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銀行吳菊:低利率、淨值化促成「固收+」產品供需兩旺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北京報導

近年來在「資管新規」落地的背景下,以固收打底、權益添彩的「固收+」產品備受追捧,包括銀行、公募基金在內的金融機構加大「固收+」產品的發行力度。

「概括來講,低利率、淨值化是『固收+』產品供需兩旺的主要原因。」7月15日,在《中國經營報》觸角學院「財富公開課」上,上海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助理吳菊分析。

談到如何篩選「固收+」產品,吳菊認為,可從產品的投資範圍、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和歷史業績、產品費率三個維度來選擇。

低利率+淨值化

自去年以來,「固收+」產品持續升溫;與此同時,銀行理財在淨值化轉型過程中,也加大發行「固收+」產品。

談及「固收+」產品「供需兩旺」的原因,吳菊分析,核心原因可概括為兩大因素:其一,低利率;其二,淨值化。

「低利率會促進大家對風險資產的配置。」吳菊分析稱,「曾經有兩組參與者分別參與了測試。第一組測試面對的是收益為5%的無風險資產和收益預期為10%的風險資產的選擇,風險資產的波動率是18%;第二組參與者面對的是收益為1%的無風險資產和收益預期為6%的風險資產選擇,風險資產的波動率也同樣是18%。從數據上來看,兩組風險資產都是18%的波動率,風險一樣。承擔風險所獲取的超額收益都是5%,對應到6%減1%和10%減5%,都是5%的超額收益,承擔的風險一樣,超額收益也沒有差異。」

「從以上測試的結果來看,低利率的第二組配置風險資產的比例遠遠高於第一組,這說明低利率確實會導致大家增加對風險資產的分配。」吳菊指出。

另一個因素則是淨值化。吳菊表示,在資管新規出臺之前,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是採取資金池的管理模式,不管是債市的漲跌也好,還是股票的波動也好,都不會影響到理財產品的收益兌付,可以說,傳統銀行理財在老百姓心目當中也是類比存款產品。「中低風險、收益穩定的預期收益型的理財,能夠滿足大眾投資者資產穩健增值的需求。」

資管新規之後,銀行開始淨值化轉型,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之間的遊戲規則趨於統一,產品淨值確定性有所下降。在此背景下,各類資管機構不約而同地推出進可攻、退可守的「固收+」產品,作為傳統理財的替代。

三大優勢

針對投資者最為關注的如何選擇「固收+」產品,吳菊指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篩選。

第一,產品的投資範圍。主要關注固收部分是否包含非標項目、同業融資等具備一定收益增厚且與債券波動相關性較低的品種,加的部分是否具有較高的收益確定性。這部分信息可以通過查看產品說明書或產品歷史披露信息來獲取。

第二,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和歷史業績。目前「固收+」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單一數值型,例如「業績比較基準4.5%」;第二種是區間數值型,例如「業績比較基準4.0%~4.5%」;第三種是指數或指數組合,例如「中債綜合指數收益率80%+滬深300指數收益率20%」。前兩種是絕對收益型產品,而第三種是追求相對收益的產品。穩健型投資人可以優先選擇絕對收益型產品。觀察歷史業績,主要是在投資決策前判斷將來這個產品實現業績基準的一個可能性,可重點關注歷史收益、淨值波動率、最大回撤等指標。

第三,產品費率。產品費率分成固定和浮動兩部分。總體來講,固定費率越低,對投資人實現基準收益的保障性就越高;浮動費率越低,產品的收益彈性就越好。

吳菊同時談到,在股市、債市波動的環境下,通過選擇專業的理財機構可實現較好的資產保值、增值。綜合來看,銀行理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優勢:

一是更豐富的資產能力。銀行理財具備債券、非標、同業投融資、量化、股票等多種資產的投資配置能力,在增厚產品收益的同時,也能有效分散風險。在非標資產方面,銀行有大量的優質公司客戶,理財資金與這些客戶合作獲取的非標資產,收益比同評級債券高1%~2%。此外,「固收+」產品所配置的非標資產相關性也較低,可分散風險,較好地保障產品收益。

二是更低的管理費收取。為最大程度保障客戶利益,銀行的「固收+」產品固定費率相對較低。例如,上海銀行的價值甄選產品前端確定性費率僅0.35%,且不達業績基準不收取投資管理費。該產品主要以獲取超額業績報酬為收入目標,實現投資團隊與客戶利益綁定,真正以客戶利益為上。

三是收益確定性更高。銀行的「固收+」產品普遍追求絕對收益,在加的品種上注重增加收益確定性,比如適當配置成長確定性高的權益資產,對組合設有明確投資收益率目標,並通過設定封閉期來提升收益實現的確定性。

(編輯:朱紫雲 校對:顏京寧)

