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財經《市值研究》第一期|萬字長文解讀:百度是否被低估?
作者:周掌柜,鳳凰網財經首席戰略顧問、市值研究專欄主筆
李彥宏確實拼了。
5月15日晚,這位在網際網路行業奮戰20年依然前線打拼的老將,開始了自己在百度APP的直播首秀。此刻百度的股價已經從2018年最高的284美金跌落到100美金以下,已經完全與BAT中的AT沒有可比性。而這次直播讓百度股價一改多日頹勢,漲幅一度超越4.3%,這是諸多利空消息之後,投資人看到的最強漲幅。
應該說廣大投資者對百度一直是充滿期待的。在近期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檔口,在國內中小企業大規模面臨挑戰的時刻,實際上,中國比任何時候都需要BAT這樣的超級公司引領創新,驅動生產力換擋向前。而此刻以阿里、京東、百度等科技公司為代表的中概股正在一場關於誠信的紛爭之中,能否向全球投資人證明中國科技公司的價值,更是關乎中國所有企業的全球形象。正因如此,公眾比任何時候都希望百度能夠重新崛起,期待中國的超級公司勇往直前。
百度依然不乏看多者,他們的理由似乎也非常充分,其一,百度擁有天然的技術基因,從2000年李彥宏創立百度開始,以「超鏈分析」技術引爆的知識檢索和網際網路流量產業鏈,這改造了十幾億人的信息檢索方式,促進了知識普及,AI智能時代百度實際上有了先機;其二,李彥宏雖然因為諸多事件個人形象受了極大損害,但他一直痴迷於用技術改變商業,這稀少且純粹,百度也是為數不多長期持續用技術思維引領商業的企業,這對於習慣於價格戰、商業模式淺層創新和惡性競爭的中國商業而言,難能可貴;其三,看多的投資者認為百度存在的問題是暫時性、非根本性的,比如對百度企業價值觀的質疑,比如很多創新業務陸續失敗,高層震蕩不斷。近期財務高管違紀、愛奇藝遭受做空等等麻煩不斷。看多者認為現在股價低於100美金的百度已經具備很好的投資價值,情況不可能更壞了。
但也有分析師認為:百度往往在技術突破後由於管理能力跟不上導致應用落地鈍化,一系列事件中技術至上和商業人文出現深刻矛盾,贏了「利」而輸了「義」,這種品牌形象會長期影響其下一代創新的應用潛力。這和筆者2017年9月發表的《百度的兵工廠》的判斷有一點類似:「戰略思想上,百度把『服務用戶』的競爭片面理解為『武器競賽』,這導致百度永遠無法理解戰爭和將士的疾苦,像一個兵工廠持續生產出武器,但是永遠失去道德認同一樣」。說到底,技術純粹的百度,缺少管理能力和人文力量,進而品牌可能長期在地平線上掙扎。
百度成了哈姆雷特。本文,我們力求透過現象看本質,圍繞百度投資價值的多種假設,結合20多位業內人士的調研和訪談,全面的分析百度的投資價值和潛在戰略性風險。
(一) 百度面臨技術和管理周期的深層次矛盾
首先必須承認:百度目前確實是歷史性底部,而作為一家專注科技創新的公司,百度大概率處於技術突破的新周期前夜。
宏觀來看:過往百度的起步、發展過程還是比較符合管理學上S曲線的基本規律。在創業早期階段,公司在新技術投入大量研發,搜尋引擎性能獲得提高。然後,隨著有關技術知識的積累,進步變得更加迅速。當百度克服了主要的技術障礙,並且創新達到了一定的採用水平,就將實現指數級增長。在此階段,相對較小的工作量和資源增量將導致較大的性能提升。最終,隨著技術開始接近其物理極限,進一步推動性能變得越來越困難,企業管理難度增加。應該說,目前的百度就是處於搜索技術和AI技術換擋的階段,比較符合S曲線規律,這是我們對百度表示樂觀的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出發點。簡單說:百度源於技術,也必將受制於技術應用的效率。
早期階段,百度因為技術突破勢如破竹,進入第二階段則體現出了第一型技術創新企業的運營管理挑戰,同時,AI技術升級又進入了攻堅瓶頸期,此刻應該也是公司壓力最大的時候,豪賭AI等前沿技術並沒有實質性獲益,給外界的觀感就是錯綜複雜的多種矛盾不斷顯現。事實也是如此,2020年初,多種問題紛至沓來,包括高管違紀、中概股誠信質疑、業績壓力、新冠疫情、愛奇藝被做空、手機APP頻道關停等等。
