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放下糾結,你才能逍遙

2020-12-17 上觀

魏王送給惠施大葫蘆的種子,惠施種出了大葫蘆之後,發現這葫蘆用來裝水不夠結實,用來做瓢又太大,沒什麼用處。於是他向莊子抱怨,莊子就對惠施說他不懂得怎麼用「大」,這樣的大葫蘆,要是放到江湖之中,那自然就不會擔心它太大而沒有用處了。

這段嚴格意義上並不算故事的對話,通常被人理解成「同樣的東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樣。對待事物,要主動探尋規律,用善於發現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價值,從而更好地利用它。」這樣的通俗解讀,粗看很有道理,仔細想想卻未免流於膚淺。這個故事出自《逍遙遊》,《逍遙遊》的主旨講的是萬物皆有「所待」,無論鯤鵬都有所依賴,要真正的逍遙就要像聖人一樣無所依賴。 既然莊子和惠施的這段對話在《逍遙遊》之中,其目的就應該不是為了論證人應該如何去發現事物的規律,更不會是如何去利用它。

不少人把莊子對惠施的回應理解成應該如何利用事物,這絕非偶然。因為莊子對惠施說,宋國有人善於製造護手霜,他家世代漂洗絲絮,手容易龜裂,於是就研製出了護手霜。有個商人聽說了,就向他們買護手霜的秘方。他們就用很便宜的價格賣給了他。結果這個商人把護手霜秘方給了吳王,使得吳國軍隊在冬天攻打越國時雙手完好而大獲全勝,這讓商人獲得了非常多的賞賜。接著莊子就勸惠施用不同的方法好好地使用大葫蘆。這樣的上下文很容易讓人覺得莊子在暗示惠施應該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會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從而可以物盡其用。

但是,且慢!這樣一個講究物盡其用的莊子,還是一個瀟灑的道家祖師嗎?道家思想給人的感覺,難道不應該是超脫的嗎:也就是說,管它有用沒用,都覺得無所謂的嗎?一個在那裡強調怎麼使用某樣東西的莊子,看起來不是更像一個商學院出來充滿著銅錢味兒的管理人才嗎?如果莊子認為那個通過倒賣護手霜秘方而發財的商人是成功的逍遙的代表,那麼他難道不是在肯定金錢是成功的唯一標準嗎?而按照人們心目中從容恬淡的道家來說,宋國人開開心心的漂洗絲絮,對廉價賣出護手霜的秘方也感到滿足,難道不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嗎?

這麼多連續的問句,大概已經可以讓人明白,把莊子對惠施的話理解成為如何更好地認識器物的價值,併合理地使用它從而謀取利益,就會把莊子看成一個徹頭徹尾的俗人。那麼,這段對話到底可以怎麼來理解呢?其實莊子說來說去,無非在講事物之間是互相依賴的道理。宋國人要漂洗絲絮,手容易裂,所以他們需要護手霜,同時護手霜由於他們的需要而得以存在。而善於做生意的商人,依賴於宋人的淳樸和吳國的好戰,才能發跡。吳國則依賴於宋人的護手霜和精明的商人而打贏了越國。同樣,大葫蘆也是有所依賴的。它需要一個更大的環境,才能夠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惠施的錯誤在於,他以為大葫蘆就不需要依憑什麼東西就能存在。除了聖人、至人、神人,世界上別的東西都是有所依賴的,都是無法做到真正的逍遙的,這是《逍遙遊》反覆強調的中心,而要理解《逍遙遊》中的這則對話,當然要放在這一思想背景之下。

那些和惠施一樣覺得「大」就一定好的人,多半在食堂排隊買菜的時候很痛苦,當輪到自己的時候,問食堂師傅要一個雞腿,總會覺得別人碗裡的那一塊比自己的要大。在很多人看來大,似乎總是比小好。房子是大的好,電視是大的好,汽車也是大的好。因此當《逍遙遊》裡蜩與學鳩開心地在樹間撲騰,看到大鵬飛過一起嘲笑它飛那麼高有裝酷嫌疑的時候,幾乎每一個讀者都會自動地站在大鵬這一邊,覺得這兩隻小昆蟲和小鳥的見識太淺,無法理解大鵬喜歡翱翔於天空的志向。

莊子在《逍遙遊》進一步引導大家說,出去郊遊一天的帶個三明治就夠了,出去玩幾天的就要帶很多吃的。在這個幾乎人人都覺得旅遊是自己一大愛好的年代,大家都會本能地鄙視那些到家門口看下海就當作到了馬爾地夫的遊客,覺得大包小包到國外折騰半個月才叫做旅行。緊接著,莊子又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菌類可能活不了一天,有的大樹則可以活幾千年,這更加讓人覺得,「小」自然會讓人視野局限,而「大」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方向。那個叫陳勝的農民英雄不是也說過 「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嗎?

