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

2020-12-17 琢磨君專欄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我家門前有一棵瘦瘦的柿子樹,6月份的時候,還沒有結果實,引不起人們的注意;現在9月底了,樹上已經結滿了果實,綠的、黃的、紅的,就像一棵燈籠樹,非常扎眼,也很誘人。

沒多久,這棵柿子被人們壓彎了腰、折斷了枝,樹上的葉子和果實也日漸稀少,好似「元氣大傷」。哎,誰叫它是一棵人見人愛的柿子樹啊!

突然,我想起了莊子在《逍遙遊》中所描寫的一棵「無用之」樹:有這麼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長滿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這棵大樹生長在人來人往的道路旁,但是木匠連看也不看它一眼。

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棵樹對人類沒有用處,從而不會遭到人類刀斧的砍伐,也就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了。如此看來,越是名貴、有經濟價值的樹木,比如說做家具的紅木、玫瑰木、柚木、胡桃楸木、水曲柳、榆木、楓木、樺木、松木、楊木、杉木等,它們越容易遭殃。反而是那些看似無用的樹木,長在那裡,毫無存在感,最後卻得以保全,而且很長壽。

這個小故事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呢?其實,人生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如果用幾十年的光陰去追求「名和利」,淪為金錢的奴隸,使得自己看起來很有用、很成功、很有錢、很有地位,那麼最終的結局呢?就好像名貴的樹木一樣,要被砍伐掉。

由此可見,成功、富貴不一定是好事。我們不要總是想著發家致富、名利雙收,想開點,窮富不二嘛!我們生如螻蟻,做一個普通人,安安穩穩,平安安安,好好享受當下的生活,不是很好嗎?

如果我們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重新認識「無用」和「有用」,回歸本心,也會豁然開朗。

莊子告訴大家:人生有兩種幸福,一種是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一種是儘量享受自己擁有的。功名利祿這些身外之物,是大多數終其一生而孜孜不倦追求的,但是慾壑難填,人得到越多,痛苦越多。

只可惜,很多人只知道通過追求物質來尋找幸福,而忽視了自己本可以享受的當下的快樂。享受陽光、空氣、雨露,睡個好覺、看書、聽音樂,陪陪家人,與朋友閒聊等等這些看似無用的行為,但可以讓我們真正身心愉悅,獲得滿滿的幸福感。所以說,幸福並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它更取決於我們內心的真實感覺。

美國的經濟學諾獎得主薩繆爾森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當我們的欲望越小,就越容易感覺到滿足,這其實也是古人所說的「知足常樂」!

如果我們感覺自己「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從中獲取人生的智慧!

第一,做人不要欲望太大,要不然會感覺很痛苦。

如果欲望太大,人心不知足蛇吞象,即便是你什麼都得到了,也會感覺不快樂。就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說:人生就是一團欲望當欲望,得不到滿足便痛苦,當欲望得到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擺蕩。

如果我們活出了這種樣子,即便是功成名就、錦衣玉食,也不會真正感覺快樂。因此,我們首先要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然後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不要太著急,也不要畏懼。人生,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第二,做個無用、無功、無名的人,又何嘗不好呢?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看見長江上的船隻來來往往,問身邊的一位高僧:「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高僧回答道:「只有兩條,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乾隆聽後,思索一番,默不作答。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大部分的人,都是被「名」和「利」這兩條枷鎖拴住了,在人生的道路中,被裹挾著前進,漸漸丟失了自我,活得沒有靈魂,也不快樂。

其實,人生還有不一樣的活法,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成功,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淪為名利的奴隸。還有些人,可以像莊子那樣,不為名利而生,主動放棄名和利,既不做貪名的君子,也不做貪利的小人,只是做一個「無用、無功、無名」的普通人。

如此這般,他可以好好主宰自己的心靈,身心合一,作為一個真正精神上獨立且自由的人,這才是真正的人生「逍遙」。

就如莊子在《逍遙遊》中所寫:「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能夠任順自然、忘掉自己,神人無意於求功,聖人無意於求名。

一個人,若是懂得放下自私自利的「小我」,追求大公無私的「大我」,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又不為世間的功名利祿所勞累身心,這才是真正的幸福與快樂!