如果說創業初期百度面臨的是商業模式落地的「一難」,創業中期面臨的是商業生態擴張的進退「兩難」,此刻的百度面對的是新舊矛盾交織、全球性不確定性的「多難」加多種利空的外部環境。上文提到的諸多問題攤開來看,個個都不容小覷:其一,網信辦對百度APP多個頻道嚴重違規的查辦,這不僅意味著流量的巨大損失,深層次追問在於:為什麼百度這樣一個至今仍然存在巨大技術壁壘的智能化搜尋引擎,依然靠網際網路早期吸引眼球作為核心流量邏輯?從戰略邏輯上看,問題並不在於內容低俗,而在於百度離高質量內容漸行漸遠;其二是對百度近27%利潤來源的愛奇藝的質疑,Wolfpack等多家研究機構做空愛奇藝,引發股票劇烈劇烈波動。這雖然被多方投資機構予以反駁,滙豐等紛紛給予買入評級,但如果我們對比Netflix、zoom等技術公司在疫情期間高歌猛進的表現,不由得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以技術見長的百度和愛奇藝並沒有形成疫情期間獨領風騷的線上紅利?正反對比,或許背後的真問題是愛奇藝僅僅維持一個背靠百度的流量生意,而非一個賦能百度的創新平臺;其三則是百度股價跌至83.6美金的看空風暴。從2018年5月左右的284美金的高點,百度市值跌去了70%,有著20年歷史的百度,背靠中國市場的類壟斷性基於和龐大技術儲備,市值已經低於只有9歲並且盈利微弱的Zoom。此刻,的確是百度建立以來最具挑戰的時刻,對百度價值觀的批評還不遙遠,更根本性的價值否定雪上加霜。
但硬幣另一面,我們看到:從百度2005年到2019年的財務數據上分析,百度無論是業務能力還是盈利能力並沒有出現根本性衰退。如下圖,從財務數據分析上看,很多細節也驗證了以上判斷:1,百度的基本面依然支撐公司做生態性的擴展,基本面沒有退化,只是收入增長率減緩;2,百度的研發投入最近3年持續放量,這些價值保障了技術的領先性,但價值釋放也許在2020年和2021年,3,百度在持續經營部門管理上和淨利潤趨勢相同,兩者數據比對高度吻合。總體,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到百度技術競爭力積累和價值放大的過程,但是主要業務部門的「精細化管理」成了百度增長的核心問題。
數據分析之外,戰略的問題可能更加隱性,從外部視角看:我們認為表面問題背後存在「戰略思想匱乏」以及「技術創新應用能力下降」的深層次壓力。也就是說百度不缺技術、不缺趨勢洞察、不缺資金,甚至某種程度不缺少高管職業經理人的加持,但卻因為在戰略和管理上缺少有張有弛的章法,陷入了溫水煮青蛙的衰退。背後大邏輯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百度關注技術「兵工廠」,忽視科技戰爭本身。現象是——百度關注技術領先,卻往往不能第一時間為每一個領先技術構建護城河和生態縱深。應該說百度擁有資訊時代強大的搜索基礎設施、AI等前沿技術基礎研究能力和幾萬人的專業性網際網路科技人才,但是百度失去了獨特性賦能生產力的戰略制高點。比如百度早在2017年4月就發布了面向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Apollo(阿波羅)計劃」,這是一個登月級別的戰略級殺手鐧,有理由相信這個計劃可以再往前追溯3年的研發準備。而這個計劃佔據了最早的時間窗口,卻沒有在德國博世、華為等產業巨頭之前獲得壓倒性應用優勢,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出百度痴迷於技術創新等同時,在行業垂直滲透到應用推廣方面缺少有效方法;
