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2020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中,一股強大的數位化力量加速崛起,人工智慧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今年4月,國家前瞻性提出要加快布局5G基站、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基建」,加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更是為人工智慧應用「添了一把火」。
人工智慧的爆發離不開五年前的那場圍棋大戰,推動人工智慧迎來了風口期,如今,外界對人工智慧的認識越來越理性,取而代之的是「+AI」,即幫助傳統行業利用AI降本增效和轉型升級。人工智慧的使命不再是顛覆或重構一個行業,而是幫助行業找尋新的增長動能。
這種理性也表現在,越來越深入產業網際網路的腹地「啃硬骨頭」。例如,藉助在人臉識別領域不斷成熟的機器視覺技術,工業生產環節也逐步得到推廣。過去,工業生產的生產環節自動化程度高到幾乎不需要人,但是在後段品質的檢驗和包裝等環節,仍高度依賴人工,機器視覺的引入改變了靠肉眼的檢測,大大提升了品質。
繼蒸汽、電力、計算機為代表的前三次工業革命以後,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然到來。
不同於以往生產方式的變革,中國及中國企業只被動接受了工業發展的成果,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頭羊有了中國的身影,中國有望成為其中的主角。
中國獨特的發展優勢,也有望揚長避短。例如,在發展人工智慧路徑選擇上,美國在原理性研究、理論性研究上更先進,而中國的優勢在於,擁有廣闊的市場、海量的數據,可以從場景、應用著手反哺底層技術發展。
五年前,人工智慧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迎來了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的醞釀期。
五年後,人工智慧在「十四五」規劃中的優先級進一步提升,「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位造業集群發展」,這是人工智慧進一步走進產業深處,為經濟增長製造新動能的起跑點。
南方日報記者 郜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