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青年超7700萬,「空巢生活」究竟是孤獨還是自由?

2020-12-24 騰訊網

記者 | 陳曉珍

編輯 |

1

2019年聖誕節,文可在哈爾濱見到了人生的第一場大雪,從小生活在南方的文可一直期待看一次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因為這場雪,文可維繫了四年的獨居生活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一個同樣為了看雪從廣東來到哈爾濱的小夥走進了她的世界。

文可在2016年畢業後一直過著獨居生活,一個人租房,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去旅行,她坦言:「一個人能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無論是工作業務上需要的專業知識,還是日常的興趣愛好,文可一直保持著不斷學習的狀態,雖然獨居生活給與了文可更多的自由空間,但文可也承認獨居時候的孤獨感偶爾也很強烈。

文可從不認為自己會單身一輩子,在獨居的時光裡,文可也渴望愛情。文可一直覺得獨居只是在權衡之下的一種生活空間的選擇,並不會因為獨居完全與這個世界隔離。

學者豆小紅在《城市獨居青年群體的社會探析》一文中曾把獨居青年分為三類:「主動外向型」、「順其自然型」和「消極內向型」,其中「主動外向型」意味著在工作之餘還能積極參與人際和社會交往,而文可便是屬於這一類。豆小紅也認為由於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享天倫、共團圓」的家文化,長期獨居會使人產生社會疏離感。

為自由選擇獨居,但也渴望愛情和婚姻

獨居青年的另一個說法是「空巢青年」,「空巢」的字面意思為「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鳥離巢後的情景,在現實中,空巢更多是指子女長大後因工作或者結婚需要離開父母,留下老人獨自生活的現象。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越發頻繁,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由於有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發展前景,許多青年背井離鄉,遠離父母來到大城市發展,他們認為大城市有更多的包容性,能夠滿足更多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他們渴望在大城市中實現自己的價值,但與此同時,一些遠離家鄉、遠離家人的青年,就不得不面對獨居生活。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的單身青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超過7700萬人為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會升至9200萬人。

獨居青年人數不斷上升的背後既有被動的因素,但更多是青年主動選擇的結果。據人民智庫發布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空巢青年」是主動選擇獨居,其中,因「想有自己的隱私空間」而選擇獨居的佔比47.5%,因「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別人不同,不想受到他人影響」而獨居的佔比39.2%。選擇「一個人生活很方便」和「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單純地想體驗獨自生活」的「空巢青年」分別佔比33.5%和32.2%。

數據來源:《「空巢青年」心態特點與生存發展狀況調查報告》

另據貝殼找房聯合珍愛網發布的《90後獨居人群網絡調查報告》顯示,當下90後獨居幸福感超過孤獨感,且女性比男性更享受獨居狀態,超七成90後認為未來獨居將成趨勢,甚至有超六成的90後有意向「購房獨居」。

文可告訴界面職場,在選擇獨居生活之前也有過合租的經歷,但人一旦多了,生活上難免會有一些摩擦。當日常生活受到影響時,文可就要嘗試跟合租的室友進行溝通,時間久了,文可認為合租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因此選擇了一人獨居。

正如文可所言,獨居生活時也會產生孤獨感,但比起孤獨感,文可在獨居生活裡享受到了更多的自由空間,一個人做飯,一個人去跑步,一個人看書,生活上的自律也給她帶來了更多的安全感。

「其實告別了單身生活之後,我還是處在獨居狀態,因為是異地戀,更多的是在精神上有一個支撐,獨居了這麼多年,其實一個人也可以活得很好,但如果在精神上有了更多的溝通,內心可能也會更加安定。」文可說。

像文可一樣,對於很多青年來說,選擇獨居其實是選擇了一個自由空間。而這個自由空間使他們能更好的呈現自我,展現個性,在獨居中,進一步提升了生活的質量。

學者彭遠春在其《空巢青年的獨居選擇》一文中曾指出:「『空巢青年』的獨居選擇與個體的自主性與自為性緊密相連,自主性是指個體在社會個體化趨向的渲染和影響下,獨立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自為性則是自我意識的覺醒促使個體為保證充分的自由和為自己而活的權利,主動選擇恰當的生活方式以滿足自身多層次的需求。」

