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
貝殼研究院《2020年獨居人群洞察報告》
探探、南都傳媒《2020年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
京東大數據研究院《2020青年消費報告》
快手大數據研究院《2020快手寵物生態報告》
(圖表設計:楊經國)
在武漢一家動物醫院,小貓伸爪與人互動。新華社發
讀者在青海西寧城西區「五峰書院」閱讀。新華社發
【智庫答問】
編者按
住在異鄉的小戶型出租屋裡,作為「一人食」餐廳和外賣的常客,通過寵物、手遊、短視頻排解孤獨……這是許多在城市打拼的獨居青年的生活縮影。這類針對當代「空巢青年」消費需求、以獨居生活和個人情趣為盈利點的消費模式被稱為「孤獨經濟」。數據顯示,「孤獨經濟」正在撐起一個千億元規模市場。又一個「雙十一」的到來,讓這種消費模式更鮮明地走進大眾視野。
「孤獨經濟」反映了怎樣的生存狀態和心理訴求?社會力量應當給予哪些支持?如何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學擘畫,在「十四五」時期「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讓青年享受更有品質的生活、擁有更積極健康的精神面貌?光明智庫邀請專家深入分析、提出建議,並和您一起傾聽幾則關於獨居、獨樂、獨享生活的真實故事。
本期嘉賓
國家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 廉思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劉能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省委黨校基地特約研究員 豆小紅
「孤獨經濟」,並不只有孤獨與無奈
光明智庫:一人份外賣、迷你KTV、寵物直播、個人定製遊……近年來,隨著在外打拼的獨居青年數量日益增多,「孤獨經濟」應運而生。在您看來,這種經濟形態映射了當代青年怎樣的生存狀態及生活方式?
劉能:「孤獨經濟」已經融入獨居青年的日常生活,但其間並不只有孤獨與無奈。這類商業形態根源於生活方式變遷,一方面,青年獨自生活後,對家庭、團體、社區的依賴性降低,更多依靠市場機制滿足生活需求,這使得外賣等「孤獨經濟」迅猛發展。另一方面,「孤獨經濟」使青年品位和興趣的自我表達更易於實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個體獨立性的增強和自我意識的覺醒,這也是個人定製旅遊等經濟形式的社會學意義所在。
豆小紅:「孤獨經濟」的興起與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婚戀家庭社交觀念急劇變化息息相關。城市中生活、工作成本的攀升,消費市場的日益細分化,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等因素都起到了催生和強化作用。「孤獨經濟」的繁榮,反映了當代青年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個性化,映射出他們自主自由的生存狀態。他們善於接受新事物、追求高品質生活方式,經常進行「宅消費」,如電商網購、餐飲外賣、在線娛樂、在線服務等。總體來看,「孤獨經濟」正處於成長期,已廣泛滲透線上與線下空間、傳統和現代領域,催生了很多新型消費,但也存在部分商家過度炒作、標新立異等問題。
廉思:青年是引領社會潮流的先鋒,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時代烙印。中國正在湧現出一批「興趣青年」,他們樂於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潮牌球鞋文化、耳機煲音文化、手辦收集文化、啤酒精釀文化乃至口紅色號文化等都是將日用品異化為個人興趣軸心的現象,這與流動時代下生活的孤獨密切相關,是一種建構自我生活空間的表現。「孤獨經濟」的商品形態一般會滿足三個特徵。首先是趣味性,能滿足感官要求和情感訴求;其次是獨立完成性及多樣性,具有較高的品牌溢價,能夠講出文化故事、彰顯文化價值;最後是易上手、易「入坑」,否則大多數人很難為之付出大量精力和時間。
「一個人生活,更要給生活以品質」
光明智庫:近些年,「孤獨經濟」一直呈上升態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宅經濟」更是迅速發展。在您看來,這背後有哪些原因?「孤獨經濟」會對青年帶來怎樣的影響?