實際上,戰略上對百度最有借鑑意義的google,本身也是一個「兵工廠」,但百度顯然沒有構建圍繞新技術的人才護城河。不妨做一個對比:從google的收購的歷史來看,2005年,5000萬美元收購Android作業系統,2006年16.5億美元收購Youtube,2014年4-5億美元收購DeepMind。這三個收購,都成為行業的標杆,前兩者構建了google的超級移動內容生態,第三個收購目前還是虧損狀態,但可見其戰略上對下一代OS能否AR化的大手筆探索,可見google的外延式投資都是發動機級別的創新,不斷通過外部注入開動新引擎。另外,就內部創新而言,Gmail和Chrome也都成為創新領域的楷模。google通過收購和內部研發,形成公司極強的產品服務驅動能力,這些內容在手機內部形成的閉合生態,幾乎佔領了中國以外的全球所有國家,可見google布局的web和mobile生態是相當成功的。也許還有更多的細節值得探討——谷歌如何通過內生性和外延收購持續獲得增長動力。從具體的「武器層面」,google更像是用核武器的開發邏輯,聚焦每一個武器可能帶來的巨大戰略縱深,深入挖掘,同時高度重視通過前沿研發涵養人才。
其次,百度重信息效率,輕高質量內容。如果忽視用高質量內容提高生產力效率,這意味著百度在連接賦能主客體本身卻缺少賦能機制。舉一個例子,當我們檢索信息的時候,百度和谷歌同樣會高效的提供大量的信息選擇,但google的信息質量往往更專業,百度則呈現很多離散的內容形態。也就是說,雖然百度關注內容,並且擁有優秀的AI分發和跟蹤技術,卻始終沒有在技術上提供高質量內容的篩選機制,用戶即使有付費意向也需要用大量的精力從搜索、文庫、知道中反覆篩選信息。有國外分析師概括為:百度更願意提供「how to get information」(如何獲取信息),而不是「how to provide high-quality data」(如何提供高質量數據)。
背後可能不可避免需要AI和人工對內容的幹涉,不可避免從UGC到PGC的協同,以及高質量內容編輯的推動作用,這些工作我們感覺百度做的比較少。生產高質量內容用純機器算法是很難解決的,機制上頭條、抖音的成功某種程度上拋棄了機器算法萬能論,保有大量採編人員。客觀講:現在市場上的內容很多都是打法時間的娛樂信息,這對百度是一個機會,百度不應該和今日頭條、抖音、快手去拼引人入勝的娛樂性內容,反而應該圍繞搜尋引擎的特質建立高質量內容的系統化沉澱機制。國外很多分析師對比百度和維基百科,批評的聲音認為:在存儲高質量信息方面百度已經沒有了那種純網際網路公司的使命感。
對此,我們訪問了一位百度前高管,他表示:「如果看段子視頻是打發時間,那麼美食怎麼做法、如何打籃球、怎麼帶孩子、如何學英語這類的視頻和內容應該就是百度的菜」。這背後是一個深刻的邏輯,高質量的內容提供必然帶來高端廣告客戶的匹配,也會帶來營收的爆發性增長。百度是搜尋引擎起家,他做這方面的工作不用像維基百科這樣的公司依靠谷歌進而擔心價值轉換。但,也許僅僅因為百度高層更關注下一個前沿的技術,對現有領先技術平臺價值的提取並不充分,有一點重「武」輕「文」的意味,新時期則需要百度文武雙全。
再次,百度搜索重信息,輕決策。這帶來的一個必然性的商業化趨勢就是看中流量變現的生態拓展,比如百度投資旅遊等網站進行生態延伸,卻長期忽略AI最擅長的輔助性決策。當我們用百度搜索去查詢一個產品的時候,百度完全按照信息競價排名指引方向,而如果我們想通過多個條件篩選確切的決策性信息,引擎往往不願意承擔這個責任。背後的假設在於,百度搜尋引擎長期有著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慣性,但對於後資訊時代的智能決策需求,和由此引發的高客單價決策需求並沒有深刻的認知。所以像很多重視決策的行業,比如:房產、裝修、婚慶、教育、醫療和汽車等,百度幾乎從來沒有想過如何主導用戶的決策環節,像小紅書這樣新一代專業內容引擎一樣提供決策價值,反而用戶在搜索百度的過程中二次面對信息不對稱的挑戰。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也許百度優先級最高的戰略並不是跟隨今日頭條和短視頻這兩類的新形態信息客戶端,而是聚焦於自身競爭力特點形成多個垂直行業的決策內容牽引矩陣,如果這個邏輯形成戰略,那麼百度根本不需要擔憂缺少電商的價值轉換,反而有可能在多個垂直領域在電商決策鏈上遊創造新型電商形態,並逐漸夯實產品內容的生態。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百度不儘快將信息向決策輔助支持方面提升,也會陷入和字節跳動、騰訊等公司的惡戰。
