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看待「孤獨經濟」引導青年即使「空巢」也勿「空心」

2020-11-11 光明日報

數據來源:

貝殼研究院《2020年獨居人群洞察報告》

探探、南都傳媒《2020年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

京東大數據研究院《2020青年消費報告》

快手大數據研究院《2020快手寵物生態報告》

(圖表設計:楊經國)

在武漢一家動物醫院,小貓伸爪與人互動。新華社發

讀者在青海西寧城西區「五峰書院」閱讀。新華社發

【智庫答問】

編者按

住在異鄉的小戶型出租屋裡,作為「一人食」餐廳和外賣的常客,通過寵物、手遊、短視頻排解孤獨……這是許多在城市打拼的獨居青年的生活縮影。這類針對當代「空巢青年」消費需求、以獨居生活和個人情趣為盈利點的消費模式被稱為「孤獨經濟」。數據顯示,「孤獨經濟」正在撐起一個千億元規模市場。又一個「雙十一」的到來,讓這種消費模式更鮮明地走進大眾視野。

「孤獨經濟」反映了怎樣的生存狀態和心理訴求?社會力量應當給予哪些支持?如何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學擘畫,在「十四五」時期「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讓青年享受更有品質的生活、擁有更積極健康的精神面貌?光明智庫邀請專家深入分析、提出建議,並和您一起傾聽幾則關於獨居、獨樂、獨享生活的真實故事。

本期嘉賓

國家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 廉思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劉能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省委黨校基地特約研究員 豆小紅

「孤獨經濟」,並不只有孤獨與無奈

光明智庫:一人份外賣、迷你KTV、寵物直播、個人定製遊……近年來,隨著在外打拼的獨居青年數量日益增多,「孤獨經濟」應運而生。在您看來,這種經濟形態映射了當代青年怎樣的生存狀態及生活方式?

劉能:「孤獨經濟」已經融入獨居青年的日常生活,但其間並不只有孤獨與無奈。這類商業形態根源於生活方式變遷,一方面,青年獨自生活後,對家庭、團體、社區的依賴性降低,更多依靠市場機制滿足生活需求,這使得外賣等「孤獨經濟」迅猛發展。另一方面,「孤獨經濟」使青年品位和興趣的自我表達更易於實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個體獨立性的增強和自我意識的覺醒,這也是個人定製旅遊等經濟形式的社會學意義所在。

豆小紅:「孤獨經濟」的興起與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婚戀家庭社交觀念急劇變化息息相關。城市中生活、工作成本的攀升,消費市場的日益細分化,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等因素都起到了催生和強化作用。「孤獨經濟」的繁榮,反映了當代青年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個性化,映射出他們自主自由的生存狀態。他們善於接受新事物、追求高品質生活方式,經常進行「宅消費」,如電商網購、餐飲外賣、在線娛樂、在線服務等。總體來看,「孤獨經濟」正處於成長期,已廣泛滲透線上與線下空間、傳統和現代領域,催生了很多新型消費,但也存在部分商家過度炒作、標新立異等問題。

廉思:青年是引領社會潮流的先鋒,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時代烙印。中國正在湧現出一批「興趣青年」,他們樂於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潮牌球鞋文化、耳機煲音文化、手辦收集文化、啤酒精釀文化乃至口紅色號文化等都是將日用品異化為個人興趣軸心的現象,這與流動時代下生活的孤獨密切相關,是一種建構自我生活空間的表現。「孤獨經濟」的商品形態一般會滿足三個特徵。首先是趣味性,能滿足感官要求和情感訴求;其次是獨立完成性及多樣性,具有較高的品牌溢價,能夠講出文化故事、彰顯文化價值;最後是易上手、易「入坑」,否則大多數人很難為之付出大量精力和時間。

「一個人生活,更要給生活以品質」

光明智庫:近些年,「孤獨經濟」一直呈上升態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宅經濟」更是迅速發展。在您看來,這背後有哪些原因?「孤獨經濟」會對青年帶來怎樣的影響?

