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帶你到書裡更遠的地方
《單身社會》Eric Klinenberg [美]
▲這是你與小周讀過的第2本書
撰文 / 小周
板寫 / 小周
01
獨居生活與孤獨體驗
我們正在學習單身,並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它改變了人們對自身,以及人類最親密的關係的理解;它影響著城市的建造和經濟的變革;它甚至改變了人們成長與成年的方式,也同樣改變了人類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
非常有趣的是,人類作為一種群居動物,單身又是每一個個體在漫長生命中都無法避免的母題。而學會如何愉悅地單身,似乎是獲得幸福感的終極奧義。
從「一個人逛超市」到「一個人去醫院」的孤獨等級量表、人至中年家庭美滿兒女繞膝卻仍然感到空虛和無意義、行至暮年享受著兒女回報,卻因缺乏陪伴在人生的終點線前愈發感到了無生趣,孤獨作為一種隱性的「病症」正在向各個年齡段發起衝擊。
我,作為一個獨處愛好者,一個solo模式的忠實擁躉兼反社群玩家,回想當時買下它的初衷,一是為自己以後很大可能過的生活模式找一點社會學依據和理論支撐,二是出於對獨身主義的源起的好奇。
《單身社會》是一本研究型著作,建立在大量個人案例分析(口述故事)+大量綜合數據這種模式上,所以從閱讀體驗上來講並沒有學術向著作讀起來這麼艱澀,可以劃分到偏向快消類的範疇。老實講,其實作者並沒有做出什麼實質性的總結和很深入的分析,只是在巨大的案例基數中把它們歸到了不同的主題板塊之下,但對我來說還是有提供看待這個問題更廣闊的視角。
02
獨居、獨處、單身和孤獨感
首先要聲明的一點:書裡討論的現象在嚴格意義上是獨居而非單身。我把書裡涉及到的四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做了一個(不嚴謹)定義:
獨居是一個空間概念;
單身是一種是否進入親密關係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
獨處是一種生活能力及策略;
孤獨感是一種精神體驗和主觀感受。
四個概念互有交叉,可以同時並存,也可以單獨成立。
翻譯一下:獨居是單獨居住,肉身在某一固定居住空間裡solo;單身就是沒有結成一對一關係的人類對象,給貓狗鏟屎也不算有伴兒,跟想做高貴冷豔單身貴族還是萬分恨嫁(娶)被迫剩下也沒關係;獨處是自己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能不能長時間呆得住,據我觀察大部分人是沒有這個愉快閉麥的能力的,之所以我把它上升到策略的高度,是因為學會獨處之後才能把「單純用於填滿生活但屬於無效社交」的這部分時間省下來,投入到對自身的觀察和提升上;孤獨感和人獨不獨居和單不單身也沒有任何因果關係,但如果一個人學會了獨處,那麼大概率ta是不會有強烈孤獨感的。
由於我國貴到讓人跳樓的房價,我無根據揣測嚴格意義的獨居現象在我國並不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但是就像以上分析的,獨居和另外三個概念有緊密的聯繫,對獨居的研究,依然可以為釐清剩下的三個概念提供思路指導。
03
獨居生活的風行源何而來?