相關焦點

  • 銀行理財業務迎來新機遇 淨值化轉型加速 「固收+」產品奔向C位
    對投資者而言,2021年將有種類更豐富的理財產品可供選擇,滿足不同層次需求。「固收+」、養老保障類和跨境理財通等產品值得期待。淨值化大發展 攻堅「硬骨頭」淨值化轉型是銀行理財業務規範發展的核心內容。2020年以來,淨值型理財產品已成為新發行產品的主流,保本型產品加速退出,歷史遺留問題正有序穩妥化解。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和佔比不斷提升。
  • 低利率時代來臨 「固收+」產品配置需求增強
    低利率和資產荒時代,理財產品逐漸打破剛兌,向市場化和淨值化方向轉型。「債為基、股添色」的「固收+」投資價值日益顯現,越來越多的居民習慣在資產配置籃子中加入「固收+」。日前,由固收投資大咖、工銀瑞信固定收益部副總監何秀紅擔綱的工銀瑞信雙盈債券基金已正式發行。
  • A股呈現了「供需兩旺」的繁榮景象
    摘要  2020年A股指數領漲全球主要股指,一方面股票型和混合型公募基金以及私募證券基金規模大增,為市場帶來大量增量資金,另一方面註冊制下IPO明顯提速,增加了股市的供給,A股呈現了「供需兩旺」的繁榮景象。
  • 「固收+」正興起,未來或替代理財產品
    「理財已死,『固收+』當立」、「XX銀行定製的『固收+』產品發行規模破百億」……,市場上關於「固收+」的聲音越來越多, 「固收+」產品數量和規模均出現爆發式增長。截至12月8日,主打股債策略的「固收+」基金(以偏債混合基金、二級債基為統計口徑)顯示出強大的「吸金」能力,整體發行量已達3340億元。過去的2019年,「固收+」產品全年發行數量為70隻,募集總規模690億元。2020年存量「固收+」產品也獲得較多淨申購,同比來看平均份額增長28%,規模增長30%。
  • 避險工具「固收+」產品走紅!基金、券商、銀行三大陣營PK誰勝出?丨...
    朋友圈裡除了各種「瓜」之外,還有一個新詞——「固收+」在悄然走紅。在「資管新規」時代,打破剛性兌付成為大勢所趨,固收+產品由於在收益穩健的基礎上,還能博取超額收益,而被人們寄予厚望,或將成為傳統銀行理財產品的替代者。
  • 「固收+」基金火力全開 今年規模已翻倍
    銀華遠景基金經理賈鵬分析,今年「固收+」產品規模激增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債券收益率水平總體處於歷史低位,單純依靠配置債券無法滿足投資者的預期收益目標;二是「固收+」產品兼顧權益和債券投資,既能分享債券資產的穩健收益,又兼具進攻性;三是與「固收+」產品風險收益目標匹配的投資者越來越多,今年以來保險、養老金、年金等長線機構投資者是「固收+」產品的投資主力軍,而在淨值化轉型要求下的銀行理財資金對於
  • 低利率時代"固收+"乘風波浪 工銀瑞信固收強將何秀紅"債"出擊
    隨著低利率時代來臨,中低風險投資者理財配置需求增強,"固收+"產品憑藉風險較低和收益較為穩健的特質,圈粉無數,成為了許多投資者的理財新選擇。僅今年前三季度,"固收+"產品募集規模就已突破2400億元。業內人士指出,經過此前持續調整,債券市場配置機會顯現。
  • 年內「固收+」基金髮行已超160隻 募集規模近2500億元
    今年以來,在股票型基金火熱發行的同時,「固收+」產品在數量和募集規模方面也實現了較大提升。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已發「固收+」產品已突破160隻,募集規模近2500億元,而去年全年,該類產品發行數量為70隻,募集總規模為690億元。
  • 資管新規過渡期2021年底結束 銀行理財產品何去何從?
    2019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跌跌不休,2020年理財收益率進一步下行。同時,對於一直擅長固收投資的銀行而言,今年的債市表現不如人意。除了市場方面,近年來,淨值化轉型的陣痛陰影一直籠罩著銀行。今年以來銀行開始主動改變配置思路方向,「固收+」產品成為銀行穩健投資的主推產品。與此同時,銀行理財子公司也在努力跳出固收的舒適範圍,主動提升權益類產品投資的能力。
  • 2021固收展望:攻守兼備,資產配置底倉工具
    2020年是中國財富管理市場轉型的一年,對「固收+」而言是發展之年。據Wind統計,全市場存量的封閉型「固收+」產品(定開或持有期產品)餘額為712億元,但在2020年這一年,新發行的封閉型「固收+」產品就超過了2700億元。
  • 低利率時代,「固收+」FOF成為養老優質解決方案之一
