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從身體到心靈如何獲得自由

2020-12-17 星火微光晚橋

上初中的女兒對我說:古文也沒有那麼難懂,只要背熟了,漸漸都能明白講的是什麼內容。不過有一篇列外,不管讀多少遍,背多少遍就是不明白它到底講什麼。

我問她:哪一篇?

她說:《逍遙遊》。

莊子的《逍遙遊》從古至今有幾個人讀懂了,我不知道,不過從古至今逍遙二字到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

莊子例來被世人認為是出世哲學,逍遙於塵世之外的。但這些其實都是對莊子的誤解,民國學者嚴復從進化論的角度解讀莊子,恰恰認為,莊子的學說其實都是科學的鼻祖。

進化論的鼻祖:「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北冥有一條魚,有一天不想做魚了,它就變成了一隻鳥。雖然從魚到鳥歷經了幾億年的進化,但終究這條魚還是變鳥飛上了天空。

物理學鼻祖:「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水如果不夠深不夠厚,就沒有辦法載動大船。但是如果倒一杯水在地上凹處,卻能飄起一顆草籽,放杯子進去水就太淺了。他這是在講水的浮力,不是物理學嗎?

古時候的人為什麼讀不懂莊子呢?因為古時候達爾文還沒有出生,人們並不知道進化論。不知道幾億年前地球是一鍋湯,不知道地球上現在所有的生命都是從那一鍋湯開始的。

莊子說鯤化而為鳥,別人想,魚怎麼能變能鳥呢?這不是胡說八道嗎?

而我們現在卻不得不佩服莊子,忍不住想問道:「他是怎麼知道魚變成了鳥的?」這一點他可能還沒有想通,不過他到是想通了鳥是怎麼飛起來的。

他說:「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鳥光有翅膀是飛不起來的,還得藉助風的力量,氣流的力量才能一飛沖天。

現代科技人類正是憑著對氣流的研究,實現了飛上藍天的夢想。我們的身體或許有限制,但只要有夢想,「怒而飛」使出全身的力量,不斷地為夢想而努力。

我們的身體或許會被限制,但依然可以通過努力獲得自由。從這一點看,莊子並非是出世哲學,恰恰是一碗濃濃的雞湯。多少勵志啊!

我最喜歡《逍遙遊》中的宋榮子:「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全世界的人讚譽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努力,全世界的人都抵毀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沮喪。他清楚地劃定自身與物外的區別,辯別榮譽與恥辱的界限。

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最大的壓力是來自於他人的看法和評價。有一個朋友在孩子兩歲多的時候,把房子賣了,夫妻雙雙辭了職,帶著女兒,舉家週遊全國,在外玩了三年才回來。

賣房,辭職不工作,帶著女兒去流浪!衝破世俗的枷鎖,不按步就班地蹉跎到老,讓心靈徹底自由的翱翔於天地間。哇!這樣的生活,想想都好激動啊!

但是要真正做到容易嗎?首先賣房這一關就過不了。正常什麼樣的情況下會賣房呢?生了大病,傾家蕩產,砸鍋賣鐵也要治,賣房首當其中。還有就是像2018年某明星偷稅被抓,罰11個億,沒有現金,賣房。總的來說中國人的觀念裡,不到萬不得已,賣房都是敗家行為,視為一個家庭落沒的開始。

你啥事沒有,夫妻雙雙把職辭,還要賣房去旅遊,你瘋了吧!父母能同意嗎?以後的生活怎麼辦?三姑六婆會怎麼說?鄰居們不會笑掉大牙?

我們總是因為有太多顧忌,太多外在的原因而掐滅了自己內心的夢想。

楊絳先生有一句名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父母的意見,別人的眼光,都不能改變他倆要去週遊全國的決心。他們是少有的活得通透的人。

不因外在的事物影響內在的安寧,不因為別的人評價而改變自己的決定。這就是心靈的自由。

時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在2000多年前就告訴我們,人生苦短,身體和心靈都當為自己而活。