最後一點,百度組織重「技術天才」,缺人才競爭文化。一方面,在組織戰略上,百度作為一家靠領先技術起家的公司長期關注尋找下一個「李彥宏」,卻忽視了技術平臺之上需要更多能做生意的「馬雲」和能帶領小團隊創業成功的「馬化騰」。我們關注到從2010年起李一男、陸奇、張亞勤等多位高管離職百度。但客觀講,如果我們反思這背後的大邏輯,根本的原因還是百度複製「李彥宏」的失敗。對比中國其他的領先型企業,一個已經形成完整的研發組織矩陣的超級公司,內生性的人才往往具有自身的價值判斷慣性,這種慣性一般很難做基因改良版的融合,只有內生性的競爭才可能讓組織英雄輩出。而百度幾萬員工中難道真多沒有可以匹敵A和T的B式領軍人物嗎?肯定不是。也有百度前高層認為:李彥宏專注無爭的寬容性格,溫文爾雅,又客觀上增加了精英整合的用人成本,掌控大型組織如果少了「殺伐決斷」的霸氣,梟雄整合必然帶來地盤摩擦力,從而讓精英的光芒遮蓋了組織人才競爭的銳氣,左右互搏。從李彥宏對批評者乃至冒犯著的寬容中,我們能感受到一位技術科學家的胸懷,卻在管理超大型組織中,不可避免增加了管理人的成本。
以上,我們看到百度不缺技術、不缺資金、不缺人才,缺少的是一種再出發的霸氣以及高強度內部競爭的組織力。這些無關乎是否家族企業,全世界最偉大的公司大多是家族企業,只要是開放系統並擁有公平公正的文化,人才一定能夠生生不息。但沒有了組織力和管理能力,在強大的技術都是馬其諾防線,很難抵禦高強度外部創新競爭的「敵人」。簡單說:百度組織只要找到了可以「成就誰」,就找到了誰可以「成就百度」,我們對百度組織的人才競爭機制還是比較擔憂的。
(二) 百度輕視智能搜索生態是個誤判
對於百度,其實我們最關注的還是搜索業務,這個業務一直支撐著百度的發展和進化,某種程度上這個業務也是支撐百度的品牌核心資產。對於老百姓而言,搜索體驗幾乎佔據了他們一多半對百度的認知。
這塊從我們的使用中,用戶體驗並不盡如人意:這方面百度完全可以對於高質量內容PGC的專家價值變現上做大文章,這可以很好的延續和兌現智能搜索的核心競爭力。那麼這背後可能有幾個戰略制高點需要佔據,比如:圍繞百度百家號形成知識圖譜類的高質量內容生產,完全超越新聞,為搜索提供學術專業價值。這裡面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新聞層次內容生產者專項PGC生產者,並且對於百度文庫、經驗、知道等內容進行專家型人工幹涉,以免費的方式升級搜索現在的學術研究水準,這必然極大的提高流量價值;再比如,加強垂直行業的PGC專家合作。在百度搜索中目前主要是以信息為主體的,在之前嘗試的百度詞條中,依然是對專家進行的信息編輯,沒有形成專家的知識庫積累,更沒有為專家提供媒體影響力和變現能力的快速通道,這導致了專業人士從百度內容生產者中大量流失,這個局面有必要得到扭轉;以及,對垂直行業專業內容的研發投入。這裡面我們覺得只有用研發投入的思維才能創造出高質量的內容,比如《舌尖上的中國》,這是一部喜聞樂見的電視劇,在所有網際網路公司中,只有百度最有資格延續這個思路形成飲食類欄目的長期內容沉澱,而這裡面不需要做態度技術投入的開發,反而需要專業內容投入牽引的UGC堆積,這方面知乎能異軍突起,某種程度上是百度留下了這個缺口;
百度年報中也有相關的論述,我們欣喜的看到以上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年報中說,公司已經與各大電視臺和省級電視臺合作,在百度App和短視頻App中提供電視流媒體和點播服務。在2019年第四季度,來自百度管理頁面的收入幾乎達到了百度核心在線營銷服務收入的四分之一。從第三方視角看:高質量內容的行業垂直生產機制需要更明確的提出來成為百度的核心價值主張,並更堅決的投入和貫徹,這個戰略邏輯是成熟且低風險的。
