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趕不上變化。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令全球公共衛生遭遇危機,更是打亂了全球經濟復甦進程,甚至一度令世界經濟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年初至今,全球決策者為了抵禦危機和扶助經濟,不僅推出了激進的貨幣寬鬆措施,同時出爐了大額的財政刺激計劃。其中,財政措施注重於幫助居民家庭和企業減輕支出負擔,維持居民家庭和企業的收入,而貨幣措施則注重於增加流動性。在多國「大手筆」的貨幣財政刺激之下,世界經濟已經在第三季度出現明顯的回暖跡象。然而,隨著秋冬季節的來臨,10月以來歐美國家新冠肺炎疫情再度來襲,這使得未來世界經濟企穩復甦之路不得不又多出許多「荊棘」。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貨幣研究室主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高級研究員費兆奇表示,為了破解疫情衝擊下的經濟困境,各國大體上仍舊是貨幣和財政刺激等多管齊下力促經濟復甦。這些救助舉措短期內穩定了經濟,避免因為疫情出現劇烈的經濟下滑,是很有必要的。但與此同時,歷史經驗表明,歐美等國家採取的大規模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往往是易放難收,這種單向的刺激對經濟帶來的長期風險值得重視。全球經濟的復甦,需要一攬子的經濟改革措施,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在改革的進程中輔以適度的寬鬆政策(包括貨幣和財政政策)。
圖「說」新聞
全球大幅加碼貨幣財政刺激
綜合來看,為緩解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的衝擊,今年以來不少央行相繼採取降息、量化寬鬆等貨幣政策,增加流動性,為金融系統提供有效支撐。除了貨幣政策外,也有許多國家積極出臺包括減稅、投資、再融資等在內的一系列財政扶持政策,以提振經濟。此外,還有部分國家,由於本國政策空間有限,向IMF等國際組織尋求幫助。
「這些救助舉措短期內穩定了經濟,避免因為疫情出現劇烈的經濟下滑,是很有必要的。」 康勇表示,同時這些救助措施對穩定社會、保障民生、避免貧富差距加大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疫情對中低收入群體、弱勢群體往往帶來的衝擊更大。例如,美國勞工數據顯示,收入最高的25%人口目前的就業情況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收入最低的25%人口現在的就業情況比疫情前還低了20%多。所以,經濟救助政策尤其需要關注中低收入群體的就業和生活水平。
「從三季度的宏觀數據看,主要經濟體的經濟運行出現了企穩的跡象。隨著第二波疫情的快速蔓延,疫情對實體的衝擊還將延續,但隨著各主要經濟體對醫療資源調動能力的增強、組織恢復生產能力的逐步積累,以及輔以各種寬鬆政策的刺激,疫情對實體的衝擊力度將在邊際上逐步減弱。」費兆奇表示,具體來看,在需求端各種刺激政策的拉動下,美歐日等經濟體的消費支出已基本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供給面(如就業、產能利用和工業生產等)的恢復卻相對滯後。這就決定了至少在短期層面,財政政策要比貨幣政策更為有效。問題在於,多數經濟體的財政政策均面臨越來越多的約束,主要表現在:一是疫情之下稅基的大幅下降與財政支出的大幅增加形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二是全球債務水平屢創新高,從中長期來看顯然是不可持續的;三是美國的兩黨政治使得財政刺激方案已淪為政治博弈的工具,財政救助方案不斷縮水並錯過了最佳時期。
經濟刺激副作用難忽視
對於這些「大手筆」的經濟刺激舉措,各界褒貶不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金融協會(IIF)等機構的最新報告均對2020年的全球經濟衰退以及債務風險發出警告。與此同時,包括印度在內的不少國家由於債務和經濟狀況惡化,已經遭到多家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降調。IIF報告指出,2020年第一季度,隨著各地實施防疫封鎖,全球債務激增至創紀錄的258萬億美元,同時負債水準持續上升。IMF也預計,在今明兩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造成的累計損失將超過12萬億美元。目前公共債務與全球GDP之比已經超過100%,且已超過二戰結束時創下的紀錄水平。IMF呼籲,各國政府在借入更多資金以緩衝經濟受疫情衝擊時要謹慎行事。受到疫情衝擊的各經濟體在經濟復甦過程中,仍需要找到恢復可持續財政平衡的途徑。畢竟雖然持續財政支持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但各國卻不能忽視債務風險而盲目融資。
康勇表示,歷史經驗表明,歐美等國家採取的大規模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往往是易放難收。例如,2008年次貸危機之前美聯儲的資產一直低於1萬億美元,之後為了應對金融危機,6年多的時間增加了3.5萬億美元。美聯儲從2018年年初開始縮表,之後20個月的時間只減少了不到7000億美元。但疫情來臨後,美聯儲再一次大幅量化寬鬆,幾個月的時間內其資產負債表又迅速增加了3萬多億美元,遠超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水平。這種單向的刺激對經濟帶來的長期風險值得重視。