相關焦點

  • 莊子《逍遙遊》智慧的現代意義:超然物外,灑脫豁達
    除了單純的字面意義之外,要充分理解「逍遙」的含義就必須綜合考慮莊子的整體思想。莊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的戰國中期,諸侯混戰,生靈塗炭,「無恥者富,多信者顯」(《莊子·盜蹠》)。這就註定了莊子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自由,在身心備受壓迫和拘役的時候,只能通過強大的意識能力讓自己獲得精神的超脫與自由。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戰國時代戰亂頻發,人民生命如同朝露飄蓬,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當今之時,僅免於刑矣」。莊子目睹亂世,他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世界中保全生命,然後追求奢望中的自由。莊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遙遊。縱觀莊子的哲學,可以說是三大主義。第一是齊萬物的相對主義;第二是以道為本的自然主義。在相對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莊子的逍遙天放的遊世主義。
  • 從《逍遙遊》看莊子那自如而先進的自由人生的哲思
    莊子作為道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和道家創始人老子並稱為「老莊」,二者在道家思想哲學的構築上各有側重,老子是從宏大的宇宙的角度來構築,而莊子則更側重從個體精神來構建。在莊子的作品之中,無處不透露出對於個體精神的追求,尤其以《莊子·內篇》的首篇《逍遙遊》最具代表性。
  • 《莊子逍遙遊》鯤鵬寓言中「大」「化」的寓意
    動物中,莊子對魚(相忘於江湖的快樂逍遙魚)和鳥(深諳不死之道的意怠智慧鳥)心儀無限、偏愛有加,將它們喻為自由與智慧的化身,作為理想人格追求。《莊子》的開篇《逍遙遊》即以耐人尋味的鯤鵬寓言對「逍遙遊」的哲理作了生動形象的表述,通過對鯤的「大」與「化」的表述,寄寓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內觀己心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
  • 莊子: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可達逍遙
    莊子哲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在於,人如何在不自由的世界中獲得自由,走向人類自由的最高境界——「逍遙」。莊子的一生都在為實現「逍遙」的境界而努力,但事實上莊子逍遙嗎?莊子很清醒地認識到,人生來並不自由,身體要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唯有精神可以自由出入八方之外,「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莊子的逍遙理論是建立在「道法自然」的基礎上的,道是自然發生的依據,也是自然運行的法則,人作為自然的一員,當然要依據這個原則。
  • 比生命可貴、比愛情價高的自由是什麼樣?《逍遙遊》是最好的答案
    《逍遙遊》選自《莊子·內篇》,作為《莊子》的開篇之作。莊子認為,修養甚高的人是不受任何限制和擺脫了一切束縛的人,所謂「天地御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只有精神得到徹底的逍遙,也就是達到絕對的自由買菜時人格的最高境界。逍遙遊正好體現了莊子對精神上絕對自由的追求。
  • 莊子的《逍遙遊》:我們是灰雀,還是鯤鵬?
    《逍遙遊》一文是《莊子》一書內篇中的第一篇,「逍遙」就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約束、自由自在地活動。其實在中學的課文中就摘錄了《逍遙遊》的第一部分,開篇第一句就是「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對此,應該很多人仍會覺得印象深刻。
  • 關於莊子「逍遙遊」思想的兩點淺見|讀《微觀國學》有感
    一、先有所成,再逍遙遊莊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為後世留下了《莊子》這樣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結合莊子的生平和思想,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先有所成,再逍遙遊」。這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觀察:1. 莊子「無欲無求」的逍遙遊方式,給他和他的家庭都帶來了嚴重後果。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
    突然,我想起了莊子在《逍遙遊》中所描寫的一棵「無用之」樹:有這麼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長滿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這棵大樹生長在人來人往的道路旁,但是木匠連看也不看它一眼。為什麼?
  • 莊子的《逍遙遊》繼承了老子哪些思想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中的第一篇,莊子的主要哲學思想都在其中。莊子在《逍遙遊》中,通過幾個故事或例子來說明他的哲學思想。莊子我們先看看其中的三個。《逍遙遊》中講,北方的海中有一隻大魚叫做鯤,它的身體長達幾千裡。它變化成鳥後叫做鵬。當大風吹動海面的時候,大鵬要飛向南方的大海。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在《逍遙遊》中,莊子提出了「學鳩」「鯤鵬」「逍遙」三個境界;而在《庖丁解牛》中,莊子又提出了「全牛」「非牛」「無牛」三個境界。這幾個「境界」是什麼含義?有何關聯?今天我們就來重讀經典,講解一下莊子的所謂「三個境界」吧!
  • 莊子的逍遙遊告訴我們 要懂得等待風來 乘風而起 逆風飛揚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丁健)典籍中關於鯤鵬的記載,最早應該出自莊子的《逍遙遊》。文章的開篇,就描述了這種巨大無比的神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為什麼說《莊子》逍遙遊和《金剛經》其實講了同一件事?
    莊子的《逍遙遊》一開始講到鯤鵬,後來講到一隻小鳥和一隻大鳥之間的對話,其實高下不相慕,當你一旦落入到對小或者對大的羨慕時,你就又落入了一種關於「大小」的心理界面的迷失中;後來又講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人們經常會被「我有功勞」、「我有作用」的意識所綁架;再後來《莊子》講到了神人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他的理想是高蹈於逍遙之境,超越我執之境,超越功利,達到審美之境、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至人、神人和聖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莊子是超越了整個時代,他是站在雲端的智者,是俯瞰眾生的至人,是追求無所待終極逍遙的探索者和布道者。 為何《莊子》的開篇,就是逍遙遊?因為逍遙遊中寄託了莊子的人生理想——無所待。因為無論是誰,有所待的話,你的人生就無法達到真正的自由。
  • 意接詞不接:以《逍遙遊》為例淺析《莊子》的語言特點
    《莊子》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瑰寶,兩千多年來一直被後人們解讀、傳頌。其中的代表作品《逍遙遊》更是廣為流傳。該文不僅反映了莊子高潔、深邃的思想境界,其「意接詞不接」的語言特點也是相當獨特,時至今天依舊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 莊子:放下糾結,你才能逍遙
    這個故事出自《逍遙遊》,《逍遙遊》的主旨講的是萬物皆有「所待」,無論鯤鵬都有所依賴,要真正的逍遙就要像聖人一樣無所依賴。 既然莊子和惠施的這段對話在《逍遙遊》之中,其目的就應該不是為了論證人應該如何去發現事物的規律,更不會是如何去利用它。不少人把莊子對惠施的回應理解成應該如何利用事物,這絕非偶然。
  • 莊子《逍遙遊》中的巨鳥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一個遠古巨鳥,其名為鵬,說這隻鳥大到「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飛起來,扶搖而上九萬裡的高空。這隻鳥是真的嗎?遠古是否真的有過巨鳥?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飛行動物,叫風神翼龍。
  • 學生認為《逍遙遊》很難背誦,那是因為不了解莊子的想像力之強大
    莊子與《逍遙遊》(圖源網絡)難的不是《逍遙遊》,只是你不夠了解莊子可是認為《逍遙遊》很難背誦的人,大概是沒有明白莊子所講的道理,也不了解莊子說話的習慣如果你清楚莊子的文學創作思路,一定不會覺得《逍遙遊》難背了。所以問題來了,說了這麼多,莊子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什麼經歷、他又為什麼愛講道理以及如何把道理講好?答案皆在下文,一起去探索莊子的神秘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