難怪,曾國藩晚年會在家書中感嘆: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相信大家讀完這篇文章,抽空讀一讀莊子的「逍遙遊」,定會豁然開朗,受益匪淺!

最後,琢磨君把一段自己很喜歡的歌詞送給大家,送給那些「一事無成的中年朋友們」,與諸君共勉!祝願大家做一個逍遙而快樂的人兒!

人生短短幾個秋啊!不醉不罷休東邊我的美人啊西邊黃河流來呀來個酒啊,不醉不罷休愁情煩事別放心頭……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戰國時代戰亂頻發,人民生命如同朝露飄蓬,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當今之時,僅免於刑矣」。莊子目睹亂世,他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世界中保全生命,然後追求奢望中的自由。莊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遙遊。縱觀莊子的哲學,可以說是三大主義。第一是齊萬物的相對主義;第二是以道為本的自然主義。在相對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莊子的逍遙天放的遊世主義。
  • 莊子《逍遙遊》智慧的現代意義:超然物外,灑脫豁達
    莊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在中國古代美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以極富超越性的審美眼光,透視了人的生命歷程,不難看出,自由自在的人生即審美的人生和獨立的人格是他永恆的追求。這在《逍遙遊》裡體現得尤為突出。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他的理想是高蹈於逍遙之境,超越我執之境,超越功利,達到審美之境、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至人、神人和聖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莊子是超越了整個時代,他是站在雲端的智者,是俯瞰眾生的至人,是追求無所待終極逍遙的探索者和布道者。 為何《莊子》的開篇,就是逍遙遊?因為逍遙遊中寄託了莊子的人生理想——無所待。因為無論是誰,有所待的話,你的人生就無法達到真正的自由。
  • 品讀《逍遙遊》,看莊子的人生境界
    同時湧現了很多著名的人物,如莊子。莊子者,蒙人也,名周。莊周曾經做過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是道家思想傑出的代表,有《莊子》一書,此書共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逍遙遊》是其中最重要篇目,指出人生的最高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從《逍遙遊》看莊子那自如而先進的自由人生的哲思
    莊子作為道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和道家創始人老子並稱為「老莊」,二者在道家思想哲學的構築上各有側重,老子是從宏大的宇宙的角度來構築,而莊子則更側重從個體精神來構建。在莊子的作品之中,無處不透露出對於個體精神的追求,尤其以《莊子·內篇》的首篇《逍遙遊》最具代表性。
  • 莊子《逍遙遊》從身體到心靈如何獲得自由
    她說:《逍遙遊》。莊子的《逍遙遊》從古至今有幾個人讀懂了,我不知道,不過從古至今逍遙二字到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莊子例來被世人認為是出世哲學,逍遙於塵世之外的。但這些其實都是對莊子的誤解,民國學者嚴復從進化論的角度解讀莊子,恰恰認為,莊子的學說其實都是科學的鼻祖。
  • 莊子的《逍遙遊》中,蘊藏著2個人生大智慧,悟透後豁然開朗
    今天跟各位來聊一聊莊子的《逍遙遊》,莊子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後人也把莊子與老子共稱為老莊,他們所創作出來的學說,也被合稱為老莊學說,老莊學說給後人們帶來了十分深刻的影響。莊子的這一生創作了很多的作品,如《齊物論》、《德充符》、《徐無鬼》、《逍遙遊》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逍遙遊》。
  • 關於莊子「逍遙遊」思想的兩點淺見|讀《微觀國學》有感
    一、先有所成,再逍遙遊莊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為後世留下了《莊子》這樣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畢竟「人無完人」,莊子的一生也不是無可挑剔的;尤其是當我們學習莊子的「逍遙遊」思想時,更是要小心對待,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則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逍遙的人生誰都嚮往,但那是有條件、有代價的。
  • 莊子的《逍遙遊》:我們是灰雀,還是鯤鵬?