然而,如果我們真的朝著這個方向邁進,那就走上了一條思想上的「不歸路」:因為「大」是沒有盡頭的。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沒有最大,只有更大,那些能活幾千年的大樹在活了幾萬年的大樹面前,依然是「小知」,這就是所謂的「知也無涯」。而人的生命卻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在莊子看來是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

因此,我們似乎並不一定需要追求大。道理很簡單,一條小魚在池塘裡遊泳就很舒服,而一條大一點的魚就要在河裡生活,更大的魚則可能需要在大海裡才自由地轉身。如果把一條大魚放在小池塘裡,它就會無法轉身甚至死掉。

同樣,大的鳥需要大風才能飛翔,沒有風則還不如蜩與學鳩來得自在。一個人在不斷讓自己變「大」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尋求更大的外部空間,就是這種依賴讓人無法逍遙。大魚對大海的依賴程度,可能和小魚對池塘的依賴程度相比並沒有太多的不同。因此,當小鳥在樹叢中快樂地玩耍時,大鵬正在努力地展翅,相比之下到底誰更加快樂呢?

了解了這個道理,就不會在食堂裡一味地想要一個「大」雞腿了。大一點的雞腿就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消化,小一點的反而不那麼佔肚子。有多大的肚子就吃多大的雞腿,這大概是走向逍遙的第一步吧。

