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不同省份的學生已經陸續復學了,「神獸」們終於要歸籠了,最長寒假陸續劃上了句點。
可是,在這個史上最長的假期裡,很多孩子沉迷於網絡尤其是遊戲,返校後難以收心學習,上課走神,總想著玩遊戲,更加嚴重的孩子甚至可能抗拒上學,厭學情緒凸顯。
針對這些問題,我受邀參加了廣州電視臺《健康100FUN特別策劃:開學健康錦囊》節目的錄製,提供了一些具體化建議。
父母一定要明白:「網絡成癮」、「遊戲障礙」只是表象,而根源往往來源於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不良,只有這兩方面有明顯改善,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擺脫成癮。
受錄製節目的時間限制,我還有一些建議未能詳談,以下作一些補充。
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成癮疾病的根源除了疊加性心理創傷外,還有另一大因素——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我們曾面診過一位患者小胡,在她3歲時,父親經常將她抱在懷裡一起玩電子遊戲,非常開心。這令小胡對遊戲留下了既美好又極為深刻的印象,再結合後續一些成長經歷,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小胡長大後,其父母採取粗暴式教育,她不但遇到學業難題,還經常與父母發生矛盾。在現實生活中,她缺乏歸屬感、安全感和家的溫暖,所以,小胡總是忍不住從網路遊戲中尋求心理慰藉,甚至認為虛擬世界比現實世界更重要,當心愛的網路遊戲停服時,一度出現抑鬱發作。
因此,父母們一定要警惕自身的教育方式,並儘量避免孩子在學齡前對網路遊戲有過多的接觸、對遊戲形成特別興奮、愉悅的感受,這可能會給孩子的心身健康帶來隱患。
但當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時,他們無法避免接觸網路遊戲,甚至可能沉迷。這個問題就像大禹治水,堵是堵不住的,而要靠疏導。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於絕大部分的、心理上未有明顯問題的孩子而言,父母應該學會積極引導,抓住孩子愛玩網路遊戲這個契機,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和底線思維,甚至可以利用玩遊戲時的愉悅感受與學習情境結合,塑造高效學習狀態。這一點我在視頻中已經講到了。
而對於已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曾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的孩子,他們一旦在網路遊戲中體驗到現實生活中少有的快樂、興奮和放鬆後,可能更容易沉迷,糾正起來也更難一些。
這時父母一定不要指責孩子,而是要先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要看到孩子是把遊戲當成了釋放壓力的方式。若父母能夠加緊修復親子關係及家庭關係,避免再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才有可能幫助孩子從遊戲沉迷中走出來。
在電視節目中,主持人問我,網路遊戲真的是「洪水猛獸」?
我認為,很多事情都有利弊,遊戲是一把「雙刃劍」,就像一把菜刀,在廚師手裡能做出美味佳餚,但若是放到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手裡,它也可以成為兇器。
所以,網路遊戲固然導致了很多問題,但主要的過錯並不在於遊戲,而在於我們如何使用它、看待它。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沉迷網路遊戲、直播,總忍不住指責孩子,斥罵遊戲商、網際網路,甚至埋怨社會。但在如今時代,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際網路了。
網際網路大大地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為生活帶來了便利,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幸好有網課、網絡會議、網絡直播,學生才不至於完全停學,成年人的事業才不至於完全停滯。
所以,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接觸到遊戲,而且有不少孩子玩遊戲主要是為了融入社交圈子,得到同齡人的認可,收穫歸屬感。
但無法避免的是,網際網路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比如兒童、青少年的沉迷問題。雖然國家對此問題出臺了一些措施,比如要求遊戲運營商對未成年人帳號的在線時間進行限制,但顯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網際網路時代,愛上網、愛玩遊戲已是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中的普遍現象,父母一定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加強自我反省,掌握科學的引導方法,從容應對,甚至化弊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