另外,我們深入對比百度和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騰訊和華為的比較優勢,也認為百度應該從搜索的高質量內容上形成新型的智能化推薦機制,如下圖:
字節跳動:字節跳動的核心競爭力是通過小顆粒度度短視頻牽引的全視頻內容,驅動品牌投放,進而形成遊戲等流量變現。字節跳動的內容在全民性和娛樂性上幾乎達到了難以超越的高度,所以,娛樂方面低質量內容百度反而沒有必要正面競爭。從競爭力分析模型中,我們看到字節跳動是在「內容」和「品牌」兩個維度形成的組合突破;
阿里巴巴:阿里的核心競爭力目前主要是對電商生態的全交易流程掌控,以及對技術趨勢對全行業投資生態構建上。阿里沉澱的內容主要是產品相關和交易數據相關,這些內容本身並沒有形成廣泛的開放溢價產品,阿里的價值變現主要還是通過交易匹配的廣告模式,一直沒有太大變化。在競爭力分析模型中,我們看到阿里佔據電商「內容」和「投資」兩個維度;
騰訊:騰訊的核心競爭力長期主要體現在社交化對用戶的涵養機制上,從QQ到QQ空間,到現在微信,用戶涵養和託管是騰訊的生命線,反而對比來看百度是張小龍所謂的「用完即走」模式,但騰訊維護社交機制長期是面臨不斷的創新挑戰和階段性平臺老化的挑戰,這就一直壓迫等訊在遊戲變現上體現用戶涵養機制和持續盈利放大能力,由此騰訊變成了奔跑的犀牛,其戰略挑戰客觀上大於百度的知識沉澱邏輯。從競爭力分析模型中,我們主要關注小型創業「組織」和「投資」能力上;
華為:華為的核心競爭力過往主要依賴於技術研發獲取的高增長市場紅利,華為的組織是獨特的產業研髮型組織,這一點與百度的網際網路技術研發組織非常接近,這兩家公司反而是具有天然的可比性的。但華為的戰略轉折從2012年終端手機業務崛起開始,現在的華為核心競爭力增加了品牌要素增加了技術的高溢價價值兌現,這是百度不具備的。所以華為的競爭力分析主要圍繞「技術」和「品牌」;
百度:結合以上分析,在這個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級網際網路大的競爭力分析模型中,反而我們看到百度是「技術」和「組織」至上的。雖然百度在投資效果方面落後於騰訊、阿里,雖然百度在內容上落後於頭條,在品牌上落後於華為,但百度一直牢牢的把著網際網路研髮型技術組織的迭代和升級。而佔據了人和技術,本質上是佔有了長期競爭力,這也是我們對百度並不悲觀的根本原因。
進一步分析:外部視角看,我們認為百度現存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聚焦於以下三點:第一是基礎設施開發的組織和人才矩陣,這一點百度擁有天然的技術基因,以及形成大架構基礎設施的能力;第二是百度長期對於高質量知識型網際網路內容的理解,這可以延伸為B2C智能雲服務的獨特差異化能力;第三點是百度擅長用用戶運營和流量運營幫助企業和品牌賦能,這一點中長期可以作為服務企業的新形態電商的爆發點。
綜上所述,這個宏觀競爭力對比是我們看百度核心價值的基本邏輯,這或許也是百度未來翻盤的根本支撐。百度因搜索而生,也更容易因為AI智能搜索生態再次輝煌,在時代換擋之中,技術和組織是最有說服力的。由此對比思考,百度確實有必要重構智能搜索高質量內容生態,同時將C端智能雲服務基礎設施作為差異化定位的戰略制高點。而在AI智能服務上,百度曾經無敵,也應該永遠無敵。
(三) 百度大成的希望在於AI場景落地
長期看,百度的基礎架構和所處的戰略環境依然有機會形成萬億市值突破,百度並不存在賽道的問題。
剛剛過去的2019年,對於百度而言,被定義為「關鍵變革之年」。這樣的變革意義、關鍵影響,在發布的2019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中得到充分體現:報告期內,公司第四季度實現營收289億元人民幣,歸屬百度的淨利潤達到92億元人民幣(Non-GAAP),同比增長95%。2019全年總營收為1074億元人民幣,連續三個季度營收超過華爾街預期,而2020年一季度預告每股收益也將有36.6%的增長。這恰恰說明了百度的戰略韌性。