相關焦點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莊子的三十三篇驚為天人的哲學著作,中心思想是人如何才能實現逍遙遊的問題。那麼,人到底如何才能實現逍遙呢?這要從莊子的經典之作《逍遙遊》開始講起。理解莊子的開篇之作逍遙遊,我們就能提綱挈領舉一反三,理解莊子的人生哲學了。
  • 莊子的《逍遙遊》:我們是灰雀,還是鯤鵬?
    《逍遙遊》一文是《莊子》一書內篇中的第一篇,「逍遙」就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約束、自由自在地活動。其實在中學的課文中就摘錄了《逍遙遊》的第一部分,開篇第一句就是「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對此,應該很多人仍會覺得印象深刻。
  • 莊子的《逍遙遊》繼承了老子哪些思想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中的第一篇,莊子的主要哲學思想都在其中。莊子在《逍遙遊》中,通過幾個故事或例子來說明他的哲學思想。莊子我們先看看其中的三個。《逍遙遊》中講,北方的海中有一隻大魚叫做鯤,它的身體長達幾千裡。它變化成鳥後叫做鵬。當大風吹動海面的時候,大鵬要飛向南方的大海。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讀莊子《逍遙遊》3:大而無用?你的境界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如今你有五石大的葫蘆,怎麼不考慮把它作為腰舟,在江湖之上浮遊,卻擔憂葫蘆太大無處可容?看來你還是心竅不通啊!」莊子也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小小的藥方,有人拿它漂絮,有人拿他封地,這是怎麼用的問題,用好了,小物也有大用。大而無用的葫蘆,盛物是沒用,拿來做腰舟,就是妙用。問題不在物,而在人。
  • 《莊子》逍遙之收束——「無用之用」
    《逍遙遊》全篇的收束在於「無用之用」,它建立在「小大之辨」的理念基礎之上,又依託於有待與無待的命題,並由此引出全篇到結尾方才出現的「逍遙」二字。所以重點正是在於揭曉從小大之辨到無待、再到無用、再到逍遙之間的邏輯關係。   「用」,是從古到今人們對待事物的基本方式和通行標準,在當代,更成為了人類社會的運行基礎和生存狀態。
  • 莊子: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可達逍遙
    莊子哲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在於,人如何在不自由的世界中獲得自由,走向人類自由的最高境界——「逍遙」。莊子的一生都在為實現「逍遙」的境界而努力,但事實上莊子逍遙嗎?從我們的視野來看,莊子不僅不逍遙,相反他一生卻窮困潦倒,他穿草鞋破衣,居陋巷喝涼水,他沒有糧食要向河間侯借貸,他於濠水橋上釣魚,並非風輕雲淡地享受自然田園之美,他需要活下去。於物質而言,莊子的生活相當不堪,但在精神層面,莊子卻相當風輕雲淡。由此看來,莊子的逍遙與物質無關,他的逍遙只存在於精神世界。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在《逍遙遊》中,莊子提出了「學鳩」「鯤鵬」「逍遙」三個境界;而在《庖丁解牛》中,莊子又提出了「全牛」「非牛」「無牛」三個境界。這幾個「境界」是什麼含義?有何關聯?今天我們就來重讀經典,講解一下莊子的所謂「三個境界」吧!
  • 莊子《逍遙遊》從身體到心靈如何獲得自由
    她說:《逍遙遊》。莊子的《逍遙遊》從古至今有幾個人讀懂了,我不知道,不過從古至今逍遙二字到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莊子例來被世人認為是出世哲學,逍遙於塵世之外的。但這些其實都是對莊子的誤解,民國學者嚴復從進化論的角度解讀莊子,恰恰認為,莊子的學說其實都是科學的鼻祖。
  • 《莊子逍遙遊》鯤鵬寓言中「大」「化」的寓意
    動物中,莊子對魚(相忘於江湖的快樂逍遙魚)和鳥(深諳不死之道的意怠智慧鳥)心儀無限、偏愛有加,將它們喻為自由與智慧的化身,作為理想人格追求。《莊子》的開篇《逍遙遊》即以耐人尋味的鯤鵬寓言對「逍遙遊」的哲理作了生動形象的表述,通過對鯤的「大」與「化」的表述,寄寓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
  • 莊子《逍遙遊》中的巨鳥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一個遠古巨鳥,其名為鵬,說這隻鳥大到「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飛起來,扶搖而上九萬裡的高空。這隻鳥是真的嗎?遠古是否真的有過巨鳥?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飛行動物,叫風神翼龍。
  • 關於莊子「逍遙遊」思想的兩點淺見|讀《微觀國學》有感
    一、先有所成,再逍遙遊莊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為後世留下了《莊子》這樣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畢竟「人無完人」,莊子的一生也不是無可挑剔的;尤其是當我們學習莊子的「逍遙遊」思想時,更是要小心對待,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則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逍遙的人生誰都嚮往,但那是有條件、有代價的。
  • 莊子《逍遙遊》智慧的現代意義:超然物外,灑脫豁達
    「逍遙」的含義要想真正理解自由之美,首先必須從《逍遙遊》開始。因此,弄清「逍遙」一詞的含義尤為必要。從古至今,歷代文人賢士對「逍遙」一詞都有解釋:《莊子註疏》中,郭象註:「夫大小雖殊,而放於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於其間哉!」
  • 莊子教你如何逍遙過一生:找對自己的位置
    蘇大強在妻子去世後重獲了「自由」,加之退休生活閒來無事,他便渴望過一種退休老人理想中的逍遙生活,但他所謂的逍遙生活在他人眼中不過是一種「作」,不僅給他人帶來困擾,同時自己也並不快樂。那麼真正的逍遙是什麼呢?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內觀己心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
  • 《莊子·逍遙遊》:看似荒誕無稽的言論,卻暗藏著超脫一切的智慧
    可見《逍遙遊》並非直抒胸臆之作,那麼自然也就無法從字面上直接理解它的含義。而是需要通過對那些寓言故事進行理解,並且與現實相互對照,才能品出其中所蘊藏的言外之意。在這一篇中,莊子運用了大量的神話和寓言,以及自己與好友惠施的對話。
  • 莊子:大而無用,無礙逍遙
    ▲莊子說:「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戰國時期的他,他性情率直,自然灑脫,可謂一股清風。在禮崩樂壞的年代裡,人人追名逐利,他卻隱於山林,逍遙自在,算得上戰國時期的一個「異類」了。莊子學識淵博,遊歷過很多國家,對許多問題都有著深刻的見解。
  • 學生認為《逍遙遊》很難背誦,那是因為不了解莊子的想像力之強大
    有的人跟你講話,你就特別愛聽;而又有一些人和你講話,你卻壓根兒不想搭理人家。說話看似簡單,上嘴皮碰下嘴皮,可其中的學問卻是大得很。在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就有一個人特別愛講道理,關鍵是他講的道理一般人都能聽進去、愛聽,覺得非常有趣。這個人就是莊子,就是那個中學語文課本中要求背誦的《逍遙遊》的作者,相信很多人都曾被這一篇篇幅較長的古文給折磨得不輕。
  • 讀莊子《逍遙遊》:面對生活劫難,我們選擇努力抗爭還是順其自然
    「逍遙」一詞來自於莊子代表名篇之一《逍遙遊》,但是莊子「逍遙」的思想卻氤氳與所有思想主張之中,和他的其它主張如「天人合一」 「清靜無為」思想都是在老子「道」的哲學上的衍化。莊子是老子道的最集大成者,道的思想是「逍遙」的基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道追求著萬物的融合。
  • 從《逍遙遊》看莊子那自如而先進的自由人生的哲思
    莊子作為道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和道家創始人老子並稱為「老莊」,二者在道家思想哲學的構築上各有側重,老子是從宏大的宇宙的角度來構築,而莊子則更側重從個體精神來構建。在莊子的作品之中,無處不透露出對於個體精神的追求,尤其以《莊子·內篇》的首篇《逍遙遊》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