但青年選擇獨居生活也並不意味著他們決定就這樣孤獨終老,許多青年認為所謂的獨居生活其實只是一種過渡的狀態,是暫時性的,他們同樣渴望愛情,渴望婚姻。

姚同是在某省級的機械研究所工作,獨居一年的他仍渴望未來能有「兩人三餐四季」的生活:「獨居其實是被迫選擇,因為處於單身所以只能選擇獨居。」

姚同經常一個人看電影、玩遊戲、看書,但一個人的狀態並沒有讓他感到孤獨,姚同告訴界面職場,他所理解的「孤獨」是完全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無交流,而他會經常與朋友聚餐、參加外出活動:「獨居其實帶來的是自由,一個人能做的事情也變得更多了,但獨居久了之後,偶爾也會渴望改變生活方式,可能人終究還是需要陪伴。」

獨居中的焦慮感和孤獨感有時也很強烈

當下,人們藉助信息技術,能快速地實現跨越地域、跨越國界的交流和互動,尤其是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信息得以快速傳播,人們更多地選擇通過線上進行情感的溝通。

據探探發布的《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顯示,超6成的獨居青年選擇通過社交軟體來結交新朋友,且一、二線城市佔比更高,線上交友也成為不少獨居青年們緩解孤獨的必選項。

數據來源:《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

雖然通過線上交流進一步豐富了獨居青年的內心世界,但也不乏一些獨居青年因為在實際生活中置身於一個單獨的空間,加上工作壓力以及單一的生活方式,產生心理壓力和焦躁的情緒。

「無人與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是許多獨居青年的真實寫照,一位獨居網友在知乎上這樣寫到:「過年回家,我媽要我留一個在上海的緊急聯繫人電話,怕萬一找不到我就可以找那個人,結果我連一個名字都想不出來。」也有網友表示「節假日千萬不要午睡,因為等你醒來的時候,看著窗外遲遲下沉的夕陽,會有一種被全世界拋棄的感覺。」

據界面職場了解,許多一線城市的獨居青年為了節省生活的成本選擇了蝸居在一個單間出租屋裡,回到家就是獨處的空間,手機成了最好的夥伴。

據人民智庫發布的《「空巢青年」心態特點與生存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空巢青年」的社會關係比其他群體更為疏遠。當問及「您有多少關係親密、可以得到支持和幫助的朋友」時,回答「一個也沒有」和「1-2個」的「空巢青年」佔比59.7%,高於非「空巢青年」6個百分點。在遇到煩惱時,「空巢青年」向他人求助的頻率也比非「空巢青年」低一些。

文可在接受界面職場採訪時也表示,獨居生活也會遇到很多問題,尤其是生病的時候,因為父母和朋友都不在身邊,只能自己一個人去醫院,那時的焦慮和孤獨是最為強烈的。此前,網絡上也曾出現一張「國際孤獨等級表」,包括一個人去逛超市、一個人去看電影等,而一個人做手術則排在了第十級,有網友稱此等級為「孤獨求敗」級。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另外,從社會關係理論來看,一些獨居青年從鄉村來到城市,鄉村屬於熟人社會,進入城市後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社會,那麼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互動和社會交往就會大大減少,熟人之間的強關係和強連帶也會被不斷削弱。此前,北京市健康保障協會會長、慈銘體檢集團總裁韓小紅也表示,長期獨居的生活,會讓社交能力逐漸退化,性情變得孤僻。因此,有專家呼籲,要對獨居青年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獨居催生「單身經濟」,體驗一番更孤獨

隨著獨居青年的人數不斷上升,「單身經濟」也變得日常火熱。此前,北京大學經濟與人類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春曉在接受央視財經節目的採訪時就表示,單身群體主要是一些白領和金領,作為生產者,特別是商家,會發現這部分人的經濟行為在衣食住行、娛樂、教育等各個方面,都能夠成為獨立的提供者,其認為要對這部分消費群體進行細分。