劉能:「孤獨經濟」的興起是一系列結構性力量和規範性力量同時塑造的結果。在社會層面,計劃生育政策使得家庭小型化,中國都市核心家庭的平均規模為2.9~3.1人,年輕一代多為獨生子女;對「單位」依賴性的降低和取消福利分房造成居住的市場化,加之人口空間流動性日益增加,使得「鄰裡互助」概念淡化;因為高等教育發展造成基本教育期延長、就業地與出生地分離等因素,許多青年不得不選擇獨居。而在家庭與個體層面,婚姻、職業觀念的變化也影響著當代青年。比如,當代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參與率提高、表現出色,單身階段普遍延長;高強度工作擠佔個體休閒時間,導致點外賣等省時省事的方式成為最佳選擇;等等。

豆小紅:「孤獨經濟」是社會變遷、現代多元化婚戀觀與家庭結構變遷、個體繼續社會化與向上流動需求三者共同促成的結果。社會層面,城市以發展機會吸引青年流入,面對高房價、高消費、高成本、高競爭的壓力,為了追求生活質量,青年人自然傾向於「小、巧、新、精、全」的消費模式。家庭層面,現代家庭趨向小型化,經濟支撐功能日益弱化,獨生子女獨立意識較強,家庭成員之間的經濟依賴度降低,成年子女工作後往往能保持經濟獨立,追求自由生活和私密空間。個體層面,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等婚戀生育觀影響較大,很多青年追求事業發展,往往需要較長時期的努力和積累。此外,也不排除部分獨居青年性格不合群、追求享樂自由、封閉孤僻等原因。

廉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很多網際網路平臺如外賣、在線購物、視頻會議、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用戶規模明顯增長。隨著生活、工作秩序逐步恢復,一些「宅經濟」業態難免降溫,但疫情已經促使數位技術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也進一步培育了青年線上消費的習慣,「孤獨經濟」未來會有更多應用場景。

「孤獨經濟」首先催生了「小世界」的定製打造。無論是樂器、輪滑、街舞等才藝類興趣,還是烘焙、花藝、香道、茶道等文化類興趣,都是青年群體彰顯「小世界」獨特性的方式,他們通過將日常細節賦予情感和溫度,打造儀式感來對抗孤獨感。其次,「孤獨經濟」產生了對陪伴的體驗訴求,以填充閒暇時光、緩解焦慮情緒。最後,「孤獨經濟」激發了對精緻時空的自我要求,「既然一個人生活,更要給生活以品質」,這種「以時空規劃的精緻對抗獨處」的策略,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自我規訓。

網絡空間為青年提供心靈港灣

光明智庫:「孤獨經濟」的主體,是近年來被稱為「空巢青年」的獨居青年。有人把這種生活狀態理解為「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也有人認為是青年的自主選擇。您怎麼看?

廉思:工業社會中的獨立個體並不意味著極端孤立,獨居生活也並非不與外界溝通和聯結。以原有標準看,青年好像更孤獨了,但換個角度看,分眾化網際網路產品為青年提供了新的交流空間,年輕人在保持自我意識、探索自我興趣的同時,通過各種即時通信工具,以共同的興趣喜好聚集成一個個新的圈子,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話語體系和網絡流行文化。圈層給青年以歸屬感、目標感、意義感、接受感,是他們重要的身份標誌。這種趨勢可以稱為「獨而不孤」。

劉能:我更傾向於後一種見解。中國的青年一代是自信、自立、自足、尊重自我判斷的一代。獨處是一種很重要的個人能力,也是自我價值和自尊等心理動力機制的重要組成。物理空間上獨處的個體,並不必然陷入原子化處境之中;相反,隨著網際網路社交平臺的發達,青年人多有自己的網絡社群。此外,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等技術的產品化,也會為獨居個體帶來虛擬的社會生活感。

豆小紅:獨居生活是一個中性概念,不等同於封閉、保守、病態生活。「空巢青年」既能保持自主的生活空間,又能擁有更多的時間、機會和方式去選擇更高質量的社會交往,有助於增強掌控生活的能力。這也為青年們提供了試錯空間和糾錯機會,幫助他們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與此同時,也要警惕功利主義、拜金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藉此抬頭,加劇社會浮躁心態、急功近利思想和精神文化生活空虛。

空巢≠空心,社會力量帶來溫暖體驗

光明智庫:長期獨居難免使人產生社會疏離感。中國有著「享天倫共團圓」的家文化,沒有人應當成為「城市裡的孤島」。社會力量應給予獨居青年哪些支持?「孤獨經濟」該如何呼應?