    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以及在權益市場震蕩加劇,而貨基收益不斷下降的背景下,「固收+」產品頗受追捧,此類產品或將成為風險偏好相對較低投資者的新選擇。「固收+」,顧名思義,是「固收」資產與「+」的組合。 「固收+」產品通常以債券類資產打底,配合以一定比例的權益類資產,從而提高組合風險調整後的收益率水平。
  • 招商銀行昆明分行:堅持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
    掌上春城訊一直以來,招商銀行昆明分行理財服務堅持以客戶盈利體驗為中心,充分發揮品牌、客戶、渠道及金融科技等方面的資源優勢,以固定收益類投資為重點,以權益類、另類資產投資為輔助,滿足客戶的不同期限、不同理財目標、不同風險等級的多樣化產品需求。
  • 復盤2020銀行理財市場:淨值化轉型推進、「後浪」加速入場
    北京商報記者結合研究機構數據發現,2020年,全國銀行機構淨值化轉型進度保持穩定狀態,根據普益標準報告顯示,2020年1-4月,全市場銀行機構淨值化轉型進度分別為51.4%;4-7月為53.82%;7-10月為 57.98%。其中1-4月全國性銀行淨值化轉型速度較快,轉型進度為 52.45%。
  • 「固收+」產品成為低風險投資的首選!以保障投資人收益為主!
    銀行發行的保本型理財規模被壓縮,加上市場震蕩和黑天鵝事件的層出不窮,靠譜的固收產品難以找到,現下居民的理財選擇都是穩健型的,在現在利率走低和資管新規的背景下,銀行原有的理財方式正在變化。"固收+"產品走紅投資理財都是本著有盈利的目的去投資的,所以固收的理財格外的受歡迎,結合了固收底倉的低波動與"+"策略的較高的回報,填補了傳統銀行理財淨值化後留出的市場空白區。在資管新規的啟動後,銀行理財打破了原有的模式,不再只有保本收益,「固收+」類基金就成為了現在人的首選,相對的安全又增加了收益的保障。
  • 銀行理財子公司「周歲考」:1142隻理財子公司產品得以登記 固收類...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理財作為大資管行業佔比最高的子板塊,理財子公司積極設立並創設多樣化的新產品,有助於推動資管行業降槓桿、破剛兌、淨值化、去嵌套,進一步回歸本源。而從理財子公司近一年的成績單來看,權益類產品仍在起步階段。
  • 「固收+」基金2020大爆發破解:沒了剛兌和P2P 低波動產品最討喜
    今年「固收+」基金火了!規模大幅增長。「在很多非標業務受限、銀行理財打破剛兌、P2P退出歷史舞臺的背景下,『固收+』產品成為了很多穩健型投資者的選擇。今年這類產品發行較快,年內規模超過3000億,掀起了一波小高潮。」格上理財首席策略師張婷說。
  • 「網紅」型資管理財產品應兼具固收+和權益並重
    近期又一銀行攬儲利器——「提前支取靠檔計息型理財產品」被叫停!並且資管新規執行倒計時、非標及通道業務遭遇嚴控、融資類信託業務受限,淨值化產品創新和滿足客戶理財需求成為懸在金融機構頭上的兩把利劍,資管機構的產品轉型壓力陡然加速。
  • 固收+銀行理財表現如何?
    一、固收+產品的基本分類 「固收+」產品一般指的是以絕對收益為目標,以風險較低的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為底倉構建的一種理財產品,該類產品通常在嚴格控制回撤的前提下配置風險資產及策略以增厚收益,具有收益穩健、風險可控的特徵。作為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中備受追捧的新品種,2019年固收+產品數量[1]在銀行固收類產品中的比例達到四分之一。
  • 股市巨震「固收+」基金突然火了 規模激增誰是贏家?
    所以,二級債基等「固收+」產品作為一個能分享股債市場機會、同時又能通過股債倉位控制兼顧風險收益的產品,獲得了較快的增長。「目前看這一趨勢依然在延續。」廣發基金也表示,一季度「固收+」產品規模快速增長的重要驅動是股、債的相對性價比。股市估值處於相對低位,而債市收益率處於歷史低位,固收投資者配置權益類資產是合理反應,並有希望持續。
  • 派出明星基金經理掛帥,公募高配「固收+」,上半年發行超千億創歷史...
    今年以來,在權益市場大幅震蕩,貨基收益不斷下降的背景下,投資者意識到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固收+」、由此也成為頻頻活躍的「熱詞」。而為了填補穩健收益產品中的缺口,不少大中型基金公司也同樣發力「固收+」領域,部分基金公司更是派出具有多年豐富資產配置經驗的老將擔綱旗下「固收+」產品,而通過股債兩人配合的「固收+」產品同樣也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