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機構「預付費」亂象:一次收取超3個月費用成常態

2021-01-08 中國青年網

日前,有20多年歷史的老牌教育培訓機構「韋博英語」被曝出現「關門潮」。很多學員已無課可上,卻難以要回學費。這再次引發社會輿論對教育培訓機構「預付費」模式的質疑。對此有專家表示,預防和解決預付費糾紛,關鍵在於監管。

消費者:預付費跨度時間太長,權益難保障

今年3月,北京市三中院曾召開新聞通報會:2018年該院審結的216件服務合同糾紛中,98%都涉及預付費服務。其中,教育培訓機構預付費問題尤為突出。

北京的王佳(化名)曾報名參加2019年二級建造師的資格考試。考試前,北京魯班前進方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多次向其電話推銷,承諾培訓課程「考試保過」。王佳預交費1300元後,上了該機構2次培訓課程。然而9月份考試成績出來後,該培訓機構的承諾並沒有兌現。王佳要求魯班培訓機構退還費用,卻只收到「培訓費已給培訓老師」、「愛上哪兒告去哪兒告」的答覆。

此外,還有消費者向記者表示,很多培訓機構的預付費時間跨度很長。比如,學而思開辦的「初一大科學直播目標班(全國版)」,上課時間為2020年2月21日至6月12日,超過3個月;新東方開辦的「成人新概念一冊精品班(全冊)」課程,上課時間為2019年11月9日至 2020年7月4日,時間跨度超過半年。而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培訓機構:先上課後交錢,將收不回學費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預付費是教育培訓行業的普遍情況。對於教育培訓機構而言,預付費似乎是「不得已」的選擇。尚賀體育文化發展(上海)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邵澤鶴表示,培訓和學校一樣,沒有哪所大學、小學的學生可以畢業後交學費。

青島安琪兒藝校的趙校長表示,教育培訓機構前期的資金投入壓力很大,假如不預收費,普通的培訓機構承擔不起這麼大的資金負擔。如果後付費,學員上完課後,還可能會拖欠學費,機構會因此收不回學費。

在以學員身份諮詢北京的幾家知名教育培訓機構後,記者也得到了「預付費很普遍,後付費少有」的答覆。周末、假期經常陪孩子在北京各大教育培訓機構上課的曹女士也表示:「給孩子報過形形色色的培訓班,從沒有聽說過有哪個教育培訓機構可以『先上課,後付費』。」

律師:預防和解決預付費糾紛,關鍵在於監管

除了教育培訓機構,很多健身房、美容院也以預付費的方式收取費用。對此,中央電視臺熱線12欄目嘉賓律師、北京市中盾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文戰表示,很多商家用「預付比現結便宜、多預付比少預付便宜」等方式吸引消費者。在這種模式下,消費者很難控制自己的消費意願。

楊文戰表示,應對課外教育培訓機構的準入資質加強審核,如在開辦相關教育機構的投資數額、投資人或實際控制人有無不良經營的前科等方面確定合適的規則審核;同時,針對消費者的投訴,應設立及時反饋機制。

「預付費的使用在監管上要加一把鎖。」江蘇蘇博律師事務所楊超律師認為,預防和解決預付費糾紛,關鍵在於監管。應該建立統一監管平臺,設定風險警示機制,採取銀行專戶管理或購買履約保證保險等風險防範措施,保證預付費不被企業任意挪作他用。

(來源:正義網)

