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顆晶片有多難?中科院院士彭練矛道出「中國芯」突圍利器

2020-08-17 國惠安創

美國因對華為實行制裁而斷供晶片,讓更多人把目光聚焦在了中國芯片的自主研發上,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造一顆晶片究竟有多難?為什麼我們會被晶片「卡嗓子」?

造一顆晶片有多難?

晶片製作完整過程包括晶片設計、晶片製作、封裝製作、測試等幾個環節。一顆晶片的製造工藝非常複雜,一條生產線大約涉及50多個行業、2000-5000道工序。

那麼對於我們來說,造一顆晶片究竟難在哪裡?

1、沒有高端光刻機和光刻機配件

想要製作高端晶片就必須擁有高端生產設備,尤其是困擾我們多年的ASML 7nm高端光刻機。但由於美國的幹擾和限制,使得荷蘭對我們出售光刻機變得不可能。

如果我們想要自己做這樣的設備,就必須使用世界先進的零配件,而我們因受到美國《瓦森納協議》的限制,除了荷蘭之外,全球包括加拿大、日本、英國等42個發達國家都不會向我們提供配件。

2、設計製作晶片成本高

目前來說,一塊晶圓的基本價格在8000美元左右,如果出現一點問題,整塊晶圓都要報廢。而且一塊晶片從設計到生產出來,期間最少需要1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如果做的晶片不符合預期,那麼之前的時間、精力、資金成本就被完全損耗掉了。

所以相對於其他行業,這個行業太奢侈了,沒有大量的基礎研究開始推動IC產業發展,是很難辦到的。

3、基礎研究受阻

晶片的研發、製作成本極高,這導致中國大陸絕大多數高校只能從邊邊角角進行研究,就算是像氮化鎵這樣的基礎研究,設備的費用也很難承擔得起。

華為海思做的很好,但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他們沒有那麼大的資金成本,來研發晶片這樣投入大又不賺錢的事情,所以這些都成為阻礙晶片基礎研究的因素。

中科院院士彭練矛道出「中國芯」突圍利器

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16日在湖南湘潭表示,針對中國半導體材料、製造工藝和晶片設計落後的狀況,碳基電子大有所為,其對國產晶片技術突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沒有晶片技術,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實現由中國主導晶片技術的『直道』超車,就是碳基電子的定位和使命。」

其實碳基晶片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東西,我們早在多年前就已在研究,但當時在工藝難度、材料成本、良品率等方面,很難短時間內有所突破,不過現在已經一一克服。

相比傳統的矽基技術,新一代碳基電子及其信息器件具有更優異的性能。其在包括數字電路、射頻/模擬電路、傳感器件、光電器件等半導體領域都具備革命性的應用前景。

我國半導體行業雖起步較晚,但我們在一直努力追趕,在晶片、作業系統等高科技領域我們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同時還在向從有到更好的方向發展。

國惠安創同樣高度重視晶片的自主研發,引進arm智能物聯技術,創新研發了工業級晶片系統等產品,公司還設有研發中心、研究院等擁有專業、強大的技術研發團隊和專家團隊,並獲得生態國內外專家大力支持。

所以我們相信,只要勇往直前,我們終將會擁有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從而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

