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開闊的街道、乾淨整潔的院落、豐富多彩的文化牆……仲夏時節,踏入地處黑龍港流域的阜城縣鄉村,美麗的村莊、綠色的田野、茂密的樹林漸次映入眼帘,讓人神清氣爽,流連忘返。這是阜城縣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場景。
近年來,阜城縣委縣政府將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以生態建設與保護為著力點,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主線,以美麗村莊建設和清潔村莊行動為主要抓手,以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村莊環境面貌整治為主要內容,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經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全縣347個行政村舊貌變新顏,實現了「村在林中、路在綠中、居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美麗蝶變。
美麗的阜城,正成為南運河畔一顆璀璨明珠。
高起點規劃 藍圖變美景
2013年,阜城縣委就作出了建設「美麗鄉村·生態阜城」的決定,以實現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公共服務優質、生態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宜遊為目標,扎紮實實開展工作,用鄉村的美來支撐全縣的美,讓老百姓有滿滿的獲得感、穩穩的幸福感、牢牢的安全感。
按照縣委、縣政府「打造片區示範點,然後以點帶面、全域推開」的美麗鄉村工作思路,由「三農」主管部門牽頭組織建設了阜城湖片區,每個鄉鎮都有示範區,打造特色村莊,突出文化挖掘,體現產業特色、歷史文化特色、人文風情特色等。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阜城縣的決策者們心繫於民,持之以恆地堅持高起點規劃,並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達成共識:美麗村莊建設是「劃出來、建出來、管出來」的。所謂劃出來,就是始終堅持頂層設計、規劃先行,體現高起點,根據農村未來發展需求,做前瞻性的規劃指引。縣自然資源局編制了《阜城縣新農村布局規劃》,對10年內全縣村莊的建設有了一個總遵循。規劃立足村莊特色,塑造鄉村魅力,不搞大拆大建,體現「留得住鄉愁、記憶中的故園」。自2013年起,該縣四大班子領導深入分包鄉鎮一線指揮,示範帶動,書記縣長帶頭不定期抽查鄉鎮、村莊工作進展;各鄉鎮和縣直相關部門主動擔當,積極作為,與群眾一起摸爬滾打。每創建一個美麗村莊,各鄉鎮都要逐一規劃、逐一落實,總體上實現「一村一策一特色」。如,以「千年古渡、魏圈碼頭」為主題,依託蔬菜產業,將魏圈村等沿運河村打造成集水網、綠地、農耕、歷史和民俗文化於一體的旅遊特色村。為了打撈失落的運河文明,讓運河邊上的年輕一代記住鄉愁,弘揚、傳承運河文化,2016年,碼頭鎮在魏圈村建起了全國第一個村級「運河記憶博物館」。
阜城縣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馬洪剛介紹,以前農村垃圾圍村現象嚴重,垃圾堆放很長時間才清一回,不少年輕人不願住在村裡,小夥兒找媳婦前提條件都得去城裡買樓。現在可大不一樣了,村裡建得跟城裡公園似的,在城裡買了樓的都三天兩頭回村裡住。從2018年至今,該縣組織開展的清潔村莊建設、美麗村莊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一系列重點工作,每一項覆蓋的每一個村都有具體的建設指導或者是項目指南,確保了各項工作都按標準落地見效。
阜城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起點合理規劃,指引村莊實現美麗蝶變。實施清潔村莊建設工程,制定建設標準。要求加強村莊垃圾收運設施配備,購置垃圾箱、垃圾轉運箱、三輪保潔車、鄉鎮級垃圾運輸車,新建垃圾池,清潔村莊垃圾收運設施配套率達到100%。經過幾年建設,至今全縣已有300餘個行政村達到清潔村莊建設標準。阜城村莊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顯著提升,村容村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一幅和諧、宜居、幸福、美麗的鄉村畫卷正呈現在人們面前。
阜城縣依靠政府引導、政策扶持、農民參與、產業支撐,迅速形成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強大合力。到2020年底,阜城縣610個村將實現汙水治理和管控全覆蓋。通過清潔村莊建設,阜城縣已建成清潔村莊384個,實現了3個100%的目標,配備了村莊保潔人員963人,達到了「潔淨清整綠」的建設標準。目前,阜城縣所有美麗村莊都有專業保潔員負責日常保潔工作,實現了村莊內生活垃圾100%日產日清,建築垃圾隨到隨清。劉老人村、馮塔頭村2019年度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另外,縣農業農村局正謀劃建設糞汙處理項目,將農村廁所糞汙進行無害化處理。
建管並重 促進鄉風文明
為了把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做到極致,該縣明確標準,嚴格制定了《美麗村莊基礎工程施工技術與質量控制指南》等規範性文件,確保各項建設有章可循、有據可循、有底可查。
實施規劃設計、投資概算、投資評審、工程監理(監督)等工作制度並落實經費,用制度管控工程質量。通過向群眾公開公示、規範工程建設標準、明確招投標程序、推廣典型經驗、舉辦培訓班等措施,強化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在建設過程中加強檢查指導,引入第三方監管,委託專業技術部門對建設過程的關鍵環節進行督促檢查和技術指導,發現問題,督促整改,對於影響項目質量的,必須重新施工。
針對項目的竣工驗收,制定了《阜城縣美麗村莊縣補建設項目及創建成效考核驗收辦法》,建立施工方、村、鎮、縣、市五級項目驗收機制,卡死最後「閘門」,以嚴格的考核驗收保證工程質量,切實把美麗村莊這項「民心工程」建成「放心工程」「滿意工程」,不僅打通了鄉村垃圾清運的堵點,也打通了老百姓心中的堵點。
在嚴把運行維護關的過程中,縣農業農村局下發了《加強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長效管護的指導意見》,明確目標任務、管護範圍、管護基本標準要求等內容,以實現長效管理,確保長久「美麗」。阜城縣縣級財政每年安排轉移支付1500多萬元,用於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確保有人管事、有錢幹事。完善村莊日常保潔制度,做到人員、政策、制度、巡查、效果「五到位」。推動村莊保潔網格化管理,劃分村莊保潔責任區,明確保潔員責任,實現村莊保潔全覆蓋、無盲區。