劉能:「孤獨經濟」的興起是一系列結構性力量和規範性力量同時塑造的結果。在社會層面,計劃生育政策使得家庭小型化,中國都市核心家庭的平均規模為2.9~3.1人,年輕一代多為獨生子女;對「單位」依賴性的降低和取消福利分房造成居住的市場化,加之人口空間流動性日益增加,使得「鄰裡互助」概念淡化;因為高等教育發展造成基本教育期延長、就業地與出生地分離等因素,許多青年不得不選擇獨居。而在家庭與個體層面,婚姻、職業觀念的變化也影響著當代青年。比如,當代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參與率提高、表現出色,單身階段普遍延長;高強度工作擠佔個體休閒時間,導致點外賣等省時省事的方式成為最佳選擇;等等。
豆小紅:「孤獨經濟」是社會變遷、現代多元化婚戀觀與家庭結構變遷、個體繼續社會化與向上流動需求三者共同促成的結果。社會層面,城市以發展機會吸引青年流入,面對高房價、高消費、高成本、高競爭的壓力,為了追求生活質量,青年人自然傾向於「小、巧、新、精、全」的消費模式。家庭層面,現代家庭趨向小型化,經濟支撐功能日益弱化,獨生子女獨立意識較強,家庭成員之間的經濟依賴度降低,成年子女工作後往往能保持經濟獨立,追求自由生活和私密空間。個體層面,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等婚戀生育觀影響較大,很多青年追求事業發展,往往需要較長時期的努力和積累。此外,也不排除部分獨居青年性格不合群、追求享樂自由、封閉孤僻等原因。
廉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很多網際網路平臺如外賣、在線購物、視頻會議、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用戶規模明顯增長。隨著生活、工作秩序逐步恢復,一些「宅經濟」業態難免降溫,但疫情已經促使數位技術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也進一步培育了青年線上消費的習慣,「孤獨經濟」未來會有更多應用場景。
「孤獨經濟」首先催生了「小世界」的定製打造。無論是樂器、輪滑、街舞等才藝類興趣,還是烘焙、花藝、香道、茶道等文化類興趣,都是青年群體彰顯「小世界」獨特性的方式,他們通過將日常細節賦予情感和溫度,打造儀式感來對抗孤獨感。其次,「孤獨經濟」產生了對陪伴的體驗訴求,以填充閒暇時光、緩解焦慮情緒。最後,「孤獨經濟」激發了對精緻時空的自我要求,「既然一個人生活,更要給生活以品質」,這種「以時空規劃的精緻對抗獨處」的策略,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自我規訓。
網絡空間為青年提供心靈港灣
光明智庫:「孤獨經濟」的主體,是近年來被稱為「空巢青年」的獨居青年。有人把這種生活狀態理解為「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也有人認為是青年的自主選擇。您怎麼看?
廉思:工業社會中的獨立個體並不意味著極端孤立,獨居生活也並非不與外界溝通和聯結。以原有標準看,青年好像更孤獨了,但換個角度看,分眾化網際網路產品為青年提供了新的交流空間,年輕人在保持自我意識、探索自我興趣的同時,通過各種即時通信工具,以共同的興趣喜好聚集成一個個新的圈子,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話語體系和網絡流行文化。圈層給青年以歸屬感、目標感、意義感、接受感,是他們重要的身份標誌。這種趨勢可以稱為「獨而不孤」。
劉能:我更傾向於後一種見解。中國的青年一代是自信、自立、自足、尊重自我判斷的一代。獨處是一種很重要的個人能力,也是自我價值和自尊等心理動力機制的重要組成。物理空間上獨處的個體,並不必然陷入原子化處境之中;相反,隨著網際網路社交平臺的發達,青年人多有自己的網絡社群。此外,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等技術的產品化,也會為獨居個體帶來虛擬的社會生活感。
豆小紅:獨居生活是一個中性概念,不等同於封閉、保守、病態生活。「空巢青年」既能保持自主的生活空間,又能擁有更多的時間、機會和方式去選擇更高質量的社會交往,有助於增強掌控生活的能力。這也為青年們提供了試錯空間和糾錯機會,幫助他們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與此同時,也要警惕功利主義、拜金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藉此抬頭,加劇社會浮躁心態、急功近利思想和精神文化生活空虛。
空巢≠空心,社會力量帶來溫暖體驗
光明智庫:長期獨居難免使人產生社會疏離感。中國有著「享天倫共團圓」的家文化,沒有人應當成為「城市裡的孤島」。社會力量應給予獨居青年哪些支持?「孤獨經濟」該如何呼應?
廉思:引導獨居青年養成正確的社會心態,幫助他們化解孤獨,需要提供社會支持網絡和相應服務。這種支持既包括情感支持,也包括物質支持。應當為他們開展各種活動提供條件,增強青年對實體空間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並給予適當的情感支持和心理矯治,引導青年走進更健康溫暖的成長空間。
劉能:很多獨居青年精神豐裕,擁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有效的市場化供給、健全的社會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一部分青年有社會疏離傾向,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到諸多挫敗,無從尋求社會尊嚴和生活意義。對他們應給予針對性的政策扶持,特別是就業援助,如就業輔導、技能培訓、組織參加符合其興趣和獨特能力的志願活動等。
豆小紅:政府、社會和家庭需要協調一致,形成合力。例如,建立完善心理諮詢、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優化居所公共空間,拉近社區交往心理距離,提升青年的現實交流交往水平;高度關注獨居青年生存與發展狀況,對處於特定時期、特定崗位,或經歷特殊突發事件的青年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積極發揮傳統家庭正向功能,幫助子女樹立健康婚戀觀,增強家庭的歸屬感、認同感、價值感。
同時,政府、社會、商家應倡導合理、適度、健康、綠色消費方式,被孤獨情緒「餵養」的孤獨消費應積極健康地呼應獨居青年的合理需求,不應過分渲染、強調孤獨,而應為消費者提供更為溫暖的消費體驗,使其「空巢」而不「空心」。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王美瑩、楊颯、張雪瑜、王斯敏 光明網記者 李方舟、李宜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