    《逍遙遊》一文是《莊子》一書內篇中的第一篇,「逍遙」就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約束、自由自在地活動。其實在中學的課文中就摘錄了《逍遙遊》的第一部分,開篇第一句就是「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對此,應該很多人仍會覺得印象深刻。
  • 《莊子·逍遙遊》:看似荒誕無稽的言論,卻暗藏著超脫一切的智慧
    01《莊子·逍遙遊》:看似荒誕無稽的言論,卻暗藏著超脫一切的智慧先秦時期的莊子,一直都被稱為古代哲學的代表人物。可是他留下的那些作品,卻又總是那麼抽象,甚至讓人覺得有些荒誕。猶如天馬行空的想像,打破常規的思維,也正是《莊子》一書最大的特點。而《逍遙遊》作為此書的開篇之作,更是將這一特點體現的淋漓盡致。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逍遙遊》意在「勾勒理想世界」,《庖丁解牛》意在「應對苦難人生」。毫無疑問,《逍遙遊》給人們勾勒了一個理想世界,以「絕對自由」為內涵的「逍遙遊」境界,只能在精神上進行理解,在現實中根本無法找到。因此,莊子所追求的這種境界註定是無法實現,他的意義在於「為人們描繪了一個令無數人嚮往的理想彼岸」,並激勵人們為此孜孜不倦地進行追求。
  • 莊子的《逍遙遊》繼承了老子哪些思想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中的第一篇,莊子的主要哲學思想都在其中。莊子在《逍遙遊》中,通過幾個故事或例子來說明他的哲學思想。莊子我們先看看其中的三個。《逍遙遊》中講,北方的海中有一隻大魚叫做鯤,它的身體長達幾千裡。它變化成鳥後叫做鵬。當大風吹動海面的時候,大鵬要飛向南方的大海。
  • 北冥有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趣談莊子的逍遙遊
    這是《莊子》內篇開篇的第一篇文章逍遙遊的首段,幾乎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它展示了一種恢弘闊遠的氣勢,且挾帶一個廣闊無邊的意境。逍遙遊是悠閒自得、無拘無束暢遊自然和社會的意思。這也是莊子哲學思想和人生觀的一方面。這段古文的意思翻譯過來即為: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巨大,不知有幾千裡。變化成鳥,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幾千裡。振翅奮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朵。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內觀己心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
  • 學生認為《逍遙遊》很難背誦,那是因為不了解莊子的想像力之強大
    有的人跟你講話,你就特別愛聽;而又有一些人和你講話,你卻壓根兒不想搭理人家。說話看似簡單,上嘴皮碰下嘴皮,可其中的學問卻是大得很。在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就有一個人特別愛講道理,關鍵是他講的道理一般人都能聽進去、愛聽,覺得非常有趣。這個人就是莊子,就是那個中學語文課本中要求背誦的《逍遙遊》的作者,相信很多人都曾被這一篇篇幅較長的古文給折磨得不輕。
  • 莊子《逍遙遊》中的巨鳥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一個遠古巨鳥,其名為鵬,說這隻鳥大到「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飛起來,扶搖而上九萬裡的高空。這隻鳥是真的嗎?遠古是否真的有過巨鳥?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飛行動物,叫風神翼龍。
  • 為什麼說《莊子》逍遙遊和《金剛經》其實講了同一件事?
    莊子的《逍遙遊》一開始講到鯤鵬,後來講到一隻小鳥和一隻大鳥之間的對話,其實高下不相慕,當你一旦落入到對小或者對大的羨慕時,你就又落入了一種關於「大小」的心理界面的迷失中;後來又講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人們經常會被「我有功勞」、「我有作用」的意識所綁架;再後來《莊子》講到了神人
  • 《莊子逍遙遊》鯤鵬寓言中「大」「化」的寓意
    動物中,莊子對魚(相忘於江湖的快樂逍遙魚)和鳥(深諳不死之道的意怠智慧鳥)心儀無限、偏愛有加,將它們喻為自由與智慧的化身,作為理想人格追求。《莊子》的開篇《逍遙遊》即以耐人尋味的鯤鵬寓言對「逍遙遊」的哲理作了生動形象的表述,通過對鯤的「大」與「化」的表述,寄寓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
  • 莊子的逍遙遊告訴我們 要懂得等待風來 乘風而起 逆風飛揚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丁健)典籍中關於鯤鵬的記載,最早應該出自莊子的《逍遙遊》。文章的開篇,就描述了這種巨大無比的神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