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北京報導
近年來在「資管新規」落地的背景下,以固收打底、權益添彩的「固收+」產品備受追捧,包括銀行、公募基金在內的金融機構加大「固收+」產品的發行力度。
「概括來講,低利率、淨值化是『固收+』產品供需兩旺的主要原因。」7月15日,在《中國經營報》觸角學院「財富公開課」上,上海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助理吳菊分析。
談到如何篩選「固收+」產品,吳菊認為,可從產品的投資範圍、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和歷史業績、產品費率三個維度來選擇。
低利率+淨值化
自去年以來,「固收+」產品持續升溫;與此同時,銀行理財在淨值化轉型過程中,也加大發行「固收+」產品。
談及「固收+」產品「供需兩旺」的原因,吳菊分析,核心原因可概括為兩大因素:其一,低利率;其二,淨值化。
「低利率會促進大家對風險資產的配置。」吳菊分析稱,「曾經有兩組參與者分別參與了測試。第一組測試面對的是收益為5%的無風險資產和收益預期為10%的風險資產的選擇,風險資產的波動率是18%;第二組參與者面對的是收益為1%的無風險資產和收益預期為6%的風險資產選擇,風險資產的波動率也同樣是18%。從數據上來看,兩組風險資產都是18%的波動率,風險一樣。承擔風險所獲取的超額收益都是5%,對應到6%減1%和10%減5%,都是5%的超額收益,承擔的風險一樣,超額收益也沒有差異。」
「從以上測試的結果來看,低利率的第二組配置風險資產的比例遠遠高於第一組,這說明低利率確實會導致大家增加對風險資產的分配。」吳菊指出。
另一個因素則是淨值化。吳菊表示,在資管新規出臺之前,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是採取資金池的管理模式,不管是債市的漲跌也好,還是股票的波動也好,都不會影響到理財產品的收益兌付,可以說,傳統銀行理財在老百姓心目當中也是類比存款產品。「中低風險、收益穩定的預期收益型的理財,能夠滿足大眾投資者資產穩健增值的需求。」
資管新規之後,銀行開始淨值化轉型,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之間的遊戲規則趨於統一,產品淨值確定性有所下降。在此背景下,各類資管機構不約而同地推出進可攻、退可守的「固收+」產品,作為傳統理財的替代。
三大優勢
針對投資者最為關注的如何選擇「固收+」產品,吳菊指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篩選。
第一,產品的投資範圍。主要關注固收部分是否包含非標項目、同業融資等具備一定收益增厚且與債券波動相關性較低的品種,加的部分是否具有較高的收益確定性。這部分信息可以通過查看產品說明書或產品歷史披露信息來獲取。
第二,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和歷史業績。目前「固收+」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單一數值型,例如「業績比較基準4.5%」;第二種是區間數值型,例如「業績比較基準4.0%~4.5%」;第三種是指數或指數組合,例如「中債綜合指數收益率80%+滬深300指數收益率20%」。前兩種是絕對收益型產品,而第三種是追求相對收益的產品。穩健型投資人可以優先選擇絕對收益型產品。觀察歷史業績,主要是在投資決策前判斷將來這個產品實現業績基準的一個可能性,可重點關注歷史收益、淨值波動率、最大回撤等指標。
第三,產品費率。產品費率分成固定和浮動兩部分。總體來講,固定費率越低,對投資人實現基準收益的保障性就越高;浮動費率越低,產品的收益彈性就越好。
吳菊同時談到,在股市、債市波動的環境下,通過選擇專業的理財機構可實現較好的資產保值、增值。綜合來看,銀行理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優勢:
一是更豐富的資產能力。銀行理財具備債券、非標、同業投融資、量化、股票等多種資產的投資配置能力,在增厚產品收益的同時,也能有效分散風險。在非標資產方面,銀行有大量的優質公司客戶,理財資金與這些客戶合作獲取的非標資產,收益比同評級債券高1%~2%。此外,「固收+」產品所配置的非標資產相關性也較低,可分散風險,較好地保障產品收益。
二是更低的管理費收取。為最大程度保障客戶利益,銀行的「固收+」產品固定費率相對較低。例如,上海銀行的價值甄選產品前端確定性費率僅0.35%,且不達業績基準不收取投資管理費。該產品主要以獲取超額業績報酬為收入目標,實現投資團隊與客戶利益綁定,真正以客戶利益為上。
三是收益確定性更高。銀行的「固收+」產品普遍追求絕對收益,在加的品種上注重增加收益確定性,比如適當配置成長確定性高的權益資產,對組合設有明確投資收益率目標,並通過設定封閉期來提升收益實現的確定性。
(編輯:朱紫雲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