廉思:引導獨居青年養成正確的社會心態,幫助他們化解孤獨,需要提供社會支持網絡和相應服務。這種支持既包括情感支持,也包括物質支持。應當為他們開展各種活動提供條件,增強青年對實體空間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並給予適當的情感支持和心理矯治,引導青年走進更健康溫暖的成長空間。

劉能:很多獨居青年精神豐裕,擁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有效的市場化供給、健全的社會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一部分青年有社會疏離傾向,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到諸多挫敗,無從尋求社會尊嚴和生活意義。對他們應給予針對性的政策扶持,特別是就業援助,如就業輔導、技能培訓、組織參加符合其興趣和獨特能力的志願活動等。

豆小紅:政府、社會和家庭需要協調一致,形成合力。例如,建立完善心理諮詢、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優化居所公共空間,拉近社區交往心理距離,提升青年的現實交流交往水平;高度關注獨居青年生存與發展狀況,對處於特定時期、特定崗位,或經歷特殊突發事件的青年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積極發揮傳統家庭正向功能,幫助子女樹立健康婚戀觀,增強家庭的歸屬感、認同感、價值感。

同時,政府、社會、商家應倡導合理、適度、健康、綠色消費方式,被孤獨情緒「餵養」的孤獨消費應積極健康地呼應獨居青年的合理需求,不應過分渲染、強調孤獨,而應為消費者提供更為溫暖的消費體驗,使其「空巢」而不「空心」。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王美瑩、楊颯、張雪瑜、王斯敏 光明網記者 李方舟、李宜蒙)