相關焦點

  • 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3個月費用
    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3個月費用 2020-12-02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北京教委規範培訓機構預付費:一次性收費不得超3個月
    「先存錢、再消費」的預付式消費,一直是校外培訓機構的收費模式。但家長卻會頻頻遭遇「存了錢、難消費」的問題。近日,北京市教委發布《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付式消費管理細則》(以下簡稱,管理細則)徵求意見,擬對培訓機構預付費的收費規則、服務合同、退費時限等作出規定。
  • 北京治理預付式消費 培訓機構預付費擬不得超過3個月
    來源:北京青年報原標題:培訓機構預付費擬不得超過3個月 北京重拳治理預付式消費 教育、體育健身等多領域管理細則徵民意時訊本市將重拳治理預付式消費市場亂象,構建「一體化、智能化、市場化」的預付式消費監管和服務體系。
  • 屢禁不止 教培機構為何難捨預付費
    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屢屢「跑路」,不少消費者因此而遭受巨額損失,儼然成了難以根除的行業痼疾。11月24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再度發出警示,呼籲教育培訓機構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政策規定,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 河南省藝術培訓協會:資金監管挽救校外培訓機構預付費的「坑」
    但是,近年來,校外培訓行業頻繁發生退費難、倒閉跑路等群體性事件,預付費模式也屢屢遭受質疑。河南省藝術培訓協會認為,資金監管平臺的啟動,將挽救了目前校外培訓機構預付費的「坑」!校外培訓機構收取預付費是否合理呢?答案是肯定的。
  • 河南省藝術培訓協會:資金監管出臺,規範藝培機構預付費亂象
    近年來,涉及校外培訓機構挪用預付費、拒退費甚至捲款跑路等問題,成為校外培訓市場的痛點,制約了培訓行業健康發展。河南省藝術培訓協會了解,校外培訓行業的消費糾紛包括虛假宣傳、刻意隱瞞辦學資質和培訓質量參差不齊、合同暗藏不公平條款、預付式付款方式風險大等。由於缺乏有效的資金監管體系,消費者的預付費可能被商家挪用,後期商家跑路或經營不善,消費者維權困難。特別是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使網上收集預付費變得極其便捷,也為捲款跑路行為開闢了通徑,甚至被不法分子實施集資詐騙行為所利用。
  • 校外培訓服務合同有了範本 不得一次性收取超3個月的費用
    培訓機構「霸王條款」橫不起來了 校外培訓服務合同有了範本 不得一次性收取超3個月的費用 華聲在線6月18日訊 剛到培訓機構交了學費,幾堂課之後發現老師教學水平不理想,想退費卻遭拒絕;報名時,總是被忽悠「預付學費越多課時費越便宜」,因此一交就是2年…
  • 深圳出硬招規範預付式消費 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3個月...
    原標題:深圳出硬招規範預付式消費家長朋友注意: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3個月費用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02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舒瑜)預付了一兩年學費,課沒上幾節,校外培訓機構卻「跑路」了。
  • 青島給校外輔導班戴上「金箍」:不得一次性收取超3個月費用 培訓...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雅琴12月16日,青島市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規範校外培訓機構有序發展,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培訓費用。不過,記者實際採訪了解到,現在培訓機構多在長付課程上有大幅度優惠,使得多數家長會主動選擇年付甚至更長。建立專用帳戶加強資金監管近兩年,品牌教育機構關門、跑路事件頻發,觸碰家長心理安全底線,引發不安情緒。
  • 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超3個月費用,將全面推行白名單制度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雅琴12月16日,青島市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規範校外培訓機構有序發展,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培訓費用。
  • 預付費糾紛成維權"老大難" 為何這些企業敢挪用預付款?
    雖然預付費模式與投融資活動不同,但隨著監管手段越發嚴格而細緻,違規收取、挪用預付費等問題或將得到進一步治理。  當前,多地已經開始「摩拳擦掌」,為治理預付費亂象「下猛藥」,比如,按進度結算預付款、設置7天冷靜期、使用「黑科技」監管預付資金等。未來5年,預付費領域監管值得期待。
  • 北京市消協:教育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3個月的費用
    中新網11月24日電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24日發布教育培訓消費警示,要求教育培訓機構應向社會公示收費項目及標準,主動接受監督,不得收取在公示以外的其他費用。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政策規定,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培訓對象沒有完成的課程,應嚴格按照雙方合同約定以及相關法律規定辦理。
  • ​深圳出硬招規範預付式消費 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3...
    深圳出硬招規範預付式消費家長朋友注意: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3個月費用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2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舒瑜)預付了一兩年學費,課沒上幾節,校外培訓機構卻「跑路」了。
  • 培訓班一次收費不超3個月,學科內容需備案!青島規範校外培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珍梅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培訓費用、有負面清單所列行為的將列入黑名單、建立學雜費專用帳戶、嚴控帳戶最低餘額……日前,青島市下發意見,進一步規範校外培訓機。意見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培訓行為、資產管理、收費項目等多方面做出了規定,為長期以來亂象叢生的校外培訓市場戴上了「緊箍咒」。
  • 閃電評論丨解決培訓機構「退費難」,「預付費」制度也該管管了
    培訓機構「退費難」「維權難」問題由來已久,破產、倒閉,乃至負責人捲款跑路的報導高頻次出現。而這與該行業飽受詬議的「預付費」制度不無關係。為規範校外培訓機構服務行為,推動化解校外培訓收退費糾紛,近日,教育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範文本)》。
  • 預付費「野蠻生長」 資金缺乏有效監管
    雖然預付費模式與投融資活動不同,但隨著監管手段越發嚴格而細緻,違規收取、挪用預付費等問題或將得到進一步治理。  當前,多地已經開始「摩拳擦掌」,為治理預付費亂象「下猛藥」,比如,按進度結算預付款、設置7天冷靜期、使用「黑科技」監管預付資金等。未來5年,預付費領域監管值得期待。
  • 揭秘教培行業爆雷內幕:「預付費」經營模式風險巨大!
    · 為何在政策的加力監管之下,亂象依舊屢禁不止?背後有何隱情? · 在這一普遍現象的背後,是教育培訓機構們難以抑制的對現金流的渴望。
  • 校外培訓機構學費六七萬須一年躉交 中途跑路了咋辦?
    插圖 馮晨清記者調查16家培訓機構10家表示不知「規範培訓機構」新規「仨月一交費」遭軟性拒絕「一共80次課,每周一次,費用一次性交齊。」在十裡堡附近的一家機器人編程培訓機構,前臺工作人員對一位前來交費的家長表示,學費不能分期付。在眾多的培訓機構中,預付費方式普遍存在。一些培訓機構的預付費高昂,少則幾千,多則數萬元。
  • 北京:石景山區為培訓機構設「門禁」
    確保不出現「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教學行為;不與學校開展聯合招生,不將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鈎……昨天,石景山區委教工委、區教委為培訓機構設「門禁」,該區79家審批合格的校外培訓機構領到了辦學行為規範公示牌。明年,各類型培訓機構都將接入預付費監管平臺,接受實時監管。
  • 預付費的原罪
    過去的2019年隨著一些健身品牌、培訓機構的暴雷、跑路。他們身後的預付費的經營模式也逐漸浮出了水面,成了被唾棄的對象。縱觀這些暴雷的機構,並不是大家口中的的快網際網路模式下誕生的品牌,一大半以上都是運營多年的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