據界面職場了解,為了緩解孤獨和焦慮,許多獨居青年會選擇養寵物。他們認為找個合適的伴侶太難,寧可「花重金」與貓、狗為伴,甚至有人認為,寵物經濟是年輕人的孤獨生意。

據《中國寵物醫療行業發展研究報告》數據顯示,近6年來寵物產業規模複合增速為43.45%,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2400億元,而寵物行業的興起背後其實是城市中無數的獨居青年。據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單身人群居行報告》顯示,單身人群中近四成擁有寵物,其中40.4%的單身人群每月在寵物身上的花銷在500-1000元。

同時,由於部分的獨居青年注重生活品質,他們樂於為提升個人魅力而進行投資,包括美容、健身等,且獨居青年的決策自主性強,通常不用考慮家庭的消費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商品和服務,進行「悅己消費」,商家也因此推出了眾多針對獨居青年的產品和服務。

「一人食餐廳」、「一人KTV」,甚至在外賣平臺上也出現了「一人食套餐」,有人評論「一人食,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寂寞,可對於會玩的商家來說卻是商機。」但也不乏一些獨居青年在享受「一人食服務」時,內心反而更加孤獨。此前,海底撈也曾瞄準「單身經濟」,並推出大型毛絨玩具陪伴單身食客,此舉雖然新穎且讓人感覺貼心,但不少食客表示,獨居時本沒有感覺到自己有多孤獨,看到熊後內心的孤獨反而多了幾分。

(應受訪者需求,文可、姚同為化名)