在嚴把考評問責關的過程中,阜城縣農村建立了「縣指導督導、鄉鎮主體、村莊第一責任」的責任體系,對於每一項建設任務都逐一制定了任務清單、責任清單、進度清單和措施清單「四個清單」,依據清單和項目建設標準進行考評,對於考評不合格的,依據責任體系進行追責。同時,縣農業農村局和各鄉鎮建立了暗訪機制,網格機制,輿情反饋機制、日常巡查機制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橫到邊、豎到底」的責任網絡。「過去都盼著農村能跟城裡小區一樣有人掃天天清,現在鄉村街道、院落一點不比城裡差!」這是阜城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後老百姓的共同感受。
人居環境的改善促進了群眾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自覺改變,維護清潔家園的意識不斷提高。劉老人村厚養薄葬、婚喪事簡辦;南小張村、西多村等建設了互助幸福院,老人集中供養。村級班子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組織者,以實際建設成果取信於民,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融洽,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得到夯實。
追憶鄉村原貌 留住田園鄉愁
阜城縣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農村振興發展的基礎性工程,按照「統籌謀劃、成方連片、集中改造」的思路,年年推出一批重點村建設,著力提升村莊面貌,改善農村環境。近年來,共改造美麗鄉村重點村347個,佔到全縣村莊的50%以上,硬化道路面積180萬平方米,完成村莊綠化210萬平方米,整治沿街建築立面96萬平方米,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打造了紀莊紅色旅遊小鎮、鄧屯農耕文化小鎮、馮塔頭山水田園小鎮、劉老人古風梨韻小鎮、魏圈、大龍灣運河文化小鎮等一批特色風情小鎮,廣大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有了顯著提升。鄧屯、喬莊等村都建了村史館,再現了村莊過往,讓子孫後代體味過去的歷史。
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流經霞口鎮,劉老人村風景秀麗、環境怡人,眼前的景象不由讓人為之讚嘆。該村先後整修了三橫三縱3000米村內道路,新植觀賞樹5000多棵,粉刷牆體3萬多平方米,安裝路燈150盞、監控26個,建垃圾池21個;新建村級活動場所和一個2800多平方米的休閒廣場,農家書屋、文體器材一應俱全,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紅利」;總投資110萬元、總裡程長3800米的梨鄉遊環村公路建成通行。同時,投資70萬元修建連接主幹公路的水泥路1.7公裡,鴨梨外運、群眾出行更加便捷;投資20萬元疏浚乾渠2600米,引運河積流入村,實現農灌、養魚雙收益;投資約600多萬元建成梨文化博物館、劉老人故居、風韻梨塘、村史展覽館、生態文化廊道、世界名優梨品展示區、休閒養生文化區等旅遊景點……
守住「綠水青山」才能掙來「金山銀山」。幾年來,劉老人村堅持把生態優美放在美麗鄉村建設首位,通過跑辦項目、申請上級資金等多種方式,籌集2000多萬元資金用於改善村容村貌。2017年,該村被評為河北省級美麗鄉村精品村。
「要用霞口鎮劉老人村的美來支撐阜城全縣的美。」採訪中,阜城縣主管農業農村工作的負責同志介紹,美麗鄉村建設要體現農村特點,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補農村短板,揚農村長處,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要保護水、田、林、園、塘、路等自然資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不套用城市建設標準、不拘泥於統一模式,避免「千村一面」。
阜城是千年古縣,也是革命老區,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厚。2019年,該縣精心打造了劉老人百年梨園、本齋紀念園、八景公園3個國家2A級旅遊景區,阜城湖公園被列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創建單位,本齋紀念園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其中,田園綠林旅遊環線以阜城湖萬畝森林生態公園、省級紅色教育基地本齋紀念園、紅色旅遊小鎮紀莊等為主線,充分挖掘生態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縣域西部的旅遊主線路。
知恩感恩的阜城人民,沒有忘記為革命捐軀的先烈,建成了佔地200多畝的紅色教育基地。2016年,又投資千萬元,將紀莊打造成紅色文化旅遊的風景區。近年來,全村父老合力攻堅,按照「四美」要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聘請河北正坤規劃設計院、建巖規劃設計院、中鐵設計院等高水平規劃設計單位,對紀莊村進行全方位、高標準的規劃設計。同時,又聘請北京五經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充分挖掘了這裡悠久的歷史文化、紅色抗戰文化和造林治沙艱苦奮鬥文化,結合本村實際,全部按發展鄉村紅色文化旅遊進行規劃設計,對每一塊空地、每一間房屋、每一條街道的規劃設計進行了精雕細琢,突出文化氛圍和紀莊特色,使紀莊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砥礪耕耘,方得沃野。阜城人民按照黨中央「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滿懷豪情,奮發進取,積極投身「美麗鄉村·生態阜城」建設中,用心用情描繪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最美畫卷。
作者:潘桂生 張國兵 石雪倩
來源:衡水晚報
原標題:《【鄉村振興】南運河畔育明珠 ——阜城縣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紀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