相關焦點

  • 造一顆晶片有多難,中科院院士彭練矛道出「中國芯」突圍利器
    美國因對華為實行制裁而斷供晶片,讓更多人把目光聚焦在了中國晶片的自主研發上,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造一顆晶片究竟有多難?為什麼我們會被晶片「卡嗓子」?造一顆晶片有多難?晶片製作完整過程包括晶片設計、晶片製作、封裝製作、測試等幾個環節。
  • 中國芯就要來了!中科院院士取得重大突破,有希望彎道超車
    中國芯就要來了!中科院院士取得重大突破,有希望彎道超車憑藉著中國現有的技術生產出14 nm的晶片完全不在話下。但是生產出5nm晶片還是有著一定難度的。這就讓很多的小夥伴紛紛表示,憑藉著我們中國的能力,為什麼打不到自己自足呢?
  • 中國芯重大突破!中科院新型電晶體研發成功,有望彎道超車
    閱讀本文,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你就可以繼續接收到最新更新的文章,天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厚愛。中國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不管是基建領域還是5G通訊領域都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不過就是這個飛機發動機和高端晶片這個領域還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國產晶片就要來了!中科院院士取得重大突破,將會「跳躍」超車,中國擁有後發優勢,彎道超車即將到來。
  • 中科院攻克晶片難題,新技術的出現,讓中國芯有望「彎道超車」
    伴隨著華為事件的持續發酵,使得晶片這一產物也成為了外界關注的焦點,畢竟當華為這樣擁有著傑出成就的科技公司都在晶片這一環節遭到卡脖子,可想而知其他需要依附在美國晶片的公司在發展中的風險性有多高。畢竟從現階段的發展狀況來看,晶片確實也是我國的一大短板。
  • 臺積電、中芯國際無法給華為生產晶片,中國院士道出國產晶片現狀
    麒麟晶片了,到時候華為麒麟晶片將因為無法生產而成為絕唱,這對於華為公司的發展來說顯然是十分不利的!;除了臺積電以外,甚至就連我國的國產科技企業中芯國際也無法給華為生產晶片,這也讓很多人都感到很意外,但仔細分析以後,我們對此也感到十分的正常,因為美國幾乎壟斷了全球50%左右的半導體設備和技術,所以無論是臺積電還是中芯國際都使用了來自美國的技術,因此它們也就無法給華為生產晶片了!
  • 中科院院士突然宣布,臺積電不用指望,國產晶片仍可超越
    作為全球科技產業的「命脈」,半導體晶片在中國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而像光刻機這樣的尖端技術卻一直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沒有一款高精度的光刻機產品,導致國內高端晶片產品只能依賴國外代工。但是最近,中科院院士突然宣布了一條消息,並指出臺積電不必指望,國產晶片依然可以完成超車。
  • 塔山計劃造晶片,到底有多難造?
    小小一顆晶片搞得華為如此被動,它究竟有多難造?晶片長咋樣?(能堅持看到這裡的,給你的智商點個讚)晶片為啥難造?對外宣布,公司正式可以量產14nm的晶片,技術上取得了一大進步,比中芯國際更牛的為韓國三星,目前可以量產10納米的晶片,全球實力最強的為臺灣的臺積電,可以量產7納米的晶片(蘋果、華為、高通的高端晶片都是臺積電在代工生產的),而且臺積電(實際上米帝控制)的5納米製程技術已經基本成熟了,遙遙領先於其他的晶片代工企業。
  • 中科院院士突然宣布,無需指望臺積電,國產晶片依舊可以超車
    半導體晶片作為全球科技行業的「命脈」,在中國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光刻機等尖端技術卻一直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沒有一臺高精度的光刻機產品,致使國內的高端晶片產品僅能依靠外界的代工。但在近日,中科院院士突然宣布了一則消息,並指出無需指望臺積電,國產晶片依舊可以完成超車。
  • 中科院院士突破矽基半導體技術,未來將會彎道超車
    前段時間美國對於華為公司的制裁政策讓我們對於晶片這一概念有了了解,並且其發展得到了重大的關注。我們知道,晶片一直都是我們國家的短板,但是今天我們要為大家帶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中國芯」就要來了,中科院院士取得重大突破,將會彎道超車。
  • 中科院宣布決策,或將「芯」途變「新」途?
    在國內,我們也有自己的晶片企業,其中海思晶片的設計實力最為強勁,在去年的一份全球晶片企業排行榜中,海思晶片突圍近前十,其能設計出精度達5NM的晶片。對此,中科院經商討後決定放棄美國製造的MIPS架構技術,自己來造,為的是能產出血統純正的中國「芯」。因此,中科院推出由自主研發的架構系統——LOONGARCH。
  • 造一顆晶片有多難?中國自己的納米晶片,何時才能熬出頭?
