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曉珍
編輯 |
1
2019年聖誕節,文可在哈爾濱見到了人生的第一場大雪,從小生活在南方的文可一直期待看一次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因為這場雪,文可維繫了四年的獨居生活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一個同樣為了看雪從廣東來到哈爾濱的小夥走進了她的世界。
文可在2016年畢業後一直過著獨居生活,一個人租房,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去旅行,她坦言:「一個人能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無論是工作業務上需要的專業知識,還是日常的興趣愛好,文可一直保持著不斷學習的狀態,雖然獨居生活給與了文可更多的自由空間,但文可也承認獨居時候的孤獨感偶爾也很強烈。
文可從不認為自己會單身一輩子,在獨居的時光裡,文可也渴望愛情。文可一直覺得獨居只是在權衡之下的一種生活空間的選擇,並不會因為獨居完全與這個世界隔離。
學者豆小紅在《城市獨居青年群體的社會探析》一文中曾把獨居青年分為三類:「主動外向型」、「順其自然型」和「消極內向型」,其中「主動外向型」意味著在工作之餘還能積極參與人際和社會交往,而文可便是屬於這一類。豆小紅也認為由於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享天倫、共團圓」的家文化,長期獨居會使人產生社會疏離感。
為自由選擇獨居,但也渴望愛情和婚姻
獨居青年的另一個說法是「空巢青年」,「空巢」的字面意思為「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鳥離巢後的情景,在現實中,空巢更多是指子女長大後因工作或者結婚需要離開父母,留下老人獨自生活的現象。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越發頻繁,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由於有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發展前景,許多青年背井離鄉,遠離父母來到大城市發展,他們認為大城市有更多的包容性,能夠滿足更多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他們渴望在大城市中實現自己的價值,但與此同時,一些遠離家鄉、遠離家人的青年,就不得不面對獨居生活。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的單身青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超過7700萬人為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會升至9200萬人。
獨居青年人數不斷上升的背後既有被動的因素,但更多是青年主動選擇的結果。據人民智庫發布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空巢青年」是主動選擇獨居,其中,因「想有自己的隱私空間」而選擇獨居的佔比47.5%,因「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別人不同,不想受到他人影響」而獨居的佔比39.2%。選擇「一個人生活很方便」和「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單純地想體驗獨自生活」的「空巢青年」分別佔比33.5%和32.2%。
數據來源:《「空巢青年」心態特點與生存發展狀況調查報告》
另據貝殼找房聯合珍愛網發布的《90後獨居人群網絡調查報告》顯示,當下90後獨居幸福感超過孤獨感,且女性比男性更享受獨居狀態,超七成90後認為未來獨居將成趨勢,甚至有超六成的90後有意向「購房獨居」。
文可告訴界面職場,在選擇獨居生活之前也有過合租的經歷,但人一旦多了,生活上難免會有一些摩擦。當日常生活受到影響時,文可就要嘗試跟合租的室友進行溝通,時間久了,文可認為合租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因此選擇了一人獨居。
正如文可所言,獨居生活時也會產生孤獨感,但比起孤獨感,文可在獨居生活裡享受到了更多的自由空間,一個人做飯,一個人去跑步,一個人看書,生活上的自律也給她帶來了更多的安全感。
「其實告別了單身生活之後,我還是處在獨居狀態,因為是異地戀,更多的是在精神上有一個支撐,獨居了這麼多年,其實一個人也可以活得很好,但如果在精神上有了更多的溝通,內心可能也會更加安定。」文可說。
像文可一樣,對於很多青年來說,選擇獨居其實是選擇了一個自由空間。而這個自由空間使他們能更好的呈現自我,展現個性,在獨居中,進一步提升了生活的質量。
學者彭遠春在其《空巢青年的獨居選擇》一文中曾指出:「『空巢青年』的獨居選擇與個體的自主性與自為性緊密相連,自主性是指個體在社會個體化趨向的渲染和影響下,獨立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自為性則是自我意識的覺醒促使個體為保證充分的自由和為自己而活的權利,主動選擇恰當的生活方式以滿足自身多層次的需求。」
但青年選擇獨居生活也並不意味著他們決定就這樣孤獨終老,許多青年認為所謂的獨居生活其實只是一種過渡的狀態,是暫時性的,他們同樣渴望愛情,渴望婚姻。
姚同是在某省級的機械研究所工作,獨居一年的他仍渴望未來能有「兩人三餐四季」的生活:「獨居其實是被迫選擇,因為處於單身所以只能選擇獨居。」