相關焦點

  • 元旦假期即將結束,你跨的是年,空巢青年跨的是孤獨
    熱熱鬧鬧的跨年大戲輪番上演,一片溫馨祥和之際,不少網友卻被一位空巢女青年的孤獨戳中了。很多網友尤其是空巢青年看後都表示扎心,不少人在發文下面評論道"小姐姐我們一起跨年吧,你具體住哪裡呀,我們可以加微信聊一會""加油,提前祝新年快樂""其實大家都一樣,姐妹你不是一個人"……無獨有偶,歲末迎新之際,很多社交平臺都有一些空巢青年發文分享獨自跨年或酸楚或自由的心境。與此同時,關於空巢青年的生存狀態也得以被越來越多人窺見。
  • 陌聲APP成社交情緒出口,窺見7700萬獨居青年生活縮影
    類似陌聲APP的社交軟體日趨成為單身青年的情緒出口,緩解孤單的良劑。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發布數據顯示,我國的單身青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超過7700萬人為獨居狀態,對抗孤獨感成為時下單身青年最關注的話題。「空巢青年」的背後,是青年為追求人生更多選擇權利離開家鄉,加上單身而導致的親密關係缺失。獨居青年經歷著不同維度的孤獨感:社交孤獨、情感孤獨與歸屬孤獨。
  • 獨居青年,如何消化生活中的孤獨感?
    《2018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目前我國有超過2.6億單身成年人,這其中包括了超過7700萬獨居成年人。另有數據顯示,20歲到39歲的獨居年輕人數量接近2000萬。對於獨居青年的解讀,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
  • 超過7700萬成年人正在獨居?Soul星球青年在孤獨中找到自由
    有數據統計說,在中國的2億單身成年人中有7700萬人處於獨居狀態。 社交平臺Soul上,在談到自己為什麼喜歡獨居生活時,很多Soul App用戶的答案都與自由有關;而問到為什麼不喜歡獨居生活時,他們的回答則是孤獨。來自低調學霸星球的用戶中二病搶救無效說,每天6點下班後的就是人生的鬆弛時刻。雖然容納肉身的住所只有12.7平方米,但孤獨被無限放大的同時自由的邊界也無限擴大。
  • 為自由選擇獨居的年輕人,也渴望愛情和婚姻
    年輕人單獨居住的另一個術語是「空巢青年」。 「空巢」字面意思是「空巢」。這是鳥離開巢後的場景的隱喻。實際上,空巢是指長大的孩子因工作或婚姻而離開父母而使老人獨自生活的現象。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變得越來越頻繁。
  • 積極看待「孤獨經濟」引導青年即使「空巢」也勿「空心」
    新華社發【智庫答問】 編者按住在異鄉的小戶型出租屋裡,作為「一人食」餐廳和外賣的常客,通過寵物、手遊、短視頻排解孤獨……這是許多在城市打拼的獨居青年的生活縮影。這類針對當代「空巢青年」消費需求、以獨居生活和個人情趣為盈利點的消費模式被稱為「孤獨經濟」。
  • 剩男剩女、空巢青年,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了?
    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也稱為獨居青年,是指與父母和親人分開居住,單獨一個人生活的年輕人。獨自一人上班,獨自吃飯,獨自看電影,獨自逛街,獨自旅行… 2018年我國獨居青年數量為7700萬,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成都、杭州、武漢、南京等一二線城市,85後90後、25-35歲人群佔多數。近年來,獨居青年的數量越來越多,社會學家預測,到2020年將達到8000萬,2021將達到9000萬。
  • 2020高考作文熱點掃描:「空巢青年」,路在何方(附優秀作文)
    某雜誌撰文指出,有的空巢青年出於工作需要,主動享受獨居的生活方式;有的空巢青年認為空巢期是執著奮鬥和認識自我的理想階段;也有的空巢青年則將「空巢」當作擺脫種種束縛的良機,過著封閉自我、逃避社會的孤獨生活。該雜誌社就此話題開闢了「時代與青年」專欄,向讀者徵集文稿。
  • 貝殼聯合珍愛網揭秘90後獨居生活,超六成人有意向「購房獨居」
    數據顯示,當下90後獨居幸福感超過孤獨感,且女性比男性更享受獨居狀態;超七成90後認為未來獨居將成趨勢,超六成意向「購房獨居」;對於獨居環境,90後表示希望生活氣息要濃厚,居住空間上大陽臺最受熱捧。超六成90後有意向「購房獨居」民政部2018年數據顯示,中國獨居成年人口已經超過7700萬,預計2021年這一數字將上升至9200萬人。而在全國一人戶的家庭樣本統計中,20-34歲的獨居家庭佔比達到約38%。這似乎說明,在快節奏城市生活與獨立意識影響下,獨居青年早已不是年輕人中的非主流群體。
  • 城市「空巢青年」的孤獨,能否靠交友軟體與共享公寓治癒?
    青年人獨居的現象在大城市極為普遍,他們與陌生人合租房子,每個人的房間都有獨立的密碼鎖。市場研究機構歐睿信息諮詢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報告顯示,全球獨居生活人數已經從1996年的1.53億上升到2011年的2.77億,預計到2020年,全世界將新增4800萬獨居家庭。
  • 深圳空巢剩女習慣一個人的低成本生活!
