能夠吸引優秀稿件的學術期刊,充分利用網絡化條件,吸引高水平學術論文在中國期刊和網絡首發,並能更快、更準地傳播擴散,更多地被國內外同行發現、引用和應用;二是要繼續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推動期刊單位建立與一流期刊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增強發展活力和優質稿件的競爭能力;三是要充分發揮學術引領作用。
  • 法制日報關注學術期刊論文風波:規範編審建立良好學術共同體
    「有些學術期刊的學術能力評價體系並不是很合理。其實,研究者的身份與學術創新之間不見得有直接聯繫。在人文社科領域,有時候知名大學教授發一篇沒有太多創新價值的文章,就有學術期刊編輯搶著要,而像普通院校的青年教師費盡心思寫的有一定創新價值的文章,卻無人問津。」馬曉慧說。
  • 探索學術強刊與評價體系建設 專家齊聚共商期刊發展新模式
    人民網上海11月26日電(葛俊俊) 11月22日—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市科技期刊學會、浙江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主辦的2020年全國「學術強刊與評價體系」高端研討會召開。
  • 17大領域,3915種期刊!《我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最新版
    為探索認定發布供我國科技工作者使用、供學術文獻成果評價參考的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推動同等水平的國內外期刊等效使用,體現應用實踐類科研成果的應有價值,引導國內科技工作者將更多優秀成果在我國高質量科技期刊首發,突破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瓶頸,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進行良性可持續發展,推動建設適應世界科技強國需求的科技期刊體系
  • 【資訊快遞】17大領域,3915種期刊!《我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
    為探索認定發布供我國科技工作者使用、供學術文獻成果評價參考的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推動同等水平的國內外期刊等效使用,體現應用實踐類科研成果的應有價值,引導國內科技工作者將更多優秀成果在我國高質量科技期刊首發,突破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瓶頸,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進行良性可持續發展,推動建設適應世界科技強國需求的科技期刊體系
  • 2020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線上召開
    本網訊 12月17—18日,由中國期刊協會、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聯合主辦,中國知網承辦的2020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線上舉行,本次論壇以「共擔歷史使命,共建創新生態,共謀高質量發展,共創期刊未來」為主題,是全國學術期刊界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