德國獨身人口達54%;日本30多歲男青年未婚率為47.1%;16歲以上美國人50.2%是單身;中國20到39歲適婚青年中也有48.6%依然處於單身狀態。婚育意願在全球範圍內的降低使得人類有更大的概率要面對獨處這一問題。
獨居現象的興起是與社會變革是同步發生的。作者為單身/獨居的趨勢提出了四個大方向上的解答:女性地位的提升,通訊方式的變革,大規模的城市化和人類壽命的大幅延長。
根據書中數據顯示,超過50%的美國成年人正處於單身,其中3100萬人獨自一人生活,這意味著每7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選擇了獨居,而女性構成了當代獨居人口的主體。女性受教育水平逐漸提升,並且擁有了更加平等的就業機會,使得她們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家庭生活、獲得性權益及生育選擇權。親密關係、婚姻和性開始解耦,性需求和精神需求成為兩個分離的概念,女性作為獨立的個體,扮演的社會角色更加多元,尋找可以終生託付的對象、進入家庭成為家庭主婦不再是唯一的出路。甚至為了擺脫無報酬的家庭責任,女性在進入婚姻之前會更加謹慎、更加切實地考量婚姻帶來的益處。
通訊方式的變革使得人們就算足不出戶也能在獨處時獲得及其充分的社交體驗。從電話再到網際網路:網絡上的興趣社群、你的追星同好、各種可供學習的播客、可供消遣娛樂的電視節目、手遊端遊、雲養蛙雲吸貓、甚至是視頻上方飄過的成片彈幕,都為獨居人士提供了多重維度的陪伴,豐富了沒有物理空間上的聯結但仍與外界保持聯繫的可能性。
大規模的城市化提供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開放」空間。背景各異的人們在城市聚集了各種物質和精神資源,又根據興趣、職業、階層以及價值觀的分化把資源分流至各個社群。對比傳統的鄉村、部落以單純的宗族、姓氏關係為紐帶構建起來的社群,以後天形成屬性而非天然社會屬性聚集起來人群呈現出包容異見、個人趣味和取向的趨勢,人們作為自由的個體不必困頓於消耗式的親族關係。這種自由聚集的社群內部孕育出這一群體的生活方式和觀念,讓人們無需隱藏各種個人主義的怪癖。單身亞文化的形成是這些群體在城市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又把這種生活方式擴散出去的結果,而社群內部單身獨居人士的相互支持,又更加穩固了這種生活模式。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人類的壽命可以得到延長是已經不再是一種幻想,而是一種可預見的必然未來。是否選擇獨自老去成為老年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命題,而當必須選擇獨自老去的時刻到來,如何適應清閒的退休生活,如何面對機能下降的身體和時常侵擾的疾病,如何承受精神的空虛和周遭親友的故去,則是老年人必須獨自思考和練習的生活常態。
04
獨居不僅僅是只有年輕人要面臨的選擇
獨居生活可以是一種保持隱私與獨立的空間與實踐、一種自我修複式的再生,而非與世隔絕的體驗和悲情的孤獨感和精神戕害。
人們投身獨居生活這樣一場社會實驗,是因為獨居生活有助於人們追尋神聖的現代價值——個人的自由、對自身權力的掌控以及自我實現,這些自我們青春期起直到生命終結,都具有極為重要意義和價值。
從我國語境下的獨居群體來說,單身/獨居問題比較主流的討論範圍都聚集在成年未婚人士之上,且以對於精神自由有著更高標準的個人主義與以父母一輩為代表的所持有的傳統家庭觀念的衝突為討論核心,對於書中探討到的離異人群和老人群體關心程度是遠遠不夠的。
在第四章:自我保護中,作者把獨居視為一種自我保護和自我修復的策略。但這種保護的手段針對的對象是一些富裕的中產階級——他們需要找到一個城市之中的避難所,以躲避不健康的兩性關係、逃避一個索取多於給予的社區等等。對於中國的中產階級來說,獨居無疑對已然成家立業之後的人群只是一個符號,而不是一種切實的選擇。但「獨居」背後隱含的「城市避難所」這個概念依然對這些「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中年人士有致命的吸引力。
