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態鋰電池界面過渡層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12-14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內耗與固體缺陷研究室研究員方前鋒課題組在全固態鋰電池界面過渡層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課題組通過採用ZnO作為金屬鋰與固態電解質界面過渡層,研究了其對於界面鋰離子沉積及鋰枝晶生長的影響,揭示了ZnO層厚度對界面阻抗及鋰離子傳輸影響規律。相關研究成果以Thickness-Dependent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ZnO Layer on Tailoring the Li/Li7La3Zr2O12 Interface 為題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採用金屬鋰作為負極的全固態電池是實現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鋰電池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但由於金屬鋰在固態電解質表層浸潤性較差,嚴重影響鋰離子在界面的傳輸效率,進而導致高界面阻抗及鋰枝晶的生長,最終導致電池短路,為鋰電池應用帶來安全隱患。通過在二者界面增加ZnO過渡層,可以有效改善界面接觸效果,但相關影響機制目前尚不明確。

為此,科研人員通過磁控濺射法,在Ca/Ta共摻雜的Li6.55La2.95Ca0.05Zr1.5Ta0.5O12(LLCZTO)電解質表層濺射了不同厚度的ZnO過渡層,再將其與金屬鋰複合製備成對稱的全固態鋰電池,通過對其組成、結構及電化學性能表徵,來探究ZnO層厚度對界面阻抗及鋰離子傳輸影響規律(圖1)。

圖1. 通過磁控濺射在固態電解質表層濺射不同厚度的ZnO鍍層對界面穩定性及鋰離子傳輸過程影響示意圖。(a)無過渡層;(b)少量ZnO;(c)大量ZnO。

研究表明,ZnO過渡層會與金屬鋰發生副反應,導致體積膨脹而產生一定的形變。但當ZnO過渡層厚度低於200 nm時,該膨脹效應尚不明顯,過渡層會與電解質層保持較好的緊密接觸(圖1b);而過厚的ZnO過渡層會因體積膨脹而形成褶皺,導致界面出現周期性孔隙結構,顯著減少了金屬鋰與固態電解質界面的有效接觸面積(圖1c),使界面阻抗升高,而界面的不穩定會使鋰離子在界面局部沉積形成枝晶,導致電池短路及循環壽命降低。