相關焦點

  • 歐陽娜娜空降酷狗《解憂電臺》 發聲療愈「空巢青年」孤獨心靈
    歐陽娜娜空降酷狗《解憂電臺》 發聲療愈「空巢青年」孤獨心靈 2020-07-02 17:08:00來源:北國網
  • 獨居青年超7700萬,「空巢生活」究竟是孤獨還是自由?
    學者豆小紅在《城市獨居青年群體的社會探析》一文中曾把獨居青年分為三類:「主動外向型」、「順其自然型」和「消極內向型」,其中「主動外向型」意味著在工作之餘還能積極參與人際和社會交往,而文可便是屬於這一類。豆小紅也認為由於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享天倫、共團圓」的家文化,長期獨居會使人產生社會疏離感。
  • 5800萬空巢青年供養「孤獨經濟」,孤獨怎麼就成了生意?
    「一人食」經濟的背後,誰在盤算你的孤獨據數據統計,隨著新一代90、00後的長大,中國的「空巢青年」人數已超5800萬,甚至有機構預測,到2021年,這個人群的數量將上升到9200萬。「空巢青年」的經濟市場在不斷擴大,嗅到商機的餐飲人迎著這股東風,瞄準市場前景,紛紛加碼布局「一人食」的餐飲經濟模式。在業內看來,一人食經濟無疑存在巨大市場空間,從餐飲門店設置、外賣市場規模就可以明顯體現出來。精緻的小隔間內,擺放一碗一筷一碟一勺,這是時下興起的「一人食」餐廳最常見的布局。
  • 一人食、一人卡拉OK 5800萬空巢青年引爆「孤獨經濟」
    面向這部分群體而衍生出的經濟產業鏈就算孤獨經濟了。」   雖然,在孤獨經濟的大市場裡,不光狹義的包括單身人群,但城市化的發展,確實在改變著整個社會群體行為的變革。在節奏越來越快的大環境下,人們離人群和人心越來越遠,習慣了這種變化並習以為常的人們,在感到孤獨的同時,也開始接受和享受這種孤獨,而這種變化,勢必會帶來消費行為的變化。
  • 元旦假期即將結束,你跨的是年,空巢青年跨的是孤獨
    熱熱鬧鬧的跨年大戲輪番上演,一片溫馨祥和之際,不少網友卻被一位空巢女青年的孤獨戳中了。很多網友尤其是空巢青年看後都表示扎心,不少人在發文下面評論道"小姐姐我們一起跨年吧,你具體住哪裡呀,我們可以加微信聊一會""加油,提前祝新年快樂""其實大家都一樣,姐妹你不是一個人"……無獨有偶,歲末迎新之際,很多社交平臺都有一些空巢青年發文分享獨自跨年或酸楚或自由的心境。與此同時,關於空巢青年的生存狀態也得以被越來越多人窺見。
  • 2020高考作文熱點掃描:「空巢青年」,路在何方(附優秀作文)
    某雜誌撰文指出,有的空巢青年出於工作需要,主動享受獨居的生活方式;有的空巢青年認為空巢期是執著奮鬥和認識自我的理想階段;也有的空巢青年則將「空巢」當作擺脫種種束縛的良機,過著封閉自我、逃避社會的孤獨生活。該雜誌社就此話題開闢了「時代與青年」專欄,向讀者徵集文稿。
  • 打敗孤獨!歐陽娜娜加盟酷狗《解憂電臺》為「空巢青年」支招
    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最普遍的就是社交範圍的縮減,這使得城市中的「空巢青年」們孤獨感陡然增加。本周,酷狗音樂與中國青年報聯手打造的年度青年焦慮治癒類主題音頻節目《解憂電臺》,針對當下「空巢青年」的孤獨焦慮進行探討,由歐陽娜娜作為分享者,為大家講述如何打敗孤獨,一個人也能活得精彩。歐陽娜娜談到了時下普遍的「空巢青年」。「空巢青年」們背井離鄉,沒有戀愛對象, 「第二杯半價」無人分享,四捨五入也是歐陽娜娜本人了。那麼歐陽娜娜是怎樣消化這一切孤獨的呢?
  • 城市「空巢青年」的孤獨,能否靠交友軟體與共享公寓治癒?
    許多都市年輕人在下班之後,常常會陷入孤獨。為此,市面上推出了很多新型交友軟體和共享社區公寓,來幫助年輕人排解他們所面臨的孤獨感。但是,這些新的商業模式能否真正幫助年輕的「空巢一代」降低自己的孤獨指數呢?
  • 對待城市空巢青年,我們不應抱有偏見
    導語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空巢青年」一詞逐步進入大眾的視野,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不同於人盡皆知的「空巢老人」,何為「空巢青年」?空巢青年,指的是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的年輕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空巢青年」人數已超過5000萬,也就是半億,而且人數還在持續增長中。其中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的佔比為全國最高,總人數已過千萬。一、 城市空巢青年形成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樣的歷史背景?1.
  • 「空巢」青年寂寞空虛冷?他們在淘寶至少有5000萬朋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歷代文人志士的人生志願,就這樣被空巢青年改寫並實現了。一切社會學問題,都會找到對應的經濟學解決辦法。「空巢青年」無需自憐自艾,更無需洶湧而來的「社會關愛」。在淘寶和閒魚上,在自發形成的「空巢經濟」大潮裡,他們玩得歡著呢。
  • 走進空巢老人的世界:兒女不在身邊,「孤獨」便乘虛而入了
    作者:趙雅嬌《空巢:我在這世上太孤獨》 弋舟 上海文藝出版社另一個作為背景的現實是:據國家衛健委老齡司消息,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49億,佔總人口的17.9%;65歲及以上人口約1.67億,佔總人口的11.9%。
