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因對華為實行制裁而斷供晶片,讓更多人把目光聚焦在了中國芯片的自主研發上,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造一顆晶片究竟有多難?為什麼我們會被晶片「卡嗓子」?
晶片製作完整過程包括晶片設計、晶片製作、封裝製作、測試等幾個環節。一顆晶片的製造工藝非常複雜,一條生產線大約涉及50多個行業、2000-5000道工序。
那麼對於我們來說,造一顆晶片究竟難在哪裡?
1、沒有高端光刻機和光刻機配件
想要製作高端晶片就必須擁有高端生產設備,尤其是困擾我們多年的ASML 7nm高端光刻機。但由於美國的幹擾和限制,使得荷蘭對我們出售光刻機變得不可能。
如果我們想要自己做這樣的設備,就必須使用世界先進的零配件,而我們因受到美國《瓦森納協議》的限制,除了荷蘭之外,全球包括加拿大、日本、英國等42個發達國家都不會向我們提供配件。
2、設計製作晶片成本高
目前來說,一塊晶圓的基本價格在8000美元左右,如果出現一點問題,整塊晶圓都要報廢。而且一塊晶片從設計到生產出來,期間最少需要1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如果做的晶片不符合預期,那麼之前的時間、精力、資金成本就被完全損耗掉了。
所以相對於其他行業,這個行業太奢侈了,沒有大量的基礎研究開始推動IC產業發展,是很難辦到的。
3、基礎研究受阻
晶片的研發、製作成本極高,這導致中國大陸絕大多數高校只能從邊邊角角進行研究,就算是像氮化鎵這樣的基礎研究,設備的費用也很難承擔得起。
華為海思做的很好,但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他們沒有那麼大的資金成本,來研發晶片這樣投入大又不賺錢的事情,所以這些都成為阻礙晶片基礎研究的因素。
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16日在湖南湘潭表示,針對中國半導體材料、製造工藝和晶片設計落後的狀況,碳基電子大有所為,其對國產晶片技術突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沒有晶片技術,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實現由中國主導晶片技術的『直道』超車,就是碳基電子的定位和使命。」
其實碳基晶片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東西,我們早在多年前就已在研究,但當時在工藝難度、材料成本、良品率等方面,很難短時間內有所突破,不過現在已經一一克服。
相比傳統的矽基技術,新一代碳基電子及其信息器件具有更優異的性能。其在包括數字電路、射頻/模擬電路、傳感器件、光電器件等半導體領域都具備革命性的應用前景。
我國半導體行業雖起步較晚,但我們在一直努力追趕,在晶片、作業系統等高科技領域我們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同時還在向從有到更好的方向發展。
國惠安創同樣高度重視晶片的自主研發,引進arm智能物聯技術,創新研發了工業級晶片系統等產品,公司還設有研發中心、研究院等擁有專業、強大的技術研發團隊和專家團隊,並獲得生態國內外專家大力支持。
所以我們相信,只要勇往直前,我們終將會擁有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從而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