更長的眼光看,百度雖然沒有在壓力下屢戰屢勝,但客觀上由於搜索為核心的能力沉澱機制,本身是佔據一個有護城河的商業模式。從商業周期的角度,百度恰恰體現了極強的抗周期的能力。我們看到:百度即使多次被唱衰,對手都沒有在百度核心業務搜索領域獲得大的突破,這也說明了百度核心競爭力依然存在,而這個重生大概率是百度長期重金投入的AI能力主導的。所以海外分析師喜歡把百度對標谷歌、facebook這樣的「AI公司」。
那麼,基於我們對百度現有戰略的研究,只要在「戰略制高點」、「戰略中樞」和「戰略基礎」上有清晰的定義和突破,應該就有重新煥發活力的機會,不過,百度對外呈現出的戰略邏輯並不清晰。如下圖:
上面全景結構百度的戰略圖中,我們看到百度的所有業務基本都可以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C端智能雲。百度網盤這些年異軍突起,但很遺憾的看到百度內部很少人支持將網盤作為百度雲B2C的核心突破口,而且似乎有著品牌庸俗化的趨勢。這塊業務的理想狀態是以智能搜尋引擎、網盤、知識生態、直播生態,四位一體打造獨特的個人智能雲服務基礎設施,跨手機形成超級雲智能,想像空間極大。另外,根據2019年11月的統計數據,百度網盤11月MAU為8703萬,位居第一,大大領先於騰訊微雲836萬的MAU,遠高於騰訊微雲、和彩雲和天翼雲盤,不僅如此,百度雲盤2019年的企業級用戶增長也在50%以上,在這個領域裡聯想、金山、金蝶這樣的企業本身缺少網際網路基因,應該長期都不具備戰略性威脅。但我們失望的看到百度內部對此並沒有清晰的戰略指引,也不清楚雲盤這樣的獨特基礎設施是否考慮長期作為百度戰略支撐點?(數據來源:Aurora Mobile)。
另一方面,在專業知識付費領域也許百度有著重大機會。阿里只有商家的數據,卻沒有社會化資訊的數據;騰訊有用戶社交數據卻沒有廣泛商業信息數據;理論上,只有百度有著企業級信息服務需要的Data數據,這個數據天然具有極強的付費價值,歐洲的出版集團瑞德艾斯維爾(Reed Elsevier)、美國的麥格勞希兒(McGraw Hill)和培生集團(Pearson)都是傳統的知識提供商,都擁有巨大的知識資料庫,盈利能力極強。如果百度立足於成為知識和信息的集大成者,在中國的出版和知識服務環境中,百度有更大的機會徹底顛覆這個行業,完全超越行業本身的數字出版戰略邏輯,有機會形成基於AI智能搜索和機器人互動的全新知識引擎。但現實我們也沒有看到百度這方面的動作,是因為不看好還是執行力的問題?並不了解。
第二類是B端智能服務解決方案。百度在B端服務方面的行業解決方案能力是有的,但目前的切入點感覺不夠垂直聚焦,或許2-3個深度垂直的領域足以帶來千億級別的市值增量。外部視角看,這塊業務理想狀態也許是以行業機器人、智能交通、智能開放平臺和智能服務矩陣構成的垂直性行業應用矩陣,目前百度這塊業務以汽車行業為主導,也正在探索專業行業的切入點,我們第三方角度判斷可能更大的機會醫療、教育和新型電商,最近百度和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的合作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不過目前百度沒有披露基因測序的智能化方面的積累和能力,但從投資者角度這是增強信心的一個很好的突破;
第三類是G端智能引擎。這塊業務的理想狀態是以政府雲服務設施、政府資料庫、政府城市管理和政府領導力智利引擎為代表的四個基礎設施級智能平臺。在「新基建」的大趨勢下,應該說不太擅長政府公關的百度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方面同樣有機會引爆市值。也有前百度人認為公司不太擅長或者不太重視政府端端深度合作,所以,很多人也一直疑問為什麼在北京的百度反而顯得比阿里、騰訊缺少政府合作和支持?