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是隨著年歲增長逐漸傾斜在中年人身上的。無論對於男性還是女性,不管是投身工作還是家庭,都無法躲避養育兒女、贍養父母的傳統家庭責任。而這一重擔恰恰大幅侵佔了中年人作為「人」的發展空間,壓抑了自我覺察的時間和精力,身心處於一個異常乾癟卻始終無暇顧及的狀態。對於很多事業男性/女性來說,加班完畢獨自驅車回家,熄火之後坐在駕駛位上,在一片黑暗中獨自小憩的幾分鐘是一天裡最為舒展的時刻。這個獨處的時刻在無縫銜接的家庭和工作空隙裡得來不易——儘管這個片刻和追尋個人自由實在難以牽扯上關係,但擁有一個喘氣的時機,也是在密不透風的責任裡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
如果說中年人對獨居只是有沒有付諸行動的訴求,對於老年人來說,獨居則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在兒女忙於操持事業和兒女的情況下,如何身心健康地打發時間,到哪裡尋求年齡相仿的夥伴,如何面對日復一日毫無新意的時光而不萌發求死的心態,都是獨居生活中無法逃避的問題。如果不幸在物質生活上也難以得到滿足,就要習得自行護理,通過運動和處理日常事務延緩自己衰老步伐的能力——「對生活的自主權決定了個體的完整性和自尊」,作者這樣總結道。
放眼到社會層面,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了每個國家的必經之路。社會可以為「優雅地老去」提供什麼樣的支持?養老院是否能夠提供周到的護理和健康的健身陪伴?助理型機器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彌補情感聯繫?輔助生活中心和新型服務系統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多長時間?這些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05
孤獨無可避免,但仍然能夠馴服
誠如作者所說,「尋找終生伴侶或者找一個人同住並不是解救孤獨感的靈丹妙藥。畢竟,孤獨這一心靈創傷,是人類生命體驗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孤獨是內置於人類生命之中的基本情緒體驗,而它理應和生活的某些部分相依相隨,是人類終其一生都無法割裂的狀態。當我們接受了它的客觀存在,就不會再把孤獨感放置在我們的對立面,抵抗孤獨感的思路也不再是消除或者解決它,而是轉而尋求如何與它舒服地共處的方式。
對於人終有一死的意識,人類發明了三種機制來維持自己的理智:宗教讓人相信我將被上帝拯救而有所皈依,浪漫主義讓人相信愛會永恆延續,創造讓我的生命依附於藝術,而我因藝術永存而不朽。如果說死亡是孤獨體驗的終極形態,那麼以上三種策略無疑也為我們抵禦獨居帶來的孤獨感提供了某些啟示。
而無論是宗教、名目各異的愛、還是讓作品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都是將遊蕩無根的精神落到實處的一種寄託。宗教將寄託送往一個現實之外的國度,愛意將寄託降落在他者和用他者對自身的凝視中,創作把寄託回歸自身,創作的過程是撫慰孤獨和陣痛的一帖良藥。
作為一個世俗意義上的人,我能給出的「和孤獨共處」的方案,也不過是不要吝嗇自己的愛意,也不要吝嗇自己靈光偶得的時刻。愛有迴響,聲音傳達出去才有彈射,餘震能夠填補生活的裂口;一切形式的創作,讓人們擁有在現實之外開闢一個穩固空間的可能,最後都會以治癒的形式回饋在自己身上。
孤獨實際上映射的是一個人和自己的關係:一個充盈舒展的自我是足夠給自己提供陪伴和安全感的。
保持獨居/單身而又不感到孤獨無疑需要構建完整而強烈的自我世界,如果自我不足夠強大和堅定,很多時候無法抵禦客觀存在孤獨體驗和必須面對的衰老和死亡。而這種獨立思考的人格和重塑自我的能力,無論在生命中的哪一個階段,都是每一個個體需要反覆思考、練習、執行、回視的。
這是我18年讀的第一本書,但當時的讀書筆記寫得十分簡略,所以這是個重置版嘿嘿(但也不是最近寫的了= =)。總之最近兩年對獨處和孤獨感這個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體驗和感想,希望大家都能擁有最舒展的生活狀態。
手寫丨書評丨隨筆丨小說丨遊記
剪刀手、同人寫手、字博、
半個排版和美工、會哼點小曲兒的人聲後期
什麼都可能寫,營業項目多樣,不定時掉落
找我玩耍:
微博:@-VersIfieR-
Lofter:會炸毛的棗兒w
你今天也在看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