姚同經常一個人看電影、玩遊戲、看書,但一個人的狀態並沒有讓他感到孤獨,姚同告訴界面職場,他所理解的「孤獨」是完全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無交流,而他會經常與朋友聚餐、參加外出活動:「獨居其實帶來的是自由,一個人能做的事情也變得更多了,但獨居久了之後,偶爾也會渴望改變生活方式,可能人終究還是需要陪伴。」
獨居中的焦慮感和孤獨感有時也很強烈
當下,人們藉助信息技術,能快速地實現跨越地域、跨越國界的交流和互動,尤其是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信息得以快速傳播,人們更多地選擇通過線上進行情感的溝通。
據探探發布的《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顯示,超6成的獨居青年選擇通過社交軟體來結交新朋友,且一、二線城市佔比更高,線上交友也成為不少獨居青年們緩解孤獨的必選項。
數據來源:《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
雖然通過線上交流進一步豐富了獨居青年的內心世界,但也不乏一些獨居青年因為在實際生活中置身於一個單獨的空間,加上工作壓力以及單一的生活方式,產生心理壓力和焦躁的情緒。
「無人與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是許多獨居青年的真實寫照,一位獨居網友在知乎上這樣寫到:「過年回家,我媽要我留一個在上海的緊急聯繫人電話,怕萬一找不到我就可以找那個人,結果我連一個名字都想不出來。」也有網友表示「節假日千萬不要午睡,因為等你醒來的時候,看著窗外遲遲下沉的夕陽,會有一種被全世界拋棄的感覺。」
據界面職場了解,許多一線城市的獨居青年為了節省生活的成本選擇了蝸居在一個單間出租屋裡,回到家就是獨處的空間,手機成了最好的夥伴。
據人民智庫發布的《「空巢青年」心態特點與生存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空巢青年」的社會關係比其他群體更為疏遠。當問及「您有多少關係親密、可以得到支持和幫助的朋友」時,回答「一個也沒有」和「1-2個」的「空巢青年」佔比59.7%,高於非「空巢青年」6個百分點。在遇到煩惱時,「空巢青年」向他人求助的頻率也比非「空巢青年」低一些。
文可在接受界面職場採訪時也表示,獨居生活也會遇到很多問題,尤其是生病的時候,因為父母和朋友都不在身邊,只能自己一個人去醫院,那時的焦慮和孤獨是最為強烈的。此前,網絡上也曾出現一張「國際孤獨等級表」,包括一個人去逛超市、一個人去看電影等,而一個人做手術則排在了第十級,有網友稱此等級為「孤獨求敗」級。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另外,從社會關係理論來看,一些獨居青年從鄉村來到城市,鄉村屬於熟人社會,進入城市後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社會,那麼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互動和社會交往就會大大減少,熟人之間的強關係和強連帶也會被不斷削弱。此前,北京市健康保障協會會長、慈銘體檢集團總裁韓小紅也表示,長期獨居的生活,會讓社交能力逐漸退化,性情變得孤僻。因此,有專家呼籲,要對獨居青年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獨居催生「單身經濟」,體驗一番更孤獨
隨著獨居青年的人數不斷上升,「單身經濟」也變得日常火熱。此前,北京大學經濟與人類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春曉在接受央視財經節目的採訪時就表示,單身群體主要是一些白領和金領,作為生產者,特別是商家,會發現這部分人的經濟行為在衣食住行、娛樂、教育等各個方面,都能夠成為獨立的提供者,其認為要對這部分消費群體進行細分。
據界面職場了解,為了緩解孤獨和焦慮,許多獨居青年會選擇養寵物。他們認為找個合適的伴侶太難,寧可「花重金」與貓、狗為伴,甚至有人認為,寵物經濟是年輕人的孤獨生意。
據《中國寵物醫療行業發展研究報告》數據顯示,近6年來寵物產業規模複合增速為43.45%,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2400億元,而寵物行業的興起背後其實是城市中無數的獨居青年。據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單身人群居行報告》顯示,單身人群中近四成擁有寵物,其中40.4%的單身人群每月在寵物身上的花銷在500-1000元。
同時,由於部分的獨居青年注重生活品質,他們樂於為提升個人魅力而進行投資,包括美容、健身等,且獨居青年的決策自主性強,通常不用考慮家庭的消費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商品和服務,進行「悅己消費」,商家也因此推出了眾多針對獨居青年的產品和服務。
「一人食餐廳」、「一人KTV」,甚至在外賣平臺上也出現了「一人食套餐」,有人評論「一人食,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寂寞,可對於會玩的商家來說卻是商機。」但也不乏一些獨居青年在享受「一人食服務」時,內心反而更加孤獨。此前,海底撈也曾瞄準「單身經濟」,並推出大型毛絨玩具陪伴單身食客,此舉雖然新穎且讓人感覺貼心,但不少食客表示,獨居時本沒有感覺到自己有多孤獨,看到熊後內心的孤獨反而多了幾分。
(應受訪者需求,文可、姚同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