    近日空巢青年一詞成為90後的標籤,這個群體有7700萬人,這些人哪怕只生一個孩子,也有3500萬的孩子出生,這背後的社會背景值得我們去關注!#空巢青年的獨居生活#筆者一個朋友就是典型的空巢青年,88年,資深深漂,已成功獲得深戶,也排上了安居房,可是感情生活一直空缺,唯一的情感訴求就是你們熟知的那些APP,結局毫不例外的都是從最開始以為遇到真愛,結果只是P友!時間長了,現在對感情也變得佛系了,也越來越習慣一個人上班,一個吃飯,一個人坐公交,一個人散步,一個人回家,一個人住,一個人睡覺的寧靜!
  • 陌生交友軟體能緩解獨居青年的孤單感嗎?
    類似陌聲APP的社交軟體日趨成為單身青年的情緒出口,緩解孤單的良劑。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發布數據顯示,我國的單身青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超過7700萬人為獨居狀態,對抗孤獨感成為時下單身青年最關注的話題。「空巢青年」的背後,是青年為追求人生更多選擇權利離開家鄉,加上單身而導致的親密關係缺失。獨居青年經歷著不同維度的孤獨感:社交孤獨、情感孤獨與歸屬孤獨。
  • 5800萬空巢青年供養「孤獨經濟」,孤獨怎麼就成了生意?
    「一人食」經濟的背後,誰在盤算你的孤獨據數據統計,隨著新一代90、00後的長大,中國的「空巢青年」人數已超5800萬,甚至有機構預測,到2021年,這個人群的數量將上升到9200萬。「空巢青年」的經濟市場在不斷擴大,嗅到商機的餐飲人迎著這股東風,瞄準市場前景,紛紛加碼布局「一人食」的餐飲經濟模式。在業內看來,一人食經濟無疑存在巨大市場空間,從餐飲門店設置、外賣市場規模就可以明顯體現出來。精緻的小隔間內,擺放一碗一筷一碟一勺,這是時下興起的「一人食」餐廳最常見的布局。
  • 獨居青年的社交情緒出口
    類似陌聲APP的社交軟體日趨成為單身青年的情緒出口,緩解孤單的良劑。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發布數據顯示,我國的單身青年人口高達2. 4 億人,其中超過 7700 萬人為獨居狀態,對抗孤獨感成為時下單身青年最關注的話題。「空巢青年」的背後,是青年為追求人生更多選擇權利離開家鄉,加上單身而導致的親密關係缺失。獨居青年經歷著不同維度的孤獨感:社交孤獨、情感孤獨與歸屬孤獨。
  • 「空巢」青年寂寞空虛冷?他們在淘寶至少有5000萬朋友
    在網上流傳的《一隻空巢青年的獨白》一文中,一連串數位化的行為排比,描摹出了空巢青年的鮮活日常。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下,「空巢青年」這一群體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日前,淘寶也發布了一份空巢青年數據報告,在全網中「捕撈」到了5000萬個空巢青年,他們年輕、單身,獨自一人在異鄉打拼。他們有著不同程度的空巢特徵,比如愛吃外賣和零食、愛一個人看電影。
  • 獨居生活與孤獨體驗
    老實講,其實作者並沒有做出什麼實質性的總結和很深入的分析,只是在巨大的案例基數中把它們歸到了不同的主題板塊之下,但對我來說還是有提供看待這個問題更廣闊的視角。 02 獨居、獨處、單身和孤獨感 首先要聲明的一點:書裡討論的現象在嚴格意義上是獨居而非單身。
  • 一個人的房子裡 裝的是自由or孤獨?調查顯示青島30歲以下職場人...
    據民政部2019年統計,中國有超過2億單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過7700萬獨居成年人;另有數據顯示,20歲到39歲的獨居年輕人數量接近2000萬;而此前齊魯人才網面向省內5萬名30歲以下職場人做的調查報告顯示,青島獨居率接近7成…… 伴隨人們對這個群體的關注越來越多,疑問隨之而來——一個人的房子裡,裝的到底是自由還是孤獨?
  • 歐陽娜娜空降酷狗《解憂電臺》 發聲療愈「空巢青年」孤獨心靈
    今年初,社交產生的種種限制讓這些「空巢青年」被進一步分割成一個個「孤島」,這使得他們面對壓力時的無力感陡然倍增。有見及此,酷狗音樂與中國青年報聯合打造的年度青年焦慮治癒類主題音頻節目《解憂電臺》迎來了第九期節目《空巢不空心,願你心有陽光,無懼孤單》,分享嘉賓歐陽娜娜針對「空巢青年」話題溫暖發聲,用充滿親和力的聲音分享打敗孤獨的小妙招,治癒城市中每一顆孤獨心靈。
  • 一人食、一人卡拉OK 5800萬空巢青年引爆「孤獨經濟」
    「有一部分人,他們可能不喜歡在購物、吃飯、娛樂等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他們更喜歡一個人完成這件事情,最好連跟服務員或店員說話的機會都沒有。面向這部分群體而衍生出的經濟產業鏈就算孤獨經濟了。」   雖然,在孤獨經濟的大市場裡,不光狹義的包括單身人群,但城市化的發展,確實在改變著整個社會群體行為的變革。
  • 薦讀|空巢青年+懶癌晚期 水土不服就服你!
    明明生活只剩下苟且,還要嚮往詩和遠方,手機成為了生活的標配,然鵝手機大部分是安靜的,然後他們就叫我「空巢青年」。大家認為的空巢青年:「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 這是網上大部分人對空巢青年生活狀態的解讀,一個人漂泊在外,用家庭版的電飯煲煮飯,一個人需要的米都蓋不住鍋底,出門買兩個西紅柿,都會被小攤販嫌棄,不敢生病,不是怕死,而是怕死了都沒人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