  • 薦讀|空巢青年+懶癌晚期 水土不服就服你!
    明明生活只剩下苟且,還要嚮往詩和遠方,手機成為了生活的標配,然鵝手機大部分是安靜的,然後他們就叫我「空巢青年」。大家認為的空巢青年:「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 這是網上大部分人對空巢青年生活狀態的解讀,一個人漂泊在外,用家庭版的電飯煲煮飯,一個人需要的米都蓋不住鍋底,出門買兩個西紅柿,都會被小攤販嫌棄,不敢生病,不是怕死,而是怕死了都沒人發現。
  • 從貓咖到養貓APP,「空巢青年」帶動下的「貓經濟」
    從2016年開始,「空巢青年」這個群體就被廣泛關注。數據顯示,這個群體主要分布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且年齡段都是80、90後。他們一般遠離故鄉,獨自在外打拼,未婚單身且獨居。巧合的是,這些特徵,與《中國寵物消費者行為報告》中提到的養寵物人群的吻合度達到95%以上。江瑜就是典型的「空巢青年」,2015年至今,她每年都會買一隻貓,3隻貓的存在讓她的生活充實了不少。
  • 「雲養貓」成一線城市空巢青年新生活,貓對於他們意味著什麼
    之前,她在網上看到過「空巢青年」的定義:空巢青年指遠離故鄉、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缺少家庭生活,獨自在大城市奮鬥打拼,而大城市的繁華和生存壓力讓他們顯得更加孤獨的一個群體。她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標準的「空巢青年」。近兩年,「吸貓」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像Karen這樣養貓的是一種,還有一種是線上「雲養貓」。在即將過去的2017年,「雲養貓」也成為一個熱詞。
  • 剩男剩女、空巢青年,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了?
    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也稱為獨居青年,是指與父母和親人分開居住,單獨一個人生活的年輕人。獨自一人上班,獨自吃飯,獨自看電影,獨自逛街,獨自旅行… 2018年我國獨居青年數量為7700萬,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成都、杭州、武漢、南京等一二線城市,85後90後、25-35歲人群佔多數。近年來,獨居青年的數量越來越多,社會學家預測,到2020年將達到8000萬,2021將達到9000萬。
  • 智能儀表解鎖新技能,科技讓「空巢老人」不孤獨
    為解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體的信息採集和用電異常及時告警等問題,國網金華供電公司聯合浙江大學等單位研發了「空巢老人幫扶模塊」。通過該模塊精準識別區域內空巢老人用戶,並將老人當前用電數據與其日常用電習慣進行實時擬合計算,第一時間感應異常狀態並及時推送消息給社區服務站,助力開展定向社區關懷,確認老人狀況,7*24小時不間斷保障老人安全。
  • 空巢青年為什麼吸貓 吸貓指的是什麼
    之前,她在網上看到過「空巢青年」的定義:空巢青年指遠離故鄉、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缺少家庭生活,獨自在大城市奮鬥打拼,而大城市的繁華和生存壓力讓他們顯得更加孤獨的一個群體。她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標準的「空巢青年」。­  近兩年,「吸貓」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像Karen這樣養貓的是一種,還有一種是線上「雲養貓」。在即將過去的2017年,「雲養貓」也成為一個熱詞。
  • 齊家網發布家裝消費報告: 「孤獨經濟」來勢洶洶,95後成家裝消費主力
    「孤獨經濟」興起,單身公寓 變 家裝熱門  事實上, 當「Z世代」的90後、95後長大,這支強大的年輕人隊伍中普遍存在的空巢主義、悅己主義、孤獨主義的盛行也推動了家裝市場的發展,同時催生新的經濟領域出現。
  • 正在北上廣興起的約「素炮」,是空巢青年的精神交流
    像女孩這樣的單身青年,隻身在北上廣這些城市,也被稱為「空巢青年」。空巢青年們衣著考究,工作體面,心態時尚,但下班後或周末獨居時,他們所熟悉的只有貓、狗和手機。他們有各種各樣的廚房用具,但他們總是叫外賣;他們交友軟體裡有上千個好友,但收不到一條問候。
  • 1993年,空巢老人很孤獨——《找樂》
    大家辛苦的排練最終還是失敗了他生氣了,為這件事跟大家鬧翻了後來聽了售票員們直率的評價冷靜下來後,老韓頭來到公園,朝票主走去影片的重點講述了一位老人退休後的生活,老韓的頭腦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快樂,失望的色彩反覆出現,最終他和京劇一樣,自己能做的時間很長,但最後失敗了老韓那顆高昂的心最終還是漸漸低落下來他不是固執己見,而是捨身向前否則,到手的快樂就會遠離對於老人來說,最害怕的是什麼都不做,一個人孤獨地活一天與大多數老人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