    前言:中國目前的晶片領域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前面有西方的阻撓,後方有強大的產業需要,真的是任重而道遠。,可能很多人會想,我國在科技領域貌似並不比其他國家差,例如第一顆量子衛星、高鐵技術、人工智慧、5G技術,以及人臉識別等等都是領先於世界的。
  • 「龍芯之父」胡偉武:為中國造「芯」,使命光榮!
    為了這片「中國芯」,他已奮鬥了20餘年。龍芯晶片如今,「龍芯」系列CPU已經廣泛應用於我國電子政務、工業控制等許多關鍵領域。胡偉武也在今年榮獲北京市突出貢獻中關村獎。「中國芯」的奮鬥還在繼續,在這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的心中,為中國造「芯」,使命光榮!
  • 任正非一語中的,道出中國晶片的兩大問題
    由於華為不具備晶片製造的能力,所以不能自主生產設計的晶片。對於這一情況,任正非也說過,華為的困難是設計的晶片,以國內的晶片水平還無法造出來。華為不可能又做設計,又去做生產製造。任正非一語中的,道出了中國晶片的兩大問題。第一個是設備,第二個是材料。因為國內無法製造華為需要的晶片,很大程度在於缺少設備。就好比測繪師沒有測繪儀器,手裡沒有工具,有再高的技藝也無法發揮。
  • 造晶片有多難?中國芯何時崛起?
    最近有個新聞比較火,中國科學院大學有五位本科生,用4個月時間主導完成了一款64位RISC-V處理器的晶片設計並實現了流片,相當於完成了試生產的動作。很多不明所以的人看到這個消息,可能要問:不是都說生產晶片很難嗎,怎麼本科生就能這麼輕易造出來。這裡得先說明下,製造晶片是個複雜而漫長的系統性工程,這幾個學生實際上主要是完成了晶片設計這一環節,並非是實現晶片產業鏈的全覆蓋。
  • 臺積電突然宣布,蘋果高通必須接受,中國院士:國產晶片要崛起了
    導讀:臺積電突然宣布,蘋果高通必須接受,中國院士:國產晶片要崛起了!眾所周知,自從半導體晶片被發明出來以後,就在整個科技領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整個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如今科技企業對半導體晶片的需求也正在不斷的增多,而這也讓全球的半導體晶片巨頭企業們都賺得是盆滿缽滿,像高通、英特爾和三星等晶片企業都已經成為了全球有名的晶片巨頭!
  • 中科院的一針「強心劑」後,又傳來好消息,「中國芯」將要騰飛
    而這種成長讓美方感受到了「威脅」,所以它決心將不少發展迅猛的中國科技企業扼殺在萌芽階段,其中華為、中芯國際、大疆、科大訊飛等都深受其害,不難看出自主研發「中國芯」已經迫在眉睫。不僅如此,中科院這一舉動還讓其他科技企業提高了對晶片行業的重視程度,達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所以中科院果然沒做錯!
  • 中科院院士發聲,國產晶片還有出路
    看起來,華為的局面不僅是華為目前的困境,也是國內眾多企業未來都可能面對的情形,這一度讓人覺得世界都昏暗起來了,但是近日,中科院的院士宣布了一則消息,指出無需指望臺積電,國產晶片依舊可以完成超車。其實,在目前的情況下,由於西方技術的封鎖,哪怕投入巨額資源,也是非常難以在短期內取得很好的成果,但是彭練矛院士指出,碳基半導體技術將為我國「直道超車」帶來可能性。
  • 打響晶片突圍戰!中科院出手,全面去除西方技術
    現在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是電子類的產品始終是繞不開一個問題,那就是晶片。高度集成的電路都容納在一個小小的晶片裡,自然其難度也是非常大,我們研究了這麼多年的晶片,其實還是與西方的技術有著很大的差距。 自然,下發了舉措,也不僅僅是給國內眾多企業定下一個指標就完事了,要知道想實現國產晶片的突圍可是有著非常大的難度
  • 「龍芯之父」胡偉武:為中國造「芯」,使命光榮
    為了這片「中國芯」,他已奮鬥了20餘年。「中國芯」的奮鬥還在繼續,在這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的心中,為中國造「芯」,使命光榮!答辯當天,參加評審的都是國內計算機領域的頂級專家:有後來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金怡濂院士,有後來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的李未院士,有後來擔任中科院計算所所長的李國傑院士……答辯很順利,胡偉武這篇以「CPU共享內存的相互關係」為主題的博士論文獲得專家們的一致好評,入選當年的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 中興、華為事件背後的「中國芯」,如何突圍?
    如何才能實現突圍實現自立自強?就這些問題,本報微信公眾號《俠客島》近日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倪光南。中興、華為事件給全民上了一堂「晶片課」俠客島:有人說,多少有關提倡創新的宣傳報導,都不抵不上「中興事件」「華為事件」的警示來得深刻、有效。您如何看待這兩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