研究結果表明,厚度低於200 nm的ZnO過渡層能有效改善全固態鋰電池界面特性,該工作的開展為全固態電池界面性能優化及安全性能提高提供了理論與實驗基礎。該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電池中國,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由於採用耐高溫的固態電解質代替常規有機液態電解質,故安全性好於傳統鋰離子電池。同時,由於固態電解質的機械性能遠優於電解液,所以其理論上可以有效阻擋金屬鋰負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產生的枝晶,使得全固態鋰離子電池可以採用金屬負極,進一步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 然而, 固態電解質的本徵電化學性能及其與正、負極的界面穩定性等多個方面的問題限制了全固態電池的實際應用。
  • 聚合物基固態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新華網瀋陽9月25日電(記者王瑩)近期,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進展,明顯提高了全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循環使用次數和穩定性,並實現在室溫和低溫下的優異電化學性能。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清華大學化工系張強團隊基於鋰鍵化學理論,深入理解了電解液組分間相互作用關係及其對電解液性質的影響,實現了高效電解液體系的理性設計,並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進展。 在電解液中,電解液微觀相互作用可以分為鋰離子、溶劑分子、鹽陰離子之間的作用。一方面,這些作用直接決定電解液的結構,從而影響其物理化學性質;另一方面,這些作用受電解液溶劑化作用調控。
  • 鋰電池宿命:繞不過的固態電池
    以上四大特點,使鋰電池體系在理論上能獲得金屬電池中最大的能量密度,因此它順理成章地進入了電池設計者的視野。 (1)鋰原電池(鋰一次電池)取得巨大成功 最早一批研究採用鋰金屬做電池的化學家可以追溯到1912年。 由於鋰的標準還原電位最低,他們先確定以鋰金屬作為負極的思路。 但是之後的40多年裡,鋰金屬電池沒有獲得進展。
  • 中國科大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導鋰層穩定鋰電池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的姚宏斌課題組與張國楨副研究員和PHI CHINA南京表面分析實驗室的鞠煥鑫博士合作,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導鋰層的構建,並用於穩定鋰金屬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通過循環伏安曲線(圖1 c)和深度XPS分析,研究人員發現,鋰離子可以插入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的晶格中,並能夠在鈣鈦礦/基底界面可逆地進行合金化/去合金化反應,在底部生成約
  • 西安交大《Nano Letters》:複合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
    材料類綜合、全面、專業的微信平臺  傳統鋰離子電池中有機電解液在高溫下的易揮發性和可燃性給動力電池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而且電池中不可控的鋰枝晶生長使鋰電池存在短路風險
  • 【中國青年報】中科院團隊在固態電池研究領域獲進展
    【中國青年報】中科院團隊在固態電池研究領域獲進展 2020-09-27 中國青年報 邱晨輝 )  記者9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近期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進展,提高全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循環使用次數和穩定性,並實現在室溫和低溫下的優異電化學性能。
  • 準固態鋰電池LiNi05Co02Mn03O2表面陰極界面層的動態演化
    準固態鋰電池LiNi05Co02Mn03O2表面陰極界面層的動態演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 20:48:22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文銳團隊揭示了準固態鋰電池LiNi0.5Co0.2Mn0.3O2
  • 進展|全固態鋰電池關鍵固態電解質材料與金屬鋰負極的熱穩定性研究
    然而,金屬鋰與液態電解質會發生反應,且會隨著電池循環產生鋰枝晶,造成電池較低的循環壽命和較差的安全性,這嚴重阻礙了金屬鋰電池的大規模應用。全固態電池將液態電解質替換成了不可燃的具有一定剛性的固態電解質,且一些固態電解質表現出對金屬鋰良好的兼容性,因而全固態電池被認為有望同時實現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然而,目前針對全固態電池安全性的研究工作相對較少,對全固態電池的安全性的認識也不夠深入。
  • 我國科學家陶瓷基鋰氟轉換固態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Li-Na/LLZO/FeF3固態電池構架,共晶合金固-固對流示意圖,Li-Na/LLZO/FeF3電池的倍率和循環性能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李馳麟團隊在陶瓷基固態電池的界面改性及其鋰氟轉換反應激活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華僑大學在全固態鋰硫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華僑大學材料學院陳宏偉課題組在Nano Letters上發表了題為「Polymeric Sulfur as a Li Ion Conductor」的研究論文。
  • 西安市科學家在固態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本報訊(記者 張瀟)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宋江選教授與瑞典查爾莫斯理工大學Aleksandar Matic教授合作,在固態電池領域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界面改性策略。該策略在固態電解質和金屬鋰負極之間設計一種由固態電解質納米顆粒和離子液體電解液複合而成的多功能界面層,在電池負極側形成低阻抗、高穩定性和高安全性的界面,從而顯著實現固態電池電化學性能大幅度躍升。該界面中間層的離子液體電解質具有高安全性和對鋰化學穩定性好等特點,同時固態電解質納米顆粒可以勻化鋰離子在電極表面擴散通量從而抑制鋰枝晶生成。
  • 上海矽酸鹽所陶瓷基鋰氟轉換固態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LLZO固態電解質面臨著空氣不穩定、表面易鈍化、與鋰金屬界面接觸差等問題,導致在電解質/鋰負極界面處的阻抗很大,阻礙了鋰離子的界面傳輸,同時有限的界面接觸易引起鋰離子的不均勻沉積,導致鋰枝晶的生長,影響電池的使用壽命。
  • 新進展!全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循環使用次數和穩定性得到提升
    導讀:中科院金屬所科研團隊製備出聚環氧乙烷固態電解質,使得全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在50℃下,表現出高達1200圈的超高循環穩定性。 9月23日記者獲悉,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近日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研究取得新進展,提高了全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循環使用次數和穩定性,並實現在室溫和低溫下(0℃)的優異電化學性能。
  • 三星全固態電池獲新進展 未來可替代鋰電池
    【環球網智能報導 記者 張陽】在最新一期的頂級刊物《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中,三星高等研究院和三星日本研究所聯合發表了固態電池最新進展,三星的研究員可能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提高全固態電池的壽命和安全性,最終這種全固態電池有可能替代鋰離子電池。
  • 全固態或固態鋰電池是什麼,它的潛在優勢分析
    (文章來源:鋰電池UPS) 隨著全固態鋰電池的推廣,各種「全固態」或「固態」鋰電池的概念層出不窮。解決鋰電池安全性能的重要任務,就這樣落到了全固態鋰電池的肩上。 為了獲得與基於液體電解質的鋰電池相當的能量密度,固體電解質需要具有高離子電導率、力學強度好、不可燃、化學穩定性等特性。在動力鋰電池市場,全固態電池是近兩年來炙手可熱的話題。儘管對於全固態鋰電池的未來還存在著爭論,但從各電動車生產商和動力電池供應商的投資動作來看,全固態電池應該是未來5~10年的主流方向。
  • 原子層/分子層沉積技術助力新一代高性能儲能器件研究
    ,並延伸到全固態電池的研究上,全面闡述了ALD/MLD在解決固態電池體系不同界面問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尚存的技術挑戰、可能的解決方案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圖2.儘管ALD/MLD其薄膜生長速率較低,使得它在大規模電極製備上不具有競爭力,然而在微納米尺度的薄膜電池/三維電池及界面改性上具有其獨特的優勢。以下我們分別就鋰離子電池正極和負極保護材料兩個方面的製備和界面改性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 三維石墨烯超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在三維石墨烯超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先後在國際材料工程領域頂級刊物Advanced Materials 發表論文2篇,在美國化學學會旗下材料科學Top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發表論文一篇。
  • ...鋰離子電池|固態電池|電動車|全固態電池|豐田|三元鋰電池
    當時每天在做固態電池研究的我,心心念念想做這樣一個緊密接觸的界面,沒想到最好的例子卻擺在飯桌上。」他說。在傳統鋰離子電池中,隔膜和電解液加起來佔據了電池中近40%的體積和25%的質量,而固態電解質代替電解液後,正負極之間的距離則縮小至幾個微米。電池的外在形態也從圓圓胖胖的樣子變得更加瘦扁,如同紅豆糕一樣。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的人生來就在羅馬。
  • 學術前沿|近期頂刊固態電池研究進展
    來源-能源谷-1.Nature Communications:全固態電池中空間電荷層對鋰離子界面傳輸的影響的原位可視化空間電荷層(SCL)通常被認為是全固態鋰離子電池(ASSLIBs)中緩慢的界面鋰離子傳輸的起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