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產品在黑色的外殼下,藏著細如髮絲密密麻麻的金屬紋路,乍看不起眼。但是在智能生產線上,機械手、AGV小車、工具機運轉如流,正是靠著這樣上百個、千個傳感器進行信息傳遞。
作為傳感產品這一細分領域的生產商,廣東思谷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思谷)披荊斬棘,在10年發展中,已經成長為傳感器這一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在行業內全球排名第三,而且是國內唯一可替代西門子等國外品牌的智能感知產品供應商。也正是這樣的內功和底氣,廣東思谷在此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中迎難而上、逆勢上揚,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在華為手機的生產車間裡裡,機械臂、加工中心等數百臺機器排列整齊,上千臺AGV小車穿梭其中,精準運輸物料,而「指揮」著各個機器人在流水線上來往運轉的廣東思谷生產的傳感器。
「一條生產線、一個車間上有上百個、上千個傳感器。」廣東思谷總經理張超說:「傳感器相當於生產線的眼睛,一發現有不良品,『眼睛』就會發出警報,為生產線保駕護航。而我們為客戶搭建的智能生產線不僅能提升其生產的速度,而且更精準地監測到生產線的健康、生產狀況。」
廣東思谷董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瑜輝從10年前離開「象牙塔」,在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兩間狹小的辦公室裡創辦了思谷,到現在推出4大系列50多種智能感知產品,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30%,預計今年銷售額將突破8000萬。
如今,「10歲」的廣東思谷不僅是傳感器這一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在行業內全球排名第三,還在2019年中標「國家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全國58家),是國內唯一可替代國外品牌、提供自主安全可控的智能感知產品供應商。今年,廣東思谷被省工信廳評選為「專新特精」企業。
在行業內,廣東思谷啃下了最難啃的「硬骨頭」,產品佔領家電行業新增智能生產線70%的市場份額、新能源和汽車以及機器人領域20%以上的市場份額,獲得豐田、大眾、格力、華為、順豐等行業巨頭的認可。
啃下市場「硬骨頭」推進產品國產化
「新冠肺炎的疫情對我們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但是我們迅速調整,如今訂單源源不斷,我們今年的營收估計略有增長。我們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一切從我們拿下的一張張訂單背後的故事說起。」 王瑜輝說。
在感知傳感產品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一如所有的裝備製造領域,在中國,都經歷過艱難的國產化的過程。在廣東思谷,推進傳感產品在國產化是目標和方向。
為了跑訂單,在創業初期,王瑜輝帶領著工程師紮根在實驗室,研發團隊負責人帶隊去應用企業駐守,讓企業免費、低價試用產品。
「事實勝於雄辯,我們的傳感產品不僅解決了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而且無論從速度、產品的穩定性、產品的精度都跑贏了海外的產品。」張超說,我們從一條生產線,到一個車間,再到一個工廠這樣一點一點地打下來的市場,我們用過硬的國產技術贏得了市場的肯定。
「疫情下,『中國智造』的轉型發展將獲提速,智能製造業迎來展示發展實力的契機,自動化業務逐漸『上線』,加快智能工廠的探索,通過無人化、智能化的技術支持和產品體系,多方面助力社會生產和疫情防控,加進了產業趨勢(自動化、智能化)的發展。」王瑜輝說,正是我們研發團隊鍥而不捨地練就硬功夫,在一次次的線下應用場景中積累迭代的技術,企業才能在疫情的影響下迅速調整,走上發展的快速路。
談及廣東思谷的目標,王瑜輝表示,未來將持續專注智能感知技術,專注做好工業識別產品體系,形成基礎性研究、工程化研究、產品開發三大層次結構的研發體系,實現智能製造裝備領域關鍵技術與核心產品的國產化,為全球的智能製造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編者按:
7月21日,企業家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推動企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發展,為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
今年以來,東莞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其中,湧現出一批在實踐中育新機開新局的東莞代表性企業。為此,南方+東莞市工商聯頻道推出「莞企在實踐中育新機開新局」系列報導,挖掘在「六穩」「六保」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莞企的事跡。敬請垂注。
【記者】葉永茵
【攝影】孫俊傑
【作者】 葉永茵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