以上從智能角度重新思考百度的戰略邏輯,我們可以看到,百度現有的技術儲備和人才能力應該起碼比騰訊做「消費級網際網路」轉型「產業級網際網路」更有先天優勢,這個轉型將深刻的驅動百度從流量價值剝削者轉變為生產力賦能者。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落後於AT的遊戲和電商反而有可能在智能時代扳回一局。對比華為、聯想這樣擅長硬體+服務的AI解決方案廠商,百度反而擁有軟體定義硬體的先機。這一系列潛在的戰略升級和轉型,都是基於之前的業務,樂觀一點看:百度完全有可能用「CBG」戰略模型鍛鍊下一代領導者,重新通過定義前沿技術牽引華爾街,避免眼前受業績拖累的被動局面。
由此,也許百度「兵工廠」聚焦更少有利於引爆市值的產品會帶給資本市場更多的信心,從投資者角度我們同樣看好目前的幾個產品突破方向:
基於對百度戰略的研究,如果百度完成對自身戰略的梳理和邏輯提煉,以上五個前沿創新的產品形態都可能牽引整體生態戰略的進化和完善,包括:基於網盤形成智能雲的個人基礎設施,基於搜索升級為智能知識決策服務,基於「直播生態」升級的全場景視頻,這些都是極具前景的戰略突破點。而基於汽車、醫療、教育等行業提供智能解決方案,基於開放平臺合作助力政務引擎,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可以預判的就是雲服務的競爭將是群雄逐鹿,強者如雲,百度機會巨大。
這些我們從第三方視角有限的思考和分析,可見百度戰略複雜但不乏邏輯,擁有邏輯卻重點並不突出,這或許可以真實反應百度的希望和隱憂。對百度的總體判斷如前文所言:百度因技術而生,必然因技術再次走向繁榮。但用領導力的視角看,百度的繁榮需要李彥宏以巨大的勇氣根除積弊,從技術豪賭思維更多的關注應用化落地,並且獲得科學管理的支撐。
希望和百度投資者分享的洞察是:百度最悲觀的時刻已經過去,我們認為百度在這幾年冰火兩重天的挑戰過後,存在很強的向上空間。引爆百度市值可以關注三個眼前炙手可熱的要素:第一個是李彥宏直播背後的戰略意圖,就是在後疫情時代的視頻生態中獲得一席之地;第二個是以百度重度投入的AI研發相關產品為代表的前沿技術應用的效率,這方面自動駕駛只是一個方面,更多的需要看在醫療、教育、遊戲等垂直行業的應用;第三則是再造智能搜索生態的可能性,這是百度生存的根基,也是價值放大器。
如果這些變革都向好發展,用未來2年的視角看,百度現有的「搜索+AI+視頻」多場景應用的賽道依然可以支撐200美金左右的股價。總之,謹慎看好百度,大邏輯就是看好技術驅動型公司在爬坡期的爆發力。李彥宏並不完美,也許大智若愚,但不可否認他還是一位擁有技術理想的長期創業者。
李彥宏的蛻變必然會加速百度美好願景的儘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