「目前全球很多國家債務創歷史新高,例如,國際清算銀行最新的數據顯示,全球非金融部門信貸佔GDP比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宏觀槓桿率已經達到了245%,創歷史最高水平。隨著很多國家不斷推出新的經濟刺激政策,而世界經濟復甦依舊疲軟,預計宏觀槓桿率還將進一步升高。」康勇說,短期內通過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穩定經濟,降低疫情帶來的巨大衝擊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長期來看,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通過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推動創新,提高生產率,同時關注合理的財富社會分配,實現共享、普惠的可持續發展。
全球經濟復甦仍需多方發力
自6月以來,伴隨著越來越多的經濟體開始重啟經濟,全球經濟或已走出疫情「最黑暗時期」的市場預期有所增強。但好景不長,進入四季度不久,歐洲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持續攀升,再度成為全球疫情中心,歐洲各國紛紛採取了「封鎖」措施。目前已至少有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12個歐洲國家為遏制疫情宣布了封鎖令。與之類似,10月美國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再度井噴,絕大部分州和地區的疫情處於上升態勢。美國官員表示,隨著天氣逐漸轉涼,美國疫情還將繼續惡化。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就美國西部的疫情持續和廣泛擴散發出警告。美國紐約州州長庫默宣布,大部分自外州抵達紐約州的人必須隔離至少三天,還要提供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陰性的證明,才能解除隔離。隨著全球多地進入新的防疫封鎖,市場對世界經濟復甦的預期已經惡化。
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10月警告稱,停止旨在遏制新冠病毒並減輕其對經濟影響的支出,可能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後果。她敦促各國/地區投資綠色項目和數字基礎設施,以提高生產率和收入,並表示,幫助低收入國家應對沉重的負擔是當務之急,這樣它們才能維持對本國/地區公民的支持。IMF在10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還表示,空前且及時的政策應對幫助維持信貸持續流向實體經濟,避免了不利的宏觀金融反饋循環,構築了通往經濟復甦的橋梁。然而,脆弱性正在上升,這使部分國家金融穩定問題有所加劇。企業為應對現金流短缺舉借了更多債務,當局則為支持經濟擴大了財政赤字,這使非金融企業部門和主權部門的脆弱性有所上升。
「目前的核心問題可能不在於債務水平屢創新高會對未來復甦帶來怎樣的影響,因為全球經濟在未來幾年難言復甦,企穩不等於復甦。」費兆奇認為,「目前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在債務水平激增的既定成本下,組織好生產,實現經濟的可持續運行。」他表示,對於全球的所有經濟體而言,當前的宏觀政策既要著眼於「填補」產出的負向缺口(受疫情影響,實際產出在短期出現斷崖式下跌,並低於潛在產出,從而形成負的產出缺口),更需致力於解決阻礙經濟發展的結構性(根本性)問題。例如主要經濟體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收入不公導致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問題、部分發達經濟體出現的產業空心化問題以及本次疫情導致的全球產業鏈斷裂等問題。
費兆奇還補充道,全球經濟的復甦,需要一攬子的經濟改革措施,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在改革的進程中輔以適度的寬鬆政策(包括貨幣和財政政策)。而繞過改革,單純地指望極度寬鬆的刺激政策,只能部分解決由需求端引致的短期增長問題,同時還會以債務激增為成本,為可預見的危機「添柴加火」。
延伸閱讀: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美國政府債務激增
據美國財政部網站披露,美國財政部第一季度發債4770 億美元,比2020 年2 月原預算超出1110 億美元;第二季度發債達2.999 萬億美元,比原預算超出3.055 萬億美元;第三季度擬發行9470 億美元國債,預計第四季度發行1.216 萬億美元國債。2020 年5 月6 日,美國財政部公布了第二季度7 年、10年、20 年、30 年期的發債期限結構計劃,尤為矚目的是重新啟用了久未發行的20 年期國債品種,計劃發行540 億美元。至2020 年7 月底,美國已發行未清償國債餘額超過26.5 萬億美元。除此之外,美聯儲在金融市場上無上限量化寬鬆,「掃貨」式購買讓其資產負債表迅速膨脹,從2020年3 月初的4.2 萬億美元上升到6 月